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20140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docx

《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docx

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

洪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

一、洪江历史文化环境

洪江区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区,东、西、北与黔阳县(今洪江市)接壤,南与会同县毗连,城区位于沅水及其三大支流渠、舞、巫三水汇合之地,三面临水,既是我国中南地区的最后一道商门,也是进入大西南的第一个门户;既是古称五溪蛮的核心区域,又是湘西南重要商埠之地,素有“小南京”和“小重庆”之称。

从地理版图上看,洪江是个弹丸之地,步行一个小时不到就可穿越城东、城西。

然而就是这小小的弹丸之地,汇聚了直通洞庭入长江的沅水、巫水和氵无水,上扼滇、黔、蜀的颈口,下开洞庭、长江的航道。

地理位置十分有优势。

二、洪江历史沿革

据出土文物证实,早在新时期时代洪江地域已有人类活动。

夏为荆州之寺,周末隶属于楚。

秦为黔中郡地。

汉为武陵郡镡成县地。

南北朝宋齐时,属武陵郡舞阳县地;粱时,属南阳郡龙檦县地;隋因之。

唐贞观八年,析龙标置朗溪县,洪江改属朗溪县。

五代初,洪江地域为少数民族所据有。

宋元佑五年(1090)置洪江铺,隶黔阳县;崇宁二年(1103)改属靖州三江县地,寻改三江县为会同县,随属会同县。

元至元八年,废洪江寨;元贞三年设立洪江巡检司。

明洪武年间,设洪江驿,仍属会同县。

清康熙26年,会同县若水巡检司迁驻洪江,洪江已发展成为集聚五方商贾,烟火万家的湘西南巨镇;乾隆16年,若水巡检司改名为洪江巡检司。

民国初期为会同县洪江镇。

民国13年(1924)称会同县洪江市。

20年改为会同县第四区,辖23个乡镇。

民国22年以后为湖南省第四、七、十区保安司令部和第七、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抗日战争后期,湖南省政府在此设立洪江行署,辖第六、十两个专区。

解放初,置洪江市,隶属会同专区。

以后市镇建制交错更迭频繁,至197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洪江市,属黔阳地区(1981年6月30日改为怀化地区)。

1988年11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经济计划单列市,1999年5月设洪江区。

市区设河滨路、沅江路、高坡街、新街4个街道办事处,共31个居民委员会;郊区辖桂花园、常青、横岩3个乡28个村。

三、洪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1、洪江历史文化渊源

洪江先民为瑶畲族,是五溪蛮中最早同化的一族。

因“北人南迁”的各方移民,将各地的传统文化、习俗、文明带到这里,与五溪土著文化融汇一体,使洪江地域文化不仅兼容了中原、荆楚、巴蜀、百越文化的补养,也对各民族文化包括汉民族文化均有承传,其历史底蕴与内涵十分丰富,文化沉淀与含量极为厚重:

源于人类野蛮时期的自然宗教——土著巫教,堪称一绝;号称古化石的目莲戏及濒临消失的傩祭,独成风景;盘瓠神话,龙犬图腾,有据可考;华夏民族,北人南迁,驿道可寻;古墓雕刻,碑坊石兽,随处可见;山城风水,“河山太极图”,神奇壮观。

(1)五溪文化

五溪指沅水上游的五大支流:

雄溪(巫水)、满溪(渠水)、酉溪(酉水)、潕溪(潕水)、辰溪(辰水)。

五溪文化就是五溪地区以汉、侗、苗、土家为主的多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地域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溪文化是一个多民族的多元文化。

神秘诡异的巫文化在五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

其祀,必作歌舞以乐诸神。

”如今此风犹存,在五溪各民族中,至今仍流传着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傩戏”,它与“辰河戏”、“阳戏”、“傩技”、“巫技”等,都有着鲜明的巫风。

