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新教材及新课标培训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34854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新教材及新课标培训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初中物理新教材及新课标培训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初中物理新教材及新课标培训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初中物理新教材及新课标培训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初中物理新教材及新课标培训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新教材及新课标培训内容.docx

《初中物理新教材及新课标培训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新教材及新课标培训内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新教材及新课标培训内容.docx

初中物理新教材及新课标培训内容

2012年9月初中物理新教材及新课标培训内容

一、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

(二)课程基本理念

原稿:

 (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修订稿:

(五) 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三)课程设计思路

原稿叫“课程标准设计”。

修订稿与原稿差别较大。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设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内容时,将科学探究纳人“课程内容”。

本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索。

本标准对这些要素分别提出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根据物理学的内涵,本标准以“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为“课程内容”中“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对全体初中学牛应掌握的物理内容提出了要求。

每个一级主题含有若干二级主题,每个二级主题又含有若干三级主题。

这些三级主题综合融进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为进一步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渗透到课程内容中,在科学内容中增设了样例和活动建议,它们不是硬性要求的内容,而是为了帮助教师理解科学内容中三级主题的具体含义。

本标准还提出了实施建议,以便教师进一步参考。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索养,让学生:

◇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

◇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通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内容,关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

2.了解自然界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认识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等内容,了解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关注能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4.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知道物理学不仅含有物理知识,而且还含有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识,知道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会用简单图标等描述实验结果,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l.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数据,会利用多种架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3.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尝试解释根据调查或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5.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阿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能领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有团队精神。

3.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

5.关注科学技术对杜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一、科学探究要素与要求的修订

(2)猜想与假设

•原稿: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

•修订稿: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原稿:

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修订稿:

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顺序重排其目的主要是强调学生要经历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的过程。

(7)交流与合作

删除了: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但在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中要求学生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正确实施科学探究

1.正确认识科学探究的目的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生的科学探究跟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在目的上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学生的科学探究把提高能力作为重要目的,而不完全是探究的结果。

2.处理好课堂中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两个矛盾

●课堂时间少和探究过程多的矛盾

●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矛盾

解决办法:

侧重部分环节

属于本课题侧重的能力目标,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属于本课题侧重的的过程,教师可以大胆指导。

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所侧重强化的要素上。

一个课题究竟需要强化哪一个要素,应该根据探究课题的特征进行合理和全面规划。

看起来一节课似乎只突出了某一两个要素,而实际上不同的课题分别突出了不同的要素,学生所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3.体现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的不同特点

课内的探究

课外的探究

能力目标

●在课内完成,各要素不能面面俱到,只能侧重部分要素。

●在课外完成,时间机动而且充裕,可以经历完整探究过程。

课题内容

●按教材的进度,探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科学内容项目。

●不受《标准》和教材约束。

其内容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

课题提出

●由教材的内容和进度决定。

●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

探究能力的形成

●通过不同课题侧重不同要素,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整个初中物理课只完成几个大的课外探究项目,通过完整探究过程,发展全面的探究能力。

4.《标准》用实例消除教师困惑

《标准》原有科学探究实例两个,在当时情况下,实例的的编写目的,是增强对科学探究要素的认识。

修订时,只保留了其中一个作为课外探究的实例;重新撰写了两个,作为课堂内的实例,引导教师认识:

课内的探究和课外的探究有什么区别?

案例是怎样处理上面所说两对矛盾的?

5.对科学探究项目能力要求进行规划

5.对科学探究项目能力要求进行规划

发现问题: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猜想、设计实验: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数据: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分析与论证: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科学内容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问题

一、调整了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四章“义务教育”中有三条,其中第三条(总第十条)的标题就是“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规划纲要》指出: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

1.删去了与物理学关联不强、要求比较宽泛的条目,以减少课程内容。

如:

删去条目“能从生活或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修订后的《标准》对此不再单独列入,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将在其它条目中予以重视。

再如,原条目“……会测量温度…”修订为“……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对应要求更加明确,并适当降低了难度。

2.初中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的知识,他们进入高中后将会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删去后并不影响初中知识结构的系统和完整,这些内容也都可以删去。

如,将原条目“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和的不同现象”中的“颜料混合”删去,因其与物理关联不强;

将原来与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的3个条目,通过“新材料”整合为1个条目,而原来的具体内容则作为例子列入,这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又如“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因为高中还要学习,修订时删去“的关系”三字,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3.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的物理知识,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内容,则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地重复。

●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知识内容尽管不做调整,但通过降低教学要求的层次,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例如关于“机械效率”的要求,原来是“理解”,修订后下调为“知道”,避免在机械效率问题上进行过多的转化;又如对“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修订后只要求“列举”,不再强调“说出特点”。

*原有“内容标准”68条,修订后有“内容要求”63条。

但是修订版也增加了一些条目!

