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教学自评报告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33412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8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院教学自评报告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学院教学自评报告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学院教学自评报告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学院教学自评报告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学院教学自评报告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院教学自评报告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

《学院教学自评报告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院教学自评报告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院教学自评报告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docx

学院教学自评报告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自评报告

第一部分学院概况

学院前身是创建于年的大学分校,年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一所“区市共建、以市管为主”的本科院校。

升本以来,学院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办学实力逐步增强,社会影响力快速提升。

是高等教育的发祥地,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商埠”、“世界人工宝石之都”的美称。

学院位于桂江西畔,有两个校区,校园面积953亩,另有1520亩发展预留用地,校舍面积26万平方米。

学院现有11个教学系(部),开设有35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艺术学、法学、教育学、哲学等9个学科门类。

面向全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招生,另外向越南、泰国等国家招收留学生。

目前总折合学生数11750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11465人,外国留学生(包括短期培训生)100多人。

学院有专任教师586人,外聘教师91人。

高级职称教师17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51%;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33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3%。

学院不断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现有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特色专业3个,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高校重点教学实验中心2个,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区级高校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门。

获得自治区级教改项目75项,教学成果奖9项。

建有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市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等学生实践和综合发展平台。

学生在自治区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600多项。

学院升本后共获得科研项目300多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60多项。

2013年,科研经费突破1000万元。

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项,市级奖20项。

学院有重点学科4个,重点培育学科1个,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有宝石设计与检测实验室、软件开发中心、信号处理实验室、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粤港澳产业转移研究中心、可行性研究中心、西江研究院等一批科研平台。

学院连续八年被评为“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区“高校三对创新行动计划先进集体”,多次被评为全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等。

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中国高校饮食行业百佳食堂”、“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和谐学校”等荣誉称号。

目前,学院正抓住国家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战略、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加快内涵建设,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应用型地方性大学。

第二部分本科办学成效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升本之初,学院办学基础薄弱,办学资源严重不足。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团结群众,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力求尽快实现办学转型。

2007年,学院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校园建设三大工程以及深化教学、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内部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等四项改革,加快向本科办学转型。

2012年,学院全面实现了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

本科专业数量、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总量、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固定资产总值、教职工人均年收入等均在2006年的基础上增长一倍,科研经费提高了10倍,普通本科在校生规模实现了既定目标,顺利完成了由专科到本科办学的转型。

在基本完成本科办学转型的同时,学院又提出了由传统人才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二次转型目标。

目前,学院已初步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实现了第二次转型。

(一)明确办学定位,规划未来发展

1.明确办学定位学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所处的区位特点,明确如下办学定位:

办学理念:

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为支撑,以服务求发展。

发展目标:

把学院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性大学。

服务面向:

立足,服务“一区一带”(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辐射两广,面向东南亚。

办学类型:

教学型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根据“实基础、适口径、重能力、能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适应地方需要、富有实干精神和较强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办学层次:

以本科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为辅,积极发展以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教育。

办学规模:

落实中长期教育发展“提质扩量”的要求,计划在“十二五”期末,在校生达到12500人左右,“十三五”期间在校生达到15000人左右。

办学特色:

紧贴业界,校地协同,东融西联,通江达海。

突出面向产业和行业、注重实践、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特色;培育校地紧密结合,与地方协同发展的办学特色;发挥服务“一区一带”,直至“通江达海”的地域特色。

2.制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我院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编制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专业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等战略性文件,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学院发展规划体系,为学院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二)加强队伍建设,发挥领导作用

学院按照“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要求,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1.大力推进管理队伍建设升本前,学院属处级行政单位,管理队伍按处级单位配备,科级干部只有18名,处级干部不足10名。

面对管理干部资源极端匮乏的困境,学院采取多种举措,大力推进管理队伍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批高学历、高职称、富有干劲的中青年干部。

目前,学院建立健全了院、系和专业教研室一体化教学管理体系。

重点配足教学管理干部,建设了一支有特色的以专业教研室主任和实验室主任为主体的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基本满足了本科办学的需要。

同时,学院大力推进管理队伍由传统的管理型向服务型、学习型和创新型的转变。

2.发挥领导作用,引导转变观念升本以后,学院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全院政令畅通,运行稳健有序。

