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69631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

《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docx

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

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结

  20XX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市发展遭受“5"12”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

在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和支持下,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扎实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全面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总体上保持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完成了市xx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计划。

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3901.0亿元,增长12.1%,高于年度计划0.1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3012.9亿元,增长25.8%,高于年度计划7.8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21.9亿元,增长19.5%,高于年度计划6.5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增长62.0%,高于年度计划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90.7亿美元,增长58.8%,高于年度计划40.8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22.5亿美元,增长97.3%,高于年度计划41个百分点。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比年度计划多降0.15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4.6亿元,同口径增长19.1%,高于年度计划3.1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元,增长14.1%,高于年度计划6.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增长14.9%,高于年度计划5.9个百分点。

  ――城镇新增就业11.7万人,高于年度计划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低于年度计划0.4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3,低于年度计划0.7个百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2.1‰,低于年度计划0.9个千分点。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20XX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我市积极妥善应对,总体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增长呈现波动起伏的走势。

一季度,全市经济延续XX年高增长的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1%。

上半年,受地震灾情冲击,经济增速降至11.2%。

三季度,由于我市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及时部署恢复生产、繁荣经济各项工作,迅速出台一系列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恢复生产的政策措施,经济增速有所回升,1-9月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到12.2%。

10月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外其它经济指标均有所回落,我市及时出台扩大内需12项具体举措,努力抓投资促消费,地区生产总值虽然增速较去年放缓,仍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6.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三次产业结构为6.9:

46.6:

46.5。

  三大需求保持增长。

一是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面对严峻形势,我市抓住灾后重建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发挥试验区比较优势,加大投资力度,保持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增长25.8%,仅比上年低0.4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6.1个百分点。

二是消费平稳增长。

在受地震灾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有所下降的不利条件下,我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措施,改善消费环境,消费增幅达19.5%,比上年高2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

三是出口大幅增长。

克服外需减弱的困难,出口增长52.5%,比上年高17.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支撑作用增强。

全年实施572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15亿元,超过年度计划43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0.3%,高于去年12.1个百分点。

围绕“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启动了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市域“三轨九路”、信息化骨干传输系统等一批重大项目。

年底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适时启动了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成昆铁路货车外绕线、成都东客站、成绵乐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发挥了重大项目对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支撑作用。

  对内对外开放成效明显。

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开展灾后重建招商及西博会等系列招商引资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2.5亿美元,到位市外内资929亿元,分别增长97.3%和47.7%;新增bp、泰科电子、卡特彼勒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

外贸持续增长,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其中出口90.7亿美元,分别增长62.0%和58.8%。

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4.5亿美元,同比增长149.8%。

  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

  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地震灾情给我市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遇难4307人,失踪429人,受伤33506人,直接经济损失1247亿元。

地震发生后,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全力抗震救灾。

第一时间启动紧急预案,坚持把抢险救人放在第一位,使5456名群众被救生还;解救转移了13余万受困群众和1.3万境内外游客,及时救治8.4万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周密支部灾区卫生防疫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保证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全力安置受灾群众。

紧急向灾区调运生活急需物资,设置临时救助点和集中安置点1844个,保证200多万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处。

全力安置受灾群众,帮助94.7万受灾群众在全省率先实现过渡性安置,并采取措施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冬。

  迅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全力支部损毁基础设施的修复,很快恢复重灾区水、电、气供应,紧急排险震损水库67座,应急处置堰塞湖22处,排除地质

  灾害112处,防止了次生灾害发生,千方百计保证并率先实现中小学全面复课,认真抓好受灾群众的困难救济、就业培训及就业援助和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安置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基本恢复了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秩序和城市管理秩序,帮助34.8万灾区群众实现就业。

及时支部商场、超市及餐饮等服务业恢复正常经营,全面支部农业抢种抢收,积极支部受灾企业恢复生产。

  同时,及时支部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大宣传活动,加强救灾资金物资监管,全力维护灾区社会和谐稳定。

