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人物评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07822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人物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人物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人物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人物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人物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人物评价.docx

《中考人物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人物评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人物评价.docx

中考人物评价

领土纠纷补充阅读材料

领土纠纷向来是国际纠纷最重要的部分。

中国陆地疆界2.2万多公里,与14个国家陆地接壤,是世界上陆地边界最长、陆上邻国最多、边界问题最复杂的国家之一。

截至2006年,中国已与除印度和不丹之外的12个陆上邻国签订了陆地边界条约,并全部划定了与这些国家的陆地边界。

1960年10月,中国与缅甸政府签定了中缅边界条约,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缅甸联邦手中收回1913年被英国侵占的片马地区以及1941年割让给英属缅甸的班洪,班老等领土,放弃了对江心坡和南坎的领土宣称。

根据中俄双方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俄罗斯将把占领的银龙岛的全部、黑瞎子岛的一部分领土,以及额尔古纳河上靠近内蒙古满洲里的阿巴该图洲渚,归还给中国。

2008年10月,中俄两国政府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了中俄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

黑瞎子岛西侧约171平方公里陆地及其所属水域正式划归中国。

根据中塔2010年4月27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塔国界线的勘界议定书》,塔方实际控制下的1158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中方。

现在,与中国存在陆地领土争端的国家只剩下印度。

然而,中国海疆问题的严重性日益凸现,中国与海上邻国的海洋权益争端愈演愈烈。

中国拥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但在这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有将近一半的海域存在争议。

与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等8个国家,均对我国上述海域提出不同程度的海洋权益要求,并造成了上述海域被分割、岛礁被占领、资源被掠夺的现状。

海洋权争夺的根源在于海洋丰富的资源,重要的交通位置和战略地位以及海洋管辖权的确定依据。

目前,中国与8个海上邻国主张的海洋管辖权出现重叠。

岛屿成为确定沿海国海域管辖范围的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因为,依照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岛礁,也可能给主权国家带来大面积的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从而获得其内水域、海床和底土中的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中印领土争端的由来及现状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整个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但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

中印边界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各段边界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争议,所涉领土面积约为12.5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国的福建省)。

中印东段边界长约650公里,从中国、印度、缅甸3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3国交界之处的底宛格里,是双方争议最大的地区。

中印在这一地区的传统习惯边界线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1913年,英属印度大臣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当局背着中国政府草签“西姆拉条约”,把中印边界划在了喜马拉雅山的分水岭上,此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意图把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中国西藏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约9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入英国统治下的印度。

中国政府在英国代表与西藏地方当局代表非法订约的当天就声明:

“凡英国和西藏本日或他日所签订的条约或类似文件,中国政府一概不予承认。

”此后,历届中国政府均表示了同样立场。

“麦克马洪线”实际上是20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者分裂中国的企图失败后遗留下来的恶果之一,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

殖民主义者也只是在1936年才首次将“麦克马洪线”作为“未标定界”划在英印地图上,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敢越过中印传统习惯边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才派兵越界侵占了中国西藏一小部分地区。

然而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印度当局不仅继承了殖民主义者对中国领土的非法侵占,而且继续向北推进,直到1953年将其控制的区域扩展到了“麦马克洪线”。

随后,印度当局采取了一系列国内立法手段,在该地区建立起级别越来越高的印度国内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以使它对中国领土的非法占领合法化。

1954年,印度当局在这块中国领土上成立了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并且修改官方地图,将“麦克马洪线”标为中印边界的“已定界”。

1972年,印度又将“东北边境特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

1986年,印度议会通过法案,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阿鲁纳恰尔邦”。

所谓的“阿鲁那恰尔邦”基本上就是被印度侵占的中印传统习惯边界和“麦克马洪线”之间的中国领土。

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印东段边界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就是“麦克马洪线”。