  五溪文化一个重要的来源是楚文化。

“乘船余上沅兮,齐吴榜而击汰。

”当年,被顷襄王放逐到江南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曾流离沅水,行吟泽畔。

屈原还根据当地祭神歌曲,创作了光耀千古的诗篇——《九歌》。

  少数民族创造的神奇瑰异的文化,成为五溪文化中最富魅力的部分。

如以盘瓠文化为内容,集传统的苗绣、剪绣、宗教画、木板画等民间艺术为一体,成为中国美术的一朵奇葩。

 

(2)巫傩文化

古巫生巫风,洪江为古五溪蛮地,巫傩文化颇为明显。

其实巫傩文化在北方称为萨满文化,就是跳大仙之类的宗教活动。

洪江开埠早,接受汉族文化早,因此,汉文化占主要地位。

洪江的巫傩文化主要体现在会馆文化上,明清以后,各地迁来洪江并集资组织会馆的商会,为了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保佑,都建有寺庙,都有自己专门的崇拜对象。

如江西祀许真君;福建祀天后;浙江五府祭关帝;贵州祭福主张端之等,所祭都是本族的崇拜对象。

这些客住洪江的商人,仍旧沿用旧俗,重宗族,论辈分,重男轻女,迷信神鬼。

每逢时令节日,都会虔诚地祭祖、拜佛、敬神。

筹办红白喜事,则择月选日,重门第,讲排场,礼仪繁多。

洪江的巫傩文化在商人心里有一定的分量。

如逢旱做的罗天大醮,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巫傩文化活动。

水予以洪江人特殊的意思,不但农民们靠水发展农业,商人们也靠水发展商业,因此求雨似乎很受重视,过程也很讲究:

设坛求雨,称打雨蘸;祈求平安称打清水醮;驱邪又求雨称打罗天大醮(48天夜以继日不停敲明钟,还要在通衢水陆码头放48个焰口,每天换一个地方)。

今天,我们走在洪江古巷中,常常可以看到人家门上贴着“鬼画符”,及门口的“泰山石敢当”等,就是为了避邪。

另外,洪江人也迷信巫傩面具,那些画着各种神像的面具常在一些活动上露面。

(3)沅神文化

沅神文化是指以洪江为中心的沅水流域河神崇拜形成的巫傩文化、戏剧文化的泛标。

150年前,在湘西南与黔东南接壤的广大地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杨公菩萨。

这位威镇一方的土著神祗,在人们心目中无比神圣与崇高,在杨公面前,人们顶礼膜拜,祈求他赐给吉祥平安。

据各方史志记载,杨公本名杨漱,亦名杨五,有兄弟三人,籍贯洪江市托口,清朝时"平苗有功",殁石敕封为神,后又被为镇江王,即保佑水上人平安的河神,在杨公家乡托口侗乡,流传有"杨素(漱)用纸人,纸马与朝庭官兵打仗,寡不敌众,被军削掉下巴而死"的故事后来,为纪念杨漱,便把青木村改为今天的托口镇。

杨漱埋葬在托口的豹雾山下,并修建了杨公庙(也就是后来各地数以千计杨公庙朝拜的总庙)。

民间有诗云:

“各县修座公庙,年年月月显威灵。

托口修座杨公庙,历来巫冈盛行”。

每年五月端阳日,沅水各地杨公庙均由巫师主持庆庙祭祀,塔台唱戏。

按照当地的民间祭祀习俗,对杨公的崇拜不在儒、释、道任何一教的范畴,而属于民间巫傩系统。

在杨公庙里,巫师班演唱傩戏的锣鼓声常年不歇。

在会同侗乡,每年正月初二,有抬杨公神像游乡的习俗,谓可保一方平安。

因此,杨公自宋代出现、几经衍变、到清中叶以后不但成为沅水上游少数民族群众广泛信奉的河神。

而且成为这一带群众信举的地方保护神。

2、战国驿站(有待补充)

在春秋中叶,私商在诸子各国都出现了,那时的商人“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煮盐业以齐国最为出名,漆器以楚国最为发达。

