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范畴优美崇高和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13013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范畴优美崇高和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美学范畴优美崇高和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美学范畴优美崇高和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美学范畴优美崇高和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美学范畴优美崇高和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范畴优美崇高和丑.docx

《美学范畴优美崇高和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范畴优美崇高和丑.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学范畴优美崇高和丑.docx

美学范畴优美崇高和丑

美学范畴——优美、崇高和丑

重庆师大彭勇(2010.5.4)

一、优美

(一)什么是优美?

优美是被人们最早认识和接受的美学概念,在人类开始有“美”这个概念的时候,首先把握的就是“优美”的概念。

西方近代以前的所谓“美”基本上就是指“优美”,“优美”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总称。

直到现在,随着美学范畴的扩大,有的美学家还认为优美是一种“纯粹之美”、“理想之美”,甚至有的学者把“优美”作为美的“中心范畴”或“元范畴”。

那么这样好不好呢?

以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我们并不认为“优美”是一种永恒的理想美。

优美(grace),也称秀美、婉秀、优雅、典雅、婉秀。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没有优美这个美学范畴,但有一个美学概念与之相仿,那就是“阴柔之美”,所谓的“阴柔之美”就是优美,也就是司空图在《诗品》中说的“委曲、冲淡、绮丽”;苏轼把这种阴柔之美称之为“婀娜、流丽”。

1.优美认识的发展历程:

A.西方美学的优美论:

(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的美学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都是数学家、天文学家或者物理学家,他们从数量比例的关系找到美的形式因素,他们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形,建筑、雕塑、人体的美都是从感性上体现一定数的比例关系。

而数的最美的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也就是1:

1.618......,为什么满足“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成为一种普遍的美的比例关系呢?

答案从人类本身来寻找,这个比例与人的生理构造有密切关系,据有关资料统计,除去手脚和脑袋,人的躯干部分长与宽的比例非常接近“黄金分割”点。

其实人类总是最熟悉自己,最喜爱自己的,当然也就是人类自身的形体,这样由人及物,推而广之,凡是与人这一比例相近的物体,我们便觉得它是美的。

(2)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说有一种“形式的美”,这种美是形式上的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认为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又说:

“我的意思是指有些声音柔和而清楚,产生一种单纯的纯粹的音调,他们的美就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是从他们的本质来的。

他们所产生的快感也是它们所特有的。

”这种美显然就是优美。

在另一处,苏格拉底提到“自然的优美”时,说艺术家把这种自然美描绘出来,就会“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

吸一阵清风……”。

在这里,“清幽境界”、“一阵清风”可以说是对优美特征的最早的形象说

明。

苏格拉底把美与效用联系起来看,他认为有用就是美的,有害的就是丑的,他举例说用金银打造的盾牌,如果是用在战场上,当它是作为防御的武器的时候是美的,假如这个盾牌坏了,放在墙角没有用处,他就不是美的了。

(3)到了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的问题,他说:

“我们可以但到,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

”的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曾写过《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的美学著作,在这本美学著作中,他以经验的事实为依据,分析了美,即优美的特性,说:

“就大体说,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

①比较来说是小的;②是光滑的;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必须溶成一片;⑤结构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显著而又强壮有力的外表;⑥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的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同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的变化。

博克对优美这些审美特性的描述完全是经验性的,但我们从这诸多的罗列现象中可以看出优美的普遍的一种特性。

博克对优美这些审美特性的描述完全是经验性的,所以他只是对这些现象作了罗列,但我们从这诸多的罗列现象中可以看出优美的普遍的一种特性,这就是和谐。

如“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而不空无有力”、“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这都包含有和谐、谐调的特点。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的一种“鉴赏力判断”。

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的形式,这种有限的形式不会给人造成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力的魅力刺激。

”也就是说,能够直接产生积极的愉快。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认为优美是一种无意识的美,不带刚性、尖锐而又粗犷型的美,他说“凡不是猛烈地、粗暴地、强霸地,而是以柔和的力侵袭我们,也许侵入得更深些,并抓住了我们内心的一切,那便是优美的。

B.中国古代美学的优美论:

(1)前面说了,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是“阴柔”的范畴出现的,最初不是作为美学的范畴,而是关于宇宙哲学的范畴。

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的是由“阴”、“阳”两极构成的,《易传》上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又说“《乾》刚《坤》柔。