中印中段边界长约40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3国交界处至札达县的6795高地。

现在中段的实际控制线与传统习惯边界线之间的地区面积两千平方公里,均被印度所占。

中印西段边界长约650公里,从札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

除巴里加斯一处被印度侵占外,大部分一直由中国管辖,争议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一块是阿克赛钦地区,面积约2.72万平方公里,一直处于中国的实际控制之下。

阿克赛钦自古以来就是从新疆到达西藏的重要通道,1951年西北解放军就是从阿克赛钦到达西藏阿里的。

对于这样一块土地,直到印度抗议中国通过阿克赛钦修建新藏铁路以前,中国政府并不知道印度对这里有领土要求。

印度依据的是所谓的“约翰逊线”。

1860年,英国军官约翰逊曾作探险旅行,他从拉达克进入阿克赛钦,最后到达新疆和田。

此人把阿克赛钦视为无主地,因此将其划入英属印度,将中印分界线划在了昆仑山一侧。

对于这条“约翰逊线”,英国政府并未通知清政府,历代中国政府均不知道此事,更谈不上承认了。

事实上,印军从未进入过阿克赛钦一步,1956年,印军首次派巡逻队进入该地区,也被解放军逮捕并驱逐。

现在,中印边界所面临的已经不是如何在传统习惯边界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边界的问题,而是印度正在实际非法占领着中国的大片领土,并把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强加于中国人民这一现实问题。

1988年,中印同意建立关于边界问题的副外长级联合工作小组。

1996年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

从2003年10月到2009年8月期间,双方特别代表已经先后举行了13次会晤,这表明进展缓慢的中印边界谈判已经开始驶入快车道。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之争

大陆架是沿海国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中日两国对采用何种规则划分东海大陆架存在严重分歧。

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同大陆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整个陆架和大陆平原的连续性非常明显,中国主张“自然延伸原则”,认为中国大陆领土在东海自然延伸的陆架和日本琉球群岛岛架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是冲绳海槽,故东海大陆架划界应划在中国大陆架自然延伸的终点———冲绳海槽。

日本则主张“等距离中间线原则”,认为冲绳海槽仅是两国大陆边缘延伸中偶然的凹陷,不能成为中日东海大陆架的自然分界,应该按照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平分划界,因此,中日东海大陆架的界限将在冲绳海槽以西。

“等距离中间线”是1958年《大陆架公约》规定的大陆架划界方法。

中国认为,“等距离中间线”只是划分海洋界线的方法之一,而不是必须采取的方法,这一规则并没有成为被普遍接受的习惯国际法规则,由于中日两国都不是该公约的缔约国,因此该规定对中国没有当然的约束力。

在大陆架划界问题上,有一条原则是毋庸置疑的,即任何国家的大陆架必须是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这是因为,沿海国对大陆架区域的权利是以它对陆地领土的主权为依据的。

“自然延伸”与“等距离中间线”概念都是大陆架法律概念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将其作为唯一的划界标准则是不妥的。

当一国的海岸面对敞开的海洋时,该国既可以依据自然延伸原则,也可以依据距离标准划定本国的大陆架的外部界限。

“自然延伸”是大陆架法律概念的本质特征,大陆架划界应当以这一本质特征为基础,而不应歪曲甚至否定这一本质特征。

单纯适用“距离标准”很容易导致距离标准的滥用,其实质是片面追求“均等”或“平分”的目标,这与大陆架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是根本不相容的。

冲绳海槽证明中国和日本的大陆架是不相连的,在这一特殊地理条件下,“等距离中间线”显然是不适用的,只有自然延伸原则才是公平划分东海大陆架所应遵循的原则。

海洋划界是“世界性难题”。

东海海域关涉中日两国重大经济利益,加之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的复杂的历史纠葛、强烈的民族情绪以及极不稳定的政治关系,解决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的难度可想而知。