而此时的洪江属楚国,是楚国“洪油”即漆油的主要产地和加工场地之一。

战国时期,各国的市场已是店铺林立,商业兴旺。

到西汉时,民间有了“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门市”的谚语,黄河、长江流域繁华起来,尤其是长江流域的各大支流沿岸,因为物质流通而形成了大大小小许多的货物集散地与城市。

洪江因为地处西南门户之地,从贵州而来的江河在此汇入沅江,而沅江又是洞庭湖入长江的主要水系,因而形成重要的驿站。

四川的物资汇到三峡前就由长江转入酉水,经酉阳、秀山进入沅陵(古黔中郡府地)的沅水,在湘西洪江换苗船经贵州黄平(古且兰国旧址)到达清水江的源头,再换马帮进云南;各地的物质由大船运到洪江再改小船运往各地。

3、唐代草市(有待补充)

在唐朝,我国已经有市场管理机构和行业组织的形成。

如市内的店铺称“肆”或“铺”,出售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一个区域内称“行”,行有行头,负责对官税的交纳。

“行”是同业工会组织,如金行、铁行、油行、盐行、药行等,以水域为主干线,长江、运河、淮水以及南方许多湖泊构成纵横交错的水道网,并将许多城市串起来,形成全国整体上的经济动脉。

如唐朝官府当时设置的官驿就有1639个,四川的成都、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杭州、福建的泉州、广东的广州等,都成了繁华的都市。

当时县郡府地有一定的距离,但交通便利,因货物集散所需形成的集市称为草市。

洪江就是那时的草市,工商业已有雏形,也有了最初的商城特征,如有了“铺”,就是商业贸易的场所。

4、明清商城

(1)古商城形成的历史背景

我国历史上有数次全国性人口迁徒,富饶的荆楚大地自然成为北方移民的主要去向。

“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及朱元璋“调北征南”使得北人南迁愈演愈烈,荆湘之地人口激增。

而世居的楚人只得一次又一次向西南的巴蜀腹地转移。

但更多的荆楚移民却选中了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和江河险滩定居下来,同时也将多姿多彩的荆楚民间风俗和传统的楚文化带到了这里,至今,曾是五溪蛮的洪江,其生活习俗、服饰饮食、语言话音仍保留着“楚声西移”的痕迹。

历史上的动荡和战乱,虽给我们的民族带来过难以弥合的创伤,但却造就了洪江古商城的发达不衰。

明代嘉、隆之际,正值资本主义萌芽之初,商品经济初具雏形,传统的“四民地位”由“士农工商”转化成“士商农工”。

商业,这种倍受冷落的未业,便被移民而束的洪江人首肯认同,作坊、店铺、客栈、钱庄、寺院、殿庙、宫馆等应运而生,全城3.76万人,经商者就有1.3万人。

清康熙二十六年(“87年),著名文人王炯在《滇行日记》中记载了“烟火万家,称为巨镇”的洪江,以“商贾骈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的水运交通便利,吸引了全国二十多个省的商贾游客和流寓之人纷于沓来。

行商流动,来往返复;坐商久住,子孙繁衍,商客们为联络族谊之情,维护同乡利益,各成一帮,相继设立了一大批以“十大会馆”(江西会馆、徽州会馆、福建会馆、黄州会馆、宝庆会馆、辰沅会馆、七属会馆、贵州会馆、衡州会馆、湘乡会馆),为代表的商业会馆。

如:

山西会馆、新安会馆、陕西会馆、四川会馆、长沙会馆、常德会馆、湘阴会馆、麻阳会馆、苏州会馆、湖州会馆、池州会馆、南昌会馆、永州会馆等等,大都始建于清康熙、乾隆之际,几经翻修,馆舍更是巍峨堂皇、气势不凡,各馆均置有大量房地产,收入颇丰。

