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爱小爱.docx
《浅谈大爱小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大爱小爱.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大爱小爱
浅谈大爱与小爱-人力资源
浅谈大爱与小爱张静吉林省长春市汽开区十三小学摘要:
爱是非常抽象的东西,是一种感觉,一种体味,一种身心超越现实的纯美的反应,精致敏锐,牵动着整个身心和悲喜情绪,而且力量巨大,达到往往不是理智可以控制的,或根本无理可讲。
爱是多种多样的,父母与儿女的爱,师生之爱,等等。
尤其是师生之间的爱,社会上正面,反面的争议很多,到底应该怎样进行认识呢?
笔者将在下文中通过“爱是什么;爱的误区;如何懂得爱,培养爱”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
亲其师,信其道爱是责任如何培养“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维系着的关系,如果没有爱,就会形同陌路,将没有任何意义。
那么,什么是爱呢?
一、什么是爱?
爱是非常抽象的东西,是一种感觉,一种体味,一种身心超越现实的纯美的反应,精致敏锐,牵动着整个身心和悲喜情绪,而且力量巨大,达到往往不是理智可以控制的,或根本无理可讲。
爱是多种多样的,父母与儿女的爱,师生之爱,等等。
尤其是师生之间,社会上正面,反面的争议很多,到底怎样认识呢?
1.教师爱学生是顺乎人性,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说顺乎人性,因为爱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人既想得到别人的爱,又想爱别人,人生下来,如果得不到爱,会产生畸形心理,如性格孤僻,情感冷漠、消沉等等。
说合乎社会发展需要,是人类懂得了爱才形成社会,人类倘若没有爱,社会就不能发展,假如在一个社会结构单元内,大多数成员都是冷酷无情无爱,那就会失去的内聚力和亲和力,造成社会系统内有序状态减少,混乱现象增加,最终导致社会的解体。
2.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母爱的继续,升华和发展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教师虽然不能代表学生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全部,但却象光镜一样,把外部环境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提供的条件集中起来发挥影响,这是母爱所不可及的。
入学前,儿童的情感和爱的培养,父母为第一影响源。
入学后,逐渐移向教师,教师逐步由第二影响源上升为第一影响源。
因为教师爱学生,给学生的评价,反映了集体的社会的评价,远远超出了家庭的范围。
这种爱,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所以学生更珍惜。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积极的情感,这种爱从教师来说,是继续母爱中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部分,如同科学知识衔接那样,使青少年个性得到进一步良好的发展。
使他们爱的情感更丰富,从学生来说,由师爱我的外部条件转化为自身的内部动力,由爱父母到爱老师,通过长期爱师的生活,养成尊师心理,又通过爱集体生活而爱同学、爱集体,进而爱祖国、爱人民。
学生通过师生生活在他们完成了自身发展的同时,具有了积极的肯定的、高级的人类情感,实现个性发展的社会化。
3.教师爱学生是一种具有活力的“酶”它通过迁移、转化在学生心灵上发生作用,学生得不到师爱往往产生焦虑、防卫心理,或是形成攻击性格以致对社会疏远,怀有敌意。
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活动离开了“爱”,则无法进行下去。
教师传授知识,并不是简单地讲述所能奏效的,它非常需要教师深厚的感情作为催化剂。
教育教学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天才智慧并不是构制好了的预制件,而是沉睡在头脑中的智力因子,它要依靠教师的爱去激活它,活化了的智力因子才能吸收知识,形成智慧才能。
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明确指出的,幼儿一生下来,大脑还未成长起来,是儿童在生活中接受外界刺激后才逐渐发展的。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任意的刺激都能使学生头脑中的智力因子活起来,学生是教师作用的对象,但学生有独立性,能动性他们随时显示起“反作用”。
教师讲的道理知识,学生要经过情感去考虑过滤。
如果教师爱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就认为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好意,如果教师不喜欢他们,他们则认为教师的严格要求是恶意,他们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甚至公开对抗,呈负反馈现象,阻抑教学过程的发展。
一般地说,青少年不是用理智而是用情感支配自己的行动,师生情感相亲,则信道相通,情感相悖,则阻碍信息传导,如古人所说:
“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重视情感投资,真心爱学生,才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4.一个真正爱学生的教师,应具备四种身份即:
“严父”、“慈母”、“同志”、“朋友”。
无数优秀教师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要想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功,首先就要以爱学生作基石,如果师生之间真正实现了相互的爱,对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爱”、“情”、“趣”、“味”入手,使课堂教学逐步走出低谷,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了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的能力。
愿所有的教师都把爱心献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和谐、友谊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二、爱的误区,大爱与小爱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
但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让父母失望呢?
