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学习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25290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41 大小:3.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病学习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职业病学习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职业病学习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职业病学习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职业病学习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病学习总结.docx

《职业病学习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病学习总结.docx(1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病学习总结.docx

职业病学习总结

第一章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主要任务识别、评价、预测、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劳动者)健康(身心)的影响

研究对象职业卫生—人群、作业环境

职业医学—个体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任务:

(1)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防止职业人群健康的损害;

(2)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职业性病患者,促使其尽早康复;

(3)研究社会心理因素、个人生活方式等对劳动者健康及其职业生活质量的影响;

(4)研究职业病及与工作有关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标准和手段;

(5)制定相应卫生标准,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保护和促进劳动者的健康。

第二节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病损

不同劳动条件存在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hazards),它们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可导致职业性病损,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工伤。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hazards)

(一)存在于‘工艺’、‘劳动’、‘环境’中:

1.生产工艺;2.劳动过程;3.生产过程

(二)与职业有关的生活方式:

吸烟、饮酒,缺乏健康和预防的观念。

劳动条件:

1.生产过程:

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使用材料、工艺流程(职业病有害因素的主要来源)

2.劳动过程:

劳动组织、生产设备布局、操作体位和方式脑力/体力比例

3生产环境:

作业场所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建筑或布局不合理)

(一)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化学性毒物、粉尘

物理性气象条件、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生物性细菌、病毒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作息制度不合理

2.精神(心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

4.个别器官、系统紧张

5.不良体位或不合理工具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大环境(自然环境):

户外作业

小环境(车间):

厂房狭小、照明不良、建筑布局不合理

二、职业性病损

1.职业病(Occupationaldisease)

2.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disease)

3.工伤(Occupationaltrauma)

(一)职业病的概念(occupationaldiseases)

职业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出人体的代偿能力时,仅表现为亚临床的有害作用,当人体不能代偿时,导致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该类疾病统称职业病。

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1.法定职业病(prescriptoccupationaldiseases)

从法律角度出发,职业病有其特定的范围,仅指政府部门或立法机构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状况、医疗水平等综合因素所规定的职业病。

需赔偿的疾病(compensabledisease)

我国1957年首次公布了14种法定职业病,

1987年增加到9类99种,

2002年扩充到10类115种。

2.我国法定职业病分为10大类115个病种

①尘肺13种;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③职业中毒56种;5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⑤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⑥职业性皮肤病8种;⑦职业性眼病3种;⑧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⑨职业性肿瘤8种;⑩其他职业病5种。

3.职业病的特点:

1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消除或减少发病。

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需达到一定的强度(浓度或剂量)才能致病,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3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

4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5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康复效果较好。

4.职业病诊断和报告办法

(1)职业病的诊断依据:

职业史、生产环境监测、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

(二)工作有关疾病具有三层含义:

①职业因素是该病发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病因,一般也不是直接病因;

②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促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

③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

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有矿工的消化性溃疡、建筑工的肌肉骨骼疾病(如腰背痛)等。

(三)工伤(occupationaltrauma):

工伤属于职业性伤害,是指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职业有害因素、操作技术原因、设备原因、管理原因和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等所造成工人身体伤害、残疾甚至死亡。

1921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公约将工伤定义为“由于工作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事故为工伤”;简言之,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造成的身体伤害(以伤害为目的除外),即为工伤。

工伤和职业病有紧密的联系,所以不少国家逐步把职业病纳入到了“工伤”的范畴

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三级预防原则

1.第一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

2.第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

3.第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

又称临床预防

职业性疾病除与直接病因有关外,还受到相关潜在因素(个体的健康状况、生活和行为方式、遗传特征等)的影响。

例如,高血脂增加机体对CS2诱发心血管病损的易感性;吸烟极大地提高石棉接触诱发肺癌的危险性。

因此,除三级预防原则外,WHO又提出了旨在控制相关潜在因素的“初始级预防”或称“原生级预防”(primordialprevention),丰富和补充了综合预防措施。

个体易感性1.G-6-PD缺陷,接触溶血性毒物(苯胺),易发生溶血性贫血

2.α-抗胰蛋白酶缺陷,接触刺激性气体,易发生肺水肿

3.N-乙酰化转移酶快慢型,接触芳香胺类,易发生膀胱癌

4.代谢酶基因多态性-ALAD2(铅中毒),CYP2E1(苯中毒)