坚持院务公开,实行教代会制度、工代会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不断提高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学院领导不断研究办学如何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定位和发展,这为办学定位的确定和办学特色的培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注重引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不同时期组织开展了不同主题的大讨论,如先后开展了教育教学解放思想大讨论、高等教育服务新发展大讨论、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办学特色大讨论等,通过这些活动更新思想观念、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院加快转型。

(三)服务教学工作,保证教学中心

1.领导重视教学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强调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各级领导树立服务教学的大局意识。

建立了党委定期研究教学问题的制度,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教学例会。

同时,学院领导通过多种方式深入教学第一线,建立了院领导联系教学系部、到系部调研和进行教学检查的制度。

学院领导坚持上课,在教学第一线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部门服务教学学院强调各职能部门要充分树立教学中心意识,主动、自觉服务教学。

出台服务教学相关措施,并将管理工作服务教学落到实处。

凡是涉及到教学的事件要第一时间办理,不能及时办理的要及时说明具体原因。

能办理没有及时办理或推诿要追究相关部门及个人责任。

3.政策倾斜教学在教职工福利等方面,向教学一线倾斜;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和进修学习等方面,优先考虑教学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优先安排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家属和子女就业上学,解决其后顾之忧。

4.制度保障教学增强全院教职工的本科教育意识,从管理规范化着手,加强制度建设。

目前,学院各职能部门的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各职能部门基本实现规范化管理,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运行。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健全保障制度,以确保办学资源能更有效地向教学领域配置、整合和利用,形成了一个多层面支持教学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5.经费优先教学保证教学基本经费投入不断增长,教学日常运行经费符合教育部办学要求。

近五年,教学仪器设备经费投入平均每年超过500万元,图书采购经费逾300万元。

学院还通过多方渠道融资,不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4亿元新建近5万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生活条件。

计划投入资金800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达35000平方米的实验科技大楼,竣工后学院的实验教学和科研条件将得到极大改善。

(四)理清育人思路,探索培养模式

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两个基准点,确定了“实基础、适口径、重能力、能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明确了“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适应地方需要、富有实干精神和较强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鼓励各教学单位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1.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线,在保证基本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以课程实验使学生获得概念实训和基础实践,通过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为学生营造与行业背景相似的实战环境;利用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环境。

构建一个融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专业技能实训、科研创新活动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例如计算机科学系依托软件教学实验室、软件实训基地和软件开发中心,引导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利用不同平台,开展不同层次实践实训,使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建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软件开发方式,建立了课程实验→项目实训→真实项目开发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以真实职场为背景的创新开发环境,形成了集教学、产品研发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1)。

通过概念实训、技能实训、项目实训三个阶段,实现了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三个层次的渐次提升。

实践证明,以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其应用能力、创新能力都提升到了一个新层次,就业质量也普遍较高。

图1—1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图

2.从素质综合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学院注重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注意挖掘学生优势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2010年,学院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集“学习、实践、创新、创业”为一体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

该中心总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可同时为1000名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每年能为3000名以上学生提供学习和社会实践。

该中心通过科技创新、创业发展、领导沟通、社会角色体验、展览启迪和公共服务支持等六大服务板块,促进学生的综合性、整合性、行动性和自主性发展,将零散于学院各系部的专业型人才培养,分散于各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能力和素质提升,离散于学院和社会的实践体验,进行整体综合和系统集成。

(见图1—2)经过三年探索实践,形成了一个通过素质综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提供了适宜的空间。

该中心已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成为“市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

截至今年7月,已引进创新创业、学生干部培养、社会角色体验等各类大学生项目318个,参与人数达25000多人次;其中,已引进创业项目135个,参与人数达1000多人;已注册的微型企业有65家,其中8家已成功走出校园立足社会,共解决了60多名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每年能向院内学生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兼职岗位600多个;已引进大学生创新项目133个。

该中心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一个品牌,区内外大批高校曾多次到中心参观学习。

图1—2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图

(五)突出办学特色,服务地方发展

1.紧贴业界,校地协同紧贴业界、校地协同的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上,还体现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上。

学院充分发挥校地互补优势,围绕地方需求,解决企业和行业急需的技术和管理问题。

我院研发的系列磨石、抛光和反石人工宝石智能加工设备,在市宝石产业得到了广泛运用,有力推动了该产业的技术升级;为地方开发了11个已投入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其中长洲枢纽船闸智能调度系统每年调度过闸船只数量已超过长江三峡,年产生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开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使上百万农民受益;成功开发的全景成像处理系统已有2万多套远销欧美;智能称量控制仪表已在多个林化企业应用。

