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及点评.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702377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及点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及点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及点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及点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及点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及点评.docx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及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及点评.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及点评.docx

幼儿家庭教育案例及点评

家庭教育案例及点评

1、棒槌的敲击

案例:

“怎么搞的?

你看你,总是蠢得跟猪一样!

”小河帮妈妈端菜却不小心把碗给摔破了,妈妈气愤地大声呵斥着。

“算了,想你也学不会。

五分钟热度一过,肯定搞不出个名堂,别浪费我的钱了。

”小灵想学滑轮,却被爸爸一句话否定了。

“我数一、二、三,再不看书我就打人了!

”小语跟同学约好了去公园玩,一点都不想在家里补习英语,可爸爸的巴掌却已经快要落下来了。

点评:

诗哲泰戈尔说:

“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如此光彩亮丽。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

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鼓励的语气: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

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

如孩子端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你不能一味责备他,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

父母应该用鼓励的语气:

“小河不小心打烂了碗,没关系,能帮妈妈做事很不错。

不过以后要先试试碗烫不烫再去端。

”这样,既教给实践的方法,又鼓励了孩子尝试事物的勇气和信心。

信任的语气: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

如果孩子想学滑轮,父亲用信赖的语气说:

“小灵,只要你能坚持、努力学习,一定能滑好滑轮!

”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她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

而如果用的是挖苦的语气:

“就你这五分钟热情还想去学滑轮啊?

”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她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

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而粗暴地反对他。

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想跟小伙伴们玩一下,你不能威胁和强迫他,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

应该用尊重的语气:

“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

”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赞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有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对事物更加富于热情和信心。

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不是很好,可他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就是最大的优点。

当孩子把画捧给父母看时,不要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

“哦,画啊?

画的什么啊?

恩,一般般,继续画。

”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

如果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

“想不到你画得这么好,很有创意。

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

”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2、戴尔的成功

案例:

迈克尔·戴尔是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的500强企业总裁中最年轻的一位。

戴尔还在小的时候,就喜欢摆弄各种玩具。

父亲为他买回的小汽车、小飞机等,他玩不了多久就拆得七零八落。

对此,父亲没有批评指责他,而是鼓励他拆散玩具后要弄清玩具的构造与机械原理。

戴尔稍大一些后,父亲就常把他带到电脑操作室让他观看和动手维修电脑,培养他对电脑的兴趣。

14岁时,父亲为他买了一台电脑。

戴尔将新买的电脑全部解体,反复琢磨后再组装好。

初中毕业时,戴尔已能十分熟练地改装电脑了,并且以低价购进零件,再把升级后的电脑卖出去。

如此不断地动手实践,到18岁高中毕业时,戴尔已经创办了自己的“戴尔电脑公司”。

不仅如此,戴尔的父亲还要求戴尔经常参加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13岁时,父亲就鼓励戴尔参加集邮活动,还让他参加集邮拍卖会,使他亲眼看到拍卖人赚到大笔钱。

这样到了15岁,戴尔就进行了他的第一次生意冒险----通过刊登“戴尔集邮社”广告,拍卖邮票,结果获得成功。

同时,父亲还要戴尔利用暑假推销《休斯顿邮报》,并要求他从推销过程中寻找窍门。

经过一段时间后,戴尔发现,刚结婚和刚搬进新房的人几乎都订阅邮报。

于是,戴尔就通过“结婚登记处”和“银行贷款处”找到这两种人的名单和地址,并向他们推销,结果订户大增,他也因此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点评:

较早地深入社会、注重实践,是戴尔成功的决定性条件,并且使他成功的时间比同龄人整整提前了十年。

而这关键是得益于父亲的正确引导。

反观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对孩子的全部教育工作就是配合学校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让孩子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记忆现成的知识,结果使很多孩子高分低能,生活自理能力差,创造能力差,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差。

其实,现在的人类社会是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高校扩招也已使得高学历不再象以往那样是抢手的香饽饽。

我们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应从戴尔父亲教子之道中获得启示,转变教子观念,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孩子成长为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家长要善于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3、逆反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案例:

许多家长抱怨说,初中孩子特别不听话,爱和大人顶嘴,叫他往东他偏向西,叫他不干他非要干,逆反心理特别强。

强强爸爸不准儿子抽烟,可他发现儿子不但在外面偷偷的抽,还一天就能抽完一包精白沙。

蔚蔚妈妈跟女儿明令不许过早谈恋爱,却惊讶地发现女儿在湘江风光带跟一个男孩子亲热的搂搂抱抱,丝毫没有顾及旁边游人的眼神。

俗话说:

“半大小子,气死老子。

”强强爸爸和蔚蔚妈妈对孩子不乏教训,要求孩子写保证书、暗暗跟踪、实行经济惩罚,甚至严厉地打骂,就是没收到任何效果。

点评:

在孩子的发展过程度中,会出现两个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第二反抗期是孩子的初中阶段。

孩子在第一反抗期,主要是为了争取自我主张,获得活动自由。

如“我要自己穿衣服”、“我要自己吃饭”等等。

孩子的第二反抗期是孩子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剧烈变化的时期。

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开始觉醒,强烈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独立行事。

具体地说,孩子的第二反抗期有下列特点:

一是对现有社会地位的欲求不满。

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

二是与大人在观念上的碰撞。

初中孩子开始对自然、社会、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但他们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观、偏激和绝对性。

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大人的想法与他们格格不入,更反对家长强加给他们的观念。

三是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

孩子生理加速发展,造成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

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常常让他处在焦虑的情绪背景中,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失控。

如果家长依然像教育小学生那样,事事干涉,必然引起孩子的不满。

倘若家长用高压手段,会引起孩子更大的不满和反抗。

因此,教育第二反抗期的孩子,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是行不通的。

那么,家长应该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帮孩子顺利度过第二反抗期呢?

对待孩子逆反心理的几条妙方:

1.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

当父母让孩子发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耐心倾听。

无论孩子讲什么,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这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是了解孩子,以便对症下药,解决矛盾的一个途径。

(2)不随意指责或草率评论。

家长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让孩子把话讲完,避免随意的指责引起双方的不快。

(3)作出积极反应。

当孩子充分表达意见后,家长应作出积极的姿态:

“你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加一点或再改一点就更完善。

”家长的积极反应可以让孩子心情愉快,充满成就感,有利于双方下一次的情感交流。

2、批评孩子切莫伤害自尊心。

明智的家长应懂得如何熟练地运用批评艺术:

(1)分清场合和措辞。

当着亲友或孩子的同伴批评孩子,孩子会感

到难堪和不满,也听不进家长的批评。

(2)批评措辞要适当,切忌“你简直不可救药”、“你怎么不如某某

学习好”、“你真笨”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

(3)对事不对人。

真正懂得批评的家长,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

孩子改正缺点上,而不是揪着缺点不放。

即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4)适当冷处理。

当孩子情绪反应强烈、言语冲动的时候,家长干脆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等孩子冷静思考,平息冲动后再作批评。

4、给自己穿衣

案例:

某幼儿园小班的悦悦活泼可爱,可老师发现她的依赖性实在太强了,什么事情都要喊老师帮忙:

吃饭要老师喂,小便要老师给她脱裤子、穿裤子,午睡时还要老师给她脱鞋、盖被子……老师想让她自己做,她总是可怜兮兮的说“我不会”。

老师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悦悦的妈妈,妈妈无奈地说:

“是啊,孩子这样已经有一阵子,其实以前有什么事她老是想要自己做,但我当时嫌她慢,太烦,就什么都给她做好了。

现在可好,懒得不得了,什么都要大人帮忙。

在老师的耐心鼓励下,悦悦终于开始自己穿衣服了,老师大大地表扬了她,她非常高兴。

下午,当妈妈来接悦悦的时候,悦悦开心地对妈妈说:

“妈妈,我会自己穿衣服了。

”“是吗?