”天即乾为阳为刚,地即坤为阴为柔。

这就是最早出现的“阳刚”与“阴柔”的概念。

后来才突破宇宙哲学的范畴,作为美学的范畴。

(2)明确将“阳刚”与“阴柔”作为美学范畴加以阐发的是清朝的姚鼐,他说: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

”谈到阴柔之美时,他又说“……其得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姚鼐虽然只对“阴柔之美”作了形象描述而未作理论概括,但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与西方美学所讲的“优美”在美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优美的概念:

优美是一种优雅的、柔性的、偏于静止的美,它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相统一、内容和形式相协调所表现出来的宁静而又和谐的美。

优美的典型常常是女性之美或细小物体之美。

一、优美的特征

1.根本特征:

和谐

所谓“和谐”就是完整、协调、融合,是说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没有表现出激烈的抗争,而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统一、平衡、平和的状态。

在这里,和谐并不是单一、同一,没有差异与斗争。

(1)《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

“君子和而不同”。

意思是说,作为君子,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求同存异,要善于调和各种矛盾,达到跟别人和谐相处。

(2)如《国语》中就有“乐从和”的一段话,以后《乐记》就发挥了这一说法,认为“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和也。

”这些说法都认为美的音乐是和谐的。

(3)古希腊美学家也有这种说法,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整个世界就是一部和谐的世界合唱“,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谐调导致谐调。

唐·张若虚名诗《春江花月夜》,杜甫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说:

“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张的话,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

“三月不知肉味!

以上说明历代美学家对优美审美特性的理解,虽然存在某些差异,但就基本方面说却是一致的。

现实世界中优美的事物都体现了对立物的统一,但它并不表现为这种对立物统一的过程,而是表现为统一的结果。

如狂暴的大海,是自然界力的较量,它所显示的不是优美而是崇高,在呈现风停浪静、碧波帆影之时,它所显示的就是优美了。

人类社会生活也是如此,严重的阶级冲突,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所显示的也不是优美而是崇高,唯有冲突得到解决,斗争趋于平息,整个社会出现安定平和时期,才显示出生活的和谐、谐调优美。

这些从不同时代的艺术中也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有“治世之音哀与乐,乱世之音怨与怒”的说法,“治世之音”反映了社会的人和安定平和,因而具有和谐、舒缓、优美的情调。

而“乱世之音”则反映了社会人心的激荡对抗,因而表现出一种不谐调的激越的壮举情调。

因此,优美表现在形态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和谐,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色,典雅文静的人物形象,柔和的线条,调和的颜色,舒缓的节奏,悦耳的声音等等,这都是优美的表现形态。

它们给人的都是和谐、安静的审美享受。

2.优美在形式上的特征:

小巧、轻缓、柔和,是一种偏于静态的美

(1)小巧,是指优美的对象占有的空间较小。

苏州园林——优美的亭台楼阁体现的是小巧典雅。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

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2)轻缓,是指优美的对象变化不明显,表现为舒缓、安静。

如淡淡的春风、微微的水波,“杏花春雨的江南”,三月、四月间的春雨明媚而温润。

那雨分明是可以滋润到人心田里去的,春雨自天幕垂来,丝丝的,绵绵的,随着湿润的清风扭动着轻盈的身姿,“吹面不寒杨柳风”,所以朱自清说“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睁开了眼”这是多么优美的画面啊?

(3)柔和,是指优美的对象力量弱小、性质温柔,如女性柔美的曲线,主体与节奏柔和的《夜光曲》

优美不同于崇高之处在于表现事物间的矛盾冲突的过程,优美不是激烈的、动荡的冲突之美,从本质上呈现出舒缓、平和偏于静态的态势。

如轻柔的舞蹈、摇曳的垂柳、淡淡的春风、杏花春雨的江南等等,体现出的就是这种静态的美。

二、优美的表现形式

优美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式,体现在:

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之中。

(1)自然领域

自然领域中的优美偏中于形式,是以审美客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构成优美的各种因素处于协调平和、多样统一的状态之中。

上面谈到的形式上的比例、对称、有序、均衡等。

外在表现为小巧、圆润,线条上的曲线、弧线;色彩的鲜明、柔和,动作上的舒缓、轻盈等等。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使人感到春光妩媚、婀娜多姿

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使人体会到西湖那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③“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都表明自然景观偏重于优美的特色。

(2)社会领域

社会领域的优美偏重于内容,体现了社会事物的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古代美学中主要是指情与礼的和谐统一,情与礼和谐统一最初是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或者人格理想提出来的,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优美的观念。

