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8 工业生产活动专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10215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8 工业生产活动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专题8 工业生产活动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专题8 工业生产活动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专题8 工业生产活动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专题8 工业生产活动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8 工业生产活动专题.docx

《专题8 工业生产活动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8 工业生产活动专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8 工业生产活动专题.docx

专题8工业生产活动专题

专题八工业生产活动专题

直击高考考点

任何工业生产,总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区和地点,并在这个范围内同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其它生产部门发生联系,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和经济区。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开发历史和科技水平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工业区。

从全球范围来看,形成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中南部工业区(包括伯明翰、曼彻斯特、设菲尔德)、德国的鲁尔区是典型的以煤铁资源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代表的“煤铁复合体”型工业区。

此种类型还包括美国五大湖南部(芝加哥、匹次堡、底特律等)、俄罗斯的乌拉尔工业区、我国的鞍山等。

第二种类型是以日本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临海型工业区,它兴起于20世纪中叶,依靠发达的海运进口铁矿、煤矿、石油等,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的“临海型”重工业区。

第三种类型是以油田的开发为标志,形成了中东波斯湾,美国的休斯敦、英国的阿伯丁,中国的大庆等新兴石油工业中心。

第四种类型是以电子工业为标志,形成了诸如旧金山硅谷、日本九洲硅岛等“临空型”的高科技工业区。

电子工业的兴起改变了过去工业发展严重依靠原料、能源的态势。

转而依靠高科技人才和高速交通,形成了耗能少、产品体积与质量小、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

第五种类型是以韩国、泰国、菲律宾、我国台湾等为代表的“出口加工区”。

依靠本国廉价劳力和地租、潜在的消费市场发展起来的“出口加工业”。

当然,这种“劳力型”企业从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时,也往往伴随了一些“耗能、污染型”的企业。

我国地域辽阔,工业生产的地域差异与特征也十分明显。

譬如东北重工业发达,珠江三角洲出口加工业的比重特别高。

长江中上游水电和有色金属冶炼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等。

应该讲,每种工业地域类型特征的形成基础是自然条件和资源基础,但交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政策的倾斜等都有助于强化某项特征的形成。

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来看,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提供某区域的轮廓图,要求填写相应的城市及主导工业类型,分析归纳其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2.从宏观角度要求说出某种工业布局,如临海型的全球分布的具体地区及分布规律,归纳其形成的条件。

3.从历史的角度和空间的角度,分析某国(如英国)不同时期的工业地域类型的演变情况与空间格局。

4.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归纳某种工业地域类型的迁移情况。

如电子组装业从日、美向东南亚的迁移走向及原因。

5.比较同一种类型的工业布局模式(如钢铁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情况,说明其形成机制。

知识网络构

知识要点串讲

一、工业生产概述

1、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

(1)工业生产的投入要素

自然条件(土地、矿藏、水源)上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投入要素

科技投入对工业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工业生产的产出:

产品和工业“三废”

(3)与农业相比,工业生产具有地域上的灵活性和季节上的连续性

2、世界工业发展的特点

(1)工业分布的发展变化(集中与分散)

分散: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世界工业分布一直存在着从少数地区扩散到多数地区、从少数国家扩散到多数国家直至全球的趋势。

集中:

从分布现状看,世界工业仍然集中分布在少数国家的少数地区。

就世界范围而言,工业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就国家而言,工业往往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或少数城市。

(2)工业部门逐渐增多,工业产品越来越丰富

第一次技术革命——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形成采煤、钢铁、纺织等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伯明翰钢铁、曼彻斯特纺织中心——投入资源、劳动力——受原料和燃料等区位因素的影响

第二次技术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电气化为标志——形成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等工业部门——工业分布进一步集中——形成英国英格兰中部、美国五大湖区、德国鲁尔区、前苏联欧洲部分、日本沿太平洋沿岸地带等工业区——主要投入资源、资金和技术——受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区位因素的影响

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50年代——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普遍使用为标志——形成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半导体工业、高分子合成等新兴工业——工业分布出现了由集中趋向分散的趋势——形成美国“硅谷”、日本“硅岛”、德国慕尼黑斯图加特、英国苏格兰等新兴工业区——主要投入资金、高技术——受知识和技术、环境和交通等区位因素的影响

(3)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

从世界各国工业化历史来看,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生产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一般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工业化完成后,社会进入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上述比重则呈不断下降的态势,而第三产业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简单地说,当前,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值比重在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在上升),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产值比重仍在上升。

