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37701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8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 2.docx

《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 2.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 2.docx

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2

医药并重的临床学家朱良春

朱健华整理

编者按朱良春,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因擅用虫类药物治疗疑难杂病饮誉医坛。

曾任南通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等职。

现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医杂志》特约编审、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董事长等职。

近60年的临床实践中,成绩卓著,硕果累累。

学术专著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等8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所创制的“益肾蠲痹丸”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多次应邀赴日本讲学,载誉而归。

1991年获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事迹同时收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世界名人词典》。

本文注重介绍朱氏在学术上采撷众长,继承发展、融会古今,辨证辨病;处方用药、锐意创新的精华。

并介绍了其在临证上治疗急性热病、慢性久病、痹证、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的特色。

所选用四个医案及三首经验方均为朱氏毕身工作实践之结晶,很能为后学之人提供宝贵借鉴经验。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

旧学商量皆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

医虽小道,乃仁术也,要以身尽之,方能竞其业,否则罪也。

———章次公《中国现代名医传》

朱良春,男,字伦,1917年7月生于江苏省丹徒县。

中医主任医师、兼职教授,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

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从医已近60载。

他因擅用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饮誉医坛,有“虫类药学家”的美称;其实,这仅是其学术成就的一个方面。

他博览群书,上自《内经》,下及诸家,尝取苏东坡“博观而约取,第四卷226厚积而薄发”为座右铭。

对张景岳《类经》尤为推重,以其彰明经义,析理精深;又折服孙一奎《赤水玄珠》之辨治精要;章次公先生之“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之主张和张锡纯氏之求实精神,对他的启迪教益殊深,故友人对他有得力于“南章北张”之说。

他治学严谨,精勤不懈,师古不泥,锐意创新,早年曾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及治疗热性病当“先发制病,发于机先”,治慢性久病宜“从肾论治”的观点。

他善于继承前人之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加以升华提高,颇多创见。

如以“肝开窍于目”的理论,通过眼血管变化的望诊,来协助肝炎的诊断;用目测人中的长短宽狭来诊断生殖系统疾病,为望诊增添了内容。

他不仅对虫类药有较为深刻、系统的研究,而且对部分常用药物,还阐述了它的潜在功能,发前人之未发,而写成《用药经验》一书,深受同仁称道。

他对内科杂病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对痹证、脾胃病、肝病、肾病、老年病的诊治,有独到的体会,创制“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显著疗效,曾获首届国际博览会银牌奖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并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八·五”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的“金桥计划”。

朱氏思维敏捷,著述宏富。

1982年中央卫生部聘为《实用中医内科学》专家审稿组成员。

先后著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用药经验》、《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等书8部,发表论文140余篇。

受各地邀请讲学,足迹几遍及全国。

四次受日本东洋医学国际研究财团等三个医学团体之邀,去东京、札幌、西尾等地作学术演讲,载誉而归。

1987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杰出高级专家”,暂缓退休;同年中央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7月国务院颁给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3年10月江苏省政府授予“中医药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朱氏曾任南通市中医院院长(1956~1984年)、江苏省政协常委、南通市人大常委、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副主席等职;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暨江苏分会名誉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医管理局科委会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国际中医培训交流中心客座教授、沪港台当代中医技术中心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顾问、《中医杂志》特约编审、《江苏中医》常务编委、南通市中医院技术顾问、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董事长等职。

由其子女编制的“朱良春主任医师痹证诊疗系统”软件,1989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并于1991年12月应邀去新加坡演示推广。

朱氏事迹已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及英国剑桥传记中心《世界名人词典》等书。

学术精华

一、采撷众长,继承发展

(一)探本溯源,博采诸家朱氏从医近60载,饮誉医坛,蜚声海内外。

年届七十有八,仍思路敏捷,审证精当,药多奇第四卷227中,其根源在于他有扎实的功底。

朱氏在17岁时赴“名医之乡”———江苏武进孟河学医,拜马惠卿先生为师,马师乃御医马培之之孙,家学渊源,根基深厚,使朱氏受益匪浅。

后在上海中国医学院继续深造时,他一边读书,一边在章次公先生处实习,受章先生的亲炙,学乃大进。

章次公先生对祖国医学造诣精深,具有十分渊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注意汲取现代医学之长,颇多创见。

朱氏回忆当年在上海随章次公先生学习的情景时,不无感触地说:

“章师思路敏捷,学识渊博,临床颇多独到经验,对内科疑难杂症,尤擅其长。

在那里,我学会了掌握主题的读书方法,抓住主要矛盾的辨证手段,以及灵活选方用药的技巧。

章师一贯提倡‘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治学主张,对我影响尤深,后来我之所以能兼收并蓄,重视民间单方,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都是章师正确引导的结果啊!

