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Gui全景接片.docx
《PTGui全景接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TGui全景接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PTGui全景接片
PTGui全景接片
一、涉及器材
1、相机:
单反、单电、手机、摄像头都可以
2、云台:
专用全景云台、普通球形云台、三维云台和手持都是可以的
3、计算机:
CPU和内存越强越大越好
4、软件:
PTGui、PS、LR等处理软件
本人设备较差:
C60D+16-35L+50L、联想i33220+4GB+1TB、WIN7(32位)+PTGui(9.1.6)+LR(4.3)
二、素材拍摄
全景接片体会最深的就是素材的拍摄非常重要,只有前期拍好了,后期的接片才轻松。
而且对于平接全景和行星全景其拍摄方法也略有不同,需要在拍摄时加以注意。
结合软件处理能力和规范要求,需要注意:
1)固定焦段。
原因在于使各片所获得物体成像比例相同,PTGui将根据人工指定的或第一张片的Exif信息确定焦段和机型,来正确计算透视关系;若要将不同焦段的照片合为一体,也可以实现,但后期处理将会非常繁杂,需要人工将相关照片按指定焦段进行折算和加工后,才会让程序完成自动对接控制(此项在后续将探讨)。
2)曝光。
由于场景大,各处的光照情况差别巨大,而且相机本身的宽容度有限,因此需要根据场景光照情况,可以采用固定曝光或自动曝光+包围曝光的方法,实现场景总体不过曝、不欠曝。
在无大光比的情况下采用固定曝光最恰当,在光比过大时采用自动曝光+包围曝光也是实用的,PTGui具备自动曝光修正和HDR合成处理能力。
但从个人体会看,尽可能采用固定曝光或多段式固定曝光最好。
3)光圈。
光圈越小景深越深,场景清晰范围越广,不同光圈的景深不同,场景清晰范围不同,从便于操作、减轻景深的计算看,固定光圈是最容易的做法;当然不固定光圈也是可以的。
4)对焦。
在行星接片中由于远近差距非常大,所以一定要对光圈与景深心中有数,确保关联片中重叠(用于控制)区域内的物体清晰(特别重要),可以根据每层(圈)片时设定不同的对焦点,或采用自动对焦点。
如果关联片控制区域模糊,则将难上实现自动对接,就是人工手动设定控制点也将是困难的事情。
5)基点。
即拍摄时的圆心,在准备行星接片时,若想将主体更突出(即更大),则拍摄时的基点一定要根据主体及周边场影的高低透视来合理确定,基点离主体越近,则在行星片中展现越大,附属小的关系。
6)补拍。
在城市近景中一般都会遇到人、车、广告屏、流动灯等在动、在变化的场影,若快门速度不够快时,肯定会形成拖影或虚影或断影(不全),因此,一般在主体全影拍完成后或相关近景拍摄时,在同一基点,用相同焦段,通过调整光圈、曝光时间、ISO等方法,补拍相关近景人、物、光的清晰静态照备用,而且要尽一切可能让片中人、物保持最大程度的完整,对此,也可多补拍几张备用。
7)拍摄。
有条件最好是使用全影拍片专用云台,没条件的可用常规球形云台,嫌脚架难带的,那就用手持吧,不过,手持的误差好,后期手工调整难度也大,所以,最好还是上脚架拍素材片。
自己主要采用手持和普通球形云台拍素材,业余玩玩,因而没有购置全景云台。
平接全景拍摄比较简单,在场影以远景为主,基本无近景的情况下,采用手持拍片即可完成任务。
如附图1,用50L,F2,1/80,手持,素材片72张。
行星全景拍摄稍繁锁一点点:
(1)以竖拍位,将镜头直向下,AF对焦后调为MF锁定,围绕脚架拍一周,前后片间要有四分之一左右的重叠区域;
(2)再提升仰角,与前一周片上下有四分之一左右重叠,对焦后锁定,再拍一圈;
(3)按此步骤完成至球形天顶各区域圈层的主体拍摄;
(4)最后,要观察近景圈层和特殊部位,完成补拍。
注:
若有全景云台,则拍摄会方便很多,接片的成功率也会高于非全景云台的情况。
三、前期准备
对素材进行检查和第一次后期处理,一般可以使用LR或PS进行。
本人主要使用LR调整曝光、对比度、白平衡、高光、阴影、光晕等内容,事先将暗部和亮部进行处理,再以原片尺寸100%出调整后接片用的JPG图片。
