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94153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要点.docx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要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要点.docx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要点

绪论

•1.科学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

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科学心理学的开端: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抛弃精神分析所强调的意识问题,以可量化的实验来研究心理学,不同于精神分析学者所强调的质的研究。

【心理学家通过建立理论和开展心理学研究来解答关于行为和心理过程的问题。

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包括提出问题的方式、解答问题的逻辑和方法

科学方法的两个重要特征:

实证方法和怀疑态度】(书上内容)

案例:

媒体暴力(MV)的研究、聪明的汉斯_强调用好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来回答有关行为的问题

•2.科学的背景(三个)

–历史背景

1.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洛克—19世纪的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1879冯特—19世纪末,费希纳(心理物理)、赫尔姆霍兹(反应时)//—华生,行为主义、黑箱s-r—1967,neisser认知心理学

2.实证方法强调依靠直接观察和实验回答问题,因其持续推动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而备受推崇

计算机革命是使心理学研究的主旋律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科学的关键因素。

–社会和文化背景

1.影响课题的选择、研究结果的接受及实施研究的地点;当人们用适合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和眼光去衡量其它文化时,会产生民族中心主义

2.社会和文化背景对研究产生影响:

对研究课题的选择、支持研究课题的资源、社会对研究结果的认同

–道德背景

1.要求研究者在伦理上保持最高标准

2.《APA伦理准则》可以指导研究,帮助评估伦理困境:

如欺骗性策略的风险和收益,用动物做实验等(欺骗被试、动物被试)

3.学术不端

•3.象研究者一样思考

【•对以怀疑态度看待那些关于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研究结论。

即使这些结论是根据已经发表的科学得出的。

(不仅要“眼见为实”,还希望一遍又一遍地证实。

怀疑是因为行为很复杂,受很多因素影响;研究是一种人类活动,而人总会犯错误;科学家比没有经过科学训练的人更谨慎。

•对一个结论最有力的证据是:

多项研究得出一致性的结果

•研究假说经常用一种预测的形式对以后的结果进行解释

•使用多重方法和测量来研究问题,是心理学家理解行为和心理的最好方法】

·为什么需要怀疑?

因为研究存在偏差。

·对此偏差的解决办法:

1.研究者应尽可能用统一的方式对待被试,严格遵循事先制定的研究方法和程序

2.确保研究者对与结果有关的被试或任务的特点不知情

3.双盲实验:

研究者和被试对对方都是不知情的。

–评价媒体报道中的研究发现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媒体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的。

然而,通过媒体报道研究可能有两个问题:

【1.媒体报道的并不总是好研究,需要受众批判性地区分研究的好坏

2.“翻译过程中的信息遗漏”】

e.g。

莫扎特效应、语义传递

–开始做研究

【我要研究什么?

我如何建立一个研究中要检验的假设?

我研究的问题有价值么?

研究的一般步骤:

1.形成研究思路(提出研究问题)

2.形成可检验的假设(产生研究假设)

3.文献综述(形成操作定义)

4.开展预研究

5.完成研究项目

6.数据统计检验

7.解释结果

8.撰写报告和论文

 

第二章科学方法

一.科学方法和日常方法

1.科学方法和日常方法

【·科学方法以实证为基础,要求系统的、控制的观察。

•科学家在实验时对实验对象的控制最为严格,研究者操纵自变量以确定它们对行为的影响。

•因变量是对行为的测量,用来评估自变量的效果。

•科学报告是客观、无偏的;使用操作性定义可以促进概念的准确交流。

•科学仪器准确且精细,物理测量和心理测量应该可信且有效。

•假设是对现象试探性的解释,可检验假设有非常明确的概念(操作性定义),这些概念均为非循环定义的概念,并且均可被观察。

2.一般方法

科学和非科学方法的特征和区别的

非科学的(日常的)

科学的

一般方法

直觉的

实证的

态度

非批判性的,认可的

批判性的,持怀疑态度的

观察

随意的,非控制的

系统的,控制的

报告

有偏差的,主观的

无偏差的,客观的

概念

模糊的,带有冗余含意

定义清晰,操作具体

仪器

不精确的,不准确的

精确的,准确的

测量

不可信的,无效的

可信的,有效的

假设

不可检验的

可检验的

3.观察

1.日常观察常常做不到仔细或系统,多数人在观察的时候没有尝试控制或者排除可能影响事件的因素。

2.科学观察不像随意观察,是系统而有控制的。

控制(control)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必不可少的成分

二.科学方法的目标

3.在实验(experiment)中,科学家操纵一个或多个因素,并观察这种操纵对行为的影响

4.研究者为了确定什么因素影响行为而控制或者操纵的因素被称为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