”这番话既是引导、启发,也是鞭策,催人奋进。

朱氏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首先深研经典,然后旁通诸家。

认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辨证的客观方法,集中体现在四大经典著作中。

他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分为四步:

(1)通读原文,窥其全貌。

例如《内经》一书,其“文简、意博、理奥、趣深”,不通读原文,就无法窥其全貌,理解全书的主要精神;不通读原文,更无法认识和辨别精华和糟粕。

(2)熟读警句,掌握精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独立思考,兼参校注。

(4)前后对照,融会贯通。

朱氏一生悉心钻研经典,他认为《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源流,病因病机、诊法治则之纲领、法则,悉蕴其中,必须下苦功认真熟读领悟,才能打牢基础,掌握深入堂奥的钥匙。

同时对仲景学说也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因为它是在《内经》理论指导下,同时又丰富发展了《内经》理论,把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加以结合而产生的中医辨证治疗学。

仲景学说是质朴的、严密的、充满辩证法思想的;六经辨证法的客观规律不仅适用于外感热病,同时也适用于内伤杂病。

翻开《伤寒论》,六经病都有一个客观标准和传变规律,因为病有常,就有变。

《伤寒论》把正治、反治、斡旋,救逆诸法都讲得清清楚楚,但是它的核心,又离不开阴阳,离不开正与邪的斗争这根主线。

它讲辨证立法,但又离不开八纲的具体应用。

例如《伤寒论》56条云: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此条说明,“头痛有热”的症状在太阳病与阳明病均可见到,前者系风寒外束,后者因阳明燥热上冲;但要区别其为太阳表证,抑为阳明里证,又当审之于“小便”;若小便黄赤,里热炽也;若小便清,则病在表也。

其辨证之精细,于此可见。

朱氏对明清崛起的温病学亦进行了研究,他说:

温病学是《伤寒论》延伸和发展,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要从源到流地进行继承和发扬。

对秦汉以来的历代主要著作如《千金方》、《外台秘要》,金元四大家学说均作浏览深研。

朱氏对明代孙一奎所著的《赤水玄珠全集》,非常赞赏他学本灵素,又善于融会变通各家之说,在临床上孙氏强调以“明证”为主,于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字,谆谆致意,朱氏认为这是既辨病证,又别病位和层次的辨证要领,执此则“证”自“明”矣。

孙氏在学术上不存偏见,对于前人之说,总是择善而从,用其长而去其偏,这种治学方法朱氏认为非常值得后人学习效法。

对前人的医案亦是爱不释手,他认为医案是临床的实践记录,是第一手资料,是最现实、最生动的素材,是活的经验,一部好的医案,往往是一位医学家数十年经验的结晶,可以从中领悟前人的辨证思想,学习到辨证论治的方法,其中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值得学习和借鉴。

对青年时代的朱氏影响较大的除章次公先生外,还有盐山张锡纯先生。

每当诊余之暇,他经常翻阅张锡纯先生的《衷中参西录》,此书是张氏毕生医疗实践之经验总结,内容精湛丰富,他百读不厌,书中许多有效方剂,他应用于临床,发挥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第四卷228对张氏创订的“升陷汤”治大气下陷(心肺功能低下、全身衰竭之候)、参赭镇气汤治虚喘(心脏性喘息及慢性肺心病之上盛下虚者)、镇肝熄风汤治中风(包括高血压脑病、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振颓丸治痿废(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截瘫、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运动障碍者)、参赭培气汤治膈食(食道憩室、食道痉挛、贲门痉挛等所致之呕逆)、金铃泻肝汤治胁下掀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胆囊炎、结核性腹膜炎、阑尾脓肿、盆腔炎)、建瓴汤治肾性高血压、硝菔通结汤治大便燥结久不通(肠梗阻)、活络效灵丹治症瘕、心腹瘀痛(宫外孕、肝胃气痛、盆腔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水、心绞痛)、理冲汤治闭经、固冲汤治血崩、安胃饮治妊娠恶阻等经验方,颇为推崇,经常引用,并随证损益,多收佳效。

故有人称朱氏是得力于“南章北张”。

正是由于他勤奋博学,兼收并蓄,采撷众长,融会贯通,善于化裁,故临证时始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朱氏对《内经》中治疗血枯闭经之名方———四乌骨一茹丸作了如下精辟的阐述。

他说:

四乌骨一茹丸旨意深矣!

