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材研究复习材料最近版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35101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教材研究复习材料最近版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地理教材研究复习材料最近版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地理教材研究复习材料最近版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地理教材研究复习材料最近版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地理教材研究复习材料最近版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教材研究复习材料最近版本.docx

《地理教材研究复习材料最近版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教材研究复习材料最近版本.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教材研究复习材料最近版本.docx

地理教材研究复习材料最近版本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学地理教材研究课程的形成与发展

一、分散在地理教学法课程中

20世纪80年代以前,分散在地理教学法课程的各个章节,对教材的常识性介绍(笼统介绍内容结构、知识组成)

二、集中成为地理教学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的前半期,专门设置中学地理教材研究的章节。

比较系统的介绍中学地理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组成,而且开始对教材的选材原则和编写意图进行研究。

局限性:

对教材的知识要点和文字表述的分析研究多,而对教材的能力和德育因素、教材的图象和练习研究涉及很少。

文字

显性图像

教材结构练习(包括活动)当时对文字和知识研究多

知识

隐形技能

德育

三、独立设置中学地理教材研究课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1.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从地理教学法课程中分离出来。

2.有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

从原先的一纲一本变成一纲多本

第二节地理教材研究的对象任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对中学地理教材的评价。

评价是建立在对中学地理教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二、研究任务:

(一)学会中学地理教材的分析方法

(二)学会中学地理教材的评价方法

(三)学会中学地理教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修订方法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中学地理课程的宏观结构

(二)研究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教材修订的依据是课标,考试的依据。

(三)研究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取舍:

注意,千万不能大而全,要有重点,有目标。

(四)研究中学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五)研究中学地理教材的非知识因素:

知识是载体,包含非知识因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教育学生,培养能力。

不能强加,不能取代教学,需要关注,要以地理知识体现非知识因素。

(六)研究中学地理教材的表述方式:

文字—图像—练习—(活动)—不断加大,现在的图常配练习。

漫画、卡通人物、模式图、统计图

特别强调:

要重视图像,练习(活动),不要专注于文字的研究

(七)研究中学地理教材的处理:

图像活动的处理,现在教材活动是没有答案的。

第三节中学地理教材研究的课程属性和课程基础

一、课程属性

(一)社会科学性

(二)具体应用性(三)边缘交叉性

应用的研究方法理论多属于教育学理论,必需具备教育学、心里学的基础,但内容又属于专业学科内容。

二、课程基础

(一)理论基础

1、地理教育学2、逻辑学(教材需要逻辑学的支持和构建)

3、系统科学4、地理科学

(二)实践基础

1、教材研究实践2、教学和教改实践

第四节中学地理教材研究课程的学习方法

一、学习方法

(一)熟悉中学地理教材

1.反复阅读2.对比研究

(二)重视理论指导

分析,吸取前人经验与方法,学习相关理论,具备相关知识

1、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组织教材,使学生好理解。

2、参考有关文献:

中学地理教学期刊;网络上各种教案,课件丰富;地理科学研究类期刊。

(三)广泛开展实践

1、观摩实际教案2、观摩教学实践3、调查和听取报告4、小组作业和讨论

二、学习的程序

(一)初步了解中学地理教材

(二)宏观研究中学地理教材

(三)具体研究中学地理章节教材

(四)深入研究中学地理课时教材

第二章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研究

第一节我国地理课程设置的变革

·我国地理课程从清朝末年(1904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回顾我国地理课程发展的过程,对研究地理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

·地理课程的核心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要求,这些都反映在各个时期政府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

一、清朝时期地理课程设置情况

我国中小学校开设地理课始于清末。

19世纪下半叶,我国沿海城市出现了少数教会办的近代学校。

这些学校开设的课程中有“地理”或“地学”。

一些新式书院和清政府办的少数学堂开设“舆地”课。

这时的课程内容均由学校自定。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中学堂章程》。

这是最早制定的在全国普遍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从此,地理课正式列入中小学课程,并有了统一要求。

