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36935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docx

《届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2019届人教版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要使一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  )

A.消费者和分解者B.生产者和消费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D.生产者和人

解析:

选C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基础。

生产者可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化学能,输入生态系统中。

分解者可把动植物遗体、排遗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没有分解者,动植物遗体将无法分解,终将堆积如山,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缺乏消费者,生态系统也可以维持相对平衡。

2.

(2018·和平区校际联考)生命系统中整体(Ⅰ)与部分(Ⅱ、Ⅲ、Ⅳ)的关系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Ⅰ为高等动物的内环境组成,则Ⅱ、Ⅲ、Ⅳ可以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若Ⅰ为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Ⅱ、Ⅲ能发生染色单体的分离,则Ⅳ表示无丝分裂

C.若Ⅰ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则Ⅱ、Ⅲ、Ⅳ可以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若Ⅰ为生产者的同化量,则Ⅱ、Ⅲ、Ⅳ可以表示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

解析:

选D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染色单体分离,因此Ⅱ、Ⅲ可分别表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Ⅳ可以表示无丝分裂;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即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的同

化量包括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

3.(2017·安庆模拟)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解析:

选C 食物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营养结构,其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是由于多种消费者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本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植物,从生产者→最高营养级,共有8条食物链,蛇与鼠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除组成食物网的生产者、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消费者等级+1=营养级级别。

4.图1中的a、b、c和图2中的甲、乙、丙、丁分别为两个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的生物成分,生态系统Ⅰ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生态系统Ⅱ中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同化量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Ⅰ中,能量流动方向为a→b→c

B.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图2中丙属于第四营养级

C.若c、丁为植物,常用样方法调查两者的种群密度

D.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构成了一个群落

解析:

选C 根据图1中曲线峰值出现的先后顺序确定食物链,即按照“先增加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为捕食者”的原则可知,b捕食a,a捕食c,其中c为生产者,a、b为消费者,故能量流动方向为c→a→b。

图2中,根据各营养级同化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可判断丁为生产者,甲、乙两个种群的同化量很接近,故它们应属于同一个营养级(即第二营养级),丙属于第三营养级。

常用样方法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图2中的甲、乙、丙、丁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5.(2018·洛阳一模)下面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

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

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

解析:

选A 题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00(摄入量)-20(粪便中的能量)=80,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倒推出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题图仅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并不能得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无法计算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并不等同于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6.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图中b=h+c+d+e+f+i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C.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

选C 首先,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该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因此c为同化量,h为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因此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f是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i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e是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所以b=h+c=f+d+h=f+e+g。

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

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狼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子的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7.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右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  )

A.1.375倍B.1.875倍

C.1.273倍D.0.575倍

解析:

选A 由于生产者没有改变所以流向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没有变化,设丙原来的能量为a,则需要甲提供的能量为1/2a×10×10+1/2a×10;改变食物比例后的丙的能量设为b,则需要甲提供的能量为2/3b×10+1/3b×10×10,根据题意可得:

1/2a×10×10+1/2a×10=2/3b×10+1/3b×10×10,b/a=1.375。

8.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图中A、B、C、D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由图可知(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太阳辐射到该生态系统的能量

B.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与流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相等

C.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20%

D.该生态系统中共有4个营养级

解析:

选C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A固定的太阳能;图中有些能量是未被利用的能量,所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流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2.6÷62.8×100%≈20%;图示生态系统中只有三个营养级,分解者(D)不占营养级。

9.(2018·衡阳模拟)某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共有五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其能量调查如下表所示:

种群

能量(102kJ/m2)

7

50

20

0.98

500

下列对该表数据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戊→乙→丙→甲→丁

B.当甲与丙无捕食关系时,每相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都相等

C.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增加以后,会导致丙的数量减少,乙的数量增加

D.该生态系统中除去甲、丁后,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丙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解析:

选B 由题意可知,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则五种生物所构成的营养结构应为

;若甲与丙无捕食关系,则食物网为戊

,则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

即均为14%;甲捕食乙、丙,若甲数量增加,则乙、丙的数量均减少;除去甲和丁后,若乙的数量增加,可推测戊的数量减少,则丙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10.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Ⅰ和Ⅱ,生态系统Ⅰ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和生态系统Ⅱ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据表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生态