四、职业卫生服务内容与机构

1.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

2.职业流行病学(医学监护)

3.为制订有关政策法令提供科学依据

4.对建设项目的卫生监督

预防性卫生监督:

在企业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阶段贯彻“三同时”(设计、施工、投产)。

(控制措施)

经常性卫生监督:

5.人员培训和健康教育培训(个人防护)

医学监护

健康检查

就业前健康检查

了解健康基础情况,发现就业禁忌证

定期健康检查

发现早期征象,检出高危人群作为重点监测对象,采取预防措施,保护其他人

健康档案建立

健康检查档案

为了管理和对比职业性病损

工业卫生档案

健康状况分析

计算发病率、平均发病工龄、病伤缺勤率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出据单位)

CDC:

预防性卫生监督(设计、施工、投产)经常性卫生监督

职业病防治院:

职业病健康体检职业病诊断

五、职业病的预防策略

1.个体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患有某些遗传性疾病或存在遗传缺陷的人,容易受某些有害因素的作用。

2)年龄和性别差异包括妇女从事接触对胎儿、乳儿有影响的工作,以及末成年和老年工人对某些有害因素作用的易感性。

3)营养不良如不合理膳食结构,可致机体抵抗力下降

4)其它疾病如患有皮肤病,降低皮肤防护能力,肝病影响对毒物解毒功能等。

5)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

2.作用条件

1)接触机会,如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经常接触某些有毒有害因素。

2)接触方式,经呼吸道、皮肤或其他途径可进入人体或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病伤。

3)接触时间,每天或一生中累计接触的总时间。

4)接触强度,指接触浓度或水平。

3.职业有害因素

1)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monitoring):

通过对生产环境有害因素的定性和定量监测,能够评价劳动环境的质量及工人的接触水平,并结合病因的分析,从而控制接触。

2)个体监测:

即给工人佩戴个体采样器或剂量计,连续采集一个工作班内的毒物浓度,通过测定可以了解工人整个工作班的接触量,这个方式有利于对移动作业者的评价

六、提高职业生命质量

(一)职业生命

1、生命孕育阶段(职业生命的准备阶段):

从生命发生的一瞬间开始及儿童青少年时期。

2、生命保护阶段(职业生命阶段):

20—60岁。

3、晚年生命阶段:

60或65岁以上

(二)职业生命质量(qualityofworkinglife):

是指劳动者对工作的感受和职业对劳动者的身心效应。

影响职业生命质量的因素包括:

工作环境、补偿系统、个体权益、自主权、工作内容和内外社会关系等。

(三)提高职业生命质量

第三节现阶段职业卫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职业有害因素的范围扩展和职业危害转嫁

威胁我国职业人群主要有害因素仍以粉尘、化学毒物和噪声为主居前几位:

尘肺、化学中毒、职业性皮肤病、噪声性听力损伤。

其次:

工效学的问题(不良体位、不遵守操作规程、疏于安全防范)

职业伤害和职业卫生突发事件

职业性伤害(occupationalInjuries)又称工伤,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

职业卫生突发事件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于职业有害因素在短时间内高强度(浓度)地作用于职业人群,而导致的群体性严重健康损害甚至死亡事件。

第二节职业生理学

职业生理学(workphysiology)

•研究劳动过程中机体的调节与适应规律,从而找出提高作业能力和预防疲劳过早出现的措施,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提高生产率的目的的一门学科。

•劳动条件对器官和系统产生一定的作用或效应,这种效应反过来影响人的操作,二者之间关系是职业生理学研究和应用的核心问题。

劳动过程(workprocess)

工人为完成某项生产任务而进行的各种操作的总和。

不同工种工人的劳动过程不同。

劳动强度(体、脑力);体位(立、坐、跪位);操作方式(手工、机械化、自动化);作息制度(白、夜班)。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强度(负荷)过大(重体力劳动)

2.劳动时间过长(12~16h)

3.强迫体位(静力作业)

4.轮班制(shiftwork)

职业损害:

生理、心理紧张,作业能力下降,工作有关疾病(肌肉骨骼损伤等)