乌贼骨咸温下行,主女子赤白漏下及经闭血枯,又能涩精秘气;茜草既能止血治崩,又能补益精气;雀卵气味甘温,为补益精血之妙品;鲍鱼能通血脉,益阴气。

《内经》此方,是为肝伤所致而设。

认为此方实际上是一张通补奇经之祖方。

一般说来,奇经病变都是大病、久病所累及;冲任二脉的病变,除因直接损伤(如手术)所导致外,大多起于慢性久病之后,所谓肝肾损伤,累及奇经。

他认为此方之组成有两大特点:

其一,选用了雀卵、鲍鱼等动物药来填补精血,既是养肝肾,又是益冲任。

后世医家所谓“味腥气秽,善走奇经”,即是受其启示。

其二,以补涩为主,涩中寓通。

乌贼骨、茜草不仅能固涩下焦,而且能通利血脉,所以说二味能行能止。

为何要通?

盖非通经气不能行,非通不能入脉。

这是调理奇经的一个重大法则,足以启迪后人。

朱氏认为此方之应用是十分广泛的,除用于伤肝经闭外,还适用于崩漏,特别是暴崩。

盖暴崩冲任失守,下焦不固,证情最急。

他说,尽管在辨证上可以分为肝不藏血,脾不统血等多种类型,但治肝、治脾总有鞭长莫及之虑,莫若固摄冲任为先,待血崩止后,再调肝脾,以治其本;雀卵不易得,鲍鱼价昂,可取其意,代之以鹌鹑蛋、鹿角胶、龟板胶、紫河车、淡菜、阿胶之类,但需根据证候阴阳之偏颇,随证选药。

茜草、乌贼骨固摄下焦,加入紫石英、龙骨、牡蛎等以补其不逮,可以收效。

此方还适用于带下病,近代名医张锡纯善用之。

张氏谓“带下为冲任之证,而名为带者,盖以奇经带脉,原主约束诸脉,冲任有滑脱之疾,责在带脉不能约束,故名为带也”。

制“清带汤”(生山药、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茜草)治“妇女赤白带下”。

单赤带,加白芍、苦参;单白带,加鹿角霜、白术。

张氏此方,即从四乌骨一茹丸引申而来,假使既有下元不足之见证,又有湿热瘀浊逗留之带下,张氏此方即欠熨贴,朱氏认为还需参用土茯苓、蜀羊泉、白槿花、扁蓄等泄化浊瘀之品始称允当。

泄浊之品,直达病所,殊堪效法。

再如,《伤寒论》从小便利与不利,作为蓄水与蓄血辨证之重要标志。

盖蓄水者,病在气分,气化不利,故小便不利;而蓄血则病在血分,并不影响气化功能,所以小便自利。

朱氏认为,这仅仅是言其常,而未能尽其变。

假使瘀血阻滞,影响气化功能,不仅可见小便不利,还可见肿满之疾。

从临床实际来看,风湿性心脏病、肝硬化腹水、肾功能衰竭等,均可见小便不利,或腹水、或肿满等证候。

而此等疾患,均有不同程度之瘀血表现,假如仅就小便不利这一症状,从气分来处理,就难收到预期之效果,而有时采用化瘀药后,则可获得明显的功效。

这是发人深省的。

朱氏采用《伤寒论》“抵当汤”中的水蛭,将其研为粉治疗“风心”证见心下痞坚、腹水、小便不利者,及“肺心”而面浮、喘促、足肿、小溲短少者,其效均较佳,足以佐证其认识之正确。

第四卷229

(二)提高升华,颇多创见朱氏认为,在广泛使用前人经验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探索新的线索,总结新的规律,更好地提高辨证识病的水平,是当代中医的职责。