除祭祀宴会外,大部分用来兴办公益事业,以示慈善。

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各行各业的拓展,商客们在以同乡相聚的同时,又以同业相聚组织行会,建立了以粮食业的炎皇宫、药材业的药王宫、屠宰业的三义宫、木作业的鲁班宫和嗣后发展成大行业的钱庄、油号、盐业、木业、布业、衣业、烟业、酒业、纸业、苏广、南杂、瓷铁、首钸、金号等“五府十八帮”,并根据洪江的地理环境,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先后建造了一大批寺院、古庙、会馆、钱庄、油号、洋行、作坊、店铺、客栈、青楼、烟馆等建筑(窨子屋)群,使洪江古域形成了“七冲、八巷、九条街”的格局。

乾隆初期(1751年),据《洪江育婴小识》记载:

“当是之时,列肆如云,川楚之丹砂、白腊,洪白之胶油,木材之坚美,乘流东下达洞庭,接长江而济吴越,连帆大舳衔尾而上,环货骈积,率以花布为大宗,南连桂林,西趋滇黔,利市三倍,居市者长子孙,百工技艺之流襁至而辐辏,地窄人众,至劈山湮谷,连屋层楼,栉比而居,俨然西南一都会。

(2)古商城繁荣的原因

洪江凭借水运交通的便利,开创了属于自己的鼎盛时期,造就了独特的商业文化氛围,发展成为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区的物资集散地,成为了大西南地区的物资吞吐枢纽、金融划拔中心和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地处显要,历代为兵家所争夺,是各省军阀的发祥地、财源地、镇守地。

也可以说,军事、武装力量使洪江古商城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也让洪江商业得到了从容发展。

同时,洪江商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宗教丈化之力。

比如洪江的商业会馆就兼容了宗教、文化的浸润,每家都立有一个神庙、祀一尊菩萨,藉神的力量和职首威望,以管理约束会众,每家会馆都有一个戏台(全域共有48个半戏台),供富贾商人、军政要员娱乐、休闲。

洪江“十大会馆”富甲一方、统领商界,集政治、经济于一体,不仅承担了经济组织的职能,还代替了政权组织的作用,俨然一个统治、管理百姓的政权机构。

5、洪江历史文化的特点

从民俗角度看洪江区强烈的个性反映在其民俗文化的融合性、多样性和质朴性上。

具体反映为三条主要线索:

一是利用其作为古水上交通要道而发展起来的商业文明;二是伴随商业繁荣的各民族文化撞击;三是承担起宗法伦理的湘西民风民俗。

(1)民族融合的缩影

我国历史上数次全国性的人口迁移,富饶的楚荆大地是北方移民的主要去向。

历史上“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及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使得北人南迁愈演愈烈,荆湘地区人口剧增,而世居的楚人只得一次又一次向西南巴蜀腹地转移。

但更多的荆楚移民却选中了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和江河险滩居下来,同时也将多姿多彩的荆楚民间风俗和传统的楚文化带到这里。

曾是“五溪蛮”的洪江,在经营习俗、生活习俗、服侍饮食、语言话音等方面仍保留着“楚声西移”的痕迹。

如民间传统戏剧有常德汉戏、祁剧、京剧、木偶戏等;民间曲艺有快板、鱼鼓、三棒鼓等;民间传统娱乐有下棋、养花种草、斗鸡、放风筝等。

(2)近代商业发展的标本、中国内陆资本主义萌芽的活化石

洪江以交通集散地而得名已达数百年,近代商业文明率先发展也因得地理之优势。

古商城商贸行业涵盖各个方面,手工作坊、商行、商号、钱庄、镖局、货栈等应有尽有,且还有相应的行会组织,各行各业协调稳定发展,这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据有关专家称,洪江资本主义萌芽可能比英国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还要早。

值得研究的是洪江当时基层组织管理模式。

在民国之前,中央没有在洪江设过政权组织,其军事、治安都由机构管理,其民政、教育、建设、保甲、民事纠纷全由十大会馆出面办理,这种宽松、粗放的管理模式为经济的兴盛创造了条件,并促成了洪江古商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洪江区别于其它古城最大的特点是商品经济发展衍生而成的完整的手工作坊系列和商行、宫馆系列。

