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22941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docx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docx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因素及启示

在发达国家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也曾经历过相当长时期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浪潮,同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政策,这种政策转型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而不断调整的。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市场化的深化联系在一起的,不仅上述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流向等特征,农业生产率的改进、现代乡村建设、农村劳动力素质改进等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

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城市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城市生产率的持续改进会不断影响农村生产率,这意味着即使经济转型结束,农村劳动力仍然会出现转移,只不过这种转移不会再引起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动,不再成为独特的经济社会影响因素,而与其他类型劳动力的转移或职业变迁一起成为经济社会变动的组成部分。

  一、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及政策

  英国是最早的工业化国家,其农村劳动力转移涵盖了从15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贯穿英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全过程。

1688年英国劳动人口中有75%从事农业,1801年下降到35%,1841年为26%,1901年为9%,1921年为7%,1980年为2.6%。

①在这期间,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起步阶段,从圈地运动开始到工业革命前夕。

这一时期,英国经济社会急剧变动,资本主义特征的工场手工业和大农场迅速发展,农业变革与农村进步逐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市场法制化等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主要来自暴力的强制转移,表现由圈地运动引发的农民失地导致其被迫离开家园,以流民的形式进入城市。

由于城市部门还不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部分群体只能成为城市游民、失业者和贫民。

大部分失地农民成为自由职业者,并逐渐转变为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

  整体性变革时期尚未到来,但是经济社会进步逐渐改变文明形态,引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3-14世纪,随着养羊业的发展,部分领主开始抢占农村的公共地,从而出现圈地现象,14世纪英国人民经历了饥荒、黑死病、战乱等危机,人口下降,经济萧条,促成了经济社会的结构性变化,这成为英国大变革时代的重要起点。

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后,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英国贵族不顾农民反抗,掀起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导致农业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条件。

农村进步和农业发展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物质后盾。

1700年-1800年,英国每个农业工人的产量提高了约100%,这主要来自众多小改进累积的结果,并与农场的合并和圈地以及对土地开发的投资同时进行,现有技术的扩散提升了以土地生产率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率。

这一时期,作物种植和牲畜饲养相结合的诺福克作物轮作体系推动了农业变革和发展,改变了传统农村发展状况,同时,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领主制的土地关系被农场制的土地关系取代,土地产权逐渐清晰和稳定。

这一时期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农业仍是英国经济基础,农业生产仍需要大量劳动力,农业就业人口和农村总人口也仍在增长。

  这一时期是英国农村制度大变革的开端,是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内部经济社会关系变迁的基础阶段。

国家法律体系框架逐渐确立,具有现代意义的制度体系逐渐演化。

推行保护国内农业发展的谷物政策,维护国内市场粮食价格稳定。

由圈地运动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并没有引起英国政府的过多关注,政府甚至出台了一系列镇压和惩罚政策,以此维持经济社会秩序。

国家多次把贵族和教会通过圈地运动所占领的土地合法化,促使土地产权制度变革。

17世纪英国政府通过《济贫法》和《定居法》限制人口长期流动,只允许其季节性流动。

后来英国政府意识到流浪农民问题不是失地农民自身造成的,而是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必然现象,还与政府治理机制密切相关。

由此英国政府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政策,并逐步过渡到以救济为主的政策,并通过海外移民等方式,减轻失地农民带来的社会压力,维持社会稳定。

  第二阶段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阶段,从18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并持续到19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持续改善,产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众的文化教育水平得到改善,开始了现代

  意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即农村劳动力自发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转移。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拓宽了劳动者就业空间,殖民地持续拓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转型向纵深演化的重要力量,构成资源配置结构调整的重要媒介。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人口增长,虽然农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但是农业人口总规模仍在增加,农业生产率的提升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农业人口急剧转移。

借助于农村劳动力的隔代转移,通过人口自然增长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显著特点。

1788年,农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为40%以上,工业和建筑业不到21%,1850年,农业下降到21%,工业和建筑业上升到35%。

1780年-1850年,工人实际工资每年平均增长0.8%。

工业和城市劳动力需求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力相对较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兼业化、季节性转移、就地就近转移、最低工资为主要特征。

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劳动力对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一个适应和调整过程,是从兼业化、季节性就业为初始转移起点,并随着在城市生计来源的稳定和对城市生活方式的习惯而完成转移。

  经济社会的急剧变革引起了社会混乱和动荡,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城市礼堂、学校、医院、济贫院、监狱、教堂以及下水道、污水处理工程等,推动了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在长期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用于住宅、公共建筑和工程上的资本支出超过20%,部分时期甚至超过30%)。

1795年颁布《贫民迁移法》,放宽了人口流动限制,此后不断修改限制人口流动的法律,1834年议会修改了《定居法》,使居民在原定居地之外获得居住权更加容易,1846年修改的《贫民迁移法》禁止对在某一教区居住5年以上者遣返原籍。

1795年以后英国各地盛行“斯宾汉姆兰制”的济贫法,使工资收入者得到某种最低程度的生活保障,1834年以“新济贫法”取代原来的济贫法,废除斯宾汉姆兰制,新设济贫院,废除院外救济制,不再向有劳动能力的穷人提供救济;改进济贫管理,由国家济贫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这些政策切合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国情,也符合其政府治理理念,并随着转型的发展而不断变迁,构成转型的重要内容。

  第三阶段为农村劳动力深化阶段,从19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深入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向纵深方向发展。