那大部分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得当而造成的。
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中可以看出父母是多么的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任何东西多了都不好,爱也是一样。
在中国,孩子小时候,父母先在自己的嘴里吧饭嚼烂,在喂进孩子的嘴里,孩子稍大些后,就一勺子一勺子的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父母或祖父母端着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孩子吃什么、吃多少,完全有父母决定。
父母从来都没有想过孩子的想法。
虽然在父母的心中可能是为孩子着想,可以他们忽视了孩子的想法,这样做会让孩子失去主见,不会独立,只会依赖他人,虽然父母的出发点是爱,但是这样做不是爱孩子,反然会害了孩子。
在西方的国家则不同了,西方国家的父母当孩子可以拿刀叉起,就开始让孩子自己吃饭,就算弄得满身、满脸都是,家长也不会管,稍大后,孩子吃什么、吃多少、是饥是饱,都由孩子自己决定,家长从不过问,如果孩子因为贪玩没有吃饭,家长也不会管,不会因为心软而让孩子吃饭,因为这样孩子就会长个记性,下次就不会再因为贪玩而忘了吃饭,西方国家的父母从来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家长会在孩子成年后,将孩子“赶”出家门,让孩子自己独立生活,并不给与任何帮助,包括金钱。
而反观中国的家长呢?
把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在这样溺爱下长大的孩子,会变得自私自利,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凡事只会想到自己,记得《尚书.无逸》中写道:
“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樯,厥子乃不知稼樯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
否则侮厥父母曰:
“昔之人无闻之.””这几句话很生动,大意是说:
“请看一般小民,做父母的辛苦耕作,年轻一代不知生活艰难,只知享受,再不就是张口顶撞父母说:
“你们这些落伍的人,根本不懂事。
””父母的溺爱固然不对,但是我们要理解父母,学会换位思考,千万不要与古文中的孩子一样与父母产生代沟。
天下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这些爱都是小爱,极其渺小的小爱。
。
局限在父母和孩子之间,通过时间才能验证并理解,孩子才会懂得和感悟,有的孩子还会在爱的驱使下,变得无视社会,无视长辈。
老师也是以爱的播种获取情的果实,以爱的付出赢得情的丰收。
但是在实施爱的过程中,有些老师不知不觉步入误区。
偏爱,主要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更容易引起老师的关注,得到更多的笑脸和表现机会。
包括上课发言的机会,受表扬与鼓励的机会,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他们吸引着教师关注的目光,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爱,实质上占有着课堂的最多的教育资源。
但是,在偏爱之下的中等生和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大部成了“陪读生”,教师对班上占大多数的中等生则不太过问。
在偏爱中成长的成绩好的孩子,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和超越感,“高人一等”,既不能平视自己的伙伴,也很难平等公正的对待他人,包括公正的对待自己的老师。
为什么越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离校以后,回来看望老师的越少。
在这一点上,孩子是没有过错的,问题是我们带给孩子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在学校,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老师?
在冷落中成长的孩子,得不到关爱和尊重,唯分数的教育,使这样的孩子无处展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变得孤僻、自卑、冷漠、暴力。
在不公正、不公平的情感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让他们如何感受爱的阳光,怎样才能教会爱的传递?
溺爱,主要是一种偏袒的、消极的、无原则的爱。
教师的无私奉献,全面包办代替,从班级值日到班队会活动的安排,从作业的督促到不停地与家长沟通,从同学关系的相处到同学的时尚和爱好,老师时时观察、处处过问,主动出击。
老师疲惫不堪,满脸倦态,学生松散、木讷,时刻待命。
教师的辛勤付出,全面的包办替代,严重的消解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削弱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主自立的能力。
学生如果过分地依赖教师,他们将丧失独立。
思考问题、协调各种关系、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利于他们人格、心理的成熟。
记住:
老师不是爱的施舍者,不是保姆,更不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
必须确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
主体、主导、组织。
教书育人的法定职责决定了老师必须教,教不教的问题无需讨论,课改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是怎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
强制关爱,充满了专制的色彩,老师用自己的价值取向替代学生的价值,以自己感知的世界强行占领学生的世界,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束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师爱,不能无原则,更不能宽容无边。
这也是小爱,极其渺小的。
那么教师的爱应在举手投足间,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句问候,也许是生病时摸摸你的头,也许是你犯错误对你的批评和教育.公平,公正评价学生,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使她们懂得做值日是为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写作也是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这是大爱。
父母的爱在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将来在社会主动付出劳动,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做一个心里有爱的人.这也是大爱。
三、如何懂得爱,培养爱1.爱是责任老师对学生是一种责任。
刚刚踏入学校,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像一张白纸展现在老师面前。
老师的引领很重要,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态度,行为举止,谈吐,礼貌,待人接物等等各个方面。
古语云: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
“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就是对教师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
尽职尽责是教师基本的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结合的职业。
多少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伴着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开启着孩子的心智,书写着人生的真理。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俗话说: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教师就是那一个“爱别人孩子”的神。
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也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但是,这种爱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父母的爱:
我们不能孩子抱在怀里,而是要把学生装在心里,对他们倾注着全部的心血,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生病时嘘寒问暖,困惑时解疑答惑,颓丧时鼓舞激励,迷茫时指点方向……爱与责任,相得益彰。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
“爱”与“责任”也是辨证的统一。
“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
“爱与责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需要全体教师不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篇章,教师的指导、鼓励、赞美、欣赏和支持,永远是学生最好的礼物。
透过爱的鼓励和安慰,让他们祛除心中的不安,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担负起我们肩上的责任。
这样的爱是大爱。
2.爱是力量爱在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中你能感受得到,那样平实那样坚定。
爱,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情。
爱,人生最伟大,最温暖的东西。
爱,人世间永不改变的信念,不可割舍的真情。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是神圣的。
当你得到一份爱,你才会真正感受到爱的宝贵和其中内涵的哲理。
曾有一位印度教徒,步行到喜马拉雅山的圣庙去朝圣。
路途遥远,山路难行。
他虽然携带很少的行李,但沿途走来,还是显得举步维艰。
他看前方有一个小女孩,年纪不超过10岁,背着一个胖嘟嘟的小孩,也正缓慢地向前移动。
她气喘得很厉害,也一直在流汗,可是她的双手还是紧紧护着背上的小孩。
印度教徒经过小女孩的身边,很同情地对小女孩说:
“我的孩子,你一定很疲倦,你背得那么重!