”悦悦妈妈一边回答着女儿,一边习惯性地把挂在教室外面的悦悦的外套拿下来,然后给她穿上。

 点评:

 类似这种现象在刚入园的小班宝宝中表现得较为突出。

在宝宝0-3岁时,父母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喂养上,想方设法让宝宝吃得多,吃得好。

然而有一点却很容易被父母忽视,就是宝宝独立性的培养。

2-3岁是培养宝宝独立性的关键期。

这时,宝宝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他事事都想尝试自己动作的力量和效果。

其实,当宝宝用手抓饭自己吃,用手来夺大人手里的勺子时,已经意味着独立性的萌芽。

宝宝的这种独立性倾向,是一种积极的表现,父母一定要予以鼓励,并引导他学会“自己来做”。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因为宝宝的能力有限,虽然他想自己来,但常常做不好。

例如,自己吃饭,不仅吃得满脸、满桌都是饭菜,而且边吃边玩,饭菜都凉了,这时有些父母就干脆夺过勺子喂他了。

孩子自己扣钮扣,也是好长时间扣不上一个,父母也会忍不住代劳。

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耐心指导不容易,但是应该坚持这样做。

如果在宝宝独立性倾向正在发展的时候,没有给他适时的锻炼,错过了这个时机,孩子的依赖性会越来越重,你再想让他自己做,就很困难了。

同时,如果生硬地干预或限制孩子的独立行动,常常会遭到宝宝的拒绝,伤害他活动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所以,一定要创设条件,尽量满足宝宝要求“自己做”的心理需求,慢慢培养他的独立性。

如果担心把宝宝的衣服、地板等弄脏,可以事先垫些毛巾或报纸等。

不要生硬地干预或限制宝宝的独立行动。

如果时间紧,先与宝宝商量,让宝宝先试一两次,再由父母帮忙。

时间充裕时,比如下午放学和晚上睡觉,尽量让宝宝自己穿脱衣服等。

在宝宝自己做的时候,最好有大人在一旁鼓励,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适时的帮助。

不要因为嫌宝宝烦,索性让大人来,或完全让他自己来,一点也不帮他,等着看他自己受不了挫折,再放弃。

独立性是幼儿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也是幼儿终身发展的重要素质。

宝宝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上。

如果宝宝的自理能力好,进入幼儿园后,就会在群体中表现出色,自信心也会增强。

相反,一个自理能力差的宝宝,在幼儿园里时常有挫折感,无形中产生“我”不如人的想法,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宝宝的上进心。

5、给孩子自由

案例:

一位邻居妈妈向小珏抱怨,说自己的孩子脾气特别大,还有攻击性行为。

小巫观察了一段时间后说:

“那是因为他没有自由,你总是不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时孩子正想玩花圃旁边水坑里的雨水,他妈妈已经制止了他,怕弄脏衣服。

听了小巫的建议,妈妈开始尝试让孩子自由地玩水。

孩子高兴极了,一边玩,一边向大家报以灿烂的微笑,妈妈说,从来没看见孩子这么开心。

后来妈妈反省到,大人总是怕孩子弄脏、摔着,这也不让孩子做、那也不让孩子做,孩子在家,似乎总是在跟大人在进行无穷的斗争和怄气。

   小珏说道:

“孩子本应该放在探索世界上的精力,却花在跟父母玩猫追老鼠上,这正常吗?

要保护孩子是好事,但是不应该侵犯孩子的空间,剥夺孩子的自由。

当你给孩子自由,孩子就能专注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不会捣乱、发脾气。

”衣服脏了可以洗,为了成人方便省事儿而阻拦儿童自由地发展,会遏制儿童大脑和心灵的健康成长,会带来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点评:

说起给孩子自由,很多家长都会大惊失色。

给孩子自由,最大的障碍在于成人内心的恐惧,一方面担心自由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另一方面害怕自由会造成孩子的放纵和破坏性后果。

其实幼教中的自由是建立在尊重儿童发展客观规律上的,当孩子需要自我发展时,不要阻碍他;当孩子认真探索时,不要打断他;当孩子提出要求时,给他选择的权利。

  

运动和游戏是促进大脑充分发育的首要前提,是智力开发的必要条件,许多家长对此认识不足,限制孩子体能的发展,从而也限制了孩子智能的发展。

孩子探索世界时,也是他最聚精会神的时刻,成人过多地干涉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影响孩子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抑制孩子大脑的发育和成长,剥夺孩子的自信心。

