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15645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docx

《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docx

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

2012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心理学》模拟试题

(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B )。

A.学习内容

B.学习方法

C.学习过程

D.学习目标

2.有人大器晚成或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或善于言辞。

这是心理发展的( D)。

A.连续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3.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的是(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4.( D)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A.学习需要

B.学习准备

C.学习目标

D.学习期待

5.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写“磊”,这种现象属于( B)。

A.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6.到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属于(D )。

A.模象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实物直观

7.组织策略属于(A )。

A.精加工策略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调节策略

8.以下不涉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有(A )。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B.苛勒的顿悟说

C.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D.杜威的分阶段说

9.口渴会促使人作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D )。

A.指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强化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10.“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体现的是(C )。

A.创造性

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

D.学会学习

11.下列哪项属于真正的创造?

(A )

A.鲁班发明锯子

B.高斯少年时做数字1~100的连加

C.找到远古时期的化石

D.陶渊明发现桃花源

12.先行组织者技术一般用于( C)。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合作学习

D.掌握学习

13.吹拉弹唱属于(C )。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

14.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C)。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

15.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技能可以分为徒手操作技能与(A )。

A.器械型操作技能

B.细微型操作技能

C.连续型操作技能

D.开放型操作技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共30分)

1.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 ADE)。

A.专制型

B.开放型

C.说服型

D.放纵型

E.民主型

2.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 BCE)。

A.效果强化

B.直接强化

C.间接强化

D.替代性强化

E.自我强化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ABCDE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4.以下属于操作技能的有( ABC)。

A.吹笛子

B.打网球

C.体操

D.阅读

E.计算

5.合乎法则的熟练技能具有的特性有( )。

A.流畅性

B.迅速性

C.经济性

D.同时性

E.适应性

6.测验前的计划包括( )。

A.确定测验的目的

B.确实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

C.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

D.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

E.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

7.客观题包括以下哪些题型?

( )

A.选择题

B.完形填空

C.匹配

D.是非题

8.以下关于教学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者没有关系

B.两者既有关系又有区别

C.两者完全等同

D.教学评价以测量、测验的客观描述为基础

E.测量和测验的结果通过教学评价来判断

9.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是( )。

A.教师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指标

B.教师对测验准备不够充分

C.测验太简单,题量小

D.教师不关心学生知识水平而使题过复杂或过简单

E.教师对测验的项目分类比例不一致

10.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包括量表的( )。

A.难度

B.效度

C.信度

D.标准化

E.知名度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新教师常利用学生的非语言线索来判断和调整教学。

( )

2.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 )

3.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 )

4.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课堂内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 )

5.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 )

6.柯尔伯格认为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成正比。

( )

7.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

( )

8.心智技能表现在认知活动中,主要是指思维活动的操作方式。

( )

9.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决定因素。

( )

10.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 )

11.学习动机按其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 )

12.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 )

13.情境教学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教学策略。

( )

14.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所以群体凝聚力对课堂管理功能的实现没有影响。

( )

15.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 )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道:

“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您终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了。

这可是我上四年级以来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

虽然这是您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就在这一次,老师,您终于注意到了我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

我真诚地对您说一句,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

1.该材料所反映的是哪种课程教学模式?

( )[单选题]

A.传统课程教学模式

B.现代课程教学模式

2.这种教学模式有何弊端?

( )[多选题]

A.重认知轻情感

B.重教书轻育人

C.重结论轻过程

D.易忽视学生的均衡发展

(二)(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6分。

第2小题7分。

共13分)

某小学语文教师李某,一次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何某未完成作业,李老师气愤地要求何某抄写课文十遍,到第三天该生还是未完成,李老师更是大发雷霆,当众宣布让该生抄写课文一百遍作为处罚。

1.李老师的做法对吗?

( )[单选题]

A.对

B.不对

2.李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妥之处?