(4)工业生产对原料、劳动力的投入发生了变化。

工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在不断减弱,而对于劳动力,尤其是劳动力的知识和技术的依赖性逐渐加强。

(5)工业生产方式有了新的发展。

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工业由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向中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转变。

(6)世界工业布局类型

在新的燃料、原料产地出现新的工业中心:

英国阿伯丁、美国休斯敦、中国大庆贵阳金昌

煤铁复合体型:

布局在丰富资源和能源地区,如英国中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区、中国辽中南基地

临海型:

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出现,在沿海地区布局,如日本福山、意大利塔兰托、法国福斯、中国宝山

临空型:

新技术革命和高速运输的发展,在飞机场和高速公路沿线布局,如美国“硅谷”、日本“硅岛”、英国苏格兰

3、工业的分类

(1)根据产品的性质,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

重工业——主要生产生产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工业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导工业,是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标电——采矿、冶金、机械、电力、建材、化学等工业——大部分作为生产资料,一部分作为生活资料

轻工业——主要生产生活资料(或消费资料)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生产投资少,见效快,能为国家迅速积累资金——纺织、食品、造纸、皮革、钟表、家电等工业——大部分作为生活资料,一部分作为生产资料

(2)按各投入要素比重分(即工业的不同发展类型)

资源密集型工业——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是原料——布局在原料产地——如采掘工业、制糖工业——分布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

劳动密集型工业——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是劳动力——布局在劳动力丰富地区——如纺织工业、玩具制造工业——分布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

资金密集型工业(资本密集型工业)——最主的投入要素是资金——常与资源密集型工业在一起往往形成大规模工业区——如钢铁工业、化学工业——分布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

技术密集型工业(知识密集型工业)——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是科技和知识——布局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如电子工业、航天工业——分布在科技发达的地区

判断某种工业属于哪一种发展类型主要看其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或者看其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

(3)按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

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不宜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的成本较高——区位选择的主要原则是接近原料产地——如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产品不宜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区位选择的主要原则是接近消费市场——如印刷工业、家具制造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区位选择的主要原则是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工业选择的主要原则是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如电子装配厂、普通服装制造厂

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工业选择的主要原则是接近高等教育或科技发达的地区——如电子工业、航天工业

(4)按形成时间分

传统工业——第一、二次技术革命时形成——生产中耗资源、耗能源,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收效慢——产品重、厚、长、大——钢铁、纺织、石油化工工业

新兴工业——新技术革命时形成——生产省资、省能源、省空间、省劳动力——产品轻、薄、短、小——电子工业、高分子合成、核工业、航天工业

(5)按生产过程分

采掘工业——采取自然资源制造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

加工工业(制造业)——对农产品及半成品进行加工的生产部门

(6)三类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分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门。

二、工业的区位选择

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土地——建筑用地、水源——近便丰富优越、地形——平坦开阔、气候

社会条件:

信息、政府、国防、工业惯性、就业、厂商个人偏好

经济因素:

原料、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农业经济基础

科技因素:

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和区位的影响

环境因素: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包括主导风向(工业区布局在常年盛行风向下风向或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或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下风向)、河流流向(工业区的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即布局在城区河流下游,而自来水厂和饮料厂应布局水源地或城区河流上游)、距市区远近、地形特点、适当集中综合利用、设置防护带、适当分散、减轻污染、作无害处理等。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原料的影响减弱,市场影响逐渐加强

交通运输发达地区对工业吸引力增强:

沿海和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等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信息通讯网络的通达性是工业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新因素

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厂厂址选择与布局原则

(1)工厂选址的原则:

从经济利益看,厂址应选择花费生产成本最低而获得利润最高的地方

同时注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制宜,从实际出发

(2)具体而言,工厂区位选择主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环境因素等几方面考虑,主要原则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

①在自然条件方面,要考虑是否有修建工厂所需的良好的地质、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是否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②在社会经济条件方面,需要考虑能否尽可能地接近具有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和交通运输等优势的地区,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是否有良好的社会协作条件。

理想的区位应具备的条件是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价廉质优,市场前景广阔。

③从环境的角度考虑,应根据不同工厂的污染特点,尽量减少对城区或居民区的污染。

④城区工业布局局遵循工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是:

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有组织地布置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置在城市过缘或近郊区;严重污染的大型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1、企业的空间发展

