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05631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docx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2016·安徽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11)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

但据当时报纸记载:

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

这主要说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人中国        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C.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D.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解析】电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电车制造和运行中遭到抵制阻挠的内容,故B项错误;从“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可知,当时国人思想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介绍电车一项内容,不能说明上海受工业文明影响最深,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6·山西高三第一次联考·9)右面滑稽画载于民国元年上海《时事新报》附送品《时事新画报》上。

它是为配合“耳闻”但未“目睹”文字叙述的应景之作,是“画”出来的,反映了生活百态。

该画(  )

A.直接反映出上海受到革命思想影响    B.说明民国初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

C.是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质变的有力证据D.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转型

【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卡通漫画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并未直接反映出上海受到革命思想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民国初年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国初年社会生活质变的有力证据,故C项错误;据材料图片和文字可知汽车的使用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转型,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6·河北唐山高三摸底·28)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

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5年

1871年

1886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A.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                    B.应用西方科技速度不断加快

C.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使命                    D.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企业的分布,故A项错误;从西方发明铁路到电灯出现的时间和传入上海和重庆的时间,可知西方发明传入中国和在中国传播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但近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工业体系,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上海和重庆先后使用西方发明的时间在缩短,表明东西部发展差距在缩小,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6·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9)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

”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                 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

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               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

【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解析】从“风气固判然两截”可知城乡思想观念截然不同,不是对材料“本质”的反映,故A项错误;从“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可知,城乡观念差距是由于新式交通工具带来的,体现出交通拉动经济,导致城乡经济差别巨大,故B项正确;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是材料中现象的体现,与问题“本质”不符,故C项错误;交通发展会带动社会习俗的变革,但不是影响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6·湖南张家界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12)历史教授何辉庆说“民国成立,中国面临了人类由陆路、海路活动,走向天空的关口,列强挟带着科技优势,已抢先一步研发,中国人在后辛苦的追赶,希望不会落后太远。

”下列的科技成就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19世纪80年代,中国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B.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C.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D.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解析】19世纪80年代,中国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不符合材料“走向天空的关口”,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不符合材料“走向天空的关口”,故B项错误;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证明中国紧跟科技发展潮流,但是过于片面不是最佳答案,故C项错误;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意味着中国飞机制造、航行紧贴时代发展潮流,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5·广西河池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0)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

这表明上海(  )

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

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            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解析】材料未涉及比较,不能说明“最繁华”,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上海,不能说明“各地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不是受西方的影响,故C项错误;“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可看出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故D项正确。

_

【答案】D

7.(2015·广西河池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2)下面是盛泽镇通讯发展与丝绸成交额关系表。

由此表可知(  )

时间

通讯发展

丝绸成交额(万两)

1909年

设邮政分局

408

1918年

设电报局

511

1923年

设拥有100门电话机的电话公司

977

1936年

全镇拥有电话的人家已有222户

1021

A.盛泽镇通讯业走在全国前列          B.丝绸成交额与近代通讯密不可分

C.盛泽镇实现了通讯近代化            D.通讯发展对丝绸成交有一定帮助

【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解析】此表只涉及“盛泽镇”,没有反映全国状况,故A项错误;没有近代通讯,古代“丝绸成交额”也大,故B项错误;此表没有通讯近代化的标准,难以说明“实现了”,故C项错误;从表中可知,伴随着通讯发展,丝绸成交额从“408”到“1021”不断上升,符合交通通讯有助于商业发展的规律,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5·广西桂林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5)近代某诗人写道: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  )

A.电报电信业       B.航海事业       C.航空事业        D.铁路运输

【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解析】此工具的进行要依靠“铁索”,此工具的时效性很强,电报电信业均符合,故A项正确;航海事业与“铁索”无关,且其时效性很差,故B项错误;航空事业虽时效性强,但是其也与“铁索”无关,故C项错误;铁路运输的时效性不强,也与空中“铁索”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9.(2015·江苏淮安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8)有诗云:

“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

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

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

”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  )

A.电报           B.火车           C.电影            D.电灯

【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解析】由诗的内容推测该文明成果是通讯工具有线电报,故A项正确;火车是交通工具,故B项错误;电影是大众传媒,故C项错误;电灯是照明电器,故D项错误。

【答案】A

10.(2016·江西名校高三第三次联考·10)丁贤勇教授认为:

“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一方面改变着传统城乡经济格局、经济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推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这表明近代交通(  )

A.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B.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步伐加快

C.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较为广泛      D.有利于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解析】近代交通深刻地影响,而不能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近代交通对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了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习俗的影响,可见其影响较为广泛,故C项正确;D项只强调经济影响,不够全面,故D项错误。

_

【答案】C

11.(2016·浙江杭州七校高三12月模拟质检·10)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

“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

①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

②1872年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办

③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上海建成

④福建第一次通了火车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解析】19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传入中国,故①正确;轮船招商局由洋务派创办于1872年,引进了外国的蒸汽轮船并进而仿造,促进了国内水面运输的发展,故②正确;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故③错误;中国第一条铁路是19世纪70年代修建于上海的淞沪铁路,故④错误,选项C项符合题意。

_

【答案】C

12.(2016·山东潍坊高三期末·13)下表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

这反映了(  )

 

清政府借款修建

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

清政府独立筹资

官商合办

里程(公里)

4171.2

2746.1

1042.4

1042.4

占总里程比例

46.3%

30.5%

11.5%

11.5%

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修建

B.近代民族工业无从发展

C.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

D.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

【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881—1911年铁路修筑情况,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失败,故A项错误;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国艰难发展并不是无从发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外国资本直接投资和借款给清政府等所占的比例,可知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和经营权被外国控制,故C项正确;清政府借款修筑铁路,借款的背后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实际筑路权已被列强控制,故D项错误。

【答案】C

13.(2016·山东济南高三期末·7)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

据记载:

“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

”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

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

”这说明(  )

A.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B.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

【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解析】材料信息“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

”说明工业革命成果应用慢,故A项错误;“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说明出行多靠骡车,故B项错误;从“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

”到“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

”说明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故C项正确;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14.(2016·安徽芜湖、马鞍山一模·32)马可尼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

1897年5月2日《时务报》刊文介绍。

1899年初,中国购买了几部马可尼旧火花式无线电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马口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各舰艇上。

这说明(  )

A.清政府开始汲取甲午战败的教训        B.科技在国际间传播速度加快

C.当时中国无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        D.“师夷长技”始终是救亡图存的首选

【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故A项错误;从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后四年中国就以引进使用,可知发明传播速度快,故B项正确;C项符合史实,但与“马可尼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无关,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B

15.(2016·江苏泰州一模·7)1912年上海《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

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

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

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

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

……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

由此可见(  )

A.作者积极主张推进交通近代化            B.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

C.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

【考点】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解析】作者主张“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推进交通近代化,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作者观点,没有反映出国民政府对发展铁路交通的态度,故B项错误;修筑铁路是资本输出的形式之一,但材料反映的是欧美国家本国铁路“密若蛛网”,没有涉及在华修筑铁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西方列强对中国铁路事业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A

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1.(2015·浙江台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9)1905年,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断,是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

这一事件发生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断是1905年任景丰在北京拍摄,地图上①是广州,②是上海,③是北京,④是武汉,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2016·湖北黄石高三9月调研·30)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

“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

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

”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

A.传单        B.信件          C.报纸           D.电报

【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传单自古就有,不必花钱去买,故A项错误;信件同样没有“费去十文买”的必要,故B项错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报纸,它的功能包括了舆论宣传、信息传

播等,故C项正确;电报与“博古通今”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6·河北唐山高三摸底·30)1926年12月,有戏报鼻祖之称的《罗宾汉》在上海创办,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后改为专业的戏剧报,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得到广戏迷和普通百姓的喜爱。

