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88935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docx

《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docx

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

电气工程专业是属于应用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工程、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它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之间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确定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建设目标,围绕“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加强产学合作,将其建成具有特色明显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第一章绪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

据资料显示和我们对国内多家大中型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统计,企业对下列两类人才需求很大:

一是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的专业人才;二是对应用型、技能型、技术推广型的专业人才。

从需求的层次来看,对本科生有一定的需求量,而在专科生的需求中,主要对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技术人才需求量大。

从专业需求来看,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

培养适应我国电气工程事业发展需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管理人员,是电气工程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求专业定位要贯彻“厚基础、宽专业”的方针,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覆盖面要满足注册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要求;专业课程内容要及时反映学科的新发展,包括新领域、新技术、新规范;要切实加强工程训练,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然而,目前电气工程专业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轻实践、面向工程不够;课程结构设置不够、不合理;教师工程经验缺乏等。

为此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需要改革。

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是电气工程专业人才所要求的基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条件,也是学生今后适应不断发展电气工程事业要求的必备素质。

尤其是注册电气工程师资格考试涉及的基础知识面相当广泛,不仅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电路与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基础等等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内容,还有电气工程管理、电气工程经济、环境保护、电气法律法规、电气安全、电气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等工程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

这些专业基础知识不仅是学生应掌握的各门课程的内容,也是工程界对电气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是要进行课程体系的组合,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课程模块,如建立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模块、电气工程基础系列课程模块、工程管理系列课程模块等。

电气工程专业自开办以来,始终坚持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坚持专业教学改革计划必须针对职业岗位,从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出发,提出了构成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三个基本的能力要素,即电工电测基本能力、电子技术基本能力及电力系统分析基本能力,其中电工测试的基本能力为电气工程专业的核心能力。

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目标和以应用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为重点的课程内容,在课程的组织上,围绕专业核心能力,以“实践”为中心进行组织。

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形成了“一主线、二结合、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教学改革方案如下:

一主线:

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二结合:

以电力系统的职业知识面、动手能力与变配电(强电系统)的职业知识面、动手能力相结合;三层次:

第一层次,用一学年的时间完成职业公共课和电气工程技术基本工艺训练相关的职业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形成基本的实践能力;第二层次,在第二学年,完成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单项技能训练和掌握必需的电力设备、电力法规、电流经济的理论知识,形成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第三层次,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就业需要拓宽知识面,即加深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或拓宽施工管理和工程监理方面的知识。

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践,形成综合实践能力。

使培养计划刚柔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

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在专业建设的重要领域进行探索实验。

在现有教学管理体制与质量监控措施的基础上,努力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效运行,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效益,保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完善现有的领导听课、同行听课制度,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机制建设,及时反映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选用、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考核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检查机制。

探索并实践两级实验室管理体制,梳理现有实验设备,以功能划分重新调整实验室,让专业教师全面管理实验室,负责与该实验室有关的实验开设、新实验项目的开发、专业竞赛培训和实验室开放等工作。

以取代原先实验室主任领导非专业的实验员管理实验室的状况,且可以大幅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有利于设备维护,从根本上解决实验室开放难的问题。

研究融入产学研合作的实验教学管理新模式。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一方面能够及时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了解市场需求,不断推动专业建设、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科研机构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及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教育与生产、科研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章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建设依据

2.1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以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办学定位;加强内涵建设,以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和品牌求发展,努力探索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重点做好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三项工作;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目标”的原则进行本专业的建设。

当前电气工程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普遍存在着普通劳动力易找,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现象。

培养掌握电气工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生产一线生产、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素质显得尤为迫切。

因此,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实训设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才能适应企业行业对电气工程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必须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理论有机的结合。

电气工程的岗位群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设计部门及相关企业。

因此,针对为高科技部门、技术密集产业培养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故要求既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而且还具有一定创新潜力的技术和技术开发能力,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

因此,要培养学生具有上述能力,离开实践教学或者是实践教学不足都是想像,除此之外,实践教学在培养过程中还可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就业后能很好实现后续发展。

目前,许多工科大学都开设电气工程专业,从专业的定位设置及学生的就业来讲,电气工程专业专业是属于应用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工程、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它既不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也不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而是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之间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确定我校电气工程专业专业建设目标,围绕“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加强产学合作,将其建成具有特色明显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经过3~5年的实践和探索,制定出具有本科教育特色的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编写出一批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实训教材,建成院内工程实训中心和院外实习基地;培养出一批专业带头人和一批“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完成院自选科研课题和企业委托科研课题。

