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甘肃212业经济的影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28804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甘肃212业经济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甘肃212业经济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甘肃212业经济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甘肃212业经济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甘肃212业经济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甘肃212业经济的影响.docx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甘肃212业经济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甘肃212业经济的影响.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甘肃212业经济的影响.docx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甘肃212业经济的影响

试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西北工业经济的影响

【内容摘要】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作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重要机构,在整个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经济建设,支援抗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七七事变以后,随着南京的沦陷,掀起了工矿企业大后撤的高潮。

西北地区,作为一个落后地区,迎来了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

这一时期的西北,在机器制造、电子电器、能源开采、化学化工、电力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进一步为改变西北地区工业经济落后的面貌,缩小东西部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西北工业经济影响

近代中国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起源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清朝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接办和发展了这些企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政府一些官僚和军阀看到兴办工矿企业有利可图,纷纷投资建厂,官营企业又有新的发展。

上述两个时期的国家资本和官僚资本,构成了南京国民政府国家资本的发展基础。

一、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创建

(一)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前身——国防设计委员会的创立(1932年11月~1935年4月)

1.创建国防设计委员会的背景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告成立。

任何一个政府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依靠一定的经济基础方能存在。

南京国民政府也不例外。

在北伐告成、形式上的全国统一实现以后,实行“训政”的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注重经济建设。

这一时期,南京政府日益重视发展国家资本,逐渐确立国家资本的主导地位,并明确规定了以国家资本为主体和由国家经营的产业格局,并逐步付诸实施。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状态开始由北洋政府时期的自由经济转向统制经济,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后,由于蒋介石等连年发动消灭异己的军阀战争和反共战争,造成军费开支浩繁,财政亏空巨大等一系列经济问题。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使之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2年3月,日本在东北扶植成立了伪“满洲国”。

这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促使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环境更为恶化。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举国震动,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迅速在全国各地掀起。

主要发表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政见的《独立评论》、《大公报》等报刊连篇累牍发表文章和评论,一方面表示对南京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强烈不满,一方面积极探讨救亡图存的办法。

《大公报》发表评论指出:

“无国家即无自己,无国防即无一切事业!

……卫自己必先卫国,欲卫国必须建立陆海空之国防!

”[1]

1932年9月,叶淑恒在《现在要集中全国的知识能力来解决国防问题》一文中指出:

“战时所需物料如矿物质中的钢、铁、铜、锌、铅、锡等,如化学品的硝酸、纯碱、酒精等,我们都不能自给,应急速研究充实的办法。

”这集中体现了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的迫切性。

在各方的积极倡导下,资源委员会的前身——国防设计委员会在此背景下应用而生。

与其他机构处成立时总要大张旗鼓的广而告之不同,国防设计委员是在秘密情况下创建的。

2.国防设计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在西北开展的工作

1932年11月1日,国防设计委员会在南京正式成立。

《国防设计委员会条例》规定:

“国防设计委员会直隶国民政府参谋本部。

”该会的职权是:

(一)拟制全国国防之具体方案。

(二)计划以国防为中心之建设。

(三)筹拟关于国防之临时处置。

”[2]

根据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计划大纲》的指导思想,制订国防计划,“既非仓卒可期,亦非财力人力所能胜任。

故设计之工作须研究事项之缓急轻重与施行之难易,而划分国防为若干步骤或若干期”。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国防设计委员会成立后,面对百废待举、头绪纷繁的局面,开展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根据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对西北地区来说,主要体现在对交通状况的调查,特别是公路方面,并且对该地区的公路建设也做出了初步规划。

关于在中国西部、中部、东南地区修建公路的计划及其预算,详见下表:

国防设计委员会公路建设第一期计划及预算

线路数

西北地区

中部地区(包括东南地区)

总计

12条

线路数与7省政府设计一致48条

最新增加线路27条

87条

长度(公里)

7915

4980

3318

16213

资金预算(美元)

