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帮扶体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704543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社会帮扶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构建社会帮扶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构建社会帮扶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构建社会帮扶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构建社会帮扶体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构建社会帮扶体系.docx

《构建社会帮扶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社会帮扶体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构建社会帮扶体系.docx

构建社会帮扶体系

构建社会帮扶体系

切实维护困难职工合法权益

----在全省帮扶困难职工活动总结表彰会议上的报告

李志斌

(2005年11月18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帮扶困难职工活动总结表彰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总结交流三年多来全省帮扶活动的经验,表彰在帮扶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一步推动全省帮扶困难职工活动的深入开展。

现在,我就三年多来全省帮扶困难职工活动的开展情况向会议作一报告:

2002年7月省委常委会议决定在全省开展帮扶困难职工活动,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为此专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在全省开展帮扶困难职工活动的方案〉的通知》,要求和动员全省党员干部广泛开展帮扶困难职工活动。

三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地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切实把帮扶困难职工活动作为维护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工作来抓。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帮扶机构,拟定帮扶方案,广泛宣传发动,创新帮扶形式,建立帮扶机制,强化政策落实,坚持循序渐进,由点到面,逐步深入,健康发展,使全省帮扶困难职工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把帮扶困难职工活动摆到突出位置

省委、省政府对解决困难职工生产生活问题高度重视,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一是加强对帮扶活动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省委、省政府在许多重要文件和工作部署中都对帮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原省委书记陈奎元、李克强,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省委副书记王全书等都对帮扶活动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把帮扶活动作为各级党委、政府要尽力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省和18个省辖(管)市都建立了帮扶困难职工活动联席会议制度,下发了文件,成立了帮扶办公室,做到自上而下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确保帮扶活动有序、健康发展。

二是明确责任,建立约束激励机制。

各地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合作,齐抓共管。

平顶山、驻马店、三门峡、南阳等市还实行目标管理,把帮扶活动的成效与各单位工作目标挂钩,对完不成帮扶目标的,全年不得参与评先。

省直各部门对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定帮扶计划,签订责任目标,并把帮扶成效作为考核干部思想作风和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定期督查;三是健全完善帮扶困难职工档案,建立困难职工信息收集、监测制度。

各地利用工会的组织网络优势,深入困难职工家庭中,摸清底数,登记造册,按照家庭成员、收入情况、困难原因、思想状况、个人特长、就业愿望、帮扶措施、帮扶进度等“八清”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困难职工档案,并实行微机动态管理,做到随时变化随时调整,随时脱困随时注销;四是建立定期报告、信息反馈和统计报表制度。

各地帮扶办公室坚持定期编发简报,一月一统计上报、一季一总结汇报。

省帮扶办公室先后编发帮扶简报近200期,及时将帮扶活动进展情况和各地帮扶典型、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向各级领导进行报告,以便领导掌握进度,正确决策;五是强化跟踪服务。

各地帮扶干部坚持每季度至少走访慰问帮扶对象一次,尽力帮助他们办实事,排忧解难。

许多地方还实行帮扶干部与帮扶对象建立联系卡制度,明确帮扶目标责任,并详细记录帮扶情况,变软帮扶为公开、定人、定量的硬帮扶。

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带动社会广泛参与

各地积极协调和动员社会各界,多种形式地开展帮扶活动。

一是领导干部带头帮。

在帮扶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帮扶,带动了广大党员干部投入到帮扶活动中。

省四大班子领导带头捐款,并深入各地看望慰问困难职工;市、县两级四大班子领导积极响应,结对帮扶,走访慰问困难职工。

二是党员干部结对帮。

通过党员干部与困难职工结对子,深入困难职工家庭,送政策、送资金、送信息、送项目,送技术,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全省有33.1万名党员干部参加帮扶活动,累计帮扶困难职工34.3万人,已有11.8万人基本摆脱贫困。

三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帮。

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和一些优势企业对口帮助困难企业,利用资金、信息、科技和提供岗位等优势,为7705家困难企业的困难职工提供帮助,其中135个省直单位对口帮扶了121个单位的1400名困难职工。

四是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帮。

通过发动社会力量,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智出智,为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

全省共发放救济款2亿多元,救助粮油食品3600多万公斤;为困难职工送衣被1712万件。

目前,“党政领导重视、部门各司其职、工会积极运作、社会各界配合”的全省帮扶困难职工活动社会化格局已基本形成。

三、拓宽就业渠道,认真做好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全省各地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多策并举,强力促进就业再就业。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积极的就业政策。

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再就业工作会议,成立再就业领导和工作机构,建立了月通报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并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各地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了严格的目标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全省累计帮助149.88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帮助41.8万名“4050”人员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减免税收2.9亿元,惠及14.8万人,为申办个体经营的持证下岗失业人员减免收费7775万元;二是积极开展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再就业服务,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帮助。

全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共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服务101万人,为188万人提供了免费职业介绍帮助;三是积极落实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