孔子反复强调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等等,就是要求情于理的统一,以礼节情,在喜、怒、哀、乐、怨等情感把握上要克制,不走极端,使之达到“中庸”、“平和”,这就是优美的境界。

(3)艺术领域

艺术作品中优美体现在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孔子所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实际上就是强调完美的人格必须是精神和外形的协调统一。

在艺术美中,一般地说:

抒情诗文、山水画、交谊舞、轻缓的舞曲、小夜曲等都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和谐而成为优美艺术的典型样式。

1古希腊的雕像,尤其是女性雕像如维拉斯黑格尔说它具有“秀雅、温柔和爱的魔力”,罗丹说它的身体具有一种“委婉的运动”“安静、平衡、全身具有稳健的优美”。

2中国古典园林,既具有自然风光似的优美,也是人工创造的杰作。

下面请看苏州园林,这些园林被称为“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这些建造于数百年前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优美意境。

3我国古代的有些富于韵律和节奏感的诗句,体味出诗人丰富而细腻的思想情感。

孔子在评《诗》的时候也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表明我国古代美学认为优美的艺术在内容上要克制情感,以理节情。

文学中的诗词歌赋,常常使我们沉浸在优美的心境里。

李敖有一首情诗《只爱一点点》

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

别人的爱情像海深,我的爱情浅。

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

别人的爱情像天长,我的爱情短。

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

别人眉来又眼去,我只偷看你一眼。

(《只爱一点点》)

有人说,既然是爱情,我就要把我所有的爱都给你。

有人说,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

其实以上这两个观点认为爱情至高无上,要爱就爱得轰轰烈烈。

那么,李敖这首诗是不是在说他对爱情的惧怕和逃避呢?

你看啊,别人的爱情轰轰烈烈,比天更长,比海更深,而我的爱情却是:

浅、又短,我只敢偷偷看你一眼。

在这首诗的后面,李敖又说了一些他对爱情的观点,他说:

“我相信,爱情本是人生的一部分,它应该只占一个比例而已,它不是全部,也不该日日夜夜时时刻刻牵扯到它。

一旦扯到,除了快乐,没有别的,也不该有别的。

只在快乐上有远近深浅,绝不在痛苦上有死去活来,这才是最该有的‘智者之爱’……”

李敖又说:

“高手处理爱情,并不以做到极致为极致。

”那么,请问同学们,这种爱情是不是优美的爱情呢?

其实,这种情感正是我们将的优美。

的确,对于爱情来说,着实是令无数人向往并不断的拼尽全力去争取和追求着的一件事情。

可是爱情绝非你生命中的全部,而仅仅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我想这一点是需要每个人都要去理解和慢慢体会的。

人的感情并非是绝对的无止境的可以去支配可以去付出的。

如果你无止境地使用它,在某一天你势必将面临它耗尽的情况。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要学着做许多事情。

比如不要轻易地就去告白,

李敖的小诗《只爱一点点》与汉乐府《上邪》的对比: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

《上邪》是以誓言形式出现的情歌。

其感情之强烈、口气之决绝、意念之坚定,都让人想见作品主人公爱情心理的律动。

处在热恋中的男女,难免要海誓山盟一番,但这篇歌辞所流露出的对于对方感情的忠贞不渝,却大大不同于一般小儿女的卿卿我我扭扭泥泥,斩决、果断、刚烈、火爆,让人产生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

文中的这个有着火一样热情的女孩子,似乎是个爱情至上主义者,她的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没有任何的世俗功利色彩,她要的只是能够和自己的心上人终生厮守,其他一切不在考虑之内。

古往今来,多少人追求不变的真爱,多少人也曾经发出: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伴一生,地老天荒”的誓言。

可是红尘俗世里,又时时在演绎背信弃义,劳燕分飞的爱恨情愁。

相爱总是简单,相守太难。

我们在处理爱情的时候,如果少一分冲动,多一些坚守;少一分天真,多一些理性;少一分幻想,多一些实际;少一分索取,多一份付出。

我们能得到的就是真情和尊重。

如果你并不能真正地确定你爱上了对方;不要把自己的爱变成爆发的火山,因为很多火山爆发过一次以后便死去了,归于沉寂;不要为了寂寞而不断地去爱,因为寂寞会让爱变得寂寞,而不会化解掉寂寞。

三、优美的审美功用

1.使生活充满乐趣,有益于身心健康。

优美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勤于劳作的、用于奋斗的人来说,能够保持生理上和精神上的平衡,是十分需要的。

如果一个人长期的处于亢奋之中,会因为过度兴奋而疲劳,身心失调,不利于学习和生活,甚至导致生病。

那么去郊外走走,观赏优美的自然景物、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酣畅淋漓的歌舞表演,会让我们的心情舒畅、自由、和谐,处于良好的心境之中,有益于工作和学习。

2.经常受到优美事物的熏陶、可以使人的品行纯洁,风度优雅,感情细腻,待人和蔼。

(简述)

 

二、崇高

(一)什么是崇高?