2007年,中日两国就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

中日双方同意在最终划界前,在不损害双方关于海洋法诸问题立场的前提下,根据互惠原则共同开发东海。

在此共识指引下,中日东海共同开发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2008年,中日双方通过平等协商,一致同意在实现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并确定了一块26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作为中日在东海的共同开发区块。

共同开发区虽然面积不大,但其象征意义非同小可:

在有争议海域实行共同开发,作为一种过渡性的临时安排,适应了有关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政治需要,同时也为最终解决中日东海海域划界争端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

然而,就在中日两国东海划界问题僵局有所松动迹象之时,2010年9月7日发生的日本以“涉嫌妨碍执行公务”为由抓扣中国渔船和船员事件,又使中日东海之争硝烟再起,这无疑给中日实施上述“共同开发”的努力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

钓鱼岛及南海诸岛主权归属之争

近日发生的日本扣押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作业的中国渔船和船长事件,再次让世界聚焦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

钓鱼岛(日称“尖阁列岛”)位于中国台湾省东北约120海里的东海海域,距日本冲绳首府那霸约230海里,距中国大陆200海里,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5个无人居住的小岛及其附近的3块礁石(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礁)组成,总面积约6.32平方公里,其中钓鱼岛面积最大,约4.319平方公里,并以此岛命名。

从地理或地质结构来看,这些小岛毗连中国台湾,是中国大陆架边缘上的岛屿。

钓鱼岛主权归属之争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早在明代初期钓鱼岛就被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纳入中国海防区域,1895年中国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1945年二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台湾和澎湖列岛回归中国。

1947年,《联合国关于托管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委任美国托管“主权未定”的冲绳群岛。

1951年,美日背着中国签订了《旧金山和约》,规定美国拥有二战时由日本统治的岛屿(包括钓鱼岛)的管辖权,美国同意未来将这些岛屿归还日本。

1970年,美国与日本签订“归还冲绳协定大纲”,将钓鱼岛等岛屿也划入归还范围,激起全球华人极大愤慨,遂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全球华人的“保钓运动”。

1971年12月30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日两国政府公然把中国钓鱼诸岛划入“归还领域”,指出美日两国拿中国的钓鱼岛等岛屿作交易是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

迫于舆论压力,美国宣布,只向日本移交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与主权无关。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周恩来总理提出把钓鱼岛归属问题搁置起来,留待将来条件成熟时再解决,当时双方就这一点达成了协议。

1978年,中日签署和平友好条约,邓小平副总理表示,钓鱼岛问题可以留给子孙后代慢慢解决。

尽管中日双方达成上述共识,但日本企图通过实际控制来取得钓鱼岛主权的行动却一直没有停止。

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把航空自卫队的防空识别区扩大到这一地区。

1979年,日本派船运载人员和器材到钓鱼岛修建临时飞机场,其后向钓鱼岛附近海域派出了调查团和测量船。

1990年,日本右翼青年社在钓鱼岛建灯塔,日本“海上保安厅”宣布承认此灯塔为“正式航标”。

对于日本的上述行动,中国多次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强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1992年,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陆地领土包括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各岛……以及其他一切属于中国的岛屿。

”日本提出“抗议”,中国外交部重申:

钓鱼岛属于中国。

与此同时,南中国海主权争夺也日趋复杂,形势最严峻的是南沙群岛。

南中国海由南沙、西沙、中沙和东沙4组群岛构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与邻国的关系方面,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

主要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东南亚某些国家开始声称对南沙群岛拥有部分或全部主权。

目前,南沙群岛已成被瓜分之势,形成“六国七方”“割据”局面。

中国实际只控制着永暑礁、赤瓜礁等11个岛礁和太平岛。

大多数争议地区已经被他国抢先开发,其内的自然资源正在被不断地掠走。

中日关系补充阅读材料

古代中国和日本确实是很早就有来往。

司马迁《史记》里记载的徐福,带500童男童女、种子、工匠等,到蓬莱仙岛去找长生不老的药。

最准确的是在公元57年,在中国史书《后汉书》上有记载,日本有人到中国的汉朝来朝贡,中国的汉朝封其为“汉委奴国王”,给其一个金印,这个金印后来在日本出土文物中发现了。