那些上学后不专注的孩子,有所谓“多动症”的孩子,追溯其成长史,往往都有家长干涉过多,限制过多的痕迹。

大部分患有所谓“感统失调症”的儿童,都生活在行动没有自由的环境里。

当家长给予自由和信任,孩子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就能够轻松地控制自己。

另外,由于孩子的精神和情感得到充分的满足,物质的满足就不是主要的,所以孩子不闹。

真正的自律品质不是来源于严加控制和惩罚,而是来源于尊重和自由。

6、智慧妈妈,这样请保姆

案例:

小慧才6个月时妈妈就上班了,从此她每天有10多个小时单独与保姆呆在一起,因为家里住房小,就连晚上保姆也是在慧慧的房间里搭床睡觉。

这是无数个现代小家庭的缩影:

因为妈妈时间有限,相当一部分教养孩子的责任被托付给了保姆。

所不同的是,在慧慧身上我们丝毫看不出被保姆娇纵坏了的痕迹,孩子也从来没有尝试过利用妈妈和保姆在教养方面的分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要归功于妈妈,她说:

与保姆相处也是一种智慧,因为你是否真正坚持了自己的养育原则,你是否真正懂得尊重保姆,很快会在孩子的身上反映出来。

  点评:

怎样与带孩子的保姆沟通、相处?

小慧妈妈为大家提供了四条值得注意的原则:

  1、保证亲子时间

  许多在职场上拼了一天的妈妈,回家后只想把自己放倒在床上,看着吵吵嚷嚷的孩子抱一下、亲一下后,又会交回保姆的手里。

慧慧妈妈认为,这样下去只要一两年就会看出孩子与母亲疏远的痕迹,带来的后果是保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父母,一旦保姆宠溺孩子、娇纵孩子、吓唬孩子,父母要“扳正”孩子的坏习惯就很难了。

因此,除了出差去外地,妈妈每天与孩子至少要接触两三个小时,便于及时发现保姆在教养上的问题,及时与之密切沟通。

  2、贯彻一致性原则

  在一个家庭,教养孩子的宽严尺度一定要一致,妈妈与保姆之间也一样。

如果妈妈督促孩子把他不喜欢的饭菜吃掉,而保姆出面求情说,私下又买来零食讨好孩子,就破坏了妈妈规定的教育原则所以一开始妈妈就要与保姆讲明白:

如果双方的管教尺度有所不同,可以私下讨论;但当着孩子的面,两人一定要保持高度一致,让小孩无空子可钻。

  3、过分小心的保姆不可取

很多人强调保姆的责任心,把保姆是否小心翼翼放在第一位,这给了保姆一种错觉:

尽量限制孩子的行动才可以令孩子安全,也才能令主人挑不出错来。

其实,过分谨小慎微的保姆对孩子个性方面的压抑是显而易见的,保姆不鼓励孩子尝试,什么都想代劳;保姆夸张外部世界的风险,使孩子怯于与成年人及陌生人交流;保姆限制孩子的活动,让孩子穿得太多,使孩子的免疫力和运动能力都比同龄人差。

  

4、尊重保姆就是给孩子一份爱的教育

 0-3岁的孩子与保姆朝夕相处,很自然地把保姆当作家庭的一分子。

如果保姆在家间有委屈、愤懑、伤感,甚至有情绪上的激烈对立,她很有可能将自己的不满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对这个世界的寡情与无常产生“超前认识”,这对孩子养成乐观、善解人意的性情,以及孩子基本安全感的建立都没有好处。

因此,聪明的妈妈,应当在与保姆的相处上给保姆以极大的尊重,也就是给了孩子一份宽容与爱的教育。

 

7、多动的孩子

案例: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孩子表现得很淘气、不听话、好动、不愿集中精神去做某些事,老师和家长就会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不但给孩子扣上一顶大“帽子”,还时时处处管着孩子、限制他的活动,但往往适得其反,孩子更加不听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点评:

“多动症”和“多动”的孩子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孩子先天的气质不同,有的孩子活动量大,精力旺盛,我们不能简单的因为他动作多就判断他是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个医学的名词,是一个明确的疾病。

主要的原因一个是先天的脑损伤,再有就是在早期家长的教育方法或者是教养环境不当,比如说过渡的保护、过度的溺爱或者望子成龙给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压力都可能造成心理行为的问题。

“多动症”和“多动”的孩子有几个明显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一、多动的孩子动作本身是协调的,它只不过是动的多;“多动症”的孩子特点是没有目的的多动,你表面上看他动作很多但是他不协调。

二、“多动症”的孩子基本上伴有“注意”的障碍。

我们知道“注意”包含有两项,一个是有意的注意是受自己主观意识控制的;一个是无意的注意就是外界刺激造成的马上注意。

“多动症”的孩子主动注意的能力比较差,相反无意注意的能力比较亢进,所以他很难专著一项事情。

三、“多动症”的孩子往往具有冲动性,很难控制自己,往往会有干扰、破坏别人的冲动。

  具体来说,家长怎样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呢?

这里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测定方法——康纳氏量表,可供家长参考。

 10个项目,根据每个项目进行评分。

如果“无”,记0分;“只一点”记1分;“多”,记2分;“很多”,记3分。

10个项目分别为:

(1)活动过多。

一刻不停。

(2)兴奋激动,容易冲动。

(3)易打扰其他孩子。

(4)做事有头无尾。

(5)常坐立不安。

(6)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分心。

(7)有要求就必须立即满足,否则,容易灰心。

(8)经常哭泣,大声叫喊。

(9)情绪不稳,变化迅速。

(10)容易发怒,常出现意想不到的行为。

  把各项分数累加,若总分为15分,或超过15分,您的孩子就可能有多动症。

而且分数越高,可能性越大。

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去医院作进一步诊断。

  无论是孩子有多动的倾向还是真正的已经得了多动症,对家长来说都是有所作为的,因为大多数的孩子经过良好的治疗都可以得到康复。

治疗一般的来讲可以配合药物治疗,但4、5岁以下的小孩子最多的还是要靠家长进行行为的治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多动症的孩子不能过多斥责、打骂,或用其它听话的孩子做榜样,而应该以鼓励教育为主,采取“行为疗法”。

首先,在孩子能相对保持安静的时候,要给以表扬、鼓励,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激发孩子内在的上进心;其次对多动症的孩子应进行个别化教育,采取动静结合的方法,给孩子创造机会好好玩,引导他从事正常的活动。

8、怎样看电视

案例:

现在,许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认为看电视就象看图画书一样,可以发展孩子智力。

而有的父母为了自己做家务或打麻将,打发孩子去看电视,把电视机当成照顾孩子的“保姆”。

  很多孩子在看电视时往往爱坐得靠前,离荧光屏很近,电视机的光度时亮时暗,变化很大,这样会使儿童眼睛的睫状肌调节功能降低,逐渐使晶状体突出而导致近视。

同时,孩子习惯长时间静态地坐在电视机前,不但影响身体动作技巧的发展,同时也减少了与同伴交互作用的机会。

另外,孩子的可塑性最强,善于模仿,但缺乏分析思考的能力,常使孩子不经过滤而照单全收电视上所播映的内容,进而影响其行为、语言、思考及态度表现。

点评:

综上所述,家长要有正确的休闲观,别把电视作为家人的主要休闲方式。

同时,只要正确地看待电视,电视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和娱乐工具。

1、时间监督。

孩子每天收看的电视不宜过多,最好不要超过1-2个小时,节假日也最好不要超过2个小时,别因为是假日而放任孩子看电视。

2、帮助孩子制作看电视的时间表。

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什么时间是孩子看电视的最好时间,即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最有意思的节目看,而不是单纯地限制时间。

这样就可以改变孩子盲目的收看习惯,教会孩子有目的有计划地收看。

3、在看的过程中教育孩子。

父母应该尽量陪着孩子一起看电视。

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节目内容,在对内容发表意见时也能有更好的判断力。

在看电视过程中要耐心解答幼儿对电视的疑问,边看,边问,边解答。

也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看,鼓励孩子在看的过程中作出适当的评价。

使幼儿知道电视内容并非全部都是真实的。

告诉孩子主角是由演员扮演,场景是经过布置的,节目多由厂商提供,收视率可决定节目的收入以及广告的意图销售商品给观众等等。

9、孩子虐待动物怎么办?