崇高(sublime)是与优美相对立而存在的另一美的范畴,崇高是一种较复杂和不易把握的美,然而崇高又是一种富于魅力的美。

“崇高”一词,《辞海》解释为“雄伟、高大”或“高尚、伟大”。

1.崇高认识的发展历程:

A.西方美学史上主要的崇高观念:

(1)“崇高”一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中,不过他是指的文章风格上的崇高、修辞学上的崇高。

为什么呢?

当时修辞是他们日常工作的需要。

论辩在古希腊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怎么样能够战胜论敌就很重要。

所以,非常重视辩论的修辞效果。

(2)古罗马的朗吉努斯写了专门的著作《论崇高》,第一次明确地将优美和崇高作为并列的美来进行研究。

《论崇高》恰当地说,是“论崇高的风格”,他说崇高有五种风格:

①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②强烈深厚的感情;③修辞的妥当运用;④高尚的文辞;⑤把前四种联系为整体的“庄严而生动的布局”。

当然,他这部书并没有脱离文章学和修辞学的范围。

但也有了突破,他在《论崇高》第35章说“我们可以说,凡是使人惊心动魄的,那些奇特的东西都是美的。

”实际上,朗基努斯是美学史上的一个奠基人,他的崇高论为崇高理论走向现代开了先河。

(3)最早从美学上对崇高进行研究的,就是大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了。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我们不是第一次提到这个人物了。

《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文,区分了崇高与优美。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博克从崇高感的生理、心理出发来研究崇高,他认为“美感以快感为基础”,这里的美感就是上节讲到的优美,崇高感是“以痛感为基础”。

博客认为崇高的事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体积是巨大的;②看起来是凹凸不平和奔放不拘的;③常常是直线条的;④外表是坚实的,甚至是笨重的;⑤以痛感为基础的。

(《论崇高与奖》)

(4)康德。

只有到了康德这里,崇高才具有了深刻的哲学内涵。

为什么呢,因为康德从哲学上充分揭示了崇高与美的区别,从而真正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的独特地位。

他认为,优美是不涉及概念的,在形式上合乎主观目的性的愉快,崇高却是一个理性概念的表现。

因此,康德认为,崇高包括两种类型:

一种是“数学的崇高”,是指事物数量或者体积的无限巨大,如崇山峻岭、大海、天空;一种是“力学的崇高”是指事物力量或者能量的无限巨大,如火山的爆发、暴风骤雨、铺天盖地,眼睛都睁不开。

为什么康德要说事物的体积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就是崇高的呢?

这是同博客的崇高理论以痛感为基础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在欣赏崇高事物的过程中,第一个阶段是恐惧、拒绝、痛苦,这是由对象的“粗野”造成的;而后一个过程则是愉快,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康德说,那是由于审美的主体战胜了恐惧感后,是人自我的理性力量得到尊敬的一种体现。

我们常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意思是说“站在山头上,情感就好像弥满了山峰;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地澎湃。

(5)黑格尔把崇高与古代的象征型艺术联系起来。

象征型艺术的特点就是内容压倒形式,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了无限的理念内容,从而造成了艺术形象的变形与歪曲。

也就是在有限的形式当中显现了理念的无限的力量,崇高感因此产生。

在他看来,崇高就是理念压倒形式,因此,绝对理念就是崇高的本质。

绝对理念,在黑格尔这里还是美的本质。

B.中国美学史对崇高的认识

虽然没有“崇高”这个美学范畴,但却有关于崇高的含义高大雄伟相识的见解,这个字就是“大”,“大”类似于崇高。

孔子、孟子、庄子都区分了“美”与“大”两个不同的概念。

(1)孔子说:

“大哉!