从公元57年开始,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当时的日本不叫日本,叫倭。

从汉代开始一直到隋朝,基本上中国和日本就是这么一种关系,就是日本人派使者到中国来朝贡,中国王朝封他什么国王之类的东西。

到了隋朝的时候中日的关系有一些变化了,日本这时候不是来朝贡,而是派使者来了。

在隋朝叫遣隋使,前后来了4次。

到唐朝的时候叫遣唐使,来中国的次数学界有13次说、19次说等等。

当时中国不仅是和日本比,和周边所有的国家比中国都是先进的,在世界上中国也是先进的。

中国文化的力量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包括对周边的民族。

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文化,不断地向中国派遣使者,来中国的什么人多呢?

一个是僧人,叫留学僧,还有留学生,两者比较起来还是僧人占多数。

这个时候,日本是全面地向中国学习,包括现在日本的和服就是仿照唐服宽松的形式加以改造,创造出了日本独特的服装。

日本学中国哪样都学,包括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日本完全是照抄照搬的。

但是日本没有学中国的宦官制度。

日本民族的特点是什么呢?

知道学什么,而且知道学最先进的东西。

古代向中国学,到近代西方先进他就向西方学习。

宦官制度没有学,还有一个科举制度也没学,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唐朝已经建立起来了。

越南、朝鲜等国家都学了中国的科举制度,但是日本没有学。

日本用人才,从古代开始就是只要统治者觉得可用,就拿过来用。

在中日交往当中,尤其是文人之间有很多交往。

唐时日本的阿倍仲麻吕(中国名晁衡)在中国呆了30年,他和李白的交往非常密切。

李白听说他回国之后遇到风暴,就以为他死了,做了一首诗悼念他: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这也说明两国的文人交往有着深厚的情感。

因为他是遇到台风,漂到了越南,后来辗转回到中国,还看到了这首诗,可那时李白却死了。

中国还封他正三品,叫做安南节度使。

可以说古代大部分时间两国人民,包括政府都是在友好的交往中度过的,但也不是说就没有摩擦。

古代中日间有三次战争:

第一次是663年,当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是缘于朝鲜。

朝鲜当时有三个国家,百济、新罗、高丽。

当时的新罗和唐朝的关系比较好,百济、高丽和日本的关系比较好。

日本则乘机想向朝鲜扩张。

663年,新罗遭到百济和高丽的侵略,唐朝派了军队援助新罗,日本也派了军队支持百济。

这一年在白江口中日两军发生了一场战争。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唐军是“四战皆克,焚四百舟,海水为丹”。

就是把日本船烧了400多艘,把海水都染红了。

古代中日之间的第二次战争发生在元代。

是忽必烈两次出兵侵略日本。

一个是1274年,另一次是1281年。

这两次都是因为遭遇台风失败了,日本从此就有“神风”一词。

就是说神在帮助我们,你们不能侵略我们。

古代中日间的第三次战争发生在明代。

应该说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直接目标是指向朝鲜。

是丰臣秀吉在1592、1597年发动的两次战争,也是中国援助朝鲜。

最后是以丰臣秀吉死结束了战争。

可见,在整个古代中日关系史里面也有摩擦、战争、不友好的时候。

有时候我们讲中日关系史,讲古代一千多年的交往当中都是友好交流,实际也不完全是友好交流,因为历史就是这样,但是它的主流是友好的。

而且总体的是日本向中国学习,如果没有中国的先进文化被日本吸收,日本的社会不会发展得那么快,这个也是没问题的。

近代中日关系史,一般的学者通常都认为1871年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的开端。

这个在史学界是基本上是主流认识,不是像我们说的1840年鸦片战争。

1871年,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一个条约,叫《清日修好条规》。

而在1872年就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是什么呢?