全省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资金8.4亿元,帮助3万多人自主创业,带动10万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省总工会发挥自身优势,在全省组织开展小额借款促进再就业活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累计小额借款资金达1.2亿元,帮扶下岗困难职工6.3万人,其中80%以上借款人实现了稳定就业,一些人还成了致富带头人。

鹤壁煤业集团下岗职工尹建龙在工会小额借款的资助下,成立的裕隆商贸有限公司,经过努力,已发展成为拥有资产500多万元、安排下岗职工400多人、初具一定规模的企业。

南阳市下岗女工徐晓恩,在南阳市总工会1万元小额借款的帮助下,开办的“巧味馄饨”小吃,不仅叫响了南阳,而且有幸成为中国唯一接受联合国邀请参加“国际小额贷款年峰会”的代表;四是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

通过创办解困市场和再就业培训基地、扶持创业带头人、开通再就业热线、举办再就业供需洽谈会等办法,积极推动再就业工作的开展。

三年来,全省累计创办122个解困贸易市场,吸纳安置1.3万困难职工自谋职业;建立307个再就业培训基地,培训和安置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3.9万人;举办再就业洽谈会1000多次,协调用工单位提供就业岗位25万个,有16万多人现场与用人单位达成了用工意向。

安阳市总工会与市电台联合开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热线,共提供就业岗位3.3万个,被下岗职工亲切喻为“空中桥梁”。

五是努力推动全总/UNDP小额贷款项目的实施。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展的小额贷款促进再就业项目在郑州、洛阳、焦作三市启动以来,共培训贷款申请人491名,为409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了803万元贷款,吸纳安置了26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四、坚持救急救难,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

各地结合困难职工实际,坚持雪中送炭,实施针对性帮扶。

一是开展助学活动,为困难职工子女上学提供经济援助。

三年多来,全省共资助7.6万名困难职工子女上学,救助资金达7540万元,其中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1.7万人,救助资金4500多万元。

2004年、2005年省总工会、省教育厅、省慈善总会等连续两年在全省开展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的“爱心助学”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团省委组织的“希望工程”、省妇联开展的“春蕾行动”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仅今年全省各级工会就筹集助学资金7000多万元,资助1.3万名困难学子圆了大学梦。

郑州市、洛阳市筹集资金都在2000万元以上。

许昌市等组织企业建立助学基金,安阳市采取协调小企业出资、工会联系、对口资助,商丘市等采取企业义卖筹集助学资金,濮阳等十多个市总工会、部分县(市、区)和基层工会利用送温暖资金救助的办法,对困难职工子女进行入学救助,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建立定点医院,为困难职工就医提供服务。

全省18个省辖(管)市和部分县(市)共建立困难职工优惠定点医院、“爱心医院”、“低保医院”146个,有14.5万名下岗困难职工享受到了减免相关费用的优惠,减免医疗费用1256.5万元。

全省近千个基层工会还为28.6万名女职工办理了特病医疗保险,安阳、新乡、漯河、中原油田、郑州铁路局等积极探索建立职工大病医疗互助保险,为职工抵御大病筑起一道屏障。

三是开展日常救助,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急难问题。

全省各地通过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建立送温暖基金、开展元旦春节送温暖慰问活动、创办职工互助保险组织,开通求助热线等办法,为困难职工提供服务。

三年多来,全省共筹集“双节”送温暖慰问资金3亿多元,慰问救助困难职工120万户次。

全省成立职工互助补充保险组织1794个,有110万人参加了补充保险,近20万人享受补充保险待遇;有3603个基层单位建立了职工互助储金会。

全省开通的“12351”救助热线,为9690名困难职工提供了帮助。

五、部门密切配合,构建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

全省各地围绕建立帮扶活动长效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各级政府发挥在帮扶困难职工方面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和完善。

全省先后制定解困和促进再就业政策20多项;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在全省推动建立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覆盖全省的社会救助体系。

焦作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对困难职工实行用电、用气、用水、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各地工会、劳动、工商、税务、教育、卫生等部门也联合制订了多项优惠政策,对困难职工进行援助。

全省共出台照顾困难职工就医、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性文件226个,已经有25万多名困难职工享受到优惠和照顾。

二是部门密切合作,着力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

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采取得力措施,推动帮扶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

劳动部门认真做好“两个确保”、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有关政策的落实,积极为困难职工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服务;财政部门完善救助资金管理办法;民政部门认真落实城市“低保”政策,实现了“应保尽保”;卫生部门建立医疗优惠医院;教育部门建立完善“奖、贷、助、补、减”教育救助体系;工商、税务部门积极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司法部门开展对困难职工的法律援助工作;各群团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符合自身特点的帮扶活动。

三是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构建帮扶活动长效机制。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按照全总的统一部署,全省18个省辖(管)市和94个县(市)工会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全力为困难职工提供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困难救助、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创业援助、健康咨询等多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

新乡市总工会帮扶中心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整合全市帮扶机构,联合办公,实现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