( )[多选题]

A.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B.对学生实施变相体罚

C.事先没有充分调查学生未完成作业的原因

D.违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关于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C【解析】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致使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有人善于言辞。

3.D【解析】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D【解析】本题考查学习期待。

5.B【解析】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6.D【解析】略。

7.B【解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8.C【解析】桑代克认为问题解决就是不断尝试,使错误逐渐减少的过程;苛勒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杜威认为问题解决是分阶段、循序渐进的。

9.B【解析】动机的激活功能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10.C【解析】这些都是学习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1.A【解析】真正的创造是指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12.B【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因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13.C【解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14.D【解析】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用练习曲线(学习电码的练习曲线)表示。

15.A【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DE【解析】鲍姆宁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

2.BDE【解析】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分为三种即以上选项。

3.ABCDE【解析】略。

4.ABC【解析】由操作技能的定义可知ABC选项均对。

5.ABCDE【解析】略。

6.ABCDE【解析】略。

7.ABCD【解析】客观题目具有良好的结构,对学生的反应限制较多。

学生的回答只有对、错之分。

以上选项均为客观题。

8.BDE【解析】教学评价和测验测量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测量、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教学评价的主观判断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测量和测验的结果必须通过教学评价来判断。

9.ABC【解析】略。

10.BCD【解析】量表的效度、信度和标准化都属于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

三、是非判断题

1.×【解析】专家型教师常利用学生的非语言线索来判断和调整教学。

2.√【解析】略。

3.×【解析】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学生座位的分配。

4.√【解析】略。

5.√【解析】略。

6.×【解析】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7.×【解析】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8.√【解析】略。

9.×【解析】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10.√【解析】略。

11.√【解析】略。

12.√【解析】略。

13.√【解析】略。

14.×【解析】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群体凝聚力对课堂管理功能的实现有重要影响。

15.√【解析】略。

四、情境分析题

(一)

1.A

2.ABCD

(二)1.B

2.ABCD

2012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心理学》模拟试题

(2)

一、单项选择趣(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

共30分)

1.智商(IQ)等于( )。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

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2.( )阶段的儿童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思维发展水平接近成人。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3.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

A.认知测验

B.人格测验

C.兴趣测验

D.成就测验

4.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

A.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爱与归属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5.默多克(Murdock.

D.D)的迁移率计算公式表述为( )。

A.迁移率(%)=(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100

B.迁移率(%)=(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控制组成绩×100

C.迁移率(%)=(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实验组成绩×100

D.迁移率(%)=(控制组成绩-实验组成绩)÷(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100

6.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 )。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7.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讲解

B.观察

C.示范

D.练习

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包括( )。

A.意识和能力

B.规则和技能

C.认知策略

D.经验和方法

9.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可逆阶段是在( )。

A.2~5岁

B.6~7岁

C.8~10岁

D.11~12岁

10.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11.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A.集体

B.组织

C.社团

D.班级

12.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 )。

A.阿尔波特

B.布鲁纳

C.勒温

D.艾宾浩斯

13.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 )。

A.生存

B.情境

C.教材

D.学生

14.教师生存的基石是( )。

A.教学能力

B.知识

C.才华

D.兴趣

15.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 )。

A.兴趣

B.爱好

C.热爱

D.忠诚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 )。

A.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B.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C.自然科学

D.社会科学

E.上述说法都不对

2.布鲁纳的教育心理学成果主要表现在( )。

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3.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是( )。

A.单维思维

B.具体逻辑推理

C.思维的不可逆性

D.自我中心

4.自我意识包括哪些成分?

( )

A.认识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自我评价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

A.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B.原有认知结构

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D.教学方法

6.下列选项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 )。

A.划线

B.记笔记

C.列提纲

D.画关系图

7.动机的一般功能有( )。

A.激活功能

B.指向功能

C.强化功能

D.调整功能

8.学习需要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它包括( )等。

A.学习的兴趣

B.爱好

C.努力

D.学习的信念

9.个体创造性的标志有( )。

A.创造态度

B.发散思维

C.创造能力

D.创造性开发

10.发现问题取决于以下哪些因素?