就是日本现在的冲绳,当时叫琉球,它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琉球人出海遇到风暴,被漂到台湾,和当地的居民发生了争执,被当地居民杀害了四五十人,剩下的琉球居民被清朝政府,就是福州地方官安抚到当地,又给了抚恤金、路费和生活用品。

这个事情本来安顿好了,结果被日本知道了消息,便与清政府交涉。

清政府认为琉球是我藩国,这是我们之间的事,和日本并没有关系。

当时的日本已经是明治维新以后,建立起了一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仿效西方的新政府。

建立政府之后组织了一些人到西方去考察,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考察之后觉得应该全面向西方学习。

就是在这个时候,决定发兵去攻打台湾,这已是在1874年了。

在攻打台湾的时候,遭到台湾当地居民高山族的顽强抵抗,加上士兵水土不服也得了很多病,实际上中国也派出军队到台湾,但是最后这个事情怎么结束的呢?

还是通过清朝和日本的谈判,签了《北京专条》。

这里边没有说赔偿日本多少钱,实际上是给了日本50万两白银。

当时清政府为了面子不讲是赔偿,讲的是抚恤和道路的修整费。

西方一个评论家讲这个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大的,他讲:

“这里有一个不愿意战争,但愿意赔款的富有帝国。

”此后日本就觉得中国是软弱可欺的。

20年之后,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更大了。

日本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

这一战争不论是海战、还是陆战中国都以失败告终。

当时正好是慈禧的60大寿,她生日那天日本攻占大连,这就算送给她的礼物了。

这个战争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清政府必定失败。

虽然当时李鸿章掌管的北洋舰队也花了清政府不少银子,并从德国购买了军舰,还有大炮,但结果还是被日军打败了。

战争失败以后是李鸿章去谈判的,谈判的结果是什么呢?

当时伊藤博文是日本的代表,最后说李鸿章只能说两个字,一个是否,一个是诺。

诺就是答应。

一开始日本提出的条件是要把整个辽东半岛割给日本,赔偿两万两白银,还有澎湖和台湾都割给日本。

现在台湾问题对咱们国家来说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问题。

但是根在哪儿呢?

在日本,因为日本侵略台湾、割占台湾才使台湾问题一直到现在未解决。

沙俄对中国东北早就有侵略的野心,如果辽东半岛割给日本,他就不能从中国拿走了,这样就联合法国和德国提出了三国干涉。

打着什么旗号呢?

说你不能割占辽东半岛,辽东半岛离北京太近,日本要占就会威胁中国的安全,也威胁亚洲的和平,以此为理由。

日本的应对策略就是对三国可以让步,对中国一步不让。

要清政府再拿五千万两白银赎辽东半岛。

后来经过交涉,再加上三国的调解,中国又拿出了三千万两白银,这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的清政府几年的财政收入。

三国干涉还辽以后,导致的结果是俄国又胁迫李鸿章、清政府与其签订了《中俄密约》,这是1896年。

《中俄密约》内容包括旅顺、大连租给俄国,成了俄国的租界地,铁路从满洲里到绥汾河,中间那块从哈尔滨到长春、到大连的丁字形铁路都由俄国来建造。

德国因为干涉有功就租青岛、胶州湾。

法国又要云南,这些国家从战争中间接地分得了一杯羹。

英国一看德国租了胶州湾,他租中国的威海卫。

战争的后果不仅仅是一场战争,也不仅仅是赔了白银就完事,日本在全国掀起了一个运动,叫卧薪尝胆,就是全国人民团结起来要向俄国报仇。

十年之后,1904年,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就是在东北父老乡亲的土地上打的日俄战争。

两国军队都投入很多的兵力,包括几百门大炮、多少挺机枪,这些东西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日本和俄国损失的只不过是几个军人,中国人民却损失多了。