郑州市政府先后为市帮扶中心拨款280万元,新密市、确山县政府还把帮扶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焦作、内黄等市、县采取企业捐出一天产值和干部捐出一天工资的“一日捐”活动,以解决帮扶资金难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帮扶困难职工活动向纵深开展。

六、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帮扶活动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全省各地采取多种方法,利用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利于帮扶活动开展的良好氛围。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和省电视台联合在全省开展评选再就业创业标兵活动,洛阳、鹤壁、商丘、周口、济源等地通过评选创业带头人、举行创业典型报告会等形式,教育和引导下岗职工树立下岗不失志、遇难不低头,面向市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新型择业观念。

河南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河南工人日报和各地新闻媒体纷纷开辟专栏,集中宣传帮扶活动的成效、成功经验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

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30分》、《焦点访谈》、《劳动话题》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和栏目多次对我省帮扶活动给予报道,共播发新闻稿件1000多件,赞誉我省开展的帮扶活动是暖人心、得人心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举措。

由于我省帮扶活动成效显著,去年,全省有10个单位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再就业先进单位”。

三年多来,全省帮扶困难职工活动成绩突出,效果明显。

一是困难职工急难问题得以缓解。

广大党员干部从解决困扰困难职工生产、生活的急难问题入手,通过落实“低保”政策、捐款捐物、建立基金、节日送温暖、资助子女上学、减免医疗费等方式,千方百计给困难职工办好事、实事,解决了困难职工的不少燃眉之急,得到了广大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对帮扶活动的拥护。

二是促进了困难职工及子女就业再就业。

各地着眼于解决困难职工致贫的关键问题,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通过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小额借(贷)款、政府出资买岗位等多形式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解决困难职工就业难题。

就业渠道日趋多元化、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等新型就业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困难职工家庭,察民情、知民苦、解民忧、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使党员干部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强化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到帮扶的职工群众进一步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参与、支持改革的积极性。

四是维护了职工队伍和社会政治稳定。

党员干部与困难职工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交友谈心、答疑释惑,使职工群众了解党的政策,理解了国家和企业面临的暂时困难,理顺了情绪,减少了怨气,促进了和谐,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凡是帮扶活动开展好的地方,没有或很少发生职工因生活困难上访的事情。

帮扶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力地维护了我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不少企业和行业焕发了生机,一些地方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下岗职工这一重要人力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在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自强自立的创业者。

在全社会形成的扶危济困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结果。

总结三年多来帮扶工作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党政领导重视,部门通力协作,是做好帮扶工作的重要保证。

实践证明,帮扶活动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各级党政领导重视,积极动员并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心系职工,开展卓有成效的帮扶活动,才能有效地推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全省帮扶活动之所以取得显著成绩,重要的是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是各级党委、政府率先垂范,加强领导,为帮扶活动提供了重要保证。

同时,帮扶活动也是事关全局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体现“执政为民”要求,只有抓住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才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

正是由于领导重视、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合力联动,才使帮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第二,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实践探索,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内在动力。

近年来,帮扶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是与我们对此项工作认识不断提高相一致的;帮扶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与我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发挥积极性、勇于实践和探索密不可分的。

正是由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帮扶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理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真正涵义,胸怀为民之心,爱民之情,才焕发出了为困难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的激情和热情。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帮扶路子,是做好帮扶工作的有效途径。

各地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新帮扶内容,拓宽帮扶路子,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帮扶活动。

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政策帮扶与资金帮扶相结合,就业帮扶与创业援助相结合,思想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帮扶困难企业与帮扶困难职工相结合,单位帮扶与社会帮扶相结合,整体帮扶与重点帮扶相结合,在帮助困难职工解困和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明确工作重点,建立长效机制,是做好帮扶工作的根本措施。

建立帮扶活动的长效机制,关键是把帮扶工作纳入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在保证困难职工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把帮扶的重点放在解决困难职工的急难问题上,落实在就业再就业上,只有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标本兼治。

三年多来,各地针对困难职工存在的就业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三难”问题,制定政策措施,完善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困难职工实际困难,通过建立帮扶中心、构建帮扶活动长效机制,使困难职工有苦有处诉,有难有处帮,有疑有处答。

第五,坚持因地制宜,抓好政策落实,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基本方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好这些政策措施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前提。

政策措施的落实必须和本地实际相结合,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会议交流的经验都体现了落实政策的坚定性同因地制宜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充分说明帮扶工作没有现行模式,只有从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才能富有成效地做好帮扶工作。

在充分肯定已经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全省帮扶工作,与党和政府的要求,离职工群众的企盼还有不少差距:

一是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个别地方和单位重视程度还不够,有松懈情绪;二是对一些基层单位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推广得还不够;三是帮扶活动融资渠道过于狭窄,创新帮扶长效机制思路不够开阔,机制还不完善;四是帮扶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等。

这些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同志们,回眸过去,成绩喜人,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时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宏伟蓝图,省委七届十次全会就我省全面建设小康、实现中原崛起,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

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团结共进,努力在帮扶工作中,取得新成效、新突破、新发展,以更大的成绩,为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