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7178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docx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

宇宙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

(2)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3)形成天体的条件:

a.独立存在

b.有自己的轨道

c.超出地球大气层

(4)天体分类:

a.人造天体:

人造地球卫星

b.自然天体:

星云,恒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5)多种多样的天体

恒星:

由炽热的气体组成,并能够自行发光的天体叫恒星。

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流星体:

闯入地球大气层的宇宙物质与地球大气摩擦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

彗星:

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76年。

(6)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饶转,构成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总星系

 

(8)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约为150亿光年(总星系)。

二:

太阳

(1)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核心物质在核聚变反应下产生巨大的能量形成太阳辐射。

(2)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3)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别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其中水,金,地,火叫类地行星。

木,土叫巨行星。

天,海叫远日行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4)八大行星运动的特征:

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5)太阳大气由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

(周期为11年)

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7)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a.为地表提供光能,热能,维持地表温度

b.为生物繁衍生长,水体,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c.为人类生活提供能源,例:

煤.石油.天然气

(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d.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e.干扰磁场,产生磁爆

f.两极产生极光

三: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八大行星相似,具有同向,共面,近圆性。

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同属于类地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上存在生命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内部条件:

a.有适意的温度,液态的水,因为日地距离适中

b.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因为地球质量,体积适中

c.地表温度变化不大,因为地球自转,公转周期适中

外部条件:

a.稳定的太阳光照

b.安定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

地球的自转:

(1)自转方向:

侧视图:

自西向东如A

极地图:

北逆南顺如BC

地球上经度变化的规律:

(1)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增大,如B90E至180

(2)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西经度减小,如C180至90W

极地图侧视图

自转方向判断法:

a.经度变化法:

东经度增大方向,西经度减小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

b.日界线法:

自西向东跨过180度日期减一天,跨过0时经线加一天

c.

注:

ACD为晨线

B为昏线

晨昏线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白天——黑夜——昏线,黑夜——白天——晨线

(2)自转周期:

一个恒星时:

23时56分4秒

(3)自转速度:

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全球都相等约为15度一小时。

线速度:

赤道最大,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同一纬度,不同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二:

产生昼夜交替

(1)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

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且发生自转

(2)交替周期:

24小时

(3)晨昏线判断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白天——黑夜——昏线,黑夜——白天——晨线

(4)晨昏线特点:

始终与太阳光垂直,春秋分与经线重合与纬线垂直其余时间斜交。

永远平分赤道

三:

产生时差

(1)地方时:

应地点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间叫地方时

(2)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3)全球共有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区时

(4)偏东的时间比偏西的时间大

(5)自西向东跨过180度日期减一天,跨过0时经线加一天

(6)地方时计算:

公式: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时差=经度差÷15°/h)

计算步骤:

(1)计算经度差:

同减异加

①同经度:

经度差=大—小

②异经度:

经度相加(当和≤180°时,经度差=两经度之和;当和>180°时,经度差=360°—两经度之和)

(2)计算时差:

15°/h,1°/4min

(3)东加西减:

(知西求东加时差,知东求西减时差)

(4)结果处理

①结果在0—24之间,不用处理

②结果>24,为第二天,减去24

③结果<0,为前一天,加上24

(7)区时计算:

步骤:

①定时区,②定区时,③定向,④定差,⑤定值。

1、列出时区:

①求时区(时区=经度÷15°。

余数小于7.5直接舍去取商数,余数大于7.5,商数加一)【例】北京所在的区时为10:

:

00,求纽约所在的区时?

2、计算时区差:

【+8-(-5)=13】

3、东加西减:

向东加时差,向西减时差(知西求东加时差,知东求西减时差)

【10-13=-3】

4结果处理:

【-3+24=21→即求纽约所在的区时为21:

00】

计算结果

时间

日期

0—24小时

不变

不变

>24时

减24小时

加一天

<0时

加24小时

减一天

时区图

(8)时区:

时区=当地经度/15h(余数大于7.5时区数加一,小于直接舍去)例:

110E为东七区,116E为东八区

(9)零时区:

以0度为中央经线向东西各7.5度

(10)中央经线度数计算:

15度*区数

(11)自然日界线:

24时所在经线,为夜半球平分线和极昼最低纬线圈与晨昏圈的切点所在经线。

(12)人为日界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即180度经线

四:

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1)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叫地转偏向力

(2)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不偏转,形成赤道无风带。

(3)流水侵蚀问题:

a.平直河道流水侵蚀河岸一侧,北半球冲蚀右岸淤积左岸,南半球冲蚀左岸淤积右岸。

b.弯道凹岸被侵蚀,凸岸淤积

运动方向:

同一纬度:

a.经度差<180度偏向纬度较高方向。

b.经度差=180度沿经线过极点。

同一经线:

沿正北正南方向。

凹岸侵蚀图

(4)最短航线及运动方向问题:

最短航线a.过地心大圆的劣弧

b.经线圈:

沿经线向正北正南。

c.赤道:

沿赤道向东西

d.晨昏圈:

沿晨昏线走。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

地球的公转:

远日点

地球公转轨道图

(1).周期:

365日69分10秒,即一个恒星年。

(2).速度:

近日点公转速度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慢。

注:

近日点:

1月初,远日点:

7月初。

(3).方向:

自西向东。

(4).轨道:

接近正圆的椭圆轨道。

(5).二分二至日在公转轨道的判断:

以地轴为中心,左焦左倾左冬右焦右倾右冬

(6).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大小23度26分。

黄赤交角a

(7).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昼夜长短变化:

a.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b.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南半球反之),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最小值。

 

c.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北半球反之),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到最小值。

D.春分到夏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夏至到秋分期间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秋分到冬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南移,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冬至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渐短。

(8).黄赤交角与五带变化:

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

(9).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A周期:

365日5时48分46秒。

B速度:

一个月移动8个纬度。

(10)解释7月初最热,1月初最冷

以地球处于近日远日点无关,主要受太阳正午高度角的影响和大气受热过程影响,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气温越高,反之越低。

(11)为什么:

冬至日不最冷夏至日不最热?

解析:

空气升温降温需要一定时间。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2)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4)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5)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6)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7)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的变化:

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时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8)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H=90°—纬度差(指当日直射点与所求地的纬度之差同减异加)

注:

(1)若计算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为0°,即该点在晨昏线上;若小于0°,即该点此时为极夜。

(2)正午太阳高度只与纬度相关,与经度无关。

三:

昼夜长短变化

(1)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2)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春秋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3)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以北地区极昼,南极圈及以南极夜,冬至日反之。

(4)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冬半年反之。

(5)将一年中345月划为春季,678月划为夏季,91011月划为秋季,1212月划为冬季。

(6)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各地反之。

(7)

日出,日落方位

春秋二分日:

正东升,正西落

夏半年:

东北升,西北落

冬半年:

东南升,西南落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三圈:

地壳,地幔,地核

(2)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是莫霍界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

(3)横波和纵波传至莫霍界面速度加快,传至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减慢。

(4)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

(5)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岩浆岩:

是岩浆活动的产物,由花岗岩,玄武岩组成。

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含有气泡。

(3)沉积岩:

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特征:

分层构造,含有化石。

(4)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产生,包括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5)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如图:

注:

三进一出为岩浆,沉积岩,变质岩可互换

形成岩浆岩的作用为上升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的作用为外力作用,形成变质岩的作用为变质作用,

形成岩浆的作用为重熔在生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