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简况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13019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闽江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简况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闽江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简况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闽江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简况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闽江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简况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闽江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简况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闽江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简况表.docx

《闽江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简况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闽江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简况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闽江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简况表.docx

闽江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简况表

闽江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简况表

团队名称:

自然地理学所在部门:

地理科学系填表日期:

2011年11月5日公章:

检查项目

建设情况(2007年至2011年)

备注

团队基本情况

年度

2007年

2011年

团队基本情况应写明2007年立项时和2010年建设后的情况;

职称结构是指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人数与比例;学历结构是指研究生、本科等人数与比例;

年龄结构以35岁/45岁/55岁为界点统计人数和比例。

带头人

吴文英

吴文英

成员

吴锡麟、吴炳玉、邓钟、郑宇、王库、江淼华

吴锡麟、吴炳玉、邓钟、郑宇、王库、江淼华、陈郁青、余华、李林、张锦新

团队结构

职称结构

教授1人占14%;副教授3人占43%;讲师3人占43%

教授1人占9%;副教授4人占36%;高级实验师2人占18%;讲师3人占27%;助教1人占9%

学历结构

博士1人占14%、硕士6人占86%

博士3人占27%、硕士7人占64%,学士1人占9%

年龄结构

35岁以下3人占43%;35—45岁3人占43%;45—55岁1人占14%

35岁以下4人占36%;35—45岁6人占55%;45—55岁1人占9%

年人均课程教学工作量

1650

计算办法参照《闽江学院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试行)》(闽院教[2010]144号)

教研工作量

150

国家级

省部级

校级

教学名师奖

王库2008年

2008年

教材建设与使用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应用》吴文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三维可视化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吴文英2007年。

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

自然地理学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

自然地理学2007年立项。

参与人:

吴文英、吴炳玉、陈郁青、余华等

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2009年自然地理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参与人:

吴文英、吴炳玉、陈郁青、余华等

教学改革立项

自然地理学实践基地建设2009年

参与人:

吴文英、吴炳玉、陈郁青、余华等

科研立项

1.国家“863”重点项目“全球陆表特征参量产品生产与应用研究”叶面积指数产品的验证与精度评估子课题,3.2万元,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主持

1.海西城市聚集区空间格局趋势研究,福建省教育厅(JBS8093)符小洪、吴文英、林岭、林金堂、朱高龙,B类,2009年。

2.实时GPS水汽监测技术与其在福建省降雨预报中的应用,福建省教育厅,许承权,吴文英,周庆俊,符小洪,蔡晓禾1万元2009年。

3.快鸟影像小波包融合的多尺度城市景观分析与评价,福建省科技厅,孙小芳,吴文英,林金堂1万元,2007年。

4.宁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福建省国土厅,吴文英、林岭、符小洪、林金堂、吴锡麟、邓钟、朱高龙、王库50万元,2008年

5.福州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林岭、符小洪、吴锡麟、林金堂、吴永红,1.5万元,2008年

6.基于福建省GPS连续观测站网监测震前电离层特征的研究,福建省科技厅,许承权,吴文英,吴绍祖,杨荣华,3万元,2009年

7.基于GPS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的福州市重大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实现,福州市科技局,5万元,2009年。

8.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目标识别与变化监测理论与方法研究,福建省科技项目,吴文英、朱高龙、林金堂、杨荣华、孙小芳,3.5万元。

9.一种新的车载导航地图匹配模型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刘友文、吴文英、王库、符小洪,3万元,2009年。

10.福州市1:

500线划地形图建库,福州市政府勘测院合作,16万元,2008年

11.城市绿地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JA11203,1万元,福建省教育厅课题

12.城市化快速推进区土地覆被变化与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

13.基于公开版权数据的出图系统研究

(文科横向课题),10万,2011年福建省制图院课题

14.地形图与管线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50万,2011年,福州市勘测院课题

15.福州市防震减灾规划—

震害评估模型研究(文科横向课题)8万,2011年,福州地震局课题

请注明参与人员、立项时间和经费情况

教改

论文

发表

A类核心

共篇,分别是:

请注明作者、发表时间与刊物名称

B类核心

共篇,分别是:

本科院校学报、

省级以上报刊理论版

共1篇,分别是:

福建省1961-2006年气温变化特征,蔡晓禾(独撰),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

其他CN刊物

共3篇,分别是:

