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31855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文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先秦文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先秦文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先秦文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先秦文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文学大纲.docx

《先秦文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文学大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秦文学大纲.docx

先秦文学大纲

先秦文学大纲

先秦文学总论

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

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

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

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

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

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

二、先秦文学的基本形态

1、诗与歌舞合一(三百篇皆为乐歌,诗没有独立的地位)

2、文、史、哲合一(文学、历史、哲学处于同一体中,混而未分)

3、同门创作彼此合一(诸子书多由师徒或同门共同纂辑,不分彼此)

三、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之关系

1、礼乐文化与《诗经》(《诗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

2、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左》《国》是史官文化的产物)

3、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诸子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4、楚文化与楚辞(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

四、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

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

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

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

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要求:

a)掌握五个部分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文献;

b)了解这个时代文艺的演进历程与民族的心灵世界、精神风貌;

c)提高基本的研读技能。

总参考书

《先秦文学史》,褚斌杰、谭家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古朴的文学》,刘毓庆著,北岳文艺出版1988年版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先秦卷),郭预衡主编,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三、四册),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一、神话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

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

“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

“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

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

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

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

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

1、解释性神话:

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等;

2、人与自然神话:

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3、社会生活神话:

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

其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

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

另外《左传》、《国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

在汉代出现的纬书中,则保存了较多的经过汉儒自觉处理的神话。

2、20世纪,一批学者对零散的神话资料作了系统的搜集、整理。

其中袁珂先生《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神话通论》(巴蜀书社1993年版)及刘城淮先生《中国上古神话通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等,用功较勤。

四、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中国神话的特色:

1、题材上:

重写灾难母题(著名神话几乎全与灾难有关)

2、内容上:

礼赞救世英雄(勤苦奋斗、普济众生者,与西方自我奋斗的英雄不同)

3、思想上:

崇尚拼搏抗争(不是顺从命运,而是迎难而上,不屈不挠)

4、风格上:

呈现磅礴大气(补天、射日、填海、移山等)

神话中看到的民族的基本精神:

1、厚德载物(奉献精神、普度众生、博大襟怀、大公无私等)

2、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奋进、抗争、顽强不屈等)

主讲篇目:

《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从具体神话中,体会、领悟民族精神及文化特质)

附1:

参考内容

1、中国神话的价值意义:

(一)认识价值(对于民族远古生活、历史及意识、情感、精神、性格等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二)审美价值(神秘、浪漫、雄奇的艺术之宫)

(三)精神价值(民族精神的鼓舞作用)

(四)借鉴价值(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1、中国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一)虚幻性(主观臆想,以己观物,物我不分)

(二)具象性(用故事形式诠解事物)

(三)象征性(符号构成的象征系统)

2、中国神话的衰落与演变:

(一)人类意识的进步,神话观念的渐趋淡薄,导致了神话的衰落;

(二)中国神话演变遵循着两个规律:

一是随着人类意识及时代的发展而演变,二是依据美的法则的渐趋精美。

(三)中国神话演变的辙迹:

神话的历史化→仙话→鬼话(妖话)→童话。

3、中国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素材影响(不少戏剧、小说取材于神话)

(二)艺术影响(思维方法、表现手法、意象原型等对后世诗歌及小说、戏剧的影响)

附2:

参考书目

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080年版

2、《古神话选释》袁珂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3、《上古神话纵横谈》,冯天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附3:

思考题

1、中国神话有那些主要内容?

2、与希腊神话相比,中国神话有何特色?

3、以洪水神话为例,比较东西文化的差异。

4、从灾难母题神话中,你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哪些特色?

二、《诗经》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

1、《诗经》的性质、产生、结集、传播等基本问题

2、《诗经》风、雅、颂的含义及分类的根据

3、《诗经》的基本内容

4、《诗经》基本的艺术特征

一、《诗经》的性质、产生、结集、传授等基本问题

1、《诗经》的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自商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辞。

这些诗在春秋之前其实都是乐歌。

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列为儒家“六经”之一,汉代始有《诗经》之名。

共分风、雅、颂三部。

其中“风”诗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有诗160篇。

《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分《周》、《鲁》、《商》三颂,有诗40篇。

这些诗作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示了民族的心灵世界,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诗经》产生的地域、时代及作者:

《诗经》诗篇所产生的地域,大略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及湖北、安徽北部等地。

其时代大多难考,大略言之,《商颂》是商代的诗,《周颂》是西周初期诗,《大雅》大部分产生在西周中期,《小雅》大多产生于西周晚期,《国风》中的大部分产生在东周。

《诗经》各篇的作者大多不可考,总地看来,《风》和《小雅》中的一部分出自民间,少部分是贵族制作;《大雅》与《颂》都是贵族的作品。

3、《诗经》的结集:

《诗经》的结集,先秦典籍中无明确记载。

传统有三说:

A、“采诗说”。

《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B、“献诗说”。

《国语·周语上》:

“故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礼记·王制》:

“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C、“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就其编辑者而言,又有乐师、国史、孔子等说。

4、《诗经》的流传、传授:

《诗经》在春秋时期已广为流传,教育家孔丘,曾以《诗经》为教材,广教门徒。

到汉代,传诗者主要有四家:

齐诗辕固,鲁诗申培,韩诗韩婴,毛诗毛亨、毛苌。

前三家为今文,后一家为古文。

自从后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毛诗使广为流传,三家诗渐亡。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本子就是“毛诗”。

二、《诗经》风、雅、颂的含义及分类的根据

《诗经》的“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特点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的意思,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地方乐。

《毛诗序》:

“风,风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

“风土之音曰风。

朱熹《诗集传》卷一:

“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之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与“夏”通,“夏”是地名,这是以地名为乐名的。

因为对地方土乐来说,他就是政治中心地区的乐,因此“雅”又有了“正”的意思。

《毛诗序》: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

“朝廷之音曰雅。

朱熹《诗集传》卷九: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说雅》:

“西周王畿原来是夏人的故地,而‘夏’字亦可写作‘雅’,因此称西周诗为‘雅’。

“颂”,一般认为是“容”的意思,就是“样子”,指舞蹈的样子,故以《颂》为舞曲。

一说“颂”是“诵”的假字,就是宗教诵辞.是庙堂之音,用于祭祀典礼。

《毛诗序》: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阮元《释颂》:

“且‘颂’字即‘容’字也……今世俗传之‘样’字,始于《唐韵》,即容字转声所借之‘羕’字……所谓《商颂》、《周颂》、《鲁颂》者,若曰‘商之样子’、‘周之样子’、‘鲁之样子’而已,无深义也。

何以三《颂》有样,而《风》《雅》无样?

《风》《雅》但弦歌笙间,宾方及歌者皆不必因此为舞容。

惟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颂’。

刘毓庆《雅颂新考·颂诗新考》:

“‘颂’即‘诵’之借字,《颂》诗由宗教诵辞而得名。

三、《诗经》的内容

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大致说来,可分为四类:

1.颂赞诗:

包括周族史诗及一些歌美之辞,如《生民》,《公刘》、《崧高》、《常武》、《定之方中》等;

2.怨刺诗:

其中包括:

(1)政治讽谕诗,如《正月》、《十月之交》等;

(2)感叹身世诗,如《北山》、《北门》等;(3)怨恨战争劳役的诗,如《东山》、《雄雉》、《何草不黄》等;(4)暴露统治者的诗,如《新台》、《南山》、《相鼠》等。

3.婚恋诗:

此在《诗经》中占的比重最大,.如《静女》、《桑中》、《氓》、《关雎》等都属此类,它大略包括恋爱生活和家庭生活两类内容。

4.劳作诗:

即关于劳动的诗歌;包括

(1)田猎诗,如《卢令》、《大叔于田》等;

(2)畜牧诗,如《无羊》、《驺虞》等;(3)农事诗,如《七月》、《大田》等;(4)妇女劳动的诗,如《芣苢》、《采葛》等。

四、《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淳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2.赋、比、兴手法的应用。

(赋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是比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朱熹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3.灵活多变的语言形式与复沓的章法。

4.丰富的语汇与和谐的韵律。

主讲篇目:

《关雎》《芣苢》《新台》《氓》《伯兮》《君子于役》《蒹葭》《东山》《生民》《公刘》

背诵二十篇以上诗篇。

附1:

参考内容

1、关于《毛诗序》:

《毛诗序》是毛氏所传《诗诗》前面的序。

冠于全书前的叫《大序》,冠于每篇前的叫《小序》,这是后人解诗之作,相传是子夏所作。

诗序解诗倾向于“以史证诗”,即把每一篇《诗经》作品与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比附起来,并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附会,因此,往往歪曲诗义。

但诗序在说诗时,提出了一些文学理论问题,如比兴、美刺等;对后世文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六义”、“四始”:

诗之“六义”(《毛诗序》),又称“六诗”(《周礼·大师》),指风、赋、比、兴、雅、颂。

关于“六义”的解释,歧说很大,一般认为:

风、雅、颂是诗的体制,赋、比、兴是表现手法。

(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

旧有所谓“四始”之说,当其说不一:

鲁诗以为:

《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是以《风》《雅》《颂》之首篇为四始。

毛诗以为《风》、《小雅》、《大雅》、《颂》四者,关乎王道兴衰,人君能行之则兴,废之则衰,故谓之四始。

齐诗以为:

《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已,火始也;《鸿鴈》在申,金始也。

现一般采用鲁诗的说法。

3、《诗经》中的史诗:

《诗经》中的史诗主要指《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等五篇。

《生民》是一篇神话史诗,记述周先租后稷诞生、创业的过程。

《公刘》记述周人迁徙的历史。

《緜》记述周人迁于周原、经营岐周的历史。

《皇矣》写文王伐密伐崇战绩,《大明》记述武王伐商。

这些诗篇较系统的记述了周人起源.迁徙.发展.壮大的过程。

4、《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一)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二)铸成了中国诗歌的写实精神;

(三)奠定了中国诗歌的比兴艺术。

附2:

参考书目:

《毛诗正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诗集传》,朱熹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诗毛氏传疏》,陈奂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著,中华书局1991年版

《诗经全注》,褚斌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诗经》,金开诚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附3:

思考题

1、何为赋、比、兴?

2、何为十五国风?

3、风、雅、颂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4、古人用“温柔敦厚”四字评《诗》,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5、中国诗歌中哪些主要传统源自《诗经》?

三、历史散文

此一部分有四个方面的知识要掌握:

1、萌芽期的散文形态

2、关于《左传》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3、关于《国语》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4、关于《战国策》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甲)萌芽期的散文形态

一、中国散文的萌芽

散文的产生是和文字的发展分不开的。

现在所见到的最早的记录语言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约三千多年。

这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

而周代金文及《周易》、《尚书》中的记事记言文字比甲骨文更完整,并有某些生动的形象描写,这代表了我国散文发展的一个良好开端。

先秦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尚书》的性质和内容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文集。

原名《书》,后称《尚书》或《书经》。

“书”就是著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之书”。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主要内容是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辞、讲话、文告的。

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其中《虞书》、《夏书》共四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共28篇。

此是今文《尚书》之数;古文《尚书》多16篇,但后失传。

今所谓古文《尚书》者,乃后人伪造。

除《周书》外,大多都是是后人的追记,《周书》则是西周到春秋前期的文献。

《尚书》是记言文之祖,对后世影响很大。

《荀子·劝学》:

“《书》者,政事之纪也。

《春秋说题辞》:

“尚者上也,上世帝王之遗书也。

《说文》:

“书,著也,从聿,者声。

”“著之竹帛为之书。

三、《春秋》的性质与内容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记事大纲。

其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

记述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大事。

其文字简括、平实、含蓄、严谨,寓褒贬于记事之中,后世有“春秋笔法”。

其比《尚书》明白易晓,文字表达力也有很大的进步。

对后世文学家、历史家有极大影响。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

“《春秋》者,鲁史之所记,必表年以为首。

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刘知几《史通·六家》:

“儒者之说《春秋》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言春以包夏,举秋以兼冬。

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乙)关于《左传》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一、《左传》的性质

《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西汉以后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它与《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同被称为“春秋三传”。

所谓“传”’就解释“经”的,因为古人认为这三部书都是解释《春秋经》的,故称“春秋三传”之称。

二、《左传》的作者

关于《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所作。

左丘明大约与孔子同时,班固以为是鲁太史,或以为孔子弟子。

但后人又有子夏作、吴起作、刘歆作等说。

之所以名《左氏传》,或以为“左氏”为地名,吴起即左氏人,因吴起传其学而得名。

或以为“左丘明”而得名;或以为“左丘明”姓“左丘”而非“左氏”,当因“左史”“右史”而得名。

三、《左传》的艺术成就

1、叙事详密完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注意文章的结构布局(如《重耳出亡》)。

2、善于描写复杂战争,明确交等争战的原因。

经过、结果(如《城濮之战》)。

3、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如晋文公、赵盾等)

4、文词简练含蓄。

四、《左传》的叙事艺术

就《左传》的叙事就其一般性特点而言主要有三,即:

以时间为线的情节链条、以因果为系的叙事结构、以对话为主的场景再现。

而就其叙事艺术论,则是:

1、剪裁取舍,纷而能整,细不遗芥,粗弃丘山。

(齐人弑其君商人)

2、细节描写,绘声绘色,工侔造化,思涉鬼神。

(郑公子归生弑灵公)

3、组织故事,曲折变化,,跌宕生姿,照应有方。

(郩之战)

五、《左传》写人艺术

1·着力传神,通过人物活动,展示性格思想的发展及多重性。

(重耳)

2·通过人物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面貌。

(子罕辞玉)