二、民国时期地理课程设置情况

变化较大的是1922年新学制的实行,新学制仿效美国,实行六三三制。

中学的学科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采用学分制。

初中必修科目中,公民、历史、地理合为社会科;高中地理为选修科,作为升入大学文科或商科的选修科目。

1932民国教育部对1923年出台的《小学地理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纲要》和《高级中学地理暂行课程标准》作出较大修订外,以正式课程标准公布。

三、建国后地理课程设置情况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以下几个特点

1、地理课程始终是学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2、地理课的宗旨和目标,都有提出知识和爱国情操培养的要求。

3、地理课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80年代后高中开设了系统地理。

4、地理课的课程结构,中国和世界地理是分开讲授的。

中国地理一般是总论—区域,世界地理一般是总论—大洲—主要国家。

第二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究

一、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思考:

中小学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走向生活服务,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有责任感、有生存本领的人……

思考:

中小学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忽视情感、态度、责任心的培养;重结果不重过程;内容过繁,学生负担重.

学生发展现状反思:

优势:

知识;技能;解题能力;勤奋与刻苦

问题:

实践能力;创造性;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人生观与价值观

几点思考:

1、优势与问题同样突出

2、我们的优势正是西方基础教育所力图解决的问题,我们的问题也正是西方基础教育的优势。

无论是优势还是问题,都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4、我们的优势需要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

结论:

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颁布。

“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

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养;提出适应终身学习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的改变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分科与综合课程,供选择;)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都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课程内容的改变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课程实施的改变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课程评价的改变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至少有七种智力:

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

建立:

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6、课程管理模式的改变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国家:

教育部制订基础教育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

制订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实施。

地方: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并报教育部备案。

学校: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三、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

(1)普通高中课程的纵向结构:

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关于学习领域:

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设置学习领域:

·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

·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于模块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建议。

模块的设置:

·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和内容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

·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

·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

各科目内容结构示意(关于各科目的内容结构,鉴于示意图的复杂性,如需请自行查看PPT)

(2)普通高中课程的横向结构:

必修课程——选修Ⅰ课程——选修Ⅱ课程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

·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

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按周4学时安排,一个学段内完成。

·学生学习每一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原则上每个模块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三年共计15学分,宜相对集中地安排课时。

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学生每学年应参加1周社会实践,可获得2学分;三年内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持有相关证明,可获得2学分;

·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修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并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第三节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研究

一、地理“课标”的研制过程

(一)竞标——组建“课标”研制核心组

(二)开展“课标”编制的前期研究工作

(三)“中学”课标编制

(四)编写“课标”解读本

2001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时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和17门学科的18个课程标准;

根据新标准启动了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的研制工作,目前,已审查通过了6套教材,并在实验区实验使用;

2001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时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和17门学科的18个课程标准;

根据新标准启动了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的研制工作,已审查通过了7套教材,并在实验区实验使用。

2010年开始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修订,2011年12月底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

与此同时,义务教育地理教材也相应修订,并将于2012年秋季在全国使用。

2001年9月,在27个省市,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了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数54万。

2002年秋季,除上海、西藏外,在全国范围内有530个省级实验区开始新课程的实验。

参加实验的学生数达870余万人,约占同年级学生总数的18-20%。

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全国进入新课程实验。

2001年7月,正式启动高中新课程方案及15个学科课程标准研制工作;

2003年3月,正式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2004年9月,实验区正式启动新课程实验(广东、海南、山东、宁夏)

2010年秋季,普通高中全国进入新课程实验。

二、地理课程标准研究

(一)地理“课标”框架结构

(二)课程性质

(三)课程基本理念

(四)课程设计思路

(五)地理课程结构

1、义务教育7~9年级地理课程结构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结构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必修模块:

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分别基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必修模块与学科的关系

 

选修模块:

在完成国民素质必备的地球科学(地理科学)素养教育的基础上,增加选择性,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选修模块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与生活”、“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七个模块组成。

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

课程标准对选修模块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学习。

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六)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新特点

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但不强求学科系统性和完备性

强调“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改革的“亮点”

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思想教育”内涵

三维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七)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总体结构:

课程内容部分由标准、活动建议、说明等组成。

“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

“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2、标准的把握

(1)从“标准”的结构上把握

标准的结构:

A、前置限定——方法限定、程度限定

B、行为动词——描述、说明、说出、指出等

C、主题内容

D、后置限定——特点、优势、规律、差异、概况等

例1: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征

ABCD

(2)从“标准”的包容性上把握

例2: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本标准要求内容较多、较高、包容性大)

例3: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本条“标准”要求大大降低,包容性小,特别需要注意“说明”)

(3)从“标准”的说明上把握

例4:

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五)“认识区域”这一单元各有三条说明;乡土地理单元中有四条说明。

世界地理(五)“认识区域”单元中的说明

本单元规定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

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在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中,所选择的“大洲——地区——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其内容必须涵盖本单元全部“标准”,就某一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

中国地理(五)“认识区域”单元中的说明

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习内容要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具体的学习内容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要求面面俱到。

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但所选区域组合,必须涵盖本单元所有“标准”。

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乡土地理”单元中的四点说明

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

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这里的“乡土”范围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也可以讲授本地区(省辖市)地理,或者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

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次野外(校外)考察或社会调查。

(八)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编写建议

2、评价建议

3、教材编写建议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

·内容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

·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高中)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建立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

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

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

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三、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义务教育(7—9年级)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特点

1.适当降低难度,突出“能力立意”特色

 弱化了对“记知识”的内容规定,而突出了“用知识”的能力要求。

   “能力立意”的特色在区域地理分区部分尤为突出。

2.加大活动力度,强调学生生活经历和体验。

3.加强图像能力与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

4.自然与人文结合,体现现代地理学思想。

5.重视环境问题,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普通高中地理课标的主要特点

1.  明确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分工

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线,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在高中阶段,基本理论的学习则成为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变化机制和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  重视基础性的同时,增加选择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模块,均明确提出地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借此对我国国民进行必备的地球科学(地理科学)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同时,为了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给予学生较大的课程选择空间,也留给地方、学校和教师开发建设的余地。

3.  体现时代性,突出应用性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因此,在高中地理课程新增加了相应内容,如区域发展理论、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等。

同时,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一些应用性强和学生生活密切的领域。

以选修部分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城乡规划与生活和旅游地理三个模块应用性最强。

4. 突出地理课程综合性的特点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在高中阶段,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构建以认识和解决综合地理问题为主的课程基本原理与应用领域的结合,成为地理课程体现基础性的同时,又能够面向学生多种实际应用取向的结合点。

因此,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在整个高中地理模块中给予了充分体现。

5.强调地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客观上要求学生要从身边出发、通过多走、多看、多想实现知识与能力应用和整合,实现从客观世界到科学原理与探究学习到终生有用的知识和兴趣的转换。

因此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这都是贯穿始终的要求。

第三章中学地理教材的总体研究

中学地理教材的总体研究,主要是研究教材的表层系统(显性结构),目的是为了解中学地理教材的组成、各种表达方式、功能以及它们之间联系,以便使各部分能更好的配合,充分发挥教材应有的整体功能。

第一节中学地理教材改革的新变化

一、新课程理念的挑战

1、新的课程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科为中心——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术领域,成为学科专业人员。

具体表现为学生不但要获得学科知识、求知方法,也要认同学科的专业体系,课程仅仅为学科而存在。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

课程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

并非否定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必要,而是要给予新的内涵!

编制“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相统一的教材

2、新的教材观:

更加强调教材的工具性

教材是什么?

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桥梁”;是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构建的“手段”;

工具性——教材具有辅助教学的功能

有助于引导教学;有利于培养能力;有益于实践活动;

成功的教学是借助教材,但不依赖教材的活动!

3、新的教学观: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六大目标之一

(变“教材”为“学材”)

此外,现代教学理论——创设教与学的情境

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理论对教材编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认为教学必须:

(1)创设能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和情境;

(2)重视知识的结构性,呈现学习材料的最优顺序;

(3)不要把科学当作证明或证实某些概念、原理的过程,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揭示自然事物的过程和一个用提高我们理解力的方式,来发现这些事实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的过程。

现代教学理论的形成为教材创新提供基石!

二、地理教材改革的新变化

(一)地理新教材的功能

1、提供学生有效学习的范例功能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功能

3、体现学科价值的思想教育功能

4、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引导功能

(二)地理新教材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