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大、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

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发生实质性变化,农业和农村人口规模持续下降,农村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工作时间缩短、工作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劳动力基本完成市民化过程。

  转型中后期,农村劳动力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变迁的重要纽带。

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体现在逐渐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由兼业、季节性就业、迁徙就业转变为依靠非农产业稳定就业,城市化的生活形态成为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选择。

同时,为保障劳动力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政府建立并完善与就业相衔接的保障系统。

废除谷物

  法、航海法等过度的行政干预措施,有效改善了市场竞争环境,面对来自外国粮食的竞争,英国农业成功地把自己转变到有效率的大规模农业,企业家租佃农业体系的建立,促使农业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进行合理的调整。

随着经济社会进步,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如何改善农村劳动力素质成为政府政策的重要出发点。

通过逐步普及中学教育、改善就业环境等保障劳动者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

同时,失业问题、劳资关系成为更重要的社会问题。

英国政府以解决失业问题和社会福利为突破口,创造就业机会,培训游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逐渐把创造就业机会、保障社会基层群体基本生活水平作为重要的调节手段,最终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保障最低收入群体生活。

政府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方便失业者自主创业、建立劳动移居地、帮助失业者再就业等方式缓解失业问题;调整劳资关系,提高劳动者的谈判地位,逐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随着全国性工会组织的兴起,劳资双方的不平衡状况得到极大改变。

一系列的政府政策顺应了时代变迁的要求,有效缓解了劳资关系,维持了社会稳定,为推动转型的持续进行创造了积极的经济社会环境。

  第四阶段为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

这一时期是后工业化时期,英国政府人为制造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和城乡均衡进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英国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第三次工业革命形成新的驱动力,进一步扩大社会分工,社会总就业水平有效提高,这些变迁促使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

  这一时期,英国政府从消极应付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发展到积极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农业生产率提升空间,并把他们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和第三产业。

通过采取加大农业投资、鼓励农场兼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重视农业科研和教育等经济社会政策,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有效吸纳这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弥合城乡之间的生产率差距,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再造。

  二、影响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首先,转型时期,农村进步和农业发展是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前提。

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圈地运动引发的土地产权关系调整、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英国土地长子继承制和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剧了人口和土地的紧张局面。

圈地运动改变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耕作制度,这些与农业生产率的改进相结合,为城市部门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农业生产率的改进不仅保证可以为城市部门提供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又刺激了农业生产率的进一步改进,从而不断确保为城乡居民、工业部门和非农部门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逐步推进,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医疗卫生和教育文化水平不断提高,16世纪以来英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在农业就业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非农就业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这使得英国工业革命呈现通过人口自然增长实现工业化的显著特征。

  其次,转型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是推动转型的主要动力,而农村劳动力则是推动其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工业革命引起劳动分工,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经济向农村延伸,改变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就业机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

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村兼业人口、季节性流动人口逐渐脱离农业生产,同时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导致家庭手工业和乡村工业的衰落,使各产业的就业结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导致现代工业逐渐向纵深发展,不仅传统手工业趋向专业化,而且产生了更多新兴产业部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点。

  最后,转型时期,不断塑造有利于转型的制度体系是实现转型成功的重要基石。

从指定限制人口流动的法律到废除这些妨碍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法律,体现了经济社会关系的变迁。

工业革命前,受《济贫法》、《定居法》等法律束缚,农民只能在一定区域定居,这限制了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

1834年强调促使劳动力进入就业需要地区的《新济贫法》付诸实施,以及后续对于其他相关法律的修改或废除,消除了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促进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政府改革了社会治理机制,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动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解除了天然障碍。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水路、公路、铁路等运输业的大发展,为人员和货物的运输提供了快速、廉价的交通工具,密切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联系,便利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三、总结

  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深受经济周期、海外殖民、农村土地制度、生产率改进、工业化、城市化、政府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伴随的生产率改进是这些因素的核心,政府政策的调整总是围绕生产力的长期变革进行的。

转型前期,政府的政策设计可能会忽略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造成其大量贫困,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资本积累的客观现实;转型中后期,政策更具有公平性,通过促进社会公平就业、建设社会福利制度等良性经济社会机制的设计和实施,英国政府逐渐在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基础条件、改进经济社会运行机制等公共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保证经济社会各方面进步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维护经济社会长期的均衡发展趋势。

  由此可见,转型时期,英国逐渐形成稳定、清晰、合理的农村经济社会制度,不断推动农业进步和农村发展,这是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的基础。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是推动转型的主要动力,而要实现转型,英国政府适时制定和修改符合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劳动力制度,推动以劳动力资源为核心的资源优化配置。

转型还包括社会形态的变迁,政府的施政理念、市民的行为观念、组织的运行方式会发生根本性变革,为实现良性的转型秩序,英国政府着重加强全民素质教育,制定面向长期发展的整体性制度框架,推动价值理念变革,并进行动态调整,这是实现转型的关键。

因此,实现全体民众的共同进步,推动普惠性的民生事业,建设规制公平的劳动力竞争机制是经济社会转型中后期政府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谭崇立,马颖,叶初升等编.发达国家发展初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3.

  〔2〕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世界历史,2005.2.

  〔3〕经济通史.马克斯·韦伯.姚曾.译,韦森校订.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2006.8.

  〔4〕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七卷.工业经济:

资本、劳动力和企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2.

  〔5〕胡雪萍.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