”小女孩听了很不高兴地说:
“你背的是一个重量,但我背的是我的弟弟。
”一句出自孩子幼稚语气的话,却包含了多么重的分量。
爱是没有重量的,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喜悦的关系与无私的付出。
在美国,有一件真实事情,讲的是美国的一个孩子在阳台上玩,小孩爬过阳台的拦板,眼看就要掉下去,所有人都在思考的一瞬间,一个黑影从人们的眼前闪过,把就要掉到地上的孩子接住,那人就是小孩的母亲.或许有的人认为太夸张了,但这就是爱的力量,她可以使一个母亲奋不顾身,第一反应去救自己的孩子.我听过有些关于父母遗弃孩子;兄弟姐妹之间为了金钱,遗产的纠纷而断绝关系的是事情,难道他们认为金钱的价值是高于亲情的吗?
虽然社会是残酷竞争的,但爱是这种环境里的唯一温暖,抛弃了爱,怎么能有人生事业的支柱,更何谈金钱和权势这些身外之物。
世间的“爱”是永恒的,是不变的,是永存于世的.所有的惊人举动,都有爱的力量,都是爱创造出的,没有爱,就没有一切。
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爱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
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
3.爱是行为爱是相互的,从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可以表达,也许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
但是往往正面的表达可以接受,觉得心情舒畅,爱意满满。
那么,批评和指责却让人接受不了,就不是爱,其实细细品味,那也是爱的表达,会很深刻,记忆犹新,不会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我在99年收了一个自闭症的学生李昂,刚入校只以为他很不听话,纪律不好,一天下来才发现他有问题,下课铃声响能让他紧张得直捂耳朵,还不停地叫。
中午接近放学了,他会不自觉的满地转,直说找妈妈。
上课从不看老师,只用耳朵听,做题写字非常快,而且左手书写工整大方。
听到音乐会堵住耳朵,分不清你我他。
与家长交流他的情况,家长害怕学校不留他,竟然为孩子下跪,我立刻阻止了她,和妈妈一起研究怎样帮助他。
冬天,上间操要穿棉袄,孙瑶同学去来棉袄帮李昂穿上,间操结束孙瑶再把棉袄叠好放在后面的柜子上。
课间活动找不到李昂,孙瑶会及时把他送回来。
李昂心情不好,孙瑶会安慰他。
这所有的举动,都是我以身作则的结果,孩子们都会模仿我来做。
我用自身影响着他们,触动着他们,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教会了他们关注同学,帮助同学,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如何表达爱,如何去爱。
这就是大爱的体现。
爱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行为上的,也可以是语言表达,还可以书面示爱。
只做行为上的,不善于表达,会感觉不到,产生误会,错失爱的机会。
人无完人,不会尽善尽美,爱的缺失会终生悔恨,无法自拔。
小爱无法含纳大爱,大爱可以包容小爱。
有大爱的心,不但不会忽视小爱,而且还能自爱;人人自爱,才能发挥大爱。
在不伤及大爱的前提下,在大爱的框架里进行你的小爱,小爱要服从大爱,大爱也要顾及小爱,如此两者可以和谐相处了。
人的大爱都是隐藏在无形之中的,看似普普通通的实际都有深意。
大爱一定不急功近利,从来不在乎那些细枝未节。
在大爱的框架里进行你的小爱,小爱要服从大爱,大爱也要顾及小爱,如此两者可以和谐相处了。
如果冲突,就学习下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小爱而取大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