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世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05372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世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世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世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世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世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世经.docx

《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世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世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世经.docx

考研政治冲刺讲义世经

复习提示

·2008年《大纲》唯一改动是增加“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与外交实践”这个知识点。

但2007年第38题选作Ⅱ已经考查了这一内容。

·2008年《大纲》明示:

“选做题为10分,考生应在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

第Ⅰ道试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的内容,第Ⅱ道试题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中的一门或多门的相关知识,认识和分析当代世界一些重要问题的能力;若考生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通过分析2007年真题和2008年《大纲》,提醒考生应注意:

其一,如果两个选择题都程度不同地做了,必须在卷子上明确标示出你的选择;其二,2007年的两个选做题都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有直接关联,不复习这门课风险很大;其三,历年真题集中考查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复习要抓重点,不必面面俱到,更不必死记硬背。

其四,考生应自觉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分析试题。

·近几年本课命题特点。

第一,大国外交及其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反复考查的重点。

例如美国的“单边主义”,中俄关系等。

第二,当前国际热点问题。

像是中东地区为何持续动荡不安、北约东扩、全球能源危机、乌克兰大选危机对东西方关系的影响等。

·本课《大纲》的结构。

前三章是总论,阐明了中国政府对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基本主张与看法;后五章是分论,概述各国的内政和外交,重点是美、欧、日、俄、中的外交。

·考生应把握的重点问题

1、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2、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3、如何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4、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战略对世界和平的负面影响

5、中日关系的变化及中国对日政策的主张

6、解决南北问题的重要性及其解决的途径

7、俄罗斯的外交特点

8、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与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

十七大报告对当前世界形势的判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

与基本趋势

本章逻辑图

世界经济的构成

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

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

变化与基本趋势

 

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的加速发展

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世界各国调整经济结构

跨国公司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所谓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

这一趋势往往表现为五种区域经济集团组织(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发展。

这些组织通过制定严格的条约和法规,建立相应的执行机构,彼此自愿约束经济主权,甚至让渡一部分经济主权,逐步实现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共同增长。

欧洲联盟是目前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现有25个成员国,其一体化程度仍在逐步提高。

欧洲联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

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确定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目标。

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已经取得的一体化成就:

(1)同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商品、劳务、资本三大生产要素和人员的自由流通。

(2)1999年1月1日发行欧元,使欧元几乎成为与美元并驾齐驱的世界货币。

(3)2000年2月,欧盟首脑会议确定五年发展目标,要建立政治联盟,包括外交和安全联盟,使经济集团化发展又向前迈进一步。

北美自由贸易区。

它是1988年1月美国与加拿大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后正式建立的。

1994年起在美加两国的基础上吸收了墨西哥,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

根据协议,贸易区将用15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它是世界上国民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额居全球之冠的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

亚太经合组织是本地区政府间最有影响的经济论坛。

1993年6月正式启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名称,每年召开一次非正式首脑会议。

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是,广泛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和贸易政策,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和技术交流。

目标是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

APEC的协调机构是高层会议,该组织常设秘书处在新加坡。

“亚太经合组织方式”:

承认多样化,允许灵活性,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求同存异、自主自愿的原则。

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002年11月,双方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大部分商品的关税将于2010年降为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启动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预计2010年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之一和全球第三大市场。

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有助于生产要素在本地区的自由流通与优化配置,促进本地区市场的扩大与经济增长。

第二,使经济集团和组织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和尖锐,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和层次空前提高。

第三,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赋予世界经济多极化以新的内容。

第四,区域经济集团化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正在不断消减这样一种历史进程。

其主要表现:

(1)国际分工由垂直分工为主进入以水平分工为主的新阶段,即侧重于产品型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工艺流程的分工。

(2)世界贸易迅速增长,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使全球多边贸易体制进入了一个更加法制化、秩序化的新阶段。

(3)国家间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达到空前的规模。

(4)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

(5)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

(6)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作用不断加强。

西方八国首脑会议是发达国家经济协调的主要机构;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国际经济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1)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

世界各国在日益密切的经济交往中,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效益。

(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面向统一的世界市场,促使各国改善企业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3)有利于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传播。

(4)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经济的新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南部差距进一步拉大。

(2)在西方国家控制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经济规则的条件下,很容易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遭受掠夺。

(3)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尤其是中小国家的经济很容易受西方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

(4)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了经济领域中的的南北矛盾,也激化了世界政治领域中的的南北矛盾。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

与基本趋势

本章逻辑图

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主要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

大国关系

冷战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同时遭遇挑战

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表现

冷战后联合国的作用与中国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

联合国有6个主要机构,即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与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

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最重要的机构,现由美、英、法、中、俄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它做出的决议,全体会员国应该接受并履行。