系统

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相对值

100

70

30

40

100

50

25

A.生态系统Ⅱ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比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少,原因可能是初级消费者的个体很小

B.生态系统Ⅰ和生态系统Ⅱ中,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C.生态系统Ⅰ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该大于生态系统Ⅱ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生态系统Ⅰ中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大于消费者的总能量,但生态系统Ⅱ中则相反

解析:

选A 生态系统Ⅱ中有4个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少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原因可能是初级消费者的个体很小。

根据题图所给信息无法判断生态系统Ⅰ和Ⅱ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的大小。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在生态系统Ⅰ和Ⅱ中,消费者的总能量都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1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请据图回答:

据图1回答:

(1)从营养功能的角度来填写成分:

B.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2)B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和________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填图中字母)。

(4)最主要成分和最活跃成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

据图2回答:

(5)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6)鹰占有__________个营养级,请写出鹰作为最高营养级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若蛇绝种,鹰的数量可能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哪种生物数量将锐减?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无机环境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联系是双向的,因此图1中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生产者;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态系统必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图2中的植物是各条食物链的起点,共有8条食物链;在不同食物链中鹰占有4个营养级,其中鹰占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是最长的食物链;蛇和鹰存在捕食关系,又都以食虫鸟为食时,故二者还存在竞争关系;该食物网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若蛇绝种,鹰会以老鼠、食虫鸟为食,食物链缩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数量增加;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会锐减,因为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

答案:

(1)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3)D B (4)D A (5)8 (6)4 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 (7)捕食和竞争 (8)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9)增多 食物链变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 (10)食虫昆虫 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

12.(2018·石家庄一检)在滹沱河湿地生活着许多种类的生物,其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下。

(1)该食物网中的生物__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鲢鱼和鲫鱼的同化量分别为M、N,鲶鱼摄入体内的能量为P,粪便中的能量是30%P,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0%P,则前一营养级和鲶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

(3)该湿地中荷花、芦苇等挺出水面,睡莲、浮萍等浮于水面,金鱼藻等则沉于水中。

群落中这种植物的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___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相互联系。

解析:

(1)群落包含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种群,图示食物关系只是该区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并非所有动植物,且食物网中不包括分解者,故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群落。

(2)(M+N)是鲢鱼和鲫鱼同化量之和,鲶鱼的同化量为P-30%P=0.7P,故能量传递效率为[0.7P/(M+N)]×100%。

(3)题干显示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能显著提高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所以各成分可以通过生态系统的这三个功能相互联系。

答案:

(1)不能 没有包括此区域中的所有生物(或所有种群)(只写“缺少分解者”不正确)

(2)[0.7P/(M+N)]×100% (3)阳光

(4)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13.(2018·武汉联考)下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

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流动途径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

请据图作答:

(1)图1中,M2表示的能量形式为________。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解析:

(1)M1是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太阳光能。

M2是系统散失的能量,是热能。

在能量传递中由于大量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故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营养级Ⅲ。

(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摄入的能量中有一部分(c)未被同化,B表示被同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去掉呼吸散失的,即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

(3)由图2看出,生态系统能量散失的途径有两条:

①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②通过微生物(或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

答案:

(1)热能(或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在食物链中能量传递逐级递减,Ⅳ的营养级高,可利用的能量少 

(2)Ⅱ所同化的能量 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14.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

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cm。

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

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

放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________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

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________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_____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________(填序号)。

①鸟 ②土壤质地 ③光照 ④水体肥力 ⑤稻田杂草

解析:

(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可以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精确性。

(2)鲫鱼是杂食性的鱼类,其既以浮游植物为食,也以浮游动物为食,而浮游动物是以浮游植物为食的,当鲫鱼捕食浮游动物后,减弱了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由于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竞争关系,在竞争中水稻处于优势,所以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即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速率。

(5)实验组中鲫鱼的数量是影响本实验的关键因素,而鸟类能捕食鲫鱼,从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土壤质地、光照、水体肥力和稻田杂草对实验结果虽然有影响,但是可通过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在相同的状态来避免这些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答案:

(1)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精确性) 

(2)浮游动物 (3)竞争 (4)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5)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