形成具有高职特色、学院特色、专业特色的学产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2.2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建设的基础条件

电气工程专业是教改试点专业,建有较先进的电气智能实验室、电气设备实验室、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电机实验室等。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吸收国内职业教育先进理念,树立了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按照“强弱结合,软硬结合,机电结合,强化技能培训,重视职业素质教育,合理优化课程”的基本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为部分企业进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

工艺实习形式有:

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电力施工实习、电子仪表组装、电子元器件市场调研与自主设计、常用电力测试仪表应用等内容。

通过各类实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电气作业现场经常使用的各类电力测试仪器、仪表,并能够进行若干常规测试,为后面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打下实践基础。

电气工程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参观)实习和生产实习两部分。

参观实习主要是到供电局下属变电站、供电部门的生产调度、设备运行、检修维护等项目;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生产实际中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甚至可以找到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发展道路。

顶岗实习,顶岗实践教学环节与其它实践环节不同。

其一是所处学习阶段特别,执行时间一定要在学生已学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而专业课已开设一段时间后,通常安排在第七学期。

其二是教学环境特别,执行场所一定要在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与工程技术人员或工人一起工作、学习,真实地进行工程综合能力训练。

其三是学习目的特别,执行的目的一定是针对实际工作对象解决实际问题,面对的是立体的事物、交叉的技术,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理论上的问题。

因此,顶岗实践教学的教学形式、内容、方法和手段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顶岗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实践技能训练为手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互利的合作关系。

学校在企业创建实习基地,签订长期产学合作的协议,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顶岗实习基地,委派有经验、能胜任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或高级技术工人给学生集中讲课,指导学生现场操作,形成良好的“师徒”关系。

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攻关课题。

再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实习的学生中择优挑选满意的学生作为企业的后备人才,提高了学校的一次就业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在各企业都建有实习基地,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方向的不同,把学生分散到变电站、施工单位、电厂、设计院等,采用岗位轮换的办法,安排学生从事技术、管理、生产、设计等不同的工作岗位,按每个岗位的性质不同,定期轮换,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际工作,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顶岗。

在生产过程中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交流,再对照书本上讲过的理论知识,从理论到实际,从浅到深,从表面到内涵,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完全理解,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抓住机遇,注重特色,发挥优势,服务铁路,适应地方经济与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发展”为原则,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特色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积极开拓社会需求的专业方向,努力建设高水平特色专业。

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把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按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组织课程体系和内容。

1.必修课由公共课体系和职业技能课组成,部分主干职业技能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如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综合到电气工程、设备控制自动化、安防监控等职业技能课程中),并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职业技能课教学中,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2.选修课由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限选课保证了对行业知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加强,任选课是供学生选学,使培养计划刚柔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任选课中开设了向计算机技术渗透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课程。

3.把专业课程适当提前进行,第一学期就安排认识实习,开设建筑识图与构造职业技能课,第二学期开设autocad和工程绘图实训等打破了原来基础课、职业技能基础课、职业技能课的三段式模式。

4.降低电工(电路、模电和数电)三门职业基础课的教学难度系数。

如条件允许,减少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时数,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现象体验乐趣,自觉探究其原理,解决教与学都困难的矛盾。

考虑到“专转本”学生,暂不大幅度地压缩这三门课的教学量、知识点。

待到学制改革之时,这三门课将合并成一门课—电工技术基础。

5.进一步细化职业技能课,如电力设计、电力系统分析细化为相对独立的四门职业技能课。

第三章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基于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设,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训练体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从事电气工程专业一线工程技术及产品研发的应用型人才”;采取引进、培养并举的措施,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扎实、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适应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建设集实验实训、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应用技术研发于一体多功能实训基地;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将本专业建设成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办学理念先进、教学条件完备、师资力量雄厚、课程体系科学、专业特色鲜明、能够引领省内同类专业及专业群的示范性专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分析电厂、电力设计院、装备制造、仪器仪表、电力工程等行业对电气工程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确定和建立本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通过与行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素质与技能并重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岗位群技能需求,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之间内在联系,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强化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引领电气类专业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根据岗位群技能需求及工学结合要求进行课程重组,建设电气工程专优质核心课程及覆盖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推动和引领相关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形成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培养和引进,建成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行业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专业带头人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知名度,骨干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强、技术开发水平高,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工程实践经验丰富。