31691000

29364500

28949000

90004500

线

修建

2条主线2条支线

16条

7条

25条主线2条支线

改造

5条主线2条支线

1条

——

6条主线2条支线

修建

2807公里

1842公里

837公里

5486公里

改造

3238公里

100公里

3338公里

修建费

6694000元

11319000元

5030000元

23043000元

改造费

1511900元

247000元

——

1758900元

总计

8205900元

11566000元

5030000元

23043000元

线

修建

4条

28条

20条

52条

改造

4条主线4条支线

13条

7条

24条主线4条支线

修建

1870公里

3038公里

2481公里

7389公里

改造

2877公里

1031公里

837公里

4745公里

修建费

7055000元

15221000元

13965000元

36241000元

改造费

5248100元

2511000元

2511000元

10515100元

总计

12483100元

17797000元

16476000元

46756100元

线路

修建

——

——

——

——

改造

6条

——

20条

26条

长度

修建

——

——

——

——

改造

4210公里

——

2481公里

6691公里

 

资金

修建费

——

——

——

——

改造费

11002000元

——

7443000元

18445000元

总计

11002000元

——

7443000元

18445000元

资料来源:

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译《国防没计委员会工作概况》,《民国档案》1990年第二期,第34页,转引自薛毅著《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研究》,2005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80页。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长度、预算资金方面,对西北地区的投资多于对中部和东南地区的投资,例如第三阶段,在长度上,西部改造4210公里,而中部只改造2481公里;在资金方面,西部总计投资11002000元,而中部总计投资7443000元。

其中规划的甘新公路,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主要的国际通道。

苏联的大批援华物资就是通过这条公路运入。

同时也体现了西北的落后,也看出国民政府对建设西北决心之大,以及西北在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这次对西北公路的调查不仅包括路基、公路长度、修建日期、修路的材料,而且包括公路的桥梁、隧道、弯道的弯度、上下坡度等。

有关修建的费用、车辆通行费税等也是调查的主要内容。

在国防设计委员会开展的调查工作中,开发水力电力也是其中一个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国防设计委员会组织人员对黄河壶口、长江上游、甘肃、浙江等地的水电资源进行了专门调查。

国防设计委员会成立后,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赖于专门人才。

为了全面掌握各方面的人才情况,国防设计委员会专门成立人才调查组,针对全国10万左右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才发了调查表,了解其是否学用一致,并且研究一旦发生战争如何调配人才。

其中这次调查的范围就包括西北诸省。

该会还组建了西北调查团,团内下设水利测量、地质矿产、垦牧及民族、农作物及移垦、人文地理等5支分队,赶赴西北地区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开发西北地区的初步方案,并对一些地方的羊毛改造、森林开发、农垦设施改进等做出了比较详细的工作计划。

(二)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在西北的工作(1935年4月~1938年3月)

1.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的正式成立

1935年4月1日,国防设计委员会正式改称资源委员会。

兵工署资源司同时撤销,原有人员、档案划归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资委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以便“以统筹运用,并赋予开发全国资源,经办国防工矿事业之任务,以建立“腹地国防经济”为工作中心。

[3]从国防设计委员会改组为资源委员会。

名称的变化也意味着工作范围和性质随之发生了变化。

资源对于人类生存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存在物。

资源这个名词有着多方面的属性:

它既有物质的属性,又有社会及人文的属性;既有数量的属性,又有质量的属性;既有个体的属性,又有群体的属性。

在农业社会时期,资源主要指土地和劳动力;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已经出现了采掘和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社会逐步扩大的趋势。

所以,资源委员会成立时资源的含义主要指与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

资委会成立后,国防设计委员会时期开展的军事、国际关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一部分工作告一段落,另外一部分移交其他部门继续办理。

这一时期资委会的工作重点是研究规划与国防相关的经济工作,其性质从一个有关国防的调查、统计和研究部门转向国防工业的规划与建设的部门。

2.西北工业经济的“初春”时期——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抗战初期在西北的工作

资源委员会成立之后,首先开展的工作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进行资源调查。

尽管国防设计委员会已经做了多年的专门调查,但仍然不够充分和细致。

正如钱昌照所言:

“我们要想开发一个矿,仅仅根据地质报告,要是没有探勘资料,究竟不甚可靠。

我们要想建设一个工厂,仅仅知道原料的来源,要是不明白国内外市场的情形,经济上就很难站得住。

”[4]这一时期调查的重点就包括对西北地区的农业、畜牧、森林、特产等。

“七七事变”前,资委会准备在甘肃玉门成立甘肃油矿储备处,在青海成立青海金矿办事处,但是由于资金不到位,以及抗战的爆发,破坏了资源委员会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的渠道等种种原因,到抗战爆发也未完成。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的体制一度改为战时体制,政府成立了大本营,下设六个部。