案例:

云云的爸爸最近很疑惑,自己的孩子怎么了,这么一个聪明漂亮的小女孩,怎么会表现得这么残忍呢?

原来,上个星期天爸爸带云云去钓鱼,云云则在一边拿着蚯蚓玩来玩去。

过了一会爸爸发现,云云正用一根塑料绳子拦腰系在蚯蚓身上,随着蚯蚓扭来扭去挣扎得厉害,云云也把绳子越勒越紧。

爸爸劝云云把绳子松开,云云却不依不挠,一使劲,蚯蚓变成了两截。

看着在地上扭动的两截蚯蚓躯体,云云发出了“咯咯咯咯”的灿烂笑声。

爸爸皱起了眉头,想起暑假里带云云去乡下老家,云云跟表弟也是玩得无比开心,可走近去一看,他们竟然在用刀片剖开一只螳螂的肚子,黄黄白白的东西让爸爸直恶心。

而上次,云云更是用手去掐金鱼,等爸爸赶来抢救的时候,鱼缸里已经只剩下一条活鱼了。

云云到底怎么了?

想起新闻报道里的大学生硫酸泼熊、微波炉烤熟小狗事件,爸爸开始对现在的孩子犯迷糊了,有点不寒而栗的感觉。

点评:

在大家的印象中,似乎很多小朋友(包括自己)都曾有弄死小动物的行为。

教育专家认为,幼儿最初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3岁左右的孩子通常会出现暴怒、突然发脾气、摔东西,这个时候他还不能稳定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会表现出对动物的不友善,如踩死、掐死小动物。

但他自己并不知道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因为他还不懂哪些是社会允许的,受到称赞的,哪些是社会禁止的,受到指责的。

当然,他就不能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

所以,一般认为7岁之前发生虐待动物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正常。

但家长应注意要引导孩子爱护小动物。

如果7岁以后在六个月里连续出现虐待动物的行为,并且使其致死,伴随还有其他不良行为,如撒谎、打架、偷窃等行为,那么家长应引起高度重视,孩子可能已经患有品行障碍。

儿童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表现。

一般情况下,儿童所承受的压力多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不和的压力。

如果家中经常发生“大战”,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就有可能形成偏激和虐待心理,并把这种心理发泄在弱小的动物身上,以小动物的痛苦为乐。

  第二,过分严厉管教的压力。

有时候,家长为了孩子能早日成“龙”,对孩子管教过严,甚至用打骂、跪洗衣板等方式来惩罚孩子,这种野蛮的行为很可能使儿童产生仇恨心理。

为了发泄,他们只能欺凌弱小、弱肉强食,把心底的愤恨都发泄在小动物身上。

  第三,学习方面的压力。

有的孩子在遇到学习压力时,以逃避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如逃学、打瞌睡等;也有的孩子在遇到压力时,用攻击的方式来释放心中的紧张情绪。

虐待小动物就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第四,对新生活不适应的压力。

如果突然改变了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也有可能给儿童造成心理压力。

在无法适应的情况下,儿童报有可能采取攻击外界的行为来保护自己,以此减轻内心的恐惧。

例如,父母的离异,亲人的死亡,或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重新开始生活,都会给孩子带来内心恐惧,有的孩子就用虐待行为来缓和恐惧心理。

  了解了引起虐待行为的原因,做家长的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看看您的孩子的行为属于哪种压力造成的,然后尽量去帮孩子缓解内心压力。

10、音乐胎教

案例:

A、凯凯妈妈高兴极了,她发现儿子才7个月大的时候,就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那就是当大人把碟机打开,塞进去一张歌碟(儿童歌碟),凯凯就会始终保持着一个坐姿,兴奋地望着屏幕,嘴巴跟着歌曲咿呀学语,连喊他的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