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意思是说:

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才是最高大的,只有尧,才能效法天。

(2)孟子讲: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的意思是说:

“‘善’充实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实又有光辉就叫‘大’,既‘大’又能感化万物就叫‘圣’,圣就是圣人。

(3)《庄子》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意思是说:

天地间的无穷无尽的美,四季的变换更替,万物的繁荣枯萎,那都是由于道不尽,说不去的“道”在其作用。

这种道的大美体现于自然事物之中,诸如汪洋大海、大山大泽“水击三千里,抟(读:

团)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之美;“乘云气,御飞龙,而游湖四海之内”的逍遥之游。

以上说的“大”都是被列为美的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之美,其实和西方的崇高还是有所不同的。

中国的“大”是由道推及人生,最终落实与人的伦理道德和精神层面的东西,从而归于“圣人”,没有西方崇高概念中的恐怖感和痛感;西方的崇高强调的是自然事物体积的巨大和自然威力的无穷,强调冲突、恐怖和痛感。

2、崇高的内涵:

美学中的崇高是指那些显得刚强、伟大、雄浑、悲壮等的事物,常常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或引起敬畏、豪迈之情。

“崇高”又叫“雄伟”、“壮美。

3.崇高和壮美的比较

西方也有美学家,把崇高称之为“壮美”,其实壮美和崇高是十分近似的,但仍有差异,在有一些场合和领域里崇高和壮美就不能混用。

一般来说,崇高是指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行,侧重于精神的圣洁和伟大。

对自然界的某些事物的雄壮美往往就不用崇高这一概念,恰恰用壮美更为合适。

比如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表达的是庐山瀑布的壮美,而不能说是崇高。

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如豪放派词人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场面宏大,气势雄伟,活动于这个背景上的历史人物也是英雄盖世、气吞山河。

其美学风格无疑属于壮美。

(二)崇高的特征

1.基本特征是突出了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的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崇高的事物一般以巨大、有力、奇异给人以强烈的刺激,开始人们往往被它巨大的体积,无比的力量所压倒,人们感到对象强大有力,而自己却渺小无力,产生某种畏惧,从而使主客体呈现出矛盾和冲突。

接着主体很快调整过来,从客体中发现了自己的力量,认为自己能够战胜、克服客体,实现与肯定人的意志,从而感到人的尊严、勇气与力量,使人获得了惊心动魄、振奋激荡而又酣畅淋漓的审美感受。

黑格尔说:

“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

正是在人类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生的冲突斗争中,以及表现这些冲突斗争的艺术作品中,人类的崇高美得到了展现。

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2.从审美形式上看,崇高表现出宏伟、雄浑、壮阔、粗糙、强劲甚至野蛮、怪异的特点。

这种粗糙、野蛮、怪异是不那么光滑、好看,但他体现出一种蓬勃的生气,一种破坏的力量,一种发展、进取的力量,因而是崇高的。

如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其山形怪异,如石笋(读:

sun)穿空,又似城堡落地,怪石嶙峋,这就是以奇为美,以怪为美。

3.崇高的审美体验特征是痛感中的快感,惊叹感中的自豪感。

崇高与优美的美感是不同的,一般美感表现为单纯的愉快,这种愉快时自始自终的,它平和、流畅充满和谐的味道。

而崇高给人的感受是:

或是畏惧或是惊叹。

所以康德一方面说崇高感的质是一种不愉快,另一方面又说崇高是通过对于官能利益的兴趣的反抗而令人愉快的。

我们前面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意思是说“站在山头上,情感就好像弥满了山峰;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地澎湃。

(三)崇高的表现形式

 崇高作为美的一种存在形式,体现在:

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之中。

1、在自然领域的崇高

自然领域的崇高表现为自然事物的巨大体积、力量以及粗犷不羁的形式等。

因而可是说自然美的崇高偏重于形式,社会美的崇高偏重于内容。

如前所述:

康德认为自然界的崇高就是“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1)“数学的崇高”体现在体积和数量的无限大;比如寥廓的大地,浩渺的宇宙,巨大的恐龙,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不都是巨大的体积吗?

(2)“力学的崇高”表现在力量的无比巨大。

如澎崇山峻岭或断崖峡谷,直泻而下的瀑布,惊滔拍岸的大海,汹涌奔腾的长江黄河,拔地而起的高山等,这些大自然的惊人景象,都具有崇高对象的自然特点。

2、社会领域的崇高

在社会生活里,崇高直接通过人类为了创作美好生活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来表现。

在这一领域,崇高通常是指人的伟大。

人的伟大包括:

人类力量的巨大和人的精神品质的高尚两个方面。

(1)人类力量的巨大主要体现在创造物质文明方面,人类在与自然进行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智慧和力量,能够使人感到自豪,产生崇高感。

如雄壮的三峡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