资委会隶属于主管经济和兵工的第三部。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草拟了总动员计划。

其中有关工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

(1)完成工业品的自给自足,不依赖外国;

(2)维持制造军用品及日用工业品的工厂;(3)加强日用品生产和销售的管理;(4)协助上述工厂自沿海迁入内地;(5)积极推进制造军用品、日用品之工厂的设立;(6)以财力和技术协助上述工厂;(7)防止工人发生罢工及工厂停工的事情;(8)以军警的力量来保护上述工厂。

这8条内容成为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推进工业建设和进行工业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军立即将矛头直指上海,大批日军从吴淞江及长江入口处陆续登陆并向上海大举进攻,日本飞机肆无忌惮地在宁沪杭铁路沿线狂轰乱炸。

上海等沿海城市的工矿企业危在旦夕。

经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

当时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

如能发挥利用这些地区的工业能力,则能增强中方的抗日力量;如果这些基础毁于战火,势必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大伤元气,必将使中国的抗战实力遭受重创;如果这些企业沦入敌手,就等于将中国约80%的民族工业用来加强日本侵华的实力,其后果不堪设想。

在国民政府的号召下,以及各工厂、事业单位、实业团体的积极响应下,掀起了抗战时期的第一次工业大内迁,主要迁往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对偏远的西北来说,迁入的工业较少,究其原因:

—方面是路途遥远,另一方面是资金不足。

抗战初期往内地迁建的工矿企业情况统计表

单位:

厂矿名称

器材数量

机器数量

总计

钢铁厂迁建委员会

35000

中央机器厂

2500

中央电工器材厂

2500

中央无线电器材厂

240

中央电瓷制造厂

161

65

226

中央钢铁厂

2000

500

2500

钨铁厂

1000

恩口煤矿厂

250125

375

萍乡煤矿局

5000

辰溪煤矿

383

高坑煤矿局

700

明良煤矿公司

382

自流井电厂

118

昆湖电厂

20

860

880

兰州电厂

370

180

550

岷江电厂

25

105

130

汉中电厂

56

44.5

100.5

贵阳电池

242

300

542

合计

693

1489.5

53107.4

资料来源:

根据《资源委员会公报》第一卷第一期76页《资源委员会附属厂矿后内迁器材数量表》整理

二、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建设下的西北工业经济

(1938年1月~1946年5月)

(一)西北工业经济的“仲春”时期

1.资源委员会职责范围的扩大

抗战爆发后,由于敌我双方实力悬殊,日本侵略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占领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国民政府被迫向西迁移。

为了适应战时需要,国民政府决定调整政府机构,包括原有的经济领导部门和管理机构。

在1937年12月31日举行的国防最高委员会会议上,国民政府决定将实业部、全国经济委员会、建设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第三部和第四部、资委会等机构的全部或部分合并成立经济部。

经济部成立后,资委会虽然从军事委员会改隶经济部,但它在经济部管辖的专业部门中的地位还是首屈一指的。

在钱昌照看来,此时资委会的使命主要有三个方面:

经济方面,促成全国工业化;政治方面,树立国家民族的共同目标—建设国防,其重要内容是发展重工业;社会方面,创造国家资本,协助国家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5]

2.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西北的主要业绩

(1)大力发展电力工业抗战8年间,在陕西兴建了西京电厂(包括宝鸡、王曲两个分厂)、汉中电厂,装机容量为2550千瓦;在甘肃兴建了兰州、天水火电厂,装机容量为1107千瓦。

此后在这两地还兴建了水电厂,装机容量分别为307千瓦、974千瓦,其中天水电厂由资委会独资经营,兰州电厂由资委会和甘肃省政府合办;在青海兴建了西宁电厂,装机容量为290千瓦。

(2)发展煤炭工业1941年冬,资源委员会与甘肃省政府合资400万元组建甘肃煤矿局,该矿区位于永登县,在永登窑街凿井采煤。

1943年,该矿日产量约为200吨,所产煤炭主要供应甘肃水泥公司和兰州市及湟水、黄河两岸民众。

(3)发展机器制造工业1941年9月,由资委会与甘肃省政府联合组建甘肃机器厂。

产品主要有:

抽水机、鼓风机、洗呢机、缩呢机、压呢机、空气压缩机、汽车变速器、磅秤、锅炉、绞车、轴承等。

(4)发展酒精工业酒精工业为抗战期间资源委员会发展的重要工业之一。

酒精是用途十分广泛的化学产品,因其具有易燃的特点,且发热量大,可掺入汽油作燃料用。

抗战爆发后,汽油需求量增加。

由于沿海地区相继沦陷,油源断绝,用动力酒精取代汽油成为当务之急。

从1938年开始,资源委员会先后兴建了9家酒精厂,其中包括甘肃徽县和陕西咸阳两厂。

(5)兴办石油工业长期以来,中国由于缺少油矿,所需的石油主要依赖进口,仅1943年就“进口成品油2.5亿余加仑”之多。

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口岸和主要铁路干线相继沦陷,铁路和轮船的运输量大为减少,公路运输日趋重要。

汽油消耗很大。

当时甚至出现了“一滴汽油一滴血”的口号。

在严重缺油的情况下,资委会于1938年6月12日在汉口成立了甘肃油矿筹备处,先后委派张心田、严爽主持该处工作。

同年12月23号,严爽率队携带器材从酒泉出发前往玉门勘探,选定在玉门县老君庙为油区着手勘探。

1940年4月22日,4号井发生井喷,证明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

这年9月,资委会决定正式开发玉门油矿。

1941年3月16日,甘肃油矿局正式成立,主要经营玉门油矿,孙越崎担任首任总经理。

从此,玉门油矿在中国西部诞生,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开发最早的非海相油田之一。

甘肃油矿局成立后,从美国订购的一套裂化炼油设备和10套深孔钻井机在运输途中多次遭日军轰炸,损失惨重。

这些设备千里迢迢的运到玉门油矿后,只能凑成3套钻机。

为了使这些钻机能早日投入生产,甘肃油矿局还在重庆多方面购买物资。

据孙越崎回忆:

“我们向重庆一二百家从上海迁来的小工厂订购普通车床、水泵、油泵、炼油室闸门等设备配件,并向各地搜购由沦陷区拆迁来的和由重庆自来水厂拆来的各种管子、马达等和采购其他物资等,都须经2500公里的长途[用]汽车运到矿区进行建设。

”[6]

1942年初,孙越崎提出了当年生产180万加仑(合6122吨)汽油的指标,并采取多种形式广为宣传,使油矿上下家喻户晓。

这一年玉门石油只有6口井生产,但原油产量达到了46317吨,比1941年的11810吨增长了近4倍。

[7]

玉门油矿生产的油品几乎全部依靠桶装外运,即依靠从重庆运输物资抵矿后返回的汽车,将桶装油产品运到重庆等地。

1941年至1942年9月,玉门油矿与重庆之间的汽车运输量统计,详见下表:

玉门油矿与重庆间汽油运输量统计表

年度

从油矿运往重庆油品(吨)

从重庆运往油矿器材(吨)

从重庆运往油矿空油桶(只)

1941

509

662

450

1942

3412

2707

7402

1943

2171

2111

11392

1944(1~9)

1900

920

2063

小计

7992

6400

21307

资料来源:

申力生主编《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第二卷),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第264页

玉门油矿生产的汽油在当时十分珍贵,由国民政府液体燃料委员会统一分配,主要用户有国民政府军政部交通司、航空委员会、交通部西北运输局、行政院液体燃料委员会、军事委员会战地服务团、驻华美军总部、重庆各军政机关、甘肃省政府等。

1943年1月~7月4日玉门油矿销售情况,详见下表:

1943年1~7月玉门油矿汽油销售情况统计表

用户

数量

用户

数量

军政部交通司

1863

战地服务团

271

航空委员会

28

其他用户

180

西北公路运输局

408

合计

3484

液体燃料委员会

551

资料来源:

申力生主编《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第二卷),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第147页,第264~265页

(6)资源委员会在甘肃兴办的其他一些工业企业,详见下表:

企业名称

地点

成立时间

经营方式

职员

工人

华亭电瓷厂

甘肃华亭

1941-08

甘肃化工材料厂

甘肃兰州

1943-11

26

33

甘肃水泥公司

甘肃永登

1941-05

22

8

甘肃矿业公司

甘肃兰州

1942-01

×

90

338

天水水力发电厂工程处

甘肃天水

1943-11

3

246

汉中电厂

陕西南郑

1939-11

25

59

汉中水力发电厂工程处

陕西南郑

1945-04

23

126

天水电厂

甘肃天水

1942-09

30

43

西京电厂

陕西西安

1936-09

80

265

王曲电厂

陕西王曲

1943-02

西宁电厂

青海西宁

1940-11

24

31

西宁水力发电厂工程处

青海西宁

1944-01

15

18

注:

○代表资委会独资经营;△代表资委会参加经营并主办;×代表资委会参加经营不主办。

资料来源:

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编《资源委员会经办事业一览表》(1945年12月31日),载《资源委员会公报》第10卷第3、4期,1946年4月版,第68~75页。

(二)西北工业经济的“暮春”时期

抗战胜利时,资委会在抗战后方建起了一批工矿企业。

毫无疑问,这些工矿企业在抗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结束后,在准备大批接管沦陷区日伪工矿企业的同时,如何处置抗战时期在后方建立起来的这些工矿企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正如资委会负责人翁文灏、钱昌照在致蒋介石、宋子文的信中所言:

“现在战争结束,收复区内有待本会接办事业种类既多后方产品,规模亦大,若再维持后方零星事业,则财力人力均感不足。

且自国际贸易复常以后,势难与欧美大规模生产事业之制品争雄市场。

故不得不早事收缩,以免日后之累。

”[8]随着国民政府经济工作重心的东移,以及沿海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并且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军事上的节节失利,这一切都促使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甘肃的投资日益减少,并最终停滞。

在这种大背景下,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甘肃的投资日益萎缩,根据资委会制订的4条调整原则,继续营业,维持原状的企业有:

兰州电厂、天水电厂、汉中电厂、西京电厂;缩小组织的企业为甘肃油矿局;逐步收缩、暂维现状的企业为甘肃化工材料厂;局部结束的企业有甘肃煤矿局永登矿;暂时停工的企业有甘肃水泥公司;移交省营的企业有西宁电厂;租让民营的企业有甘肃机器厂。

随后又安排抗战期间转移到甘肃的工矿企业进行复原,详见下表:

战前名称

复原名称

战前名称

复原名称

甘肃机器厂

天津机器厂

兰州电厂

柳州电厂

华亭电瓷厂

天津分厂

天水水力发电厂工厂处

北平分公司

北碚焦油厂

甘肃化工材料厂

兰州电厂

天津分公司

纳溪酒精厂

甘肃水泥公司

汉中电厂

天水电厂

甘肃有矿局

中国石油有有限公司

汉中水力发展工程处

江南电力局筹备处

天水电厂

冀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西宁水力发电厂工程处

青岛电厂

资料来源:

《资源委员会公报》第11卷第1期,1946年7月版,第58~64页

三、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西北建设的意义

(一)支援全国抗战,改善西北经济落后面貌

1.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源委员会在西北投资的工矿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支援了全国的抗战。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是正面战场抗日的主力,军队数量庞大,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特别是战争时期,大规模的战略转移很频繁,武器、人员、物资的调运,对交通运输部门提出严峻挑战。

尤其是“七七事变”后,日军对东南沿海的封锁,使得石油这种战略物资更加紧张。

而在西北,如玉门油矿的开发,则对缓解这一紧张局面起到积极作用。

并且从前面的玉门油矿销售图表就可以看出,大部分油品外销,特别是军政部交通司的销量最大。

2.改善了当地人民生活兰州市永登县投资的煤矿不仅仅为战争服务,保证战时各机关学校的正常运行,而且还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有利于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另外,在抗战时期修建的公路等基础设施,也为西北人民的出行带来方便。

3.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的近代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西北诸省几乎是一片空白。

随着沿海工业的内迁,西北地区的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资源委员会领导的国营工矿企业的大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战时的军需和民用,而且刺激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

同时也形成了宝鸡等11个工业区,使战前中国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轻重工业结果不合理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

在水力发电、冶金、机械、化工、电器仪表、石油及石油炼制等上百种工业门类,生产涉及当时中国有能力生产的所有产品,形成了基本能够自给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虽然大部门分企业处于停滞状态,但是抗战时期所带来的机器和设备,以及所培养的当地技术人员,则为日后西北工业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