•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法定职业病是劳动过程中唯一一种法定职业病(跪位劳动高温高湿环境)

一、体力劳动(physicalwork)

能量代谢(能量来源、氧消耗、能消耗、劳动强度分级)

机体的调节与适应(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

㈠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ATP水解释放能量(1摩尔ATP水解可产生29.3KJ热量)

ATP来自糖、脂肪及蛋白质的分解

三条途径:

ATP-CP系列(immediateorPCr)、乳酸系列(anaerobic)、需氧系列(aerobic)

肌肉活动能量代谢系统的一般特征

㈡作业时氧消耗的动态

氧需(oxygendemand):

劳动1分钟所需要的氧量。

取决于劳动强度。

最大摄氧量(maximumoxygenuptake):

氧上限。

血液在1分钟内能供应的最大氧量。

取决于心肺功能。

氧债(oxygendebt):

氧需和实际供氧不足的量。

供求之差。

㈢作业的能消耗量

最紧张的脑力劳动的能消耗量不会超过基础代谢的10%

体力劳动的能消耗量可达基础代谢的10~25倍

用能消耗量或心率来划分体力劳动强度(intensityofphysicalwork)的大小

体力劳动强度

中等强度作业:

氧需<最大摄氧量,稳定状态下作业,如大多数工农业劳动。

大强度作业:

氧需>最大摄氧量,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如重件手工锻打、爬坡搬运重物等。

极大强度作业:

完全无氧,氧债≈氧需,<2分钟,如短跑、游泳比赛等。

㈣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劳动强度级别

劳动强度指数(I)

Ⅰ(轻)

I≤15

Ⅱ(中)

15

Ⅲ(重)

20

Ⅳ(极重)

I>25

劳动强度指数(I)

I=10·Rt·M·S·W

Rt—劳动时间率(%)

M—8小时平均能量代谢率(KJ/min·m2)

S—性别系数(男性=1,女性=1.3)

W—体力劳动方式系数(搬=1,扛=0.40,推/拉=0.05)

10—计算常数

㈤机体的调节与适应

•神经系统:

动力定型(dynamicstereotype)—巩固的连锁条件反射。

•心血管系统:

平均心率-静息心率<40—能胜任;

脉压<最大值½—疲劳

收缩压>心率—适应性强

收缩压≈心率—居中

收缩压<心率—不能胜任

卫生要求

工作日内从事任何单项体力工作时,最大心率值不应超过150次/min;各单项作业时最大心率值不应超过120次/min

人工作日(8h)总能量消耗不应超过6276kJ/d

二、脑力劳动(mentalwork)

(一)脑力劳动特点

体力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办公室型)

信息性劳动:

感受(视、听、神经末梢),加工处理(CNS),输出信息

工作(暂时)记忆

长期记忆

特点:

非重复性,能耗不高、氧耗高(对缺氧特别敏感)

㈡职业卫生要求

•工作场所:

噪声<45dB,光线从左边来,照度500Lx,温度(夏季24~28℃、冬季19~22℃),桌椅符合工效学要求,荧光屏“正显示”—白纸黑字(亮背景暗字)

•信息:

和谐性、剩余度

三、作业类型(worktype)

静力作业:

静态作业。

动力作业(dynamicwork):

动态作业。

等张性收缩(isotoniccontraction),关节活动,做工。

重动力作业(大肌群、能耗高),反复性作业(小肌群、易疲劳)。

高抬举作业(overheadwork):

含有静力成分,极易疲劳。

静力作业(staticwork)

概念:

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isometriccontraction)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未做工)。

特点:

能耗水平不高,但容易疲劳,维持时间短。

作业停止几分钟内,氧消耗反而升高,再逐渐下降(Lingard现象)。

静力作业维持时间:

取决于肌肉收缩力占最大随意收缩力的百分比。

二者相等时只能维持6秒

50%时能维持1分

15%~20%时可维持较长时间

四、作业能力(workcapacity)

是在不降低作业质量指标的前提下,尽可能长时间维持一定作业强度的能力。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作业,可用劳动生产率来表示。

劳动生产率

直接指标:

产品的质量、产量,持续工作时间。

(合格产品数量/单位时间)

间接(生理)指标:

握力、耐力、视觉运动反应时、心率、血乳酸等。

体力劳动作业能力的动态

入门期(introductionperiod)

高效稳定期(steadyperiod)

疲劳期(fatigueperiod)

终末激发期(terminalmotivationperiod)

影响作业能力的因素

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满意度、分配、兴趣

个体因素:

年龄、性别、身材

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噪声、严寒、高温、不良照明

工作条件和性质:

设备与工具、强度与时间、组织与制度

疲劳和休息

锻炼和练习

疲劳(Fatigue)

主观性(心理)

疲倦感(+)疲劳状态(-)

客观性(生理)

疲倦感(-)疲劳状态(+)

个别器官(手、眼、声带)

全身性(重体力)

智力(脑力)

技术性(脑力+体力)

小结

掌握氧需、最大摄氧量、氧债及静力作业的概念;体力、脑力劳动及静力作业的特点;我国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

熟悉ILO评价体力劳动强度的指标及影响作业能力的因素

了解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及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

思考题

ILO评价体力劳动强度的指标有哪些?

为什么进行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我国“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GBZ2.2-2007)按什么来划分体力劳动强度?

哪些作业容易疲劳?

为什么?

静力作业及其特征是什么?

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什么?

人类工效学

研究人—机器—环境系统中,人的心理、生理、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因素,使人的工作达到最优化

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生物力学、人体测量学、环境科学、工程学、物理学、电子学及社会学等理论知识,使机器与人相互适应,寻找一种劳动强度最小、生产效率最高的先进操作方法。

一、合理用力

重心:

物体重心至人体支点(关节)的垂直距离(力臂);体段的空间位置与相应的关节之间的垂直距离(力矩);越近越好。

姿势(体位):

站、坐、跪、卧。

尽可能保持自然,避免静力作业,限制腰部活动。

动作的经济原则:

对称、有节奏性、自然、提举重物的基本原则,必须运用体重来平衡重荷。

ISO最大提举限量:

男性25kg

女性15kg

二、人体测量与应用

失配(mismatch):

劳动者与设备或机器在大小上不相配合。

导致工作时弯、扭腰部,抬臂、抬肩或强迫体位。

人体尺寸:

三维空间(即高度、宽度及胸廓前后径)。

㈠人体测量方法

静态测量:

各部分的固定尺寸,如身高、上臂长、前臂长等。

ISO推荐的人体测量核心数据为36个。

动态测量:

人体或某一部分空间运动尺寸,即活动范围。

㈡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

不同百分位数(P1、P5、P50、P95及P99)的人体尺寸

适合90%的人(最低位置控制器—P95,最高位置控制器—P5)

门高、工作台下面—上限值(P99)

危险区防护网网孔—下限值(P1)

门把手、电灯开关—中位数(P50)

三、机器与工具

人机界面:

显示器和控制器,适合人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特点。

机器的信息通过显示器向人传递

人的信息(包括指令)通过控制器向机器传递

㈠显示器(display)

显示机器状态的装置

仪表、指示灯、信号发生器

视、听、触觉显示器

视觉:

位于正前方,距离为70cm,高度与眼平行

㈡控制器(control)

改变机器状态的装置(手或脚动)

形状、大小、位置、运动方向与范围适应手或脚的生理特征

舒适的抓握范围是指手到肘关节的距离(34~45cm—前臂);手到肩(55~65cm—全臂)。

控制器的种类

按钮:

直径、作用力、移动距离

扳动开关:

上、下扳动>40°

旋钮:

定位(相邻定位的转角>15°),连续(可转动120°)

方向盘:

直径15~25cm,转轴与人角度60~90°,握把直径20~50mm

脚踏板:

宽与脚宽相适应,有横纹

显示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原则

时间顺序原则

功能原则

使用频率原则

重要性原则

运动方向原则

显示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原则

时间顺序原则

功能原则

使用频率原则

重要性原则

运动方向原则

㈢工具手柄

手腕伸直紧握工具手柄,有力,不引起损伤

手腕弯屈、伸展或侧偏,握力明显减小,导致腕管周围的横韧带压迫神经、肌腱及其鞘膜而造成损伤

四、工作面高度

过高:

抬肩,引起肩胛、颈部疼痛

过低:

弯腰,引起腰背痛

最佳工作面—肘下5~10cm

绘图:

肘高以上5~10cm

木工:

肘高以下15~40cm

最理想的设计—可调工作台

五、座椅

高度:

36~40cm;坐站凳80~88cm(带脚凳)

深度:

38~42cm

抬肘—扶手,转体—转椅

椅面:

透气性好,高5cm弹性座垫

理想的座椅椅面平坦,使体重均衡分布,大腿平放,两足着地,肌肉松弛,上臂不负担身体的重量并有利于操作。

舒适的坐姿臀部稍离靠背前移,上身略向后倾,保持身体与腿的夹角在90~115°,同时小腿向前伸。

六、肌肉骨骼损伤(musculoskeletaldisorders)

美国—第二位职业病德国—腰背痛为赔偿性疾病

英国—影响范围广,花费大的疾患ISO—颈肩腕综合征为职业病

中国—工作有关的疾病

㈠下背痛(lowbackpain,LBP)

站位和坐位作业

半数以上的劳动者,主要症状是腰背部位的疼痛与不适

躯干前倾、腰部屈曲且负重大的作业(卡车司机、搬运工、护理人员、建筑工人及煤矿井下工人等)

㈡颈、肩、腕损伤(neck-shoulder-wristinjury)

指肢体与颈肩软组织,如肌腱、神经和关节周围结构的疾患

坐姿作业(键盘—VDT、流水线、手工、教师等长期伏案人员)

手臂和肘部反复抬高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第二章生产性毒物

概念: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能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

来源:

生产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物、半成品、成品、副产品、废弃物

存在形态:

气体、蒸气、烟(<0.1m)、雾、粉尘(0.1~10m)

吸收:

主要经呼吸道、皮肤、消化道意义不大

劳动者→(生产性毒物):

生产过程,生产环境→职业中毒

劳动者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发生的中毒。

铅中毒LeadPoisoning

一、理化特性

重金属,柔软,略带灰白色

比重:

11.3

熔点:

327℃,>400℃产生大量铅蒸气

沸点:

1620℃

不溶于水,铅易溶于弱酸,用醋酸洗手,可除去皮肤污染铅,用3%HNO3浸泡可除去玻璃器皿上的铅

二、接触机会

1.工业生产:

铅锌矿开采及冶炼

蓄电池及颜料工业(熔铅、制粉)

含铅油漆生产与使用、电力与电子行业

制造电缆、铅管、铅化合物的使用和生产

2.日常生活:

铅壶烫酒、滥用含铅药物、误食

三、毒理--吸收分布

排泄

主要途径:

肾脏

次要途径:

粪便、胆汁、乳汁、汗液、月经

正常人每日排铅量约为0.02~0.08mg每日摄入铅量为0.01~0.03mg

毒作用机理

血液系统:

卟啉代谢障(是铅对机体影响的较为重要和早期变化之一)

铅对血红素合成过程的影响

ALAD受抑制后,ALA形成胆色素原受阻,使血ALA增加,并由尿排出。

血、尿中ALA↑。

血红素合成酶受抑制后,原卟啉Ⅸ不能生成血红素,同时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增加,与体内的Zn2+络合,形成锌原卟啉(ZPP)↑。

红细胞中FEP↑、ZPP↑

毒作用机理

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失调→一系列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作用于神经鞘细胞→节段性脱髓鞘→垂腕

消化系统:

肠壁平滑肌痉挛→腹绞痛

血管:

小动脉壁平滑肌痉挛→暂性性高血压、铅面容、眼底动脉痉挛、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肾脏:

→肾功能异常(氨基酸尿、葡萄糖尿、磷酸盐尿)

四、临床表现

慢性中毒症状

2.消化系统

常见症状:

口内金属味、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隐痛、腹泻与便秘交替。

腹绞痛(leadcolic,intestinalcolic):

是慢性中毒急性发作的典型症状

铅线(leadline;blueline)

3.血液和造血系统

轻度贫血(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

血液中点彩、网织、碱粒红细胞增多

4.其它

肾脏:

慢性间质性肾炎、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管型

女性:

月经不调、流产、早产

婴儿:

母源性铅中毒

慢性铅中毒三主征(classicaltriad)

peripheralneuropathy

leadcolic(intestinalcol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