1、增加了“知道场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第17页,与主题一的前言“各种物体、微粒和场,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物质”保持吻合)

2、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第24页)

3、增加了“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第25页)

原稿: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增加了“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

(原对热机的要求为例子,现明确为内容标准。

第28-29页)

5、增加了“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第29页)

      但仍然没有对电阻关系提出知识要求,避免繁杂的计算题。

6、增加了“理解电功”(第29页)

(原来只有“电功率”)

7、增加了“知道电流、电压和电阻。

”(第29页)

●1.2.3明确提出要求: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并列入附录中实验项目。

●2.2.2明确提出要求:

“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列入附录中实验项目。

二、明确了要求,使教学心中有底

1.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在认知领域中只设立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不再使用“初步认识”、“大致了解”等介于两者之间的说法,其行为要求更清楚了。

对教学中不太容易把握的内容,物理课程标准通过一定的行为动词结合概念、规律、现象的具体表述,使教学要求进一步得到明确。

(1)了解水平

属于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主要有了解、知道、描述、列举、说出、举例说明、说明等,这些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复述,即把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回忆,按问题的要求陈述出来。

(2)认识水平

对于认识水平的学习要求,不仅需要通过回忆提取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还要对所学这些知识有所领悟,能在具体问题中辨认和识别它们。

(3)理解水平

属于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有理解、解释等。

理解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转化,即能够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呈现知识的本质特征。

例如教师对“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把握不准,修订后,该条目改为“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其要求就十分清楚,消除了教师教学中的困惑。

再如,原条目“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这不仅增加了可评价性,而且明确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避免了盲目地人为拔高。

2.通过一定的行为动词结合概念、规律、现象的具体表述,使教学要求进一步得到明确。

原(实验)稿

现(修订)稿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3.科学探究的内容在知识上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也是教师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统一解决了这类问题。

例如将原条目“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规范为“理解欧姆定律”,因为“理解”中已有计算之意;原条目“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规范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因为对该条目不仅要求探究的过程而且要求了解探究的结果。

4.明确提出了学生实验具体项目。

●《标准》对具体实验项目的要求有31条,哪些应该作为学生实验,过去不明确。

●本次修改明确提出了20个实验项目作为学生实验。

(1)基本操作类:

7项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测定性实验:

4项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3)探究性实验:

9项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问题:

为什么不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必做学生实验?

说明:

(1)从实验能力看,“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结构、仪器操作、所测数据都和“20.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相同;

(2)从知识内容看,“伏安法测电阻”和“17.探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相同,都是欧姆定律;

为避免重复,没有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比做学生实验项目,但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把它作为学生实验来实施。

三、微调条目,优化三维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

增加了“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因为此内容在小学科学、高中物理中皆未明确要求,加之此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而且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一定影响,因此增加了此条目。

2、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

《标准》进一步强调科学探究,强化物理实验,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条目,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进一步强化了物理知识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

调整的内容如:

原条目“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更改为“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另外,为了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还增加以下内容:

●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王金瑞老师对几个问题的说明:

问题:

《课程标准》删去了“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和“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条目,为什么要删去?

说明:

删去这两条文字,是为了使行文的含义准确,避免重复陈述,并没有删去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求。

问题:

压强、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等内容在修订时,删去了“能进行简单计算”这句话,是否不要求计算?

机械效率的要求下调为了解层次,是否不要求计算?

说明:

不能这样认为。

理解和了解,是解决问题时的心智技能水平;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形式。

这两者之间没有刻板的必然联系。

理解的内容,当然要求会计算;了解的,也可以计算。

理解和了解的区别在于:

理解需达到转化的水平;而了解只要通过回忆就能解决问题,其情景是常见的、书上的。

附:

科学内容中各条目的层次

《标准》中以下的内容要求都属于了解水平。

1.1.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1.3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1.4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

1.2.1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1.2.2知道质量的含义。

1.2.4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1.3.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3.3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10

1.3.4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1.4.1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

了解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2.1.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1.2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2.2.2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2.3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2.2.4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2.2.6知道简单机械。

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2.7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0

2.2.8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2.9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3.2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2.3.3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3.4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3.5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3.6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2.3.7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2.4.1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4.2知道地磁场。

30

2.4.3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2.4.4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2.4.5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4.6知道电磁波。

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1.1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

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3.2.1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

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3.1.3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2.2知道机械功和功率。

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3.2.3知道机械效率。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3.2.4了解人类使用机械的历程。

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0

3.3.1了解内能和热量。

3.3.2了解比热容。

3.3.3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

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3.4.2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

3.4.3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3.4.5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4.6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4.7了解家庭电路。

3.5.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5.3知道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50

3.6.1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3.6.2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6.3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3.6.4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

54

《标准》中以下的内容要求都属于认识水平。

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2.5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2.9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2.3.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3.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4.2通过实验,认识磁场。

3.1.2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3.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4.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5.2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11

《标准》中以下的内容要求都属于理解水平。

1.2.3理解密度。

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2.7理解压强。

3.4.2理解欧姆定律。

3.4.5理解电功和电功率。

二、新版沪科粤教版初中物理教科书介绍

(一)、2003年版教科书的基本情况

按照《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初中《物理》教科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初审。

1、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意见(2003年):

送审教科书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要求,对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了认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