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重点考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1105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重点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传染病学重点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传染病学重点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传染病学重点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传染病学重点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重点考点.docx

《传染病学重点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重点考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学重点考点.docx

传染病学重点考点

传染病学

【1】传染病学总论

考点1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

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在入侵部位即被消灭,或从鼻咽部、肠道、尿道及汗腺等通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为最常见类型。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还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发生率最低且易识别。

4.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其特点为不显示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在许多传染病中为重要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见,但最易识别。

考点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侵入人体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下列因素有关:

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考点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三环节)

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

①患者;②隐性感染者;③病原携带者;④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

①消化道传播;②呼吸道传播;③虫媒传播;④接触传播;⑤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⑥土壤传播;⑦母婴传播。

3.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考点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所引起的,病原学检查是传染病的确诊依据。

2.传染性是传染病与非传染性疾病的最主要区别,是确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的主要依据。

3.流行病学特征主要指传染病的流行性、季节性和地方性,以及感染后免疫。

考点5流行病学资料

包括发病地区、发病季节、接触史、预防接种史、既往患传染病情况,还包括年龄、籍贯、职业、流行地区旅居史等,有助于传染病的诊断。

考点6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查与其他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病原体的直接检出或分离培养是传染病病原学诊断的“金指标”,而免疫学检查亦可为诊断提供重要根据。

考点7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对传染病患者的治疗,不仅为了促进其康复,还在于控制传染源。

要坚持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

考点8传染病的预防

①管理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考点9管理传染源

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积极治疗患者。

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8种。

其中甲类(鼠疫、霍乱)2种,乙类26种,丙类10种,对乙类传染病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SARS、肺炭疸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离流感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考点10切断传播途径

对于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及许多寄生虫病来说,切断传播途径通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

如对消化道传染病重在“三管一灭”(管饮食、管水源、管粪便,消灭苍蝇),并采取用具消毒、注意个人卫生等措施。

考点11保护易感人群

1.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改善营养、锻炼身体等。

在流行期间应避免同易感人群接触,必要时可进行潜伏期预防性服药。

2.提高特异性免疫力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等可提高人群的主动性特异性免疫:

接种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或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可使机体获得被动特异性免疫。

儿童计划免疫对传染病预防起关键性作用。

【2】病毒感染

考点1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BV)为DNA病毒(亦称Dane颗粒),其他四种都为RNA病毒。

甲型和戊型肝炎为粪-口途径传播;乙、丙、丁型肝炎多经过输血、注射等体液途径传播,也可经母婴垂直传播。

考点2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各型临床特点

(1)甲、戊型:

①起病相对较急,有明显症状;②急黄肝较多,戊型病情较重;③不转化为慢性肝炎。

(2)乙、丙、丁型:

①起病相对较慢,无明显症状;②黄疸发生率相对较低;③可转化为慢性。

2.重型肝炎五型均可引起重型肝炎,以HBV或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为多见。

临床特点:

进行性加深的深度黄疸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和极度乏力、胆酶分离、PTA<40%。

(1)症状高度乏力、纳差、黄疽、出血倾向。

(2)体征肝浊音界缩小、腹水征阳性、高度黄疸、大片瘀斑。

(3)并发症:

①出血倾向(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②腹水(胸水);③肝肾综合征;④肝性脑病;⑤肝肺综合征;⑥严重感染;⑦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

早期肝硬化须依靠病理诊断。

考点3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检查

1.甲型肝炎(HAV):

抗-HAVIgM出现较早,为HAV诊断最常用的重要指标。

2.乙型肝炎(HBV):

(1)HBsAg是感染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指标,也是现症感染标志之一。

(2)抗-HBs是感染HBV后产生的唯一保护性抗体。

(3)HBcAg血液中一般无游离的HBcAg,若血清HBcAg阳性表示传染性强,HBV复制活跃。

(4)抗-HBC为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抗体,是HBV感染的标志,抗-HBcIgM为病毒复制活跃指标,表示感染者传染性强。

抗-HBcIgG可持续多年不退,是HBV感染的标志,包括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

(5)HBV-DNA是HBV存在和复制最可靠的直接证据。

3.丙型肝炎(HCV):

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为病毒感染标志。

HCV-RNA阳性是HCV感染及复制活跃的标志。

4.丁型肝炎(HDV):

HDAg是HDV感染的直接标志,抗-HDVIgM、抗-HDYIgG是HDY感染的标志,急性HDV感染者抗-HDVIgM过性升高,慢性HDV感染时,抗-HDVIgM升高多为持续性,并有高滴度的抗-HDVIgG阳性。

5.戊型肝炎(HEV):