该报(  )

A.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B.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直接产物

C.是国民政府新生活运动的喉舌            D.说明近代上海传统文化的繁盛

【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从“该报内容兼电影、戏曲、演艺之类,……每期都有关于戏剧界的掌故、趣闻、轶事和名角的花边新闻”,可知该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文化多元化,故A项正确;该报没有体现西方文化侵略的内容,故B项错误;该报纸不是介绍政府政策内容的,故C项错误;该报不仅仅宣传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还有电影和演艺等新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6·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二·24)《故都杂咏》中写道:

“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  )

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

C.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                     D.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

【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材料信息没有反映阅读方式的内容,故A项错误;报纸虽然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但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新闻功能而非娱乐功能,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报纸是政治类报纸,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全球消息灵”,可知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传播速度,故D项正确。

_

【答案】D

5.(2016·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1)“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

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

”材料揭示了(  )

A.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                      B.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

C.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D.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

【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在讲述报纸出现的原因,而不是报纸报道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了信息传递方式发生变化,即报纸的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5·广西河池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3)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

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

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

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

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

这说明(  )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

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材料中心不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是“夫妻相思”,故A项错误;“意在心留……可以解忧……喜上眉头,甜在心头”,不是疏远而是加深了人们的感情,故B项错误;“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电子邮件,可以解忧。

可视电话人相看”可见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据材料“喜上眉头,甜在心头”可知不是“受制于”,而是受益于科技,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5·广西桂林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4)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

当时这种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

A.电视          B.广播             C.电影          D.互联网

【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电视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广播虽然产生比较早,但是其并不能“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故B项错误;19世纪末期电影产生,20世纪初电影在中国诞生,也可以产生如上所述的效果,故C项正确;互联网出现于1969年,全球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_

【答案】C

8.(2015·四川眉山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5)1861年,《上海新报》在创刊词中称:

“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从该材料中可见该报刊载的内容主要是(  )

A.国际大事      B.娱乐消费        C.政治主张       D.商业信息

【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国际大事的信息,故A项错误;同样,材料中看不出来与娱乐消费有关的内容,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政治主张方面的意思,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买卖常有阻滞”、“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个报纸主要是针对商业经济而创办,故D项正确。

_

【答案】D

9.(2016·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调研·10)1923年中共中央《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强调:

“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当尽力用《前锋》、《新青年》、《向导》、《社会科学讲义》等材料,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

”这说明中共早期报刊(  )

A.已经失去通达民情的作用                 B.无法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

C.遭遇理论化与通俗性尴尬                 D.没有认识到普通民众的作用

【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根据题意,中共早期报刊的局限性并不在于失去通达民情的作用而是“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故A项错误;无法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是对的,但是并不是最好的答案,并没有讲明白具体为何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故B项错误;要求使用口语,通俗化体现了其理论性太强,即遭遇到了理论化与通俗性的尴尬,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普通民众的作用,故D项错误。

_

【答案】C

10.(2016·四川南充一模·31)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

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民众普遍认同西方民主政治                B.经济变革向政治变革的转变

C.走立宪道路成为历史的主流                D.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大众共识

【考点】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在题干中只涉及到报刊中大多数为政治报刊,《申报》也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没有提及民众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同,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在1895—1911年期间,中国的政论性报刊占到绝大多数,就连典型的商业性报刊《申报》也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报刊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学习西方内容的变化,即从经济变革项政治变革转变,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895—1911年期间,中国先后掀起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的历史主流不是立宪,故C项错误;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到民众的看法,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还经历了维新变法,民主共和不是大众的共识,故D项错误。

【答案】B

11.(2016·北京海淀高三期末·8)清末民初,在上海出现了“海派京剧”:

即用京剧形式表现当时的生活,如《潘烈士投海》、《新茶花》等,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这说明(  )

A.京剧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