3·在矛盾斗争中突现人物形象。

(晋灵公不君)

六《左传》语言艺术

1、叙事语言,简约含蓄,尽而不汙,言止而意不尽;

2、人物语言,委婉从容,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主讲篇目:

《城濮之战》《郩之战》

背诵:

《宫之奇谏假道》《知罃对楚王问》

阅读:

《吕相绝秦》《晋公不君》《楚人献鼋于郑灵公》

(丙)关于《国语》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一、《国语》的性质

《国语》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就其性质而言,乃是春秋时各国史料的汇编。

所记述的年代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前1000一前440)主要内容是通过人物的言论反映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

故亦有《春秋外传》之称。

刘熙《释名·释典艺》:

《国语》,记诸国君臣相与言语谋议之得失也。

韦昭《国语解叙》:

(《国语》)其文不主于经,故号曰《外传》。

二、《国语》的作者及成书

《国语》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但《左传》与《国语》显非出于一人之手。

故一般认为,《左传》是左丘明的著述,而《国语》则是左丘明编辑成的各国史料汇编。

这些材料,是他写成《左传》时搜集的,失明之后,才编辑成书。

司马迁《报任安书》: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汉书·司马迁传赞》:

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纂异同为《国语》。

王充《论衡·案书》:

《国语》,左氏之《外传》也。

左氏传经,辞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辞以实。

三、《国语》的体例

与《左传》的编年述事不同,《国语》是分国记事,有点类《诗经》的《国风》。

全书共21卷,其中《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

四、国语的艺术特点

工于记言,对于事件与人物活动只是评点性交待性的记述。

但往往通过人物对话,能凸现出人物的形象。

善于描写人情世态,且有虚构的倾向。

主讲篇目:

《叔向贺贫》《董叔得系于范》

背诵:

《王子圉论楚宝》

(丁)关于《战国策》的基本情况与艺术成就

一、《战国策》的命称、作者及成书

《战国策》尚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之名。

西汉成帝时刘向始定其名为《战国策》。

所谓“策”,旧有二解,一说指“策谋”,一说指“简策”。

其作者非为一人,当为战国及秦汉之际纵横家所为。

后经刘向整理、汇编,去其重,得三十三篇。

刘向《战国策书录》:

所校中《战国策》,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

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

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重复,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

臣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

诸侯各有国史,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

二、《战国策》的内容、性质

《战国策》主要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

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一部分。

其记事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起。

然每言过其实,亦无明确记年。

作为史书,实非上乘;而作为文学读之,则实可认作先秦散文的一个高峰。

三、《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战国策》因非成于一人之手,故思想内容较复杂,然其总倾向有四:

1、崇谋:

崇尚策谋,贬低战功。

2、尚士:

“抑君扬士”,肯定“士”的价值,否定贵族政权与君主专制。

3、重利:

贵利贱义,宣扬“势位富贵”,追求富贵名利。

4、尊时:

明时审势,把握有利时机,实现其目的。

四、《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叙事状物,铺张扬厉,夸张渲染。

2、说理论事,纵横驰骋,气势逼人。

3、描写人物,有血有肉,富有生气。

4、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说理。

主讲篇目:

《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

背诵:

《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

阅读:

《冯谖客孟尝君》、《鲁仲连义不帝秦》、《唐且不辱使命》、《乐毅报燕王书》、《聂政刺韩傀》

附1:

参考内容

1、关于“六经”:

“六经”指先秦时代的六部古籍,包括《诗》、《书》、《易》、《礼》、《乐》、《春秋》。

汉以来无《乐经》,古文家以为《乐经》亡于秦火,今文家以为《乐》本无经。

今实存五经。

此可谓中国文章之源。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

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2、《周易》的性质与内容:

《周易》原名《易》,是我国今存最早的一部关于占卜的书。

“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种含义。

因为周人所作,所以叫《周易》。

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

“经”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附卦辞、爻辞。

“传”包括解释卦爻辞的七种文字十篇,统称《十翼》。

经传不是一时之作,一般认为经萌芽于商周之际,传则是春秋以后人所作。

《周易》主要是通过八卦形式乾(天)、坎(水)、艮(山)、震(雷)、巽(风)、离(火)、坤(地)、兑(泽)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的。

《周易·系辞上》:

“生生之为易。

孔颖达《周易正义序》引郑玄说:

“易一名而含三义:

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3、先秦散文兴盛的原因:

先秦散文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有了进一步的分工,有较大一部分人,从事精神生产。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知识为少数人所掌握。

春秋末年,逐渐产生了知识分子阶层,即所谓的”士”阶层。

随着私学的兴起,文化教育相对得到普及,“士”阶层越来越庞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