学院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出谋献策,连续两次中标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学院参与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写,主持工业园区、进出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多项规划编写。

学院曾连续两年获评“高校三对创新行动计划先进集体”,这是教育厅表彰高校为地方服务的最高荣誉。

连续受表彰,区内同类高校中只有我院获此殊荣。

学院对地方贡献的增大,地方支持学院的力度也不断增加。

随着市经济地位不断上升,学院与地方互相支持,协同成长的办学特色会更加凸显。

2.东融西联,通江达海坐拥两广之咽喉,地处珠江—西江经济带中心位置,被确立为“桂东产业转移示范区”、“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既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前沿地带,向西又可接北部湾经济区,区域优势明显。

随着国家珠江-西江经济战略实施和粤桂经济特别合作试验区建设提速,市地缘优势将更加突出。

正所谓“一江春水,连云贵湘粤;半褂云帆,达港澳东盟”。

东融西联既突出学院的地域特色,也是学院将地区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的发展策略,更是学院根据所在地区的特点,拓深学院内涵,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理念。

作为一所正在成长的后发展地方高校,学院在立足,服务“一区一带”的同时,积极扩大办学影响。

学院不断加强对两广的辐射,积极服务国家的东盟战略。

通江达海,是扩大学院服务面向和影响力的途径,更是学院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情怀与志向。

二、教师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将其作为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

(一)扩大教师规模,优化师资结构

1.教师数量基本满足办学需要升本后,学院专门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出台《学院人才引进办法》,千方百计招揽各种人才,使专任教师数量持续增长(见图2-1),确保专任教师满足本科教学需求。

学院先后引进专任教师245人,目前学院共有专任教师586人,外聘教师91人,折合教师数632人,在2006年基础之上,教师数量增长了71.84%,以折合在校生数11750人计,生师比为18.59:

1,较好地控制授课班级规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图2-12006年至2013年学院专任教师数量变化图(单位:

人)

2.师资结构不断优化一是职称结构明显优化。

2006年升本时,学院高级职称教师只有40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仅2人。

学院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79人,占教师总数的30.55%,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为34人。

可见,教师职称结构得到明显优化(见图2-2)。

图2-22013和2006年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变化对比图(单位:

人)

二是学历、学缘结构明显改善。

学院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为33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31%,其中博士27人。

升本之初,学院教师中仅有1名博士、40名硕士。

与过去相比(见图2-3),教师整体学历层次显著提升。

从学缘结构看,我院教师来源遍布全国,其中“985”和“211”大学占了大多数,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也越来越多。

目前,在编主讲教师中91%以上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

图2-32013和2006年专任教师学位结构变化对比图(单位:

人)

三是“双师型”教师和具有行业背景教师数量增长迅速。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院一方面下大力气引进“双师型”和具有行业背景教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类产学研平台加强对这类教师的培养。

目前,学院拥有“双师型”教师97人,占教师总数的16.55%,具有行业背景教师57人,占教师总数的9.73%,其中具有工程背景教师23人。

“双师型”教师和具有行业背景教师数量快速增长,适应了学院从传统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

(二)狠抓师德师风,提高职业素养

学院把师德师风视为教育的灵魂,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校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

1.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制订并实施《学院师德规范》《学院师德建设三年规划》《学院师德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学院教师师德和绩效考核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明确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以及具体实施方法。

设立师德楷模、教学名师奖、优秀教师奖等奖项,表彰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把师德和教风作为教学督查重点内容;制订《学院考察、聘用任课教师暂行办法》和《学院行政管理人员兼课管理暂行办法》,严把教师入职关;实行教师师德教风聘期考核,建立教师自我评价、领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实现了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

2.营造重师德树师风的良好氛围强化师德意识,开展了教师年度思想业务考核、学生网上师德评价、“树师德、强师能、讲责任、比贡献”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

在党建思政网站、院报中开设“师德师风”专栏,建立“师德论坛”。

通过《学院报》、校园网、橱窗、电台等载体宣传和树立先进典型,形成重师德树师风的良好风气。

坚持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师德高尚、教学科研水平高的中老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3.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学院常抓师德师风,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的职业素养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的典范。