(1)企业增长的策略

横向一体化

(企业早期)

扩大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

向与

有关的新市场(国际市场)或新客户类型扩展

注意:

需研究客户的消费特点、文化传统等

纵向一体化

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生产阶段扩展(原料)

向原生产活动的下游生产阶段扩展(下游产品)

注意:

纵向一体化把市场交易转化为企业内部交易,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多样化:

向相关不大的领域发展。

(2)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

由近及远扩张;

由大市场至小市场扩张。

(3)跨国公司:

总部区位:

通信、信息、金融发达的大城市

总装配厂区位:

沿海交通便捷地区

目的:

可充分利用各地区位优势

2、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

物质联系

生产的联系:

投入——产出联系

空间上的联系:

共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信息上的联系:

如计算机联网——非物质联系

(2)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作用:

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提高规模效益

工业集聚

传统工业:

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且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较大的协作工

厂,相互靠近集聚在专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专业化生产集聚区域

新兴工业:

协作工厂地理上靠近,并接近用户、及时反馈信息,或利于扩大自身影响,形成新兴工业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

传统工业区的分散:

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用地、用水紧张,能源不足,环

境状况差,及许多社会问题等,使得新建企业迁移出老工业区。

工业分散

新兴工业区的分散:

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较小,甚至可以空运如电子元器件供应厂与装配厂;复杂产品原料零部件由许多工厂供应,每一种零部件销售到许多地区,为减少市场上交易费用,或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条件,形成跨国或跨地区的企业。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等。

汽车生产的全球化最为典型

具体表现形式:

工业由老工业区向新工业区分散;向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分散;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分散(投资建厂);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分散。

趋向:

全球化;中小型。

(3)工业地域

形成类型

自发形成:

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在地理上靠近,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

规划建设形成:

有的有投入产出联系,有的没有投入产出联系,为的是共用基础设施

发育程度较低:

面积较小,发育程度低,发展潜力小,多为原料加工型,轻工业,不易形成工业城市。

性质分类

发育程度较高:

重工业(钢铁、机械、石化)工厂,生产过程复杂,相互联系工厂多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广,发育程度高,多为综合型,再加上为方便众多工人生活所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往往由于工业地域扩展为工业城市。

3.传统工业区

(1)特点:

丰富的煤、铁资源;工业部门:

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

(2)鲁尔区

丰富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区位优势充沛的水源

便捷的水陆交通:

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能直通海洋

广阔的市场

生产结构单一:

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煤炭、钢铁是基础,衰落也最明显

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

衰落原因钢耗煤量降低

世界性钢铁过剩:

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的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

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

张、环境污染严重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量减少、规模扩大,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

高炉建到荷兰综合整治海边

整改措施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

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

植树造林

附:

(1)法国洛林地区的产业转型:

法国传统的煤炭、钢铁等重工业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逐渐走向低谷,洛林地区发挥本地传统的制造业优势,发展家电制造等轻工业,将其作为新的经济“火车头”

(2)匹兹堡工业的变迁:

美国的“钢都”,经济结构从单一的钢铁工业向多样化的服务行业转变,其中先进科技领域发展最为迅速,如因特网软件制造公司和IBN公司。

4.新兴工业区: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发展条件:

大批廉价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发展模式:

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普拉托小区:

靠近佛罗伦萨、著名的毛纺业小区,形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在独立经营、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济生产

(2)高技术工业区

高技术工业部门:

电子、半导体、核工业、航天、高分子合成、遗传工程、激光

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高技术工业的先驱和典范——硅谷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位于旧金山东南部,背靠太平洋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

崛起因素气候宜人:

属于地中海气候

有高等院校:

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崛起的早期起了关键性作用

便捷的交通:

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军事订货:

为美国高技术工业发展的独有条件

主导工业:

微电子工业

发展变化: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硅谷”的土地被占用殆尽,新工厂建在得克萨斯等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以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的优势条件

注意:

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之称。

“科学之都”、“计算机之都”

日本“硅岛”——九州岛、科学城——筑波(世界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

中国:

中关村、台湾——新竹科技园

三、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

工业基地

特点

发展条件

工业中心和部门

发展方向

全国著名重工业基地

雄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资源(鞍山、本溪铁,阜新、抚顺煤,辽河油田;便利的交通(京哈、哈大铁路和大连港);能源、水源不足