徜徉于商城内,驻足于码头前,依然可以触摸到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结构逐步向近、现代商品社会转变的脉络,感受到当时洪江商贸的繁荣景象。

(3)开放、包容的典范

古代城市往往有高高的城墙,森严的城门,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了城民的安全,但也往往制约了对外的交流。

洪江,作为明清时代的重要商埠,没有城墙,不见城门,取而代之的是繁忙的码头群,永远向外打开的水运通道,水道把洪江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同时,也把各地文化带到这里。

这就铸就了洪江文化的开放性。

洪江原本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却在历史发展中成为一个拥有“四方来客”的商城;洪江人注重文化教育,小小的一个城内,就有数十家师塾、学堂;洪江在很早就有照相馆、洋房等舶来品。

(4)质朴的五溪风

反抗性

7、文人笔下的洪江

(1)沈从文先生

沈从文在沅陵住了四个月,写了一本《沅水流域识小》(后更名《湘西》),在《沅江上游的几个县份》)中开篇便道:

“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的中心……通常有‘小重庆’的称呼。

”(当时重庆是中国的陪都,也是非沦陷区的第一大都市)在同书《常德的船》中又曾这样描绘:

“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

这种船多方头高尾,颜色鲜明,间或且有一点金漆饰……下行可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

用橹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纤手三十到六七十人。

(2)《洪江育婴小识》

“当是之时,列肆如云,川楚之丹砂、白蜡。

洪白之胶油,木材之坚美,乘流东下达洞庭,接长江而济吴越,连帆大舳衔尾而上,环货骈积,率以花布为大宗.南连桂林,西趋滇黔,利市三倍,居市者长子孙,百工技艺之流襁至而辐辏,地窄人众,至劈山湮谷,连屋层楼,栉比而居,俨然西南一都会。

(3)王炯

文人王炯在他的《滇行日记》中有“烟火万家,称为巨镇”的记载,并以“商贾骈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来形容他眼中的洪江。

四、历史文化系列

1、水上交通

(1)海上丝路

大量考古和史书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丝绸之路是三千年前商代开始的海上丝绸之路。

四川的物资汇到三峡前就由长江转入酉水,经酉阳、秀山进入沅陵(古黔中郡府地)的沅水,在湘西洪江换苗船经贵州黄平(古且兰国旧址)到达清水江的源头,再换马帮进云南、入缅甸或越南,最后经由陆路或印度洋抵达西域。

沅水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通道,洪江是海上丝绸之路非常重要而且必须经过的中转之地。

因为洪江是沅水改进氵无水进贵州的瓶口之地,外来的大商船必须换成苗船进贵州。

据省文物局的有关学者介绍,在洪江至沅陵的沅水流域,出土的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的文物中,有许多是从西域来的琉璃珠、海贝、海螺等;沅陵的历史书上有缅人骑象朝贡过驿站的记载;在氵无溪桥上,至今还存有一幅对联:

“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夷路,缅人骑象过桥来。

(2)发达的水运

洪江地处沅水上游,沅水、巫水在境内汇合,水运得天独厚。

巫水直达绥宁;沅水下流达桃源、常德。

重要的航道有两条:

一是沅水航道,它源出贵州,自西向东流经市辖黔城乡、横岩乡,至大溪口进入市中心,在回龙寺蜿蜒向北至萝卜湾,又西折至滩头,在境内流程40多公里。

黔城到洪江区段,滩多水急,最大流速为3.5米/秒,枯水季节还能通行10吨木船。

另一条是巫水航道,它源出广西,经绥宁、会同自南向北至黄矛进入市辖区,在犁头嘴与沅水汇合,境内航程4公里,河床滩多水浅。

在古代,沅江上游水运有旅运(民间客运)、漕运(民间客货混合运输)、驿运(官方物资运输)3种。

因滩河险峻,曾流传“三脑九洞十八滩,滩滩都似鬼门关,纤夫命薄多辛苦,只盼老天保平安”的沅水遥。

洪江航运物资的吞吐量大,其中以桐油、木材、食盐、布匹、百货等运量最多。

而在洪江又以犁头嘴最为繁忙。

湘西的那句“汉口千猪百羊万担米,比不上洪江的犁头嘴”,就是形容这里的。

据记载西南山区的木材、桐油、药材、土纸由此经水道外销。

清咸丰时,仅著名的“洪油”(洪江桐油)一项每年便由此输出二十万担(约合700万公斤),值银百余万两,运至镇江、上海转销海外市场。

从沿海运回的食盐、布匹、百货则散往湘、黔、鄂、桂、滇边远山区,被称为“五省通衢”,是大西南山区走向世界的第一站,或者说,是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于沿海地区外最初的一株萌芽。

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统计,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国实业志》载,当时洪江市的货币流通量居湖南第二位,仅次于省会长沙。

除了桐油,贵州和湘西的优质木材也是从洪江集散,成为特供皇家、贵族的上等栋梁之材。

洪江犁头嘴是重要的物资交易集散市场,店铺林立,作坊成片,有诗云:

“汉口的迁猪百羊万担米,比不上洪江的犁头嘴”。

洪江在最繁荣的时期,沅水上有“见船不见水”之说。

洪江水运的发展,必然带动码头及渡口等的建设,据记载洪江最繁华时光有名有姓的商码头就有48个,更不用说许多大大小小的没有名的码头了。

2、商贸文化

洪江古商城的“商”,有着丰富的内涵:

(1)五府十八帮

洪江的行会几乎涵盖各行各业,有油号、金号、盐业、木业、布业、衣业、烟业、酒业、纸业、瓷业、铁业、首钸业等,被称为“五府十八帮”。

每个行业各自有自己的行规和行业暗语。

在这些行会中,最有财源的是木材和洪油。

木材行是老字号,是宋代以前就有的行业,只是在明清是更加繁荣昌盛。

洪江的木材,早在明清前就“木材之坚美.乘流东下达洞庭,接长江而济吴越。

”在洪江古商城的窨子屋院里,一根根顶梁圆头木柱上有着许多嵌得很深的篆体字,那是鲁班宫木业行先祖们发明的行标,叫“斧记”,是老洪江“水客”商特有的标记。

为了不混淆各行的货物,也为了不让小偷偷走自己的木材,洪江经营木材生意的“水客”们便发明了“斧记”,即用铁器在木材上锉个属于本行的字作为区分的标志。

有了“斧记”。

再聪明的小偷也不敢偷木材,因为从贵州到汉口,大凡是“水客”,都知道不同“斧记”的主人是谁。

在木材上凿“斧记”也就逐渐变成了约定俗成的行规和独特的商业品牌标志被传承了下来。

洪江出洪油,洪油以洪江而得名。

先秦时期五陵蛮的桐油就备受沿海船商、建筑者和帝王宫殿的青睐。

洪江的洪油以初炼之桐油,经过加工而成,因色泽金黄明亮,能防腐防蛀。

晚清时,洪江经营洪油的大商号有张积昌、高灿顺、肖恒源、庆元丰等十几家。

资本占洪江全市商业资本的三分之一,常年产销10万担,多时达20万担,到新中国成立之时,洪江的油号还有11家。

(2)行业工会

旧时洪江的各大行业都成立自己的行业公会,也称同业公会。

每个公会各自订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凡本公会的成员都得严格遵守。

老会员要按时缴纳会费,新会员要交纳入会费后才可以营业,会费多少,各工会自行议定。

有些公会用收得的会费购置会产,修建会馆,并按期举行祭祀行业祖师爷的庙会。

祭祀大典的程序一般是:

开祭、唱大戏、办宴席,少则一天,多则三五天,会员和弟子都有权参加。

洪江各行业公会祭祀的祖师爷以及时间不一样。

比如商业公会七月二十二日祭祀赵公明,在财神殿;米业六月初六祭祀炎皇,在炎皇宫;药材业四月二十八日祭祀孙思邈,在药王宫;屠宰业二月初八祭祀张飞在三义宫;泥木业五月初七祭祀鲁班,在鲁班宫;造纸业祭祀蔡伦,在蔡伦宫等。

(3)旧时金融

钱庄、银行洪江的商贾多了,钱庄就应运而生。

钱庄从一两家发展到23家,就连湖南省主席也到洪江开办一个复兴银行,这不仅在洪江是一大奇迹,在整个湘西、湖南甚至全国也是一大奇观。

票号当时洪江的票号在全国很有影响力,据说平遥的票号“汇通天下”,而洪江的票号是“天下汇通”。

银号洪江大银号有裕通祥、裕通恒、义孚康、久大庄等,汇兑遍全国。

据民国九年长沙大公报载洪江每一比期与汉镇汇兑总在数十万元。

(4)服务业

客栈洪江小,从城东走到城西不用一个小时。

但是,就是在这一个小小的山城里,从有历史记载的清代到民国,这里的客栈多达上百家。

那灯连着灯,门挨着门,墙贴着墙的客栈,迎来送往,是洪江一道亮丽的风景。

洪江的客栈,从明清开始,往来的客商多住在专业的行栈,如木商住木行;油商住油号;米商住米行。

到清末民国时期,闲人游玩的多了,旅舍成了专门供临时过路人住宿的地方。

据《洪江志》记载,当时较大的旅舍有洪江大旅舍、悦来客栈、湘黔旅舍等,小的客栈遍布街市,主要接待过境的放排工、船工、赶场商贩等。

也正因为洪江的旅游业有丰厚的油水,于是在民国18年,国民党政府在洪江也开始征收旅业税,称“旅业捐”。

(5)古商行行语

洪江的商行延续了1000多年,从启蒙、发展到兴旺,漫长的千年约定俗成了商业行当的民俗与俗语。

这些行语形成洪江特殊的文化。

“山客”、“水客”和“木牙”:

老洪江的木行分“山客”、”水客”和“木牙”。

从产地贩运来洪江出售者称“山客”,买方称“水客”,专为“山客”和”水客”联络的叫“木牙”。

清鼎盛时期,洪江的“山客”就有151户,“木牙”15户,“水客”200多户。

牙行:

是洪江经纪人的一种职称。

牙行就是用嘴、牙齿说话的行业。

牙行专门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成功后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劝盘:

木行行语。

负责与买卖双方协商购销价格,并派出围量手丈量木码、计算贷款等。

旧时洪江木行,凡是河上的木排交易,都必须经过木行介绍,买卖双方不得私自交易。

事成之后,木行向卖方收取成交额的3%手续费,向买方收取0.6%的围量费。

提篮子:

旧时洪江把个体经纪人称作提篮子。

他们经常在市场活动,深谙行情,了解什么人需要什么货,一旦生意对口,便提篮子前去撮合。

成交之后收取一定的酬金,就是的洪江,非常讲究商业道德,即使买卖双方不见面,由提篮子人中间经手,也不会发生“窃盘戴帽”的事,不会发生报少多收或报多少收之事。

定店员:

洪江旧时的“定店员”,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炒鱿鱼”。

旧时洪江定店员还有一个俗称叫谈生意。

每年年初,商店老板备办一桌酒席宴请店员,入席前,每个店员都提心吊胆地揣摩着老板的心思,害怕自己被请到首席,因为首席是为新年的解雇员准备的。

虽然老板会在酒过三巡之后才明白地说出请君另谋高就,但老店员一看就明白老板地决定。

这种酒也叫“饯行酒”,定店员一般一年一次,油号则是一年两次。

打牙祭:

意为老板给员工开一次荤,吃肉、喝酒。

在旧时的洪江,商店、手工业者、作坊,每年初一、初八、十五打牙祭。

油坊、油号每月四次牙祭,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