他躬身实践,善于继承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加以提高升华,颇多创见。

在50年代末,他提出通过眼血管的望诊,来协助肝炎的诊断。

这一方法就是以《内经》中“肝开窍于目”为理论基础,同时受到《本草纲目》秦艽条下,引崔元亮《海上方》用秦艽治黄疸,述其症状“目有赤脉”的启示,而提出的。

他曾系统地观察了肝炎病人眼血管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随着肝炎病情的加剧、好转或恢复,眼血管的色泽、扩张、弯曲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

凡肝炎患者,其球结膜血管不仅充血,而且还有如锯齿状的弯曲出现。

凡是眼血管弯曲明显者,为早期象征;扩张较剧,色鲜红者,为病势演进之征;模糊或不太明显者,则为病程已长或向愈之征,其血管末端有黑点者,表示肝区疼痛较剧。

病症向愈的患者,肝肿已缩小或不能触及,其眼血管变化亦随之逐渐消失。

所以,眼血管变化对肝炎的诊断和病情进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氏将这一独特的诊断方法写进《传染性肝炎的综合疗法》一书中,从而为中医诊断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又如朱氏根据《灵枢·五色篇》“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之启示(“子处”,朱氏认为不仅指子宫,且包括男性生殖系统),创“观人中的色泽及与同身寸长度之差距”来诊察男女生殖系统病变的方法,并经300例临床观察,发现正常人“人中”长度与中指同身寸基本相等。

凡是不相等的,无论男女生殖系统均有病变。

且差距越大,症状亦愈明显。

“人中”短于同身寸者较为多见,在男子往往有阳痿、早泄、不育、不射精、子痈、狐疝等病,在女子则有经、带、胎、产诸多病变。

“人中”长于同身寸者常为子宫下垂。

若兼人中沟深者,常为子宫后位;浅者多为前倾;宽阔者多为子宫肌瘤。

人中部位的色泽亦有诊断价值,凡色黧黑者,多为肾阳亏虚;色青者多见腹痛有寒;色赤者内有郁热。

“人中”诊法常为人们所忽视,朱氏的探索丰富了诊断学的内容。

二、融会古今,辨证辨病

(一)勇于革新,辨证辨病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不是封闭的、排他性的,都必须注意汲取其他自然科学之长,才能丰富与发展自己,中医学亦不例外,早在1962年朱氏就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主张,并就此撰写了文章,表现了一位医学家客观的眼光和开拓精神。

他认为,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精髓,“辨证”就是临床工作者运用中医理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详尽地了解临床症状和体征,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细心分析,归纳总结而得出来的,它是一个包括病因、病位、病机、病理性质及正邪斗争情况的一个综合概念。

“治病必求于本”,何为“本”?

“本于阴阳也”。

所以辨证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了人体阴阳失调后脏腑功能紊乱的状态,是中医整体观和动态的体现。

“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施以相应的治疗措施,立方用药,调动人体的正气,驱邪防变,达到治疗的目的。

朱氏认为“辨证论治”的优点在于不论疾病如何千变万化,都可以从阴阳消长、正邪斗争的基本规律中,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归纳分析,提出整体的治疗措施,重新建立起“阴阳自和”的状态。

这是中医在宏观、定性、动态研究第四卷230方面的独到之处。

所以即使是疑难杂症,只要认真地掌握了“辨证论治”这个大经大法灵活运用,就可应付裕如,取得好的疗效。

如果就此以为中医已有的一套辨证论治是十全十美,不需要再前进的话,那就要犯孤芳自赏、停滞不前的错误。

“辨证论治”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的研究则不够,对微观的“病”的认识,有时不免失于笼统。

例如中医痹证,大体上包括了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性疾病,其他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硬皮病、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脉管炎亦有涉及。

如果对这些疾病都用痹证概括之,则显然失之粗疏。

朱氏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这主要指的是辨中医的证与辨西医的病相结合。

他认为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医应学习西医的一些基础理论和方法,借助各种先进的仪器与检测手段,把疾病的症结搞清楚,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防止误诊、漏诊,从而提高医疗质量。

例如直肠癌早期,其症状往往与慢性痢疾或内痔混淆,病毒性心肌炎颇类热病后之劳倦证,如果不经过现代的各项检查,就不能早期发现,以至误诊。

又如隐匿性肾炎、隐性糖尿病等,都不是仅仅靠望闻问切四诊所能确诊的,必须借助西医的检测手段。

再如反胃,也有官能性与器质性的本质差异,若不结合辨病,尽管同样可以处方用药可以取得疗效,但对病的症结所在毕竟心中无数,而一旦明确了诊断,对疾病的认识更为具体,在治疗上针对性就更强,这是对辨证论治的提高。