( )

A.智力

B.认知过程

C.主体活动积极性

D.主体的求知欲望

E.主体的知识经验三、是非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1分,共15分)

1.罗森塔尔效应即是指教师预期的预言效应。

( )

2.教学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 )

3.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相互影响阶段,第二阶段是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第三阶段是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

( )

4.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

( )

5.疾病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对当事人心理疾病的有无以及心理疾病的类别进行诊断。

( )

6.道德观念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 )

7.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它们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

( )

8.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这是由班杜拉等人提出的。

( )

9.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 )

10.一般说负迁移是暂时性的,经过练习可以消除。

( )

11.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

12.我国心理学家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主张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等八类。

( )

13.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有结构的问题。

( )

14.同辈群体不能成为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

( )

15.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 )

四、情境分析题(共25分)

(一)(本大题共3小题。

第1、2小题各3分,第3小题4分。

共10分)

某小学三年级学生马某没完成作业,其语文老师罗某罚这位学生站到教室外的走廊上,学生不服气,嘴中嘟嘟囔囔。

其语文老师气急败坏,一耳光狠狠打过去。

学生回家后称耳鸣、头疼、恶心,经医院诊断为耳膜破裂。

1.你认为这则材料中应由谁负主要责任?

( )[单选题]

A.教师负主要责任

B.学生负主要责任

C.学校负主要责任

D.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均都有责任

2.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多选题]

A.中国教育的传统观念

B.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C.学生自身的因素

D.应试教育

3.根据材料,下列选项哪些是合理的?

( )[多选题]

A.该教师采取体罚的方式并不恰当

B.该教师应向学生郑重道歉,并赔偿医药费及精神损失费

C.学校应当严厉处分该教师

D.该教师在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权,此举并无大错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

“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

“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踩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1.你认同该教师的这种做法吗?

( )[单选题]

A.认同

B.不认同

2.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有何依据?

( )[多选题]

A.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B.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C.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D.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3.选取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 )[多选题]

A.学生要学会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B.让学生学会开动脑筋

C.让学生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D.学生应学会意义识记

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智商简称IQ。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2.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

3.A【解析】略。

4.D【解析】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5.A【解析】略。

6.B【解析】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主要突出与黑板颜色的差异,方便学生识别,因此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差异律。

7.D【解析】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8.B【解析】见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9.C【解析】儿童(2~12岁)道德性发展与智力成正相关,并有阶段性。

这些阶段是: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

10.C【解析】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11.A【解析】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2.C【解析】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勒温。

13.D【解析】能主动自觉地关注学生是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

14.B【解析】知识是教师生存的基石。

没有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就无法胜任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

15.D【解析】教师对教育事业忠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二、多项选择题

1.AB【解析】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很强的独立学科。

2.ABCD【解析】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3.ACD【解析】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4.ABC【解析】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

5.ABC【解析】见教材相关内容。

6.CD【解析】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和利用表格。

7.ABC【解析】动机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8.ABD【解析】学习需要的主观体验形式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9.AC【解析】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

10.CDE【解析】个人求知欲望强、活动积极性高、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发现问题。

三、是非判断题

1.√【解析】略。

2.√【解析】略。

3.×【解析】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相互影响阶段,第二阶段是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第三阶段是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4.√【解析】略。

5.√【解析】略。

6.×【解析】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7.×【解析】成就动机的三个方面所占的比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8.×【解析】经验类化理论是由贾德等人提出的。

9.√【解析】略。

10.√【解析】略。

11.√【解析】略。

12.×【解析】我国心理学家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主张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3.√【解析】略。

14.×【解析】同辈群体也可以成为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

15.√【解析】略。

四、情境分析题

(一)1.A

2.ABD

3.ABC

(二)1.A

2.ABCD

3.ABC2012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心理学》模拟试题(3)

适合小学、幼儿园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30分)

1.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 )。

A.人际关系

B.人际交往

C.班级氛围

D.群体内的合作

2.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 )。

A.教师角色认知

B.教师角色体验

C.教师角色期待

D.没有正确答案

3.少年期指( )。

A.3岁~6、7岁

B.11、12岁~14、15岁

C.6、7岁~11、12岁

D.14、15岁~25岁

4.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时,错误的做法是( )。

A.课堂练习的布置与教学目标一致

B.练习题的设计富于变化,并有适当的难度

C.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

D.只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

5.“学生喜欢我吗?

”“同事们如何看我?

”“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是教师成长历程中哪个阶段的表现?

( )

A.关注自我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6.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7.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8.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视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9.创造活动的原动力是( )。

A.个性

B.好奇

C.创新

D.努力

10.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1.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形状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