抗HEV-IgM是HEV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

考点4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病毒性肝炎诊断主要通过流行病学史、病原学诊断、肝穿刺活检及各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等方法进行诊断。

考点5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休息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治疗措施。

2.抗病毒治疗是慢性肝炎的主要治疗手段。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

干扰素、核苷类似物、利巴韦林(病毒唑)等。

考点6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保护易感人群)

1.甲型肝炎

甲肝减毒活疫苗及灭活死疫苗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2.乙型肝炎

(1)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主要用于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及意外暴露的被动免疫,应在出生后或暴露后的24小时内(时间越早越好)注射。

(2)乙肝疫苗主要用于阻断母婴传播及新生儿和高危人群的预防,HBsAg阳性产妇所生婴儿,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使用可提高保护率。

考点7流行性感冒

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的特点为:

突然暴发,迅速蔓延,波及面广,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流行过后人群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甲型流感常引起暴发流行:

乙型流感呈局部流行或散发,亦可大流行;丙型流感以散发为主。

考点8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1~3日。

起病多急骤,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发热通常持续3~4日。

1.单纯型流感最常见,骤起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40℃,头痛、全身酸痛、咽干、乏力及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明显;咳嗽、流涕、鼻塞、咽痛等呼吸道症状较轻;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肺炎型流感较少见,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小儿,或原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特点:

在发病后24小时内出现高热、烦躁、呼吸困难、咳血痰和明显发绀,可进行性加重,抗菌治疗无效,可因呼吸循坏衰竭于5~10日内死亡。

考点9流行性感冒的诊断

同一地区,流行季节,短时间之内出现大量流感样病例,应考虑流感。

诊断分为两类:

1.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

2.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病原学检查(确诊依据)。

考点10流行性感冒的治疗

1.治疗原则

(1)隔离患者流行期间对公共场所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

(2)早期治疗起病1~2日内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

(8)加强支持治疗和防治并发症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要易于消化。

密切观察和监测并发症,抗菌药物仅在有继发细菌感染时才考虑应用。

(4)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应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物、止咳祛痰药物等对症治疗。

儿童忌用阿司匹林制剂,以免诱发致命的雷耶(Reye)综合征。

2.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

(1)离子通道M2阻滞剂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

金刚烷胺和甲基金刚烷胺可阻断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抑制病毒复制,早期应用可减少病毒的排毒量,缩短排毒期。

(2)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oseltamivir)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抗病毒药物,能特异性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丛而抑制病毒的释放。

考点11流行性感冒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隔离时间为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

(1)接种流感疫苗在流感好发季节;给易感的高危人群和医务人员接种疫苗;

(2)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预防明确或怀疑某部]流感暴发时,对所有非流感者和未进行疫苗接种的医务人员给予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或奥司他韦进行预防性治疗。

考点12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概念

人感染高致病性盒流感,简称人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中某些亚型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考点13人禽流感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3日,通常在7日以内。

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

1.H7亚型病毒主要引起结膜炎或上呼吸道症状。

2.H9N2亚型病毒同普通流感所致症状类似。

3.H5N1亚型病毒所引起的症状重,病死率较高。

表现为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部分患者可有消化道症状。

重症患者可出现高热不退,病情发展迅速,几乎所有患者都有明显的肺炎,可出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出血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甚或导致死亡。

考点14人禽流感的病原学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

其病毒亚型主要有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亚型者病情重。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虫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

考点15人禽流感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

2.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

3.易感人群目前认为,人对禽流感病毒不易感。

高危人群:

12以下儿童、与家禽(尤其是病死禽)密切接触人群、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包括医务人员)。

4.发病季节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多暴发流行。

考点16人禽流感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和病原分离而确诊。

考点17人禽流感的预防

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四早”指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考点18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学

SARS冠状病毒(SARS-CoV)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有包膜的RNA病毒,是2003年新发现的一种冠状病毒,可引起人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考点1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SARS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发病后2周左右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近距离呼吸道飞沫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4.流行特征主要发生于人口密度较大的都市,以青壮年(20~49岁)为主。

考点20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诊断

直SARS流行病学依据,有临床症状和肺部X线影像改变,是诊断SARS的基本条件。

若分泌物SARS-CoVRNA检测阳性,或血清SARS-CoV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增高,则可进行确定诊断。

考点2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治疗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且的在于抑制异常的免疫病理反应,减轻肺的渗出、损伤,防止或减轻后期的肺纤维化。

应用指征:

(1)有严重中毒症状,持续高热不退,经对症治疗5天以上最高体温仍超过39C。

(2)X线胸片显示多发或大片阴影,进展迅速,48小时之内病灶面积增大>50%且在正位胸片上病灶面积占双肺总面积的1/4以上。

(3)达到急性肺损伤或ARDS的诊断标准。

考点22艾滋病的病原学

引起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HIV为RNA病毒,病毒进入人体后其表面的ep120与宿主细胞上的CD4+受体结合。