常任理事国对任何非程序问题拥有否决权。

联合国的作用。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联合国的作用不断加强。

①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方面,联合国发挥了冷战时期所未曾发挥过的作用。

②在军控和核裁军方面,联合国也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

它于1992年通过禁止化学武器条约,1995年决定无限期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③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为各国、各地区的协调中心。

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其“单边主义”倾向急剧膨胀,美国不断向联合国的权威提出挑战。

2003年,美国不顾联合国多数国家的反对,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向伊拉克开战,违背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使联合国的命运面临严峻的考验。

针对“四国集团”的决议草案,中国政府于2005年6月发布《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

(1)中国一直支持安理会改革,主张安理会改革应有利于提高安理会权威和效率。

(2)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增加,应该有利于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有利于中小国家有更多机会参与安理会决策;有利于地区平衡原则并兼顾不同文化和文明代表性。

(3)安理会改革事关联合国未来和各国切身利益,应进行民主、充分讨论,协商一致做出决定。

中方不赞成为联合国改革设时限或强行表决;中国将对有重大分歧的安理会改革方案投反对票;仓促提出联合国改革决议只会激化矛盾;中国不希望联合国出现分裂局面。

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最主要的变化,是由两极格局演变“一超多强”(美国是惟一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为四强)。

出现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一方面,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其基础和保障是冷战后大国关系的正常化。

大国关系已由冷战时期的军事同盟关系,演变为现在的正常的国家关系。

大国关系这种重大而深刻的调整,第一,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是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的重要基础;第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另一方面,世界政治多极化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主要是美国“单边主义”的干扰和破坏。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这个惟一超级大国毫不隐讳地推行“新干涉主义”,综合运用政治、经济、贸易、军事、文化等各种手段干涉别国内政,在对外政策中有时借助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有时则不惜抛弃联合国,表现出强烈的单边主义色彩。

美英等国绕过联合国对伊拉克开战,是单边主义的集中表现,也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践踏和蔑视。

第三章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本章逻辑图

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质

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

威胁世界和平、阻碍世界共同发展的主要根源,是西方国家推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

所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就是反对西方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在当前尤其是要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同时,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南北问题

南北问题本质上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落后,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重要根源,直接威胁着世界和平;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落后,不仅使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而且也直接妨碍了世界上其他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就不能实现世界的真正和平;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没有世界的共同繁荣与进步。

南北问题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解决南北问题的根本途径:

(1)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是解决南北问题的根本途径。

(2)促进南北对活,寻找解决南北问题的各种方法,是一个现实的途径。

(3)加强南南合作,既有助于南方国家发展经济,也有利于提高它们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会促进南北问题的及早解决。

(4)发展中国家应该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在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下争取外援,正确地对外开放,是谋求发展的根本保证。

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

十七大报告阐明了中国政府对构建和谐世界和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

第一,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第二,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第三,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第四,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第五,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第四章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本章逻辑图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起因。

小布什上台以来全力推行“单边主义”外交战略。

“9·11事件”后,把打击恐怖主义作为美国的主要战略任务。

2002年9月正式提出“先发制人”的战略原则。

为了实施上述战略原则,美国政府先后发动了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以此来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和海外战略利益。

我们反对伊拉克战争的理由。

(1)伊拉克战争违背了最基本的国际准则即主权原则,是在没有任何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对一个主权国家的侵犯;

(2)这场战争也是对联合国权威和国际基本秩序的践踏和挑战,对既有国际秩序形成很大的冲击。

西欧、日本的外交政策

西欧的对外政策。

20世纪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

20世纪60-70年代追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

当前西欧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第一,继续把与美国的关系放在首位。

维护西方的整体利益,谋求建立欧、美、日共同主宰的国际新秩序。

第二,充分重视同俄罗斯发展关系,以避免在欧洲产生新的对抗。

第三,注意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合作。

第四,无论欧盟还是欧洲大国都非常重视发展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日本的对外政策。

战后日本外交经历了“追随外交”、“经济外交”、“多边自主外交”和“政治大国外交”等阶段。

冷战后日本政府把“政治大国”当作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

(1)谋求建立由日、美、欧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2)加强军事力量,日本军队装备是亚洲最先进的,军事开支居世界前列。

(3)在法律上制定“国际和平合作法”、“反恐紧急措施法”,积极突破向海外派兵的禁区。

(4)争取跻身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中。

(5)调整与改善同中国、俄罗斯的关系。

中日关系趋于冷淡的原因。

一是历史问题,日本一再出现严重篡改日本侵华历史的历史教科书;政府领导人多次参拜靖国神社。

二是围绕着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发生的领土和领海争端。

2005年4月,胡锦涛在结束与日本首相小泉的会见后说,他已提出五点主张,希望尽快扭转中日关系发展的困难局面。

五点主张分别是:

第一,要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

第二,要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就是要把对那场侵略战争表示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绝不再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

第三,要正确处理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涉及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日本政府多次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

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上述承诺。

第四,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积极探讨解决分歧的办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扰和冲击。

第五,要进一步扩大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民间友好交往,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2007年4月11日,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发表了《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双方确认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同意建立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表示要共同努力,提高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水平。

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内涵:

(1)相互支持和平发展,增进政治互信。

(2)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3)加强防务对话与交流,共同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

(4)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

(5)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及全球性课题。

第五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本章逻辑图

第六章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本章逻辑图

第七章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

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本章逻辑图

独联体成员国与东欧国家经济、政治的转型及其外交政策调整

经济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代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

政治上,共产党一党执政的集权体制被建立在多党制基础之上的三权分立所取代。

外交上,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奉行以西方为重点的全方位外交;而东欧国家则以融入欧洲大家庭作为自己的外交基轴。

为此,谋求加入北约和欧盟成为它们最主要的外交目标。

它们的目标是:

回归欧洲,实现与欧洲的一体化。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在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及其调整阶段(1992-1993年);维护国家利益的“全方位”外交阶段(1994-1995年);重振大国地位和推动世界“多极化”阶段(1996-1999年)。

从1996年开始,俄罗斯进一步调整对外政策,强调重振大国地位,大力推行“全方位”外交。

明确宣布俄罗斯是多极世界中的一极,俄罗斯支持世界的多极化,反对建立“单极世界”。

2005年7月1日,胡锦涛在访俄期间,与普京共同签署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再次重申了双方这一原则立场。

普京上台后,在外交上推行与俄罗斯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全方位外交。

他主张以国家利益为核心,以民族精神为动力,选择适合本国国情道路,重振大国地位。

普京的外交战略强调军事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

他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单极世界;主张建立新型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强调这一过程中应发挥联合国和安理会的作用;强化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强调俄罗斯“有足够的力量”捍卫主权与安全和民族利益;积极融入国际社会,通过合作促进自身利益。

可以说,普京外交思维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外交和以地缘政治利益为中心的大国均衡外交。

反映在外交实践中,普京把独联体、欧洲、美国和亚洲列为俄罗斯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

第八章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

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逻辑图

中国和平发展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十七大报告对和平发展道路的观点: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

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

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与外交实践

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胡锦涛说,我们应当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应当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中国政府正通过自己的外交努力实践和谐世界的理念。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在中国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今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朝鲜已经同意关闭其在宁边的核设施。

上海合作组织“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事演习,表达了中国政府坚决反对恐怖主义,致力于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决心。

中国与美、俄、欧、印等大国之间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或者“战略对话”机制。

除中美之间的战略对话外,中俄之间建立了安全战略磋商机制,中欧、中日也启动了战略对话机制等等。

中国的和平外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也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了具有建设意义的贡献。

近三年真题及答题方法举要

1.2007年选做题Ⅰ

中东区域示意图

材料1

截止2005年底,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2000亿桶,其中中东地区为7427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62%。

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前列的5个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都位于波斯湾地区。

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

材料2

二战后中东局势一直动荡不定,各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其中仅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就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战争。

而1980年9月发生的两伊战争,则整整打了8年。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更是牵动了整个世界。

时至2003年3月,美、英又对伊拉克发动了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迅速占领了伊拉克。

2006年7月,黎以之间再次爆发大规模的冲突。

至于小规模的武装冲突从未间断过,军事政变、内战和恐怖暗杀等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

可以说,在战争后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区像中东那样经历如此长期和频繁的战争与冲突。

结合地图和所给材料分析中东地区持续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答案要点】

(1)从地图中可以看出,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连接处,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围绕其外缘或深入其内陆,为中东地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联系提供了便利。

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通道、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及波斯湾进入阿拉伯海的咽喉要道都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

因此,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其必然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场所。

在冷战时期,中东一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的地区。

冷战后,美国更是将争夺中东控制权视其为“世界新秩序”的重要一环。

(2)中东地区是世界能源的供应中心,是西方国家经济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供应地,这里的能源运输线是西方的“生命线”。

因此,谁控制了这一地区,谁就掌控了世界经济的命脉,进而左右国际关系的进程。

(3)错综复杂的民族和宗教问题也是影响中东稳定和发展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

提示:

1、阅读地图的关键,是能够看出中东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不是其地理位置。

2、超级大国对中东地区的争夺没有在材料中反应出来。

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国际背景知识。

3、三个材料对应答案的三个部分。

要求考生归纳出三个材料的主旨。

4、具体数字和历史事件一般不写入答案中,考生需要对其进行概括,总结出结论。

2.2006年38题选做题Ⅰ

2005年X月X日下午,XX大学学生王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