同时,辨证结合辨病也是病人的要求,也是观察疗效的需要,因为判断某些疾病是否已经治愈,不是仅靠临床症状的消失为依据,还要看各种检查数据是否正常,如肝炎病人要求肝功能化验的正常。

朱氏还强调如果仅辨病而不辨证,就要走上“对号入座”的狭路,把活泼的辨证变成僵死的教条,势必毁掉中医学。

如曾治一纺织女工,患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至肺部),前医曾误诊为肺结核、支扩,迭治无效。

朱氏根据月经闭止,每月咯血五六日,颧红掌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等见症来分析,断其病本在肝肾,累及冲任,缘水不涵木,气火冲激,冲气上干,损伤肺络使然。

及时采用滋肾养肝、清肺凉血、调理冲任之剂,连进十剂,月经即循常道而行。

可见肯定或否定“病”和“证”的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只有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两者结合起来,探索临床证治的规律才能相得益彰。

(二)宏观微观,有机结合辨证与辨病如何相结合,朱氏认为宏观辨证用药与微观辨病用药不应该是机械的两者相加,而应当是有机的结合,必须全面掌握阴阳消长的情况,有分寸、有选择地应用。

朱氏认为他的老师———已故名医章次公先生提倡“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值得我们效法。

例如章先生对胃溃疡的治疗,辨病辨证相结合就很有特色。

胃病一般多用辛香理气之品,但章先生一旦辨明是溃疡就避开此类药,虑其伤阴动血。

他指出“凡此等证过用香燥刺激之品,未有不偾事者”。

还明确指出:

“溃疡性之胃酸过多,徒用和中之品无益,消炎收敛类而有刺激者,亦无益”。

他因而创造性地运用大剂量的杏仁等富有油质的药物解痉缓痛;以煅鸡蛋壳、煅瓦楞子等含有钙质的药物以制酸;以马勃等清热消炎止血;以象牙屑、琥珀化瘀生肌,对病因进行针对性地治疗,从而创立了养胃消瘀、护膜医疡之大法,并制定了一张治疗胃溃疡的验方,在制方用药上突破了常规,若与微观辨病相结合,把整体和局部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积累了不少经验。

例如对浸润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肺结核咯血等病使用抗结核药而久不愈者,朱氏认为必须从整体出发,此等病证其本属第四卷231虚,但均有瘀滞的表现,治宜病证结合,标本兼顾,自创“保肺丸”治之。

处方:

地鳖虫、紫河车各120克,百部180克,制首乌、白芨各450克,共研细末,另以生地榆、黄精、草各180克煎取浓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服9克,日二次。

一般服用半月后即见效,潮热、咳呛、咯血、盗汗均显见减轻,血沉减慢,连服2~3月以上,病灶可趋吸收或闭合。

此方配伍精当,力专效宏。

方中地鳖虫活血散瘀,朱氏扩展引申运用于肺结核久不钙化者,意在推陈致新;紫河车为血肉有情之品,滋补气血精液,治虚劳久咳;百部润肺定咳,抗痨杀菌;制首乌滋补肝肾,并能“实肺虚、止吐血”(《本草从新》);白芨补肺泄热,敛肺止血,逐瘀生新,消肿生肌;地榆凉血止血,清热抗痨;草清热解毒,消瘀抗痨;黄精补肾润肺,有抗痨之功。

此方既辨证,又辨病,既治标,又治本,充分反映了朱氏诊疗的思路,颇有启迪。

(三)中西结合,突出特色朱氏积极开展用中医药治疗急症的研究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他强调中医急症要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在具体临床实践中一定要以祖国医学理论作指导,在辨病的基础上要进行辨证论治,如果仅是为某个病的病名所拘,是炎症选用几味苦寒消炎药,是病毒就选用几味抗病毒药,则无异是取消辨证论治,如果脱离中医理论体系来研究,就会走上废医存药的危险道路。

60~70年代朱氏常被邀请去市传染病院给病人会诊,病人多为急、重、危者,经配合中药治疗后,常获得较佳的疗效,如乙脑极期的治疗,乙型脑炎属于中医“暑温”、“暑痉”、“暑厥”之范畴,其病来势凶险,传变迅速,若治不及时或治不得法,极易昏痉致变。