按照史料记载,辽阳一代30万居民无家可归。

战争在东北打了9个月。

军队养马,养马要喂草,没有草的时候就用老百姓的庄稼,需要木材的时候还拆老百姓的房子。

日本军在的时候,发行一种手票,拿这个东西强买你的东西;俄国人也发行一种羌帖,它也是一样的。

如果中国人拿着日本人的手票被俄国人发现,轻则鞭笞,重则处死,反之拿羌帖被日本人发现也是一样。

日俄战争牺牲最大的是我们中国的东北人民。

结果日本人接管了俄国人在东北的权益,把旅顺和大连给了日本,日本后来改名为关东州,还把长春到大连的铁路也转给了日本。

历史从一开始到下面一直是连续的,不是间断的,包括现在和日本的纠葛都是紧密相连的。

此后日本又强迫清政府和其签订《鸭绿江建桥协定》等一系列条约,还不交税,还成立满铁来经营“南满铁路”。

满铁是1907年成立的,一直到1945年。

对东北的侵略是无孔不入,教育、文化、矿山、铁路,涉及到各个部分。

这都是从日俄战争来的。

再有战争就是一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爆发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这个“帝”很大的部分是日本帝国主义。

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就是为争回山东权益为导火线的。

日本从近代开始到1945年日本战败前,对中国的侵略几乎是不间断的。

1900年义和团的时候,所谓的八国联军进北京,但是其他西方国家军队的数量很少,有的是几百人,而日本是几万人。

日本离中国最近,比较方便,再一个是俄国。

中国的两个邻居,一个是沙俄,一个是日本,可以说都是中国的恶邻,如果没有俄国和日本,八国联军也不会在那个时候攻进北京。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更不用说了。

这里边有一个什么问题呢?

就是作为我们东北人,一般认为:

“九一八事变”开始就是抗日战争的开始,抗日战争是14年。

而在学术界有一个争论,有讲8年抗战,为什么说14年了?

北京搞这方面研究的人主张八年抗战,这个在史学界争论是很大的,东北人讲从1931年以后我们干什么了,我们东北人民没有抵抗吗?

这是不可能的。

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我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开会的时候,北京有一个老先生讲,讲8年抗战是刘大年先生说的。

但不能因为他说了就是那么回事。

8年抗战的说法可以在《毛泽东选集》里找到,但是同样在他的选集里也可以找到“1931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话。

而且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呢?

我们第二天到芦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去参观,当时讲解员就给我们讲解,说原来在天棚顶上掉着8口大钟,象征着8年抗战,等我们去的时候换了14口,所以说是14年抗战。

这14年的抗战当中,东北的抗战实际上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战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到“七七事变”爆发了全面抗战。

只能讲1931年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1937年中国爆发了全面抗战,我觉得这样讲是比较科学的,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

现在说一下日本战败投降问题。

日本投降到底什么是主要原因?

通常是讲原子弹,8月6日、8月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来了两颗原子弹,导致日本投降了。

再有苏联参战,苏联是1945年8月8日宣战,中国人更多地强调的是我们抗战。

这里边有一个什么问题呢?

我专门为此写过文章,日本战败和投降不是一回事,严格地说这是两回事。

但这两者是有必然联系的,不战败怎么投降呢?

但有必然联系的事情不等于就是一回事。

日本战败,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中国人的贡献最大,这是毫无疑问的,我想没有人出来反对,因为中国坚持抗战的时间最长,从1931年算起是14年。

而且在中国国土上日本的士兵最多,日本在中国国土上死亡的士兵也最多,这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战败和投降完全是两个概念,战败是一个历史过程,是整个一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的。

而投降则是一瞬间的事,或者有时候投降指的就是在投降书上签字的那天,这完全是两个概念。

日本右翼学者不承认战争是败于中国,问题就在这儿,他也没有搞清两者之间的关系。

日本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什么呢?

一亿玉碎,就是一亿人全部战死,日本当时人口不到一亿,现在日本人口是一亿两千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