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艺术手法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16599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1.docx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中的艺术手法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1.docx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1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一、修辞手法

  1、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比喻:

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3、通感:

运用新颖别致的比喻,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陌生的事物,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

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4、借代:

生动形象,突出特质

5、拟人:

使物具情,印象深刻

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6、夸张:

突出特征,增强感情。

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

7、双关:

⑴谐音双关:

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⑵一语双关:

如“也无风雨也无晴”。

  8、对比:

如,“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9、对偶:

音节整齐,节奏感强。

10、设问:

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1、反复:

增强气势,效果强烈。

如,“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12、互文: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二、表现手法

  1、衬托烘托:

⑴以人衬人(侧面烘托):

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⑵以物衬物(以动衬静):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⑶以景衬人:

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2、白描:

使用简练的笔墨勾勒景物的大致轮廓。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虚实结合:

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和虚实相间。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李煜《浪涛沙•窗外雨潺潺》。

4、动静结合: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5、众星拱月:

以压低众人(其他人)来突出一个人。

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6、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和情景相生。

如,杜甫《旅夜抒怀》。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首句就凭空起势,不事铺陈,写得大气磅礴,状黄河之水于天际滚滚而来,如海雨天风,势不可挡,既是夸张亦为写实。

7、以乐写哀:

以和谐优美的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忧思愁绪。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托物言志:

既不停留在物上,又要切合咏物。

如,汉乐府《怨歌行》。

9、象征:

如,“红豆生南国”。

10、用典:

⑴援引史实:

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

⑵化用前人诗句:

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11、落笔对方:

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

⑴把写自己与写对方结合起来,相互映衬。

如,柳永《八声甘州》。

⑵通篇纯从想象对方展开艺术构思。

如,杜甫《月夜》。

  12、移情别恋:

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

如,刘皂《渡桑干》。

  13、反弹琵琶:

诗人本欲表现某一种情感,但在表达时却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是一反常人的正常心理,故意从反面落笔。

如,韦庄《菩萨蛮》。

  14、无理而妙:

在看似违背常理的描写中,深刻地表现各种复杂的感情。

如,“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15、以少总多:

用精练的文笔概括景物所共有必有的特征,触发读者的联想。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6、抑扬结合:

⑴欲扬先抑,如韩愈《春雪》。

⑵欲抑先扬,如李商隐《贾生》。

三、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

(开头)开门见山、先总后分、铺垫伏笔;

(中间)一句一景、层层深入、自然过渡;

(结尾)首尾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1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

“三比反象偶代张”

"比喻":

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排比":

加强语气,增强气势。

"拟人"使物具情,印象深刻

"反复"增强气势,效果强烈。

"象征":

深入浅出,创造意境,引人联想,增强效果。

"对偶":

音节整齐,节奏感强。

"借代":

生动形象,突出特质

"夸张":

突出特征,增强感情。

2、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

对比衬托、白描渲染、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反语用典、语序倒置、以乐景衬哀情

3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

(开头)开门见山、先总后分、铺垫伏笔;

(中间)一句一景、层层深入、自然过渡;

(结尾)首尾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4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景物):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视听(嗅、触,感)结合、方位结合(从上到下,从远及近)正侧结合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两种方式。

古诗鉴赏题的八种答题范式

1.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

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全国卷的第12题)

春行即景(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明确: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

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有“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

(点氛围),从中更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情感)。

2.分析技巧型

提问:

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解题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题范式:

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浙江卷第16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

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花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也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3.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唱、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范式:

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重庆三检)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

试作简要的赏析。

明确:

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

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

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

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4.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一个字?

为什么?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

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全国卷第三世界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

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

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明确: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5.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

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

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范式:

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辽宁卷第16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荦头:

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明确: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6.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

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

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范式:

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

游子思乡归: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

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高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

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7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范式:

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抒发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

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明确:

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步骤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明确:

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

(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8、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深入阅读理解诗词+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

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06山东卷)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

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②王罔运(1832 1916),近代著名诗人。

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⑵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9、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通读(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背景)+多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06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

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

(4分)

【答案】: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06湖南卷)

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

“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

明确: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