临床可见乙脑极期由于邪毒炽盛,痰浊阻滞,而清窍被蒙,症见高热神昏,喉间痰如拽锯,惊厥频作,往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道的窒息,内闭外脱而突变。

朱氏认为在乙脑极期,“热、痰、风”为其临床表现,以“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盖热踞痰为凶险,痰热交蒸,则风动痉厥矣。

是以“风”则多变,“痰”则最险,痰阻则窍闭,闭不开则脱变。

朱氏治此症,以涤痰泄热为主要手段,以清心开窍为目标,采用验方“夺痰定惊散”治疗。

处方:

炙全蝎15只、巴豆霜025克、犀黄035克、硼砂1克、飞朱砂15克、飞雄黄12克、陈胆星3克、川贝、天竺黄各15克、元寸015克(后入),共研极细末,密贮,每服07克,幼儿04克,每日1~2次,一般鼻饲3~4小时后,排出灰黑而杂有黄白色粘液的大便,即痰消神苏(未排便者,可续服一次)。

方中全蝎不仅有祛风定惊之功,并可涤痰、开瘀、解毒,张山雷氏即认为蝎尾有“开瘀降逆”之功,由于本品开瘀解毒,熄风定惊功著,故用为主药;巴豆霜之应用,是受《外台》“桔梗白散”(桔梗、川贝、巴豆)的启示,取其迅扫膈上之痰涎,下胃肠之壅滞,开气道之闭塞;更以胆星祛风痰;川贝、竺黄、硼砂清痰热;雄黄、朱砂解毒坠痰;犀黄镇惊、解毒、清热、化痰;麝香开窍慧神,共奏化痰开闭、通腑泄浊、熄风定惊之功,朱氏不仅以此用于乙脑极期,而且对肺炎、中毒性菌痢、百日咳脑病、脊髓灰质炎等痰浊交阻、痰鸣如嘶之症,用之亦有泄化痰浊、防止窒息之效,达到了异病同治之妙。

历年使用,屡建殊功。

朱氏还将著名的解毒消炎成药———“六神丸”,用于内科急症治疗。

众所周知,六神丸擅治咽肿、喉痈、痈疽、疔疮等症。

通过临床实践,朱氏认为六神丸的适应证绝不只于此,六神丸的药物组成很值得研究。

牛黄一味,《本经》早有记载,一直作为名贵的芳香开窍、清热解毒、利痰第四卷232镇惊药。

它含有胆固醇、麦角固醇,并含丙氨酸等七种氨基酸,不仅有镇静、抗惊和强心之功,且有促使红细胞新生的作用,所以日本医家用作“强壮药”。

蟾酥有很强的攻毒消肿、辟恶通窍、强心定痛之功。

《本草纲目》称其治“一切恶肿”,近年来发现它在组织培养的癌细胞、动物肿瘤模型及临床应用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癌作用,值得重视。

它的辟恶通窍作用,可用于和其它药物配伍,治疗痧疫昏厥、霍乱吐泻等症。

据药理分析,它含有蟾酥甙和蟾酥灵等,能强心升压及兴奋呼吸,其兴奋呼吸比尼可刹米、戊四氮、洛具林还强。

十分有意义的是,蟾酥的强心作用与它能显著增加心肌蛋白激酶活性有关,而对其它内脏蛋白激酶活性几乎没有影响,它没有类似心得安一类的副作用。

由有关单位研制成功的“蟾力苏注射液”,是用从蟾酥中进一步提取出来的有效成分———脂蟾毒配基制成的新型急救药,兼有兴奋呼吸、强心、升压的效应。

由于其升压作用迅速,持续时间较长,并无血压过度升高的现象,对于新生儿窒息,对于麻醉、镇痛、镇静等药物引起的中枢性呼吸抑制,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肺心病、肺炎等引起的呼吸、循环衰竭,也有治疗效果。

麝香有香窜透络、开窍化瘀之功,它易分离出香味成分———麝香酮,是一种挥发油,能使呼吸和心跳增加,本品少量可增进大脑机能,多量反而有麻痹作用,又能促进各腺体的分泌,有发汗和利尿作用。

世俗皆知麝香为散气通窍之药,而忽略其强心健脑作用,诚为憾事。

陶节庵以参、附、桂等品与麝香组成“回阳救急汤”,实有卓见。

冰片一味,《本草纲目》称其“通诸窍,散郁火”,并能消肿止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