–在最简单的研究中,自变量有两个水平,处理和不处理。

前者称为实验条件,后者称为控制条件

•用来评估自变量对行为的影响作用而测量的指标被称为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

4.报告

·日常的:

–个人偏见和主观印象;经常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态度报告事情

–E.g.,报告课程内容

•科学报告:

–观察者必须提高警觉,避免迅速做出推断的倾向。

–应该充分详细地描述事件,但不包括琐碎的不必要的细节。

–科学报告要尽量无偏和客观,检查一个报告是否无偏的一个可接受的方法是,报告是否被一个以上的独立观察者证实。

–E.g.,卵在公鱼口中孵化

5.概念

【概念(concept)涉及事物(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事件(活动中的事物)以及事物或事件之间的联系,还有它们的特征(Marx,1963)。

•概念是我们进行交流的符号,清晰的思想交流需要概念有明确的定义。

•【心理科学中概念称为构念(construct)。

一个构念就是一个概念或是一种思想。

心理构念的例子包括智力、抑郁、攻击性和记忆等等】。

【操作定义:

即根据可观察的程序来解释概念。

这个观察程序是用来产生和测量概念的。

】或者说,以一种其他研究者可以复制的方式建立某个概念(e.g.“取一只蝾螈的眼睛,一条青蛙腿,三只牡蛎,摇晃两下”,“1.排骨、葱段、姜片放入锅中,加清水煮开后,撇去浮沫;2.放入花椒大料干辣椒,煮至筷子能扎透,将排骨捞出”)

【操作定义的两大缺点】

–A、多种操作定义=>就有多少种这个构念?

Eg.关于智力的操作定义(多种纸笔测试)

–B、定义并不总是有意义的•Eg.关于智力的操作定义(在鼻子上平衡球)

三.科学理论的构建和检验

6.仪器

·1879年,冯特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用反应时仪器测量认知过程的时间。

•通过校准刻度或者与已知准确的另外一个仪器核对的方式,可以确定仪器的准确性。

•测量存在不同的精确性水平。

(精确性vs.准确性)

•生理心理学实验(例如评估一个人的唤醒水平)需要能精确测量内部状态的仪器。

(–Eg.测量心率和血压的仪器,焦虑测验中运用的测量皮肤生物电反应(GSR)的仪器)

·纸笔测验,问卷和测验是心理学家最常用的行为测量工具,量表也是观察者使用的测量工具

7.测量

·物理测量是科学测量的一种类型,它包括一致的量度标准和实施测量的仪器,比如长度、时间、重量。

【•心理测量: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观察者就是心理测量的工具。

更具体地说,几个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是心理测量的基础。

比如“漂亮”、“智力”、“攻击性”等。

【测量的效度与信度】

效度(validity)是指测量的“真实性”

信度(reliablity)是指测量之间的一致性。

(如果一个观察者与另一个观察者的观察一致,就认为观察是可信的。

8.假设

【假设是对某事件试探性的解释,回答关于怎么How?

和为什么Why?

的问题。

•在【简单水平】上,假设仅表示怎么把特定变量联系起来(“How?

”)

(–Eg.白与“好的”、黑与“邪恶”/–Meieretal.(2004)当颜色与情感冲突时,反应更慢,错误更多)

•在【复杂的理论水平】上,假设可以提供特定变量联系起来的原因(“Why?

”)

(–Eg.情感判断(Barsalu,1999;Laoff&Johnson,1999),人脑进化的结果使概念思考与物理知觉自动联系起来;如有冲突,则需要额外加工(例如时间、思考),才能消除自动联想,去判断词的褒贬)

【可检验性】:

是区分随意的日常假设与科学假设的一个指标。

有三种类型的假设不能通过“可检验性检验”:

–假设提及的概念没有被恰当地定义

–循环假设不可检验

–不被科学承认的观念和信仰

【小结】

科学方法的特征:

实证研究、系统和控制的观察、无偏和客观的报告、有操作定义的构念、精确的仪器、有效且可靠的测量、可检验的假设

二.科学方法的目标

1.描述

【描述指的是研究者用来定义、区分、分类或者把事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类的过程】

科学描述的方法:

常规法则研究法、个人特质研究法

【常规法则研究法】:

心理学家试图建立适用于多样性总体的广泛概括和一般规律。

通常需要大量的被试,试图去描述一组人的平均水平或者有代表性的表现。

运用常规法则研究法的研究者承认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然而他们试图强调相似性而非差异性。

研究者描述生物一般性特征都会以一组不同生物体的平均表现为基础。

【人特质研究法】:

其研究对象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其主要研究形式是个案研究法。

【定性研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广泛运用定性研究法。

定性研究的数据最主要来自于访谈和观察。

定性研究通常是“自然发生的、自然情景中的平常事件”。

研究者要求被试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描述他们的经历,而不是要求被试使用理论或先前研究已经建立的范畴和维度。

【定量研究】:

设计研究的结果主要来自统计汇总和分析。

2.预测

对事件及事件间关系的描述是预测的基础。

【相关】【共变】

当一个变量的分数能用来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分数时,可以认为两个变量存在相关。

当相同的人、事或物的两个不同的测量指标一起改变时,我们就说存在相关(correlation)。

也就是说,当一个变量的一列分数趋向于和另一个变量的一列分数相关联时,此时两列分数称为“共变”。

有效的预测并不在于知道为什么俩变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3.解释(用实验找到现象的原因)

1.心理学家解释一个现象的原因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共变、时序关系以及排除其他貌似真实的肯能原因。

(事件的共变:

即如果一个事件是产生另一个事件的原因,那么这两个事件必定一起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一个事件发生了变化,另一个事件也必然发生变化。

•时序关系:

即推测原因必须发生在假定结果之前。

•只有当其他可能导致结果的原因被排除了——当貌似真实的可能原因被排除时,对原因的解释才能被认可。

2.实验方法就是研究者操纵自变量以确定其因变量的影响,研究者可借此建立时间序列关系,并清晰的确定共变趋势。

3.如果研究中没有混淆因素,那么久可以排除其他貌似真实的可能原因。

(如果两个潜在自变量同时发生变化,就会产生混淆。

如果研究被混淆,就不可能判断成绩差异是由那个变量引起的)

4.研究者尝试对研究结果进行推广,使其研究发现可以描述不同总体、情境和条件。

4.应用

1.在应用研究中,心理学家运用他们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改善人们的生活;心理学家进行基础研究是为了获得有关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知识,以及对理论进行检验。

2.关于创造性的变化的研究通常叫做【应用研究】。

心理学家运用他们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改善人们的生活,因此会涉及不同类型的干预。

3.心理学家进行基础研究是为了获得有关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知识,以及对理论进行检验。

 

三.科学理论的构建和检验

【·理论是用来解释现象的原因的,它在解释的范围和水平上存在差异。

•科学理论是按逻辑组织起来一组命题,用来定义事件、描述事件间关系和事件的发生过程。

•成功的科学理论能够对实证知识进行概括,通过提出可检验的假设,对研究进行引导并且能通过严格的检验。

•研究者通过判断理论的内部一致性、检验理论过程中是否出现假设的结果,以及基于严密的解释能否做出明确的预测等方面对理论进行评价。

【理论的不同解释范围】

理论的范围越广,理论本身就越复杂;当代心理学的多数理论在范围上适中,只试图说明限定范围内的现象

【理论的产生】

理论是科学家的直觉、个人观察和发现的知识(已知事实和概念)的有机结合。

【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theory)是一组命题(断言、陈述、主张)的逻辑性组织,这些命题用来定义事件(概念),描述事件间关系和解释事件的发生过程。

【评价&检验科学理论】

–科学家评价一个理论,首先要看它是否具有逻辑性,即判断理论是否有意义,判断理论的命题间是否存在矛盾。

–用实证检验理论中提出的假设。

即最好的理论应该是顺利通过了所有假设检验的理论。

–逻辑是自圆其说(内部自洽),实证是外部助力

【评价理论的三个标准】

–精确性

–简洁性(经济性或吝啬原则)

–可检验性(可证伪性,是最重要的标准)

【可证伪性】

科学理论中的表述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从中得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

这项原则通常被称为“可证伪性标准”

即,一项理论在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的同时,应该指出哪些事情不会发生

【证伪主义】

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SirKarlRaimundPopper)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

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

,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

【可错性和真伪不对称性】

可错性:

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某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

(比如,不能找出无穷多的绵羊证明绵羊是白色的)

【归纳法和否定归纳法】

归纳法:

归纳是认识论,不是逻辑理论,其本身是一个探索过程,不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

否定归纳法: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以经验检测的“可证伪性”而不是“可证实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陈述的划界标准,并以“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代替“观察-归纳-证实”的“实证机制”,为科学知识的成长提出新的解释。

(不是波普尔的主要贡献)

【可证伪度】

一种理论容易被证伪的程度

•越是普遍的理论越容易被证伪

【证伪的重要性】

--证实的信息可以和任何数量的假设或者理论相一致,而证伪的信息却能排除掉某些假设或理论。

在很多时候,负面的信息比正面的信息更有意义

–在人们的推理中,证实的倾向非常强烈,即使这样做效率非常低。

在科学推理中,证实偏向会阻碍科学的发展,因为证实偏向没有自我纠正的机制

–证伪一个假设不容易,人们更倾向于用简单的方法去证实。

第三章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一、实施研究前需要思考的伦理问题

【APA伦理标准】

【8.01机构批准】实施研究前,需向审查机构提供研究计划的准确信息并获得批准

审查机构:

人类被试:

机构审查委员会—审查员:

5位不同技术背景人员,至少一位非机构人员。

动物被试:

动物实验管理委员会:

1科学家、1兽医、1非机构人员

纽伦堡法案:

制定对人进行实验的规则

Apa的伦理准则

•二、风险收益比

研究是否值得做

【风险】风险性质;风险大小

【收益】收益大小;科学价值;社会价值

如何具体【风险收益比】

【风险判定】:

研究中潜在风险包括身体伤害、社会伤害、情绪压力等

评价风险必须与被试的日常行为、身心健康状况及其能力为依据。

【最小风险】:

当研究过程和内容与被试的日常生活经历相似时,该研究的风险最小

【风险应对】:

1.无论是“处于风险”还是“处于最小风险”,被试必须得到保护2.为保护被试不冒社会风险,被试应匿名,或由研究者为其信息保密

【知情同意】:

1.研究者与被试通过知情同意程序来达成一种社会契约2.研究者的道德责任:

清楚描述研究程序、澄清风险、解答疑问3.被试的道德责任:

不撒谎不欺骗,以恰当的行为方式作出反应

•三、心理学研究中的欺骗

心理学研究的欺骗指:

研究者故意隐瞒信息或有意误导被试对实验的理解和认识。

违背了知情同意的道德原则;在心理学某些领域,却被认为是必要的研究策略

结论:

欺骗是必要的研究策略,需谨慎使用

•四、事后解释

实验结束后,研究者仍担负着使被试收益的道德责任。

实现此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提供完整的事后解释

【事后解释的必要性】

事后解释既有益于被试、又有益于研究者。

事后解释使被试了解研究性质、自身研究中的作用及研究过程使被试对自己的参与过程感觉良好。

使研究者获悉被试对研究过程的观点,产生新思路

•五、用动物做研究

•六、心理学研究的报告

•七、伦理决策的步骤

•小结

·心理学研究会引起很多伦理问题。

•开始一项研究前,要向机构审查委员获得制度上的批准。

•机构审查委员会的功能之一就是对研究的风险收益比达成一致,风险可能包括身体的、心理的或社会的伤害。

•大多数心理学研究必须得到人类被试的知情同意。

•当出现超过最小风险的情况时,研究者必须有效地保护人类被试,并在测试完成后提供适当的事后解释。

•如果研究者使用了欺骗手段,要在事后解释中告知被试使用欺骗手段的原因。

•发表心理学研究报告时应给对研究有贡献的每个人恰当的署名,并杜绝学术剽窃。

第四章观察法

一.概述:

科学观察则需要在精确界定的条件下,以系统、客观的方式进行,同时认真记录所观察的信息

观察法的挑战:

只能依靠有限的样本来描述行为,因此必须确定这些样本能代表普遍行为。

行为经常随其发生的背景而改变。

观察法的作用:

往往是研究者探索人类行为方式及其成因的第一步。

二.行为样本

1.抽样:

研究者只能观察到特定时间、特定情境以及特定条件下发生的一些行为。

必须进行抽样,选定时间、情境和条件,对代表总体行为的样本进行观察,才能把结果推论到总体。

代表性样本:

他们与所在总体中的被试相似,在时间、情境和条件等方面也相似。

2.外部效度

•指研究结果能推论到不同的总体、时间、情境和条件中的程度。

•效度与“真实性”有关

【时间抽样】:

指研究者系统地(例如每周一次)或随机地选择进行观察的时间间隔。

研究中常常同时采用系统时间抽样和随机时间抽样方法(可以系统的设计观察时间间隔,而在每个时间间隔内随机选择时间点进行观察)