  灾后恢复重建进展顺利

  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确定了“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的任务和“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的目标,及时启动和扎实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及时开展灾害损失评估以及灾后重建基本目标、思路和政策措施及规划研究制定工作,在科学、客观评价地震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要求,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编制完成《成都市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和36个专项实施规划,为灾后重建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提供了规划依据。

  灾后重建重大项目稳步推进。

实施损毁房屋、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产设施、城镇体系、生态环境等“六大工程”,推进1808个灾后恢复重建重大项目,总投资为2973亿元,20XX年开工建设358个项目,完成投资147.7亿元。

其中,农村重建住房开工7.26万户,占重建的32.6%;维修加固开工15.2万户,占维修加固总数的98.3%。

城镇住房重建完成3067.2万平方米,占重建计划的22.8%;维修加固完成49.5万平方米,占维修加固计划的95.2%。

城乡41.3万名受灾群众实现了永久性安置。

首批9个交通项目全部开工;做好受损学校医院维修加固工作,开工建设277所中小学重建学校、93个县乡医疗机构重建项目。

加强与对口援建省市的产业互动和生产对接,达成247个项目援建协议,开工建设131个项目,完成投资23.4亿元。

初步形成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局面。

  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

  立足推进城乡一体化,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以规划为先导,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三个集中”为根本方法,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提升“三个集中”综合效益,推动统筹城乡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规划的龙头基础作用不断增强。

在灾后重建中提出和实施灾后住房重建“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全域成都”科学规划体系。

启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完成全市“xxx”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

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区县域总体规划、试点乡镇乡村规划,完成“两轴四片”、“四大新城”等城市设计及各专项规划、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修编和“三轨九路”控规编制。

强化城乡规划监督,规划执行力明显增强。

  “三个集中”深入推进。

一是工业集中集约发展不断深化。

按照“一区一主业”原则,确定各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方向,编制完善集中发展区规划。

加大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4亿元。

推进青白江―新都区连片发展,筹划共建成都资阳、成都眉山、成都阿坝工业园。

全市工业集中区内685户企业竣工投产,922户企业开工建设,全年全市工业集中区净增规模以上企业332户,区内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75户,工业集中度达到68.2%。

二是土地规模经营扎实推进。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依托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和农业重大项目,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和土地集中集约适度规模经营。

全市新增耕地流转面积59.3万亩,农用地流转面积达303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8.7%,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26.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7%。

三是农民向城镇集中加快推进。

制定实施促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向城镇居民转移的办法,转移农民3.9万人。

规范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管标准和程序,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开工新建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区553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到63.5%。

  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完成确权颁证37.8万户,成立全国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所和6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产权流转3.4万宗、金额15.3亿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确权林地265.1万亩、确权到户53.1万户、核发林权证40.8万份。

二是创新耕地保护办法。

建立并落实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签订12.6万亩耕地保护合同,累计发放耕保基金4430万元。

三是用统筹城乡的办法推进灾后重建。

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引入社会资金参与联建,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筹措重建资金,通过农村产权抵押担保融资推进住房重建,集成推进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重建,同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四是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地方金融机构改制、村镇银行试点和农村产权担保融资试点等取得明显成效。

五是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行政审批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进一步削减,并联审批制度、大部门制加快推进。

在市区两级政务中心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当场办结件占办结总数的80.7%。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纳入统计的23户市监管企业国有资产总额增长28.2%。

  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

一是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积极推进。

四大

  新城建设加快,南部新区累计投资114亿元,东部新区土地整理及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3亿元,北部新区完成北部商贸城片区总体规划、实施凤凰山片区改造,西部新城建设进展顺利。

旧城改造取得成效,“两轴四片”已开工项目45个,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搬迁改造惠民工程推进顺利,“城中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各类建筑拆迁309万平方米。

二是新型城乡形态建设步伐加快。

以县城和优先发展镇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重点镇建设完成投资69.2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16个。

建设小城市、新市镇对外通道130公里、122公里。

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9.8平方公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洛带镇、新场镇被评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