鞍山、本溪钢铁,沈阳机械,大连造船、石油加工

适当限制耗能大当地又缺乏资源的工业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矿、长芦盐场、棉花)交通便利(海陆空)能源充足(紧靠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电网)水源不足

主要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主要部门有机械、冶金、化工纺织、食品、陶瓷

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空交通便利;农产品丰富;有统一电网;能源、矿产缺乏

上海、南京、无锡、杭州、苏州。

主要部门有钢铁、化工、纺织、机械、造船、微电子、汽车、计算机

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使结构轻型化

珠江

三角洲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交通便利;侨乡多;农产品丰富

中心城市有广州、深圳、珠海,主要部门有:

家电、服装、食品、玩具等

出口为主的加工工业和制造业

热点题型探究

题型一工业生产和工业区位的选择

【典例1】(2006年江苏卷)图甲是“某城市风向频率图”,

图乙是“该城市冬季近地面层不同时刻气温随高度变化过

程示意图”,读图回答

(1)~

(2)题。

(1)该城市计划新建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最合适的厂

址应布局在城市的()

A.东北方

B.西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图甲

(2)该发电厂烟囱的设计高度应不低于()

 

图乙

A.50米B.75米C.100米D.150米

解析:

读懂两幅图是本题组的解题关键。

第⑴题:

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严重,应建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即最小风频方向),城市的西南方。

第⑵题:

通过t1-t5气温的垂直分布状况,可以得知在逆温最高处在100米高度,故只有C项才有利于工厂灰尘的扩散。

答案

(1)B      

(2)C

思维受阻逆温问题是一个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问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断重复出现。

采用超高烟囱排出废气和有害气体,不仅能减少厂区附近的污染,同时高烟囱还可能突破逆温层,从而降低污染程度。

上冷下热即呈正常分布时有利于气流的扩散,上热下冷即呈逆温分布时不利于气流的扩散。

误区警示第⑴题易错选A项。

风向频率图(风向玫瑰图)是一定时间内在各方位刮风次数的统计图,由此可了解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

该图是指该地区盛行风向出现的频率,也就是说该地区长年以东北风为主,其它风向为辅,也可以这样说:

该城市西南风出现的频率最小。

【典例2】(2006年四川卷)下图中M1,为能源地,M2为原料地,M3为市场,P1、P2分别为甲、乙两企业所在地。

据此回答⑴-⑵题。

 

⑴当企业甲选择在P1时,则该企业可能是()

A.印刷工业B.电解铝工业C.电子工业D.制糖工业

⑵P2是企业乙的运费最低点。

以P2点为圆心的同心圆是企业乙的等运费线,即企业乙从P2点移动而产生的单位产品运费(货币单位:

元)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

假设劳动力费用(货币单位:

元)从P2点向周围降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劳动力费用在P2点为50元,L1点为42元,L2点为28元,L3点为20元,L4点为15元。

当综合考虑运费和劳动力费用时,企业乙将从P2点移向()

A.L1点B.L2点C.L3点D.L4点

解析:

⑴本题组考查了不同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问题。

第⑴题:

P1点最接近的是M2点,故可得出属于原料指向型的企业,制糖企业吻合。

印刷工业主要考虑的是市场因素,电解铝主要考虑的是能源因素,电子工业主要考虑的是科技因素。

⑵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为了要降低生产成本,从运费来讲要越靠近P2点越好,从劳动力费用来讲离P2点越远越好,综上企业的选址应接近L2点。

答案⑴D⑵B

【变式训练】

1.假定工厂选址时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

某原料的原料指数等于该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

⑵⒏㈠ 图3中,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

据此回答⑴~⑵题。

 

⑴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

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

B.M1、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

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0.5个单位重量的M1、M2

D.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1个单位重量的M1、M2

⑵若生产2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3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

A.NB.PC.QD.R

题型二工业地域类型和世界主要国家的工业生产

【典例2】(2006年上海卷)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步入新世纪,珠三角的经济继续高速发展,2000年珠三角创造的生产总值(GDP)7361亿元,2004年为13394亿元。

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地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有些专家认为珠三角可以构建联合周边地区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泛珠三角)新格局。

 

 

(1)珠三角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珠三角的农业属于农业。

这里多数地区农业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2)基塘农业是珠三角的农业特色,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单项选择)

A.肥沃的土壤B.低洼的地势C.发达的科技D.便捷的交通

(3)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工业。

(4)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多项选择)

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B.丰富的矿产资源

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

(5)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业部门最为突出。

(6)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