GIS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吴文英,2009高校GIS论坛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吴炳玉全国首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福州城市形态演进与生态规划,吴文英,中国地理学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科研

论文

发表

A类核心

共篇,分别是:

请注明作者、发表时间与刊物名称

B类核心

共篇,分别是:

本科院校学报、省级以上报刊理论版

共15篇,分别是:

福州城市地表径流的非点源污染特性,王库、吴文英、陈郁青、丁洪,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

江西兴国县土壤侵蚀动态演变趋势分析,土壤通报,江淼华,2008年。

网络RTK定位技术与其现状分析,邓钟,甘肃科技,2009年。

GPS伪卫星的组合定位技术与其误差分析,王库,地理空间信息,2008年。

人为干扰对福建建瓯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郑宇,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与降雨量的关系研究,江淼华等,2011,闽江学院学报。

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与降雨历时的关系研究,江淼华等,2011,南昌工程学院学报等等。

其他CN刊物

共5篇,分别是:

琅岐岛龙王洞景区规划设计构思,陈郁青、洪智鑫、林小清,福建建筑2009年。

LandscapeanalysisofdynamicsoilerosioninSubtropicalChina:

AcasestudyinXingguoCounty,JiangxiProvince,王库,2009年。

MCE法在土壤侵蚀危险评价中的应用,王库,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

人、佛、日的契合—琅岐旅游度假区白云山景区规划设计构想,林岭,陈郁青,洪智星,福建建筑2009年。

滨海沙地土壤水分季节变化与木麻黄生长的关系,吴锡麟,林业勘察设计,2007年。

不同雨强对裸露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江淼华等,2011,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教学改革特色

①吴文英教授多年来一直参加省高校地理教学协作组会议;参加福建师大地理研究所发起的福建省地理学会;参加有关高等学校举办的地学教育的“地学教育发展研讨会”研讨会,了解地学教育的现状和地学教育发展的前沿,积极研讨21世纪地质人才培养的模式,参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把最新信息带回学校,制定地学改革的有关措施。

②本教学队伍十分重视实验、实习教学,努力多开综合性实验,大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主张“自然地理”和各种方式的实践与“制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提出压缩课堂讲课的时数,加大实验课的时数,并另加课间实习和1周《自然地理学课程设计》,使得讲课时数与实验课时数之比可达1:

1,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主要目的是深化自然野外教学基地研究程度,精选自然地理现象,补充教学内容,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出版一套《自然地理学》的教材。

本课程率先使用多媒体和标本实物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

④建立高质量的、与自然地理学相配套的、可以和全国相关高校相比美的“庐山武夷山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掌握过硬的“野外功夫”。

该开放型实习基地,已有南京大学等30余所著名高校来此实习。

我们正积极努力将其建成“中国南方自然地理实习基地”。

⑤积极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一方面在实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多种类型的科研小课题,满足优秀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把取得的科研成果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充实到教学中去。

既训练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又提高了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的兴趣,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通过这些改革,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好。

包括团队设置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

教学改革成果推广情况

1、教学方法:

主要利用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与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精神。

具体方法:

课堂讲课70学时,实验36学时,课间实习1-2天,课程野外实习2周。

  2、教学手段:

①多年来,本课程始终率先、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技术和标本实物教学。

《自然地理学》课程收集了大量教学标本、薄片,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②将多媒体教学、实物标本、显微构造现象投影等,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配以必要的课堂板书。

③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电子教案)可动、可视、可听的效果;再现自然地理学复杂原理演化过程,显示复杂的图形、提示内容纲要,完善教学过程;

④教学内容、教学文件网上播放,学生通过网络可直接点播已录制好的教学课件、课程内容、辅助资料和授课实况;

这些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深受学生欢迎。

  3、考核方法:

正常考试方式采用笔试、口试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

目前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是百分制:

考试成绩(笔试、口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并利用所建立的思考题库,不定期地抽查学生所学内容(包括考核全体同学或部分同学,全部所学内容或部分内容)。

这种考核方式避免了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试时临时突击的不良学习方式,从而做到“以查促学”。

  4、教学改革:

①在教学理念上,把握经典,不断创新,加强实践,保持特色,适应新世纪地理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②在课程体系上,增加实践教学的时数。

以《自然地理学》课程为主线,增加室内实验实习的教学时数:

课堂教学的间隙,增加1-2天的课间实习;增加《自然地理学课程设计》课,时限1周;采用数字化手段,把“制图”作为野外自然地理实习的主要内容。

③在教学内容上,淡化描述性自然地理学,加强定量解析方法训练,建立现代自然地理学新理念;减少地球概论等内容,增加现代自然地理学应用等内容。

④在教学组织上,成立课程教学小组,实行负责人制度,多位主讲老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年青教师助教与辅导相结合。

实践证明,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充分利用《自然地理学》教师团队中职称高、学历高、项目多的优质教师资源,保证学生所听内容都是最优秀老师的讲解;助教制既可保持课堂教学纪律,又有利于年青教师的培养;助教教师帮助主讲教师完成部分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协助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工作,减轻主讲教师负担,有利于主讲教师将精力集中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指导青年教师和学生创新实践上。

培养青年教师和教师进修情况

郑宇:

1.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系进修《景观生态学》与《现代自然地理学》课程

2、2008年9月至今,在读福建农林大学景观生态学博士

吴锡麟

1.2006年9月-2007年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作国内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

2.2007年1月-2008年3月在福建省科技馆参加3DMAX技术培训

邓钟

1.2008年7月,参加北京大学《定量遥感》培训

3.2009年9月至今,在读中国科学院地质学博士

江淼华

1.2007年1月-2008年3月参加福建省科技馆3DMAX培训;

2.2006-2007学年参加福州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进修。

3.2008年9月赴重庆参加全国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

吴炳玉

1.2009年1月参加福建省普通高考命题培训班

2.2009年5月参加全国首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建设研讨会

经费使用情况

经费使用主要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相关项目,教材建设,学术研讨,青年教师培训等方面。

制度保障

(1)教学团队成员努力做到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在课程的整合中力求突出整机,系统和发展,各项改革的思路,措施均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创新性,课程的改革能充分体现拓宽学科基础,压缩课程学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这一发展趋势,体现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

(2)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课程重点,突破课程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地表环境的时空变化规律与其成因机制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在于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机制的解释、一系列空间概念的建立、圈层的相互作用和知识点繁杂。

   (3)为了克服课程难点给教学带来的不便,努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力求在有限的学时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此,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运用动画、Flash等直观展示原理、过程;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典型景观图片;运用图表、对比分析等方法,达到加强理解、加深印象的目的通过室内模型与野外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感性认识。

同时给出了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实验实习安排、座谈谈论内容、主要参考文献等。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教学的时空尺度大大扩展了,学生上课的兴趣更加浓厚了,老师和学生的视野也更加开阔了。

(4)根据课程特点,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培养科学的素质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现代现代自然地理学”的体系和轮廓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其系统性、区域性、环境性,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贴近生活的中国实例见长,突出实用特色与中国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过程分析为主线,突出探究式教学的特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5)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实践性教学方面,从以单一部门实习为主转变为部门实习与交叉综合型(学科交叉型、圈层相互作用型)实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从以认知实习为主转变为认知实习与探索研究型实习相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理论验证型实习为主转变为理论验证型实习与实际应用型实习相结合,密切同人类生活与生产实际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局地实习转变为点、线、面结合的区域实习,从而加强学生的空间与区域分析能力的培养;从单纯的野外实习变为课堂与课外、室内与室外、观察与实验、操作与制作相结合的多样化的实习,各种形式的实习取长补短,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实习的效率。

结合实习区域实际编写了现代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书。

建设成效

本课程的主要建设成效与创新点是

1.综合性:

建立了以圈层系统为模块,以圈层相互作用为核心,以空间思维、综合能力培养和科学发展观树立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2.多维教学:

将课堂与网络、室内与室外、实验与实习、认知与探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空间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立体教材:

主编了《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应用》、《自然地理学实习指导》教材,配套了概念库、参考文献库、答疑库、音像资料库,教材体系完善。

以创新教材为依托,建立的新的自然地理学教学体系与模式,具有多维度、立体化、互动式的特点,现代教育手段和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实验实习的丰富多样,改变了学生僵硬地学习特色并不鲜明的自然地理学书本知识的现状,使学生在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形成自然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学会应用自然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创新素质培养的目的。

由于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新、教学模式新和教学手段新,教学效果良好,获得了学生、老师与专家的一致好评。

今后建设计划

已出版的《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理论与应用》、《自然地理学实习教程》教材虽然体现了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但至今还没有完成与此配套的自然地理学的网络多媒体教学与实习系统。

因此,利用GI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网络多媒体实习系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填表人签字:

吴文英联系电话: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