不适用:

发生频率低:

抽不到,错过事件;事件持续长:

错过事件的重要部分

【事件抽样】:

适用于:

当感兴趣的事件发生频率较低时;事件持续的时间较长时

【情景抽样】

情景抽样是指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研究的行为。

它可以增加被试样本的多样性情景研究会提高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

可以使用被试抽样来对情境中的某些人进行观察

三.观察法的分类

1.根据研究者干预程度分类:

【非干预观察】:

又称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形下观察行为,研究者没有任何的干预。

目的是描述正常发生的行为并检验变量间的关系,它有助于建立实验室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

【干预观察】

干预理由:

1要观察的事件在自然条件下不常发生2.通过干预事件来研究有机体的反应限度3.获得进入通常不向科学观察开放的事件的途径4.设置条件,对先前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控制,观察随后的行为5.通过操纵某些自变量来检验它们对行为的影响

三种方法:

参与性观察、结构化观察和现场试验

【参与性观察】:

无伪装的参与性观察——通常被用来了解群体文化和行为,人类学家通常使用这种方法通过和群体成员一起生活和工作来了解群体的活动。

伪装的参与性观察——在个体察觉被观察时而会改变行为的情况下使用。

【结构化观察】:

研究者通过干预方式对事件施加控制,但是干预程度小于现场实验。

临床和发展心理学家经常使用结构化观察法记录那些自然观察法难以观察的行为。

【现场实验法】:

观察者在自然情境中操纵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以确定他们对行为的影响,它与其他观察法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者在其中施加了更多的控制,这种方法常用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2.根据根据行为记录的方法

•定性记录

•定量测量

四.行为记录

【行为的定性记录】对行为做叙述性的书面记录、录音带和录像带。

•定性研究的结果主要以语言描述和逻辑论证的形式呈现。

·叙述性记录是指对行为发生的原始形式进行不同程度的忠实再现。

叙述性记录应该在观察行为期间或者观察后不久进行,观察者必须在接受严格训练后根据已有

研究者为描述具体的行为或事件,经常需要使用【定量的测量】,例如事件的频率或持续时间等

•行为的定量测量可使用四种不同水平的测量量表:

称名,顺序,等距和比率

•定量研究的报告主要强调数据的统计描述和数据分析

五.观察数据的分析

【数据简化】:

是抽象和概括行为数据的过程。

•研究者依据特定的标准对行为进行编码,把叙述性记录中的数据量化。

•可以使用描述性测量(如频数、平均数和标准差)对数据加以概括。

【数据分析】

定性记录:

简化(编码)

定量测量:

名称量表—相对频数;顺序量表—非参数检验;等距量表&比例量表—平均数/标准差

【观察者信度】:

指不同的独立观察者针对同一观察所做记录的一致性程度,它取决于如何测量和记录行为。

【提高观察者信度方法】

•提供精确言语定义

•给出要观察现象的具体例子

•让观察者做观察练习

•向观察者提供有差异的反馈

【信度测量】

通常使用一致性百分比来评价。

公式为:

两个观察者一致性的次数/总的观察次数×100%

注意:

观察者信度高的观察未必是精确的观察。

六.批判性思考观察研究

【观察者的影响】:

观察者可能使被试者产生反应性和需求特征。

反应性:

观察者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时,就会产生反应性。

(被试者可能表现出不安和焦虑,以及心率变化和皮肤电反应)

需求特征:

被试者试图以研究者期望的方式指导自己的行为。

(减少需求特征影响的方法:

•限制被试者对其在研究中角色的了解•限制被试者对本研究假设的了解)

【控制反应性的方法】1.不让被试发觉观察者在场2.采用伪装的参与性观察3.让被试适应观察者在场4.通过间接观察行为获得(包括检查物理痕迹和档案信息)

【观察者偏差】:

偏见、期望

小结

1.行为抽样方式包括行为抽样和情境抽样

2.观察方法:

按观察者干预的程度分为自然观察、结构化观察和现场实验;按记录行为的方式分为全面描述和记录某一特定行为

3.要求全面描述时采用叙述性记录,对某一特定行为进行描述时采用一览表

4.如何分析观察数据取决于使用的测量量表,并且在报告结果时有必要提供观察者信度的测量

5.要控制观察研究中的各种问题,包括反应性、观察者偏差、道德问题等

【主要解决五方面问题:

1.采取何种行为抽样方式

2.采取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