考点23艾滋病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HIV感染者都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性传播,此为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主要为:

①男性同性恋者;②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

③母婴传播。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男性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物依赖者、A型血友病患者、性病患者、女性艾滋病患者所生育的婴儿,以及血清抗-HIV阳性者的配偶、性伴侣等为高危人群。

4.流行特征目前世界各大洲均有本病流行。

考点24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1.急性HIV感染期特异性的急性HIV感染综合征,表现为发热、乏力、咽痛及全身不适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征象。

2.无症状感染期无任何临床症状,但血清中可检出病毒及抗体,有传染性。

3.艾滋病前期又称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综合征,淋巴结肿大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

4.艾滋病期此期由于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感染[卡氏肺孢子(菌)病]及各种恶性肿瘤(以卡波西肉瘤最常见)。

考点25艾滋病的诊断标准

1.HIV感染者有流行病史并抗-HIV阳性,急性HIV感染系高危人群在随访过程中抗-HIV阳转,并经确认试验证实。

2.艾滋病流行病史及相应的临床表现抗-HIV阳性CD4+T总数<0.2*10/L或CD4+T总数(0.2~0.5)*10/L,找到机会感染的病原体或抗原或抗体或肿瘤的病理证据。

3.高危人群存在下列情况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应考虑艾滋病可能:

①体重下降10%以上;②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③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④全身淋巴结肿大;⑤反复出现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疮疹感染;⑥口咽念珠菌感染;⑦卡氏肺囊虫肺炎、皮肤黏膜-卡波西肉瘤等。

人群分布: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主。

考点26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46天,一般为1~2周。

临床特征三大主症:

发热、出血和肾损害。

五期经过:

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与恢复期。

发热

起病急骤,体温39C以上,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为3~7日

全身中毒症状

头痛、腰痛和眼眶痛,称为“三痛”

毛细血管损害

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

皮肤充血可见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称为“三红”,重者呈酒醉貌;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口腔软腭和咽部;皮肤出血多可见腋下和胸背部条索状、抓痕样或点状瘀斑

考点27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主要传染源,主要是狗,其次为猫和狼。

2.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传播,黏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

考点28狂犬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1.发病机制狂:

犬病病毒经皮肤或黏膜破损处进人机体后,与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

2.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镜下见到嗜酸性包涵体,即内基小体(Negribody),是本病特异且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

考点30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学

乙型脑炎病毒(arborvirus)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为单股正链RWAo。

考点3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国内主要为三带喙库蚊。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流行区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多见,尤以2~6岁儿童发病率为高。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4.流行特征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80%~90%集中在7、8、9月。

发病人群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尤以2~6岁儿童发病率为高。

考点32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

1.初期头痛是乙脑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

2.极期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表现。

3.恢复期

4.后遗症期

5.临床分型:

(1)轻型体温39°C以下,神志始终清楚。

(2)普通型体温39C~40C,嗜睡或浅昏迷。

(3)重型体温40C以上,昏迷,反复或持续性抽搐。

(4)极重型(暴发型)起病急骤,体温于1~2日内升至40C以上,常反复或持续性抽搐,深度昏迷,迅速出现脑疝及中枢性呼吸衰竭等,多于3~5日内死亡,幸存者多有严重后遗症。

考点3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严格的季节性(7~9月),10岁以下儿童多见。

(2)临床特征起病急、高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征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脑脊液压力高,细胞数轻度增高,蛋白稍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血清特异性IgM或脑脊液抗原检测阳性可作出早期诊断。

2.鉴别诊断

(1)中毒型菌痢本病与乙脑均多发生于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多见,但起病较乙脑更急,常在发病24小时内迅速出现高热、抽搐、意识障碍和循环衰竭。

脑膜刺激征常阴性,脑脊液多正常。

肛拭子取便或生理盐水灌肠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

(2)结核性脑膜炎无季节性,多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

起病缓慢,病程长,脑膜刺激征明显。

脑脊液呈毛玻璃样,氯化物与糖降低,蛋白增高明显,放置后可见网状物及薄膜产生,其薄膜涂片或培养可见抗酸杆菌。

胸部X片、眼底及结核菌素试验等有助于诊断。

(3)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膜刺激征显著,脑脊液外观混浊,细胞数常在1000*10/L以上,中性粒细胞占90%人上,蛋白明显升高,糖明显降低,脑脊液及血液细菌学检查可找到相应的病原菌。