当然,这个过程非必需,完全可以跳过,直接进入接片环节。
四、PTGui接片
PTGui接片操作还是比较简单的,最简操作三步:
加载图像、对准图像、创建全景图。
比较常用有:
方案助手、源图像、蒙版、控制点、曝光/HDR、全景图编辑器、创建全景图这几个页面功能来完成图像调整和全景样式变换及最终出图。
当然,软件也提供如优化器、方案设置等更细化的功能,若有闲心,可以慢慢细调。
从自己的图片处理量来看,最少2张,最多的一次为118张片都没有问题,其支持出图25000*25000像素大小,还是很厉害的。
不过,对于图片多,出大图时,对PC的CPU和内存要求较高,若PC不够力,则装载图片慢,全景编辑图调整时滞后严重,出图所需耗费时间长,所以,最好还是上个好鸡是很有必要的。
1、在方案助手页面加载图片。
加载后,可以通过源图像页面调整图片间的上下关系。
对于图像可以是有效的图片格式即可,包括相机RAW格式、通用的JPG格式等,只不过对于RAW格式而言,其尺寸大,调入速度慢。
2、使用对准图像功能完成各片间节点的自动标识处理。
对于CPU有多个核心或线程的,能同时对多张图进行关联性识别处理。
(1)选择控制点页面,使用放大镜工具或改变下面的缩放数值放大和缩小图片,使用预览曝光拉杆,可以增亮或减弱显示图片的光亮度(不影响最终成片亮度),以方便查找两片间的关联节点。
(2)在图号中,显示为黑体的图号数值表示与所选图片有关联关系,已建立了节点。
(3)节点调整。
对于没有建立节点或虽建立了节点,但节点不足或错误的,需要人工调整或增加相关节点。
选择两幅相关图像,在其中一幅图(A)中找到有特征的图像点,按下鼠标左键,若程序认为能找到该图像点在另一幅图(B)中的相同点,则在B图中会显示十字形图标,人工判断若正确,按下鼠标确定即可;人工判断若不正确,则按住该十字形并拖动鼠标至正确的图像点处;若程序在B图中找不到相关点,则由人工自行在B图的关联点处按下鼠标键即可设定AB图间同一点位的关联关系。
(4)实施了(3)项手工增删节点的情况后,需要重新在方案助手页面执行对准图像功能,才能在全景图编辑器中看到节点调整后的全景接图效果。
(5)若图片间没有重叠区域或重叠区域过少不足以识别时,则无法通过控制点建立两图片间的关联,只能通过后续在全景图编辑器中手工拖动布放位置。
3、蒙版的使用。
根据全景场景,可以人为选定一部分图像在全景合成图中强制显示或强制隐藏,合理的使用,能够使最终全景图更美观和更符合你的需要。
(1)红色为强制隐藏,绿色为强制显示,无色圈为皮擦,画笔为划线,可调尺寸,在需要标定的区域画一个封闭圈后,按下桶状图标后在图中点一下,即圈所属区域会全涂满。
(2)为何要选择强制处理区域?
默认为不强制显示也不强制隐藏,则多个片中相同场景的色调、色彩、亮度会被程序自动处理,特别是多层片中存在高反差时,结果图中会显得雾,通过指定强制显示区域,就可以直接在结果图中保留下所选定图景的色彩、色调和亮度等信息。
绿色强制显示区是指在其它片中有相同场景时会强制显示出来,其它未设定强制显示的则不显示出来,同时,强制显示不会因多片中相同场景而导致色调、色亮度被均化的情况产生。
红色强制隐藏区只针对本片层中所选部分的隐藏,对于涉及多片同一场景的,如有需要,应在各片中同时隐藏处理。
(3)注意边沿过渡。
在涂抹时,对于缺乏过渡区域的硬变化图像处,或者色差较大的,应延伸涂抹一段,如图右部分的天空即涉及此类情况,若不延伸涂抹,则会导致全景图中景物色调过渡不自然的现象产生。
而对于左图的三脚架则不需要这种处理,只需要沿脚架边沿涂抹完就是。
(4)对照全景图编辑器中的图像反复检查和对应调整。
4、在全景图编辑器窗口中检查拼接效果和调整全景结构形式。
全景图编辑器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在这里可以以全局视角看到每一张素材所拼接的位置,也可以手工调整任意一张拼接片的位置,可以调整视点,调整各种出图效果结构,观察接片的最终成像效果。
(1)图形结构选择。
一般常用有:
柱面纵向拉伸横向压缩,适合于表现高大威猛之状态;圆形类似于鱼眼镜头的视角;墨卡托是个奇怪的名称,其为平面图,横纵无压缩,不夸张,保持了正确的透视关系,写实现场;小行星300度立体投景,可以生成行星状球形图片结构,很有视角冲击力,不过不是每类图都适合于此种形态;直线结构的视角从两边急剧向中间收拢,变形严重但很有速度感。
(2)接片位置查看及调整。
按下123这个按钮,就会在图上显示每张接片的编号,按下左边工具就可以显示每张接片使用的范围边界,并能够手工拖动调整布局,但非必要情况下最好不要使用手工调整布局,主要原因是手工接片的精度比较难以把握。
可以通过点上边显示的图片编号查看具体拼接片在整体图中的取舍、位置情况,若有不满意,可通过命令窗中的相关功能给予调整,如蒙版标注改变后就会实在在本窗口中显示出来,但控制点的调整却不会实时显示出来。
如在例图中,由于右向建筑较高,而左向建筑较低,导致左右有点失衡,为此,手工加入了一张几天前用200mm拍的月图,由于该月图与主体无特征关联点,无法被自动识别控制,因而只能手工调整其布放位置,实现整图的配平处理。
注:
每张素材的使用情况可以在控制窗中的图像参数功能中查看。
(3)视场中心点调整。
按住鼠标左键左右拖动可以调整视场横向中心点,上下拖动可以调整视场纵向中心点。
按住鼠标右键上下可以调整画面整体水平(倾斜)度。
对于小行星结构的视角调整,个人体会是最好将图结构置为柱面或墨卡托形式,在平面结构中调整好后再转换为小行星结构,比较迅速和容易,特别是在PC不得力的情况下。
在平面结构下,若视场中心点与实际的视图中心面有差异的情况下,全景图离视场中心点越远,其变形越严重,在转换为小行星结构后,相应部位的变形会更严重(有放大效应);若不希望以非正常变形来展示,则应通过调整视场中心来纠正全片的非正常变形。
(4)全景结构与投影范围可以在控制窗中使用“全景图设置”来指定,投影范围可以对上下左右各360度内设定。
(5)确定出图区域。
在图片四周边上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出一根黄色线,用这根线可以界定后续出图的区域范围,也可以理解为有效保留区域。
5、保存全景工程方案,不要让努力白费。
在拼接和调整后,记得保存全景工程方案,即按下工具栏中的那个磁盘图标或在文件中的保存方案,这样可以在以后直接调入所留存的工程方案,继续出图或优化调整,保存前面的拼接成果。
6、曝光纠正。
在命令窗中可使用曝光/HDR功能,占选后会在全景图编辑器中实时显示效果。
(1)HDR方式,解决同一素材多片包围曝光转换为HDR全景图。
(2)曝光修正,解决素材曝光不一致导致的色调过渡生硬的情况,但需要区分情况使用。
在某些场景(如示例的夜图)中使用时,副作用就是整片曝光下降严重,对比度被提升太多;而在阳光充足时采用自动曝光拍的素材,使用曝光修正后全景图整片效果却非常良好。
(3)色彩调整优化,按下立即优化,让软件自动计算吧。
7、创建全景图。
完成上述拼接和调整后,就可以通过控制窗中的创建全景图来出一张好图。
(1)设置出图的大小,像素越大花的时间越长,所以,初出图时可以出一张小图来细看。
(2)设置分辨率,设得越高,图片体积越大,当然细节也越丰富,但一般应根据需要合理设定,保持适当的质量和体积即可。
五、最后的后期
PTGui出图后,可以再用PS或LR对最终图做进一步的调整,如过渡的细节、色调、压光提亮等,以达到更好的图像质量和效果,或加入LOGO等。
对于节点的确认,个人实践大约是这样比较容易:
1.镜头中心轴的快速确认。
打开单反的显示对焦点,通过上下拉动相机观察中心对焦点与云台的中心点的重合来调整底部快装板后锁定。
2.节点的快速确认。
移动脚架位置,在竖直90度时,通过相机观察底部快装板的中间开口缝,让地面的直线(如砖缝)处于底部快装板的中间开口缝的正中或斜过(好认的位置),然后左右调整延长板,观察其变化,并调整延长板的长度,至左右最大位置时基本无变化,即可确认节点到位,锁定完成。
个人感觉通过测试16-35LII节点大概位于镜头第一片镜片前后一点.......
节点调准确后,围绕着节点转动拍全景,接片近景再不会接不拢,真是省心省事。
目前就还存在脚架底下那块地儿该如何拍,没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