2006年以来,我院教师被评为优秀教师1人,优秀教学工作者1人,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8人,优秀共青团干部4人,全区高校优秀辅导员3人,市“八桂先锋行”先进个人1人,市“优秀共产党员”2人,市先进工作者1人,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

学院先后开展了师德楷模、十佳青年教师评选活动,共评出师德楷模6名、十佳青年教师20名。

(三)多种措施并举,加速水平提升

提升教师水平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院通过制度保障,实施多项人才工程措施,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1.实施多项人才工程一是实施“教授培养工程”,改善教师职称结构。

学院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培养对象,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积极晋升教授或副教授。

2009年至2012年共立项资助了92名中青年骨干教师,经费预算总额达100万;二是实施“博士培养工程”,优化教师学历结构。

以《学院“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依据,将各学科博士培养任务分解到各教学系(部)。

修订《学院教职工攻读研究生学位管理暂行规定》,对在职攻读博士并完成学业的人员给予引进博士同等待遇,从政策上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升本以来,学院送培近100人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三是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通过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楷模、十佳青年教师活动,打造师德教育的通过通过学习通过通过学习通过通知书实施《学院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和《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大力推进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通过实施《学院“双师型”教师认定和培养暂行办法》,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具有行业背景或工程背景教师的成长,以适应学院的第二次转型;四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

为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了《学院人才引进办法》《学院外聘教授(副教授)管理暂行办法》《学院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

从2012年起,学院对重点发展的学科,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专门制定了特别政策。

2.人才政策叠加效应显现学院实施的多项人才培养工程和激励教师成长的系列政策,为人才成长提供条件和优良环境,各项政策的叠加效应开始显现。

一是教师科研能力稳步提高,这从升本后学院的科研经费快速增长图(见图2-4)可折射出来,2013年,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二是培育了一批学科与教学团队,对教学形成了有力支撑;三是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申报高级职称的积极性,申报高级职称的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见图2-5),较好地改善了教师队伍职称结构。

图2-42006-2012年学院科研经费增长图(单位:

万元)

图2-5申报高级职称人数和取得高级职称人数比较图(单位:

人)

三、教学条件与利用

相比升本之初,学院的办学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变。

学院生均占地面积、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宿舍面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其新增比例、生均图书和年进书量等指标均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各类教学基本设施管理规范,教学经费投入明显增长,基本满足本科人才培养需要。

(一)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院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学院现有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46726.92平方米。

建筑总面积35000平方米的实验科技大楼正在动工建设,2014年将完工。

体育场馆功能齐备,运动设施比较完善。

配置有田径场、多种球类场馆、综合训练场地、体质健康测试室等多种专项训练设施,基本满足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专项运动队训练的需要(见表3-1)。

表3-1主要教学基础设施统计表

占地面积

占地面积(㎡)

635232.1

生均占地面积(㎡/生)

54.1

教学行政用房

总面积(㎡)

146726.92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

12.5

学生宿舍

建筑总面积(㎡)

86063

生均宿舍面积(㎡/生)

7.3

多媒体和语音室座位(个)

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个)

9131

百名学生座位数(个)

77.7

教学用计算机数

教学用计算机数(台)

3605

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台)

30.68

学院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逐年加大。

截至2013年7月,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6356万元,生均5409.36元。

近三年,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科研仪器设备值稳步增长,年增幅超10%(见图3-1)。

且教学仪器设备在用率、完好率较高,基本满足了本科教学需要。

图3-1近3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仪器设备值示意图

(二)加强资源建设,满足教学需求

1.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院十分重视建设实验实践教学资源,不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扩大实践教学空间,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实验室体系。

现有实验室(含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建筑面积约23803.92平方米,拥有1个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高校重点实验教学中心、1个工程中心、70多个各类实验室,基本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建设了软件开发中心(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号处理实验室、宝石检测与设计实验室、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等一批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平台。

另外,学院建有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和51个与企业、行业共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扩展实践教学空间,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深化。

2.加强图书资源建设学院把图书资源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取得明显成效。

建有图书馆2个,建筑面积25769平方米,拥有各类阅览室10多个,阅览座位2148个。

目前,拥有纸质馆藏91.51万册,生均年进书量超过4册的合格要求,电子图书1357861种,拥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