脑膜炎球菌所致者,多发生于冬春季,皮肤黏膜常有瘀点、瘀斑。

其他化脓菌所致者多可找到原发病灶。

【3】细菌感染

考点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6个至6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4.流行特征冬春季发病较多,主要发生于15岁以下的儿童。

考点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

1.普通型

(1)上呼吸道感染期

(2)败血症期此期县有诊断意义的体征是皮肤黏膜的瘀点、瘀斑,常最早出现在眼结膜和口腔黏膜。

(3)脑膜炎期在败血症期表现的基础上出现烦内压增高的表现:

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精神委靡,嗜睡或烦躁,脑膜刺激征阳性。

2.暴发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更急,病情凶险,如抢救不及时常王24小时内危及生命。

(1)败血症休克型为败血症引起,并有休克表现。

(2)脑膜脑炎型为脑实质损害,高热,昏迷,抽搐,有脑水肿,可发生脑疝而死亡。

(3)混合型上二型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

考点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1.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发病,主要见于儿童。

2.临床表现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3.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皮肤瘀点、瘀斑或脑脊液涂片镜检阳性,血

液、脑脊液细菌培养阻性,或特异性荚膜抗原等阻性为确诊的主要依据。

4.治疗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考点4伤寒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1.伤寒病原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组。

2.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

3.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

考点5伤寒的临床表现

1.典型伤寒

(1)初期(侵袭期)相当于发病的第1周,多起病缓慢。

(2)极期相当于发病的2~3周。

持续性高热,体温39C~40C,呈稽留热型;特殊的中毒面容;相对缓脉或重脉;玫瑰疹:

脾肝大。

此期易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

(3)缓解期

(4)恢复期

2.不典型伤寒

(1)普通型具有上述典型伤寒表现者。

(2)轻型一般症状较轻,体温多在38C左右,病程短,1~2周即可痊愈。

(3)暴发型起病急,中毒症状重,可有超高热或体温不升,血压降低,出现中毒性心肌炎、肠麻痹、休克与出血倾向等,预后凶险。

(4)迁延型起病与典型伤寒相似,但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发热持续不退,热程可达5周以上。

(5)逍遥型毒血症状轻微,部分患者可因突然性肠出血或肠穿孔而就医始被发现。

3.复发与再燃

(1)复发进入恢复期后(退热1~2周),临床症状再度出现,如同伤寒初发,但病程较短(1~3周),症状较轻。

(2)再燃病程进入缓解期,体温接近正常时又重新上升,伤寒其他临床表现可再度加剧。

一般持续时间约5~7天。

4.并发症①肠出血,最常见。

②肠穿孔,最严重。

考点6伤寒的实验室检查

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反应)测定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

常在病程第1周末出现阳性,通常抗体“0”的效价在1:

80以上,“H"的效价在1:

16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

考点7伤寒的诊断

确诊依据是检出伤寒杆菌。

早期以血培养为主,后期则可考虑进行骨髓培养。

1.临床依据持续发热1周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表情淡漠、食欲不振、腹胀,胃肠症状,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相对缓脉,玫瑰疹和肝脾肿大等体征。

如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对诊断更有帮助。

2.实验室依据血和骨髓培养β阳性有确诊意义。

肥达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

考点8伤寒的治疗

1.氟喹诺酮类用作首选。

2.头孢菌素类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效果较好,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及老年伤寒和儿童伤寒的治疗,

是儿童和孕妇的首选药。

考点9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学

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有菌毛。

痢疾杆菌分为四群:

A群(志贺菌群)、B群(福氏菌群)、C群(鲍氏菌群)和D群(宋内菌群)。

我国以福氏菌群最常见:

感染后易转为慢性的是福氏菌群;感染后病情最重的是志贺菌群:

感染后病情较轻的是宋内菌群。

考点10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2.传播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定的免疫力,但短暂而不稳定,且不同菌群及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考点11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侵袭力是决定其致病的主要因素。

病变主要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直肠。

中毒型菌痢主要是由于机体对细菌毒素产生异常强烈反应而引发的。

考点12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急性典型(普通型)细菌性痢疾黏液或脓血样便,伴里急后重。

2.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1)多见于2~7岁体质健壮的儿童。

(2)特点:

起病急骤,突起高热,病势凶险,很快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常于数小时内迅速出现循环衰竭或呼吸衰竭。

肠道症状常不明显或缺如,经肛拭子或生理盐水灌肠取便检查方能确诊。

(3)可分为: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②脑型(呼吸衰竭型);③混合型。

3.实验室检查粪便细菌培养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考点13细菌性痢疾的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夏秋季多发,有进食不洁食物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2.临床表现

(1)急性期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

(2)慢性迁延型病人多为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过2个月未愈者。

(3)重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