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强化学生核心技能培养。

建设一个能在电气工程领域进行学生专业技能实训与鉴定又能进行电气产品生产、应用技术研发、新技术培训推广的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使电气工程专业实训条件达到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以电气工程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整体发展。

以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三个专业建设,将电气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品牌专业。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通过示范建设,使本专业成为电气工程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注重优势,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专业建设理念,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根据未来电网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发展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研究实践教学运行的新机制,寻找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使电气工程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更具竞争力,紧紧抓住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两大主题,将电气工程专业办成省级特色专业。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设目标:

(1)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2)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3)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4)按照新的培养方案更新教材,争取编写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教材;

(5)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更好地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6)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提高电气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建设水平、管理水平,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实施“质量工程”,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7)集成专业建设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效果,形成对同类专业具有推广和示范作用的教学研究成果。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系列的工程基本训练,能从事现代化建筑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现代化电气设备安装、检修、运行维护,电气工程系统的设计、施工与调试,具有综合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基本复合型技能及管理能力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设计院、房地产开发公司、装修公司、建设监理部门、设备安装施工公司、弱电系统集成(含消防系统)公司、电气照明工程公司、建设工程公司、计算机网络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大型企业、造价咨询公司、电梯公司、楼宇设备生产单位等部门从事现代化楼宇自动化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管理,安装工程造价预决算,物业管理,销售,监理,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加快专业产业化步伐,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依靠电力工程专业的人才优势,成立电气工程所(室、公司)、工程造价咨询所(室、公司),使之成为高水平的校内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

力争在电气设计、施工、检测、造价咨询等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科研特色,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第四章电气工程专业建设内容

电气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基于这个专业建立时间短,缺少行业背景的现状,在专业服务岗位群调研的基础上,以工程应用为背景,突出能力培养要求,构建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有电气工程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培育建成第三个专业方向,以适应国家发展战略,解决地方电力企业及大型厂矿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急切需求。

建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突出特色培养,建立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工程背景为导向,整合传统的专业课程,科学构建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专业素质拓展模块等。

调整课程体系,加大企业课程的开发和植入力度,立足生产过程、工程设计流程。

每年更新1—2门专业选修课程,适时地将行业中最需要、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引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保证专业课程体系与行业科技发展的同步。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以知识单元、知识点为线索,对知识单元、知识点进行逻辑划分,打破原有课程设置,重新构建课程和课程模块,完善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规范课程教学大纲,加强教材建设。

使各专业课程之间既能够有机结合又能够避免相互重叠,保证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信度和效度,有效地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服务。

建立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吸收力度。

4.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1)现有基础

按照专业教学和素质教育两条主线进行人才培养,专业教学按照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校外参观实习、综合实践的模式进行,素质教育主要通过政治课、职业道德课、社团工作、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等方式进行。

(2)建设目标

探索并初步形成素质与技能并重、工学结合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

实现毕业生职业素质好,创新意思强,具备解决生产第一线一般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

(3)建设内容

将思想品质的培养同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和措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技巧、创新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吃苦耐劳作风、遵守纪律等职业素质,使职业素质培养系统化、具体化,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坚持产学合作,深化与企业合作办学,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将校内培养与企业生产岗位实习培养紧密结合,将以校内专任教师教学为主的理论教学及模拟实训与以企业技术骨干指导为主的生产实习及顶岗实习紧密结合。

将三年培养期划分成七个模块,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始终,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成为有机整体。

第一模块:

职业岗位认知培养,时间2周左右(第一学年初)。

结合入学教育,参观6-10家毕业生就业集中的典型企业的典型岗位,邀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介绍工作情况及感想,并邀请企业相关岗位技术骨干介绍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素质、知识、技能的需求标准,使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建立初步印象,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积极性。

第二模块:

基本知识及技能培养,时间36周左右(第一学年)。

主要在校内进行数学、英语、电工、电子、计算机等基础理论学习及基本操作技能的锻炼,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简单问题和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电工、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

第三模块:

社会实践锻炼,时间12周左右(第一学年暑假至第二学年9月)。

学生分散到多家企业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实际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增强对未来岗位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模块:

专业知识及技能培养,时间36周左右(第二学年)。

主要在校内进行电气设备、电工电子系统等理论及实训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

第五模块:

生产实习,时间12周左右(第二学年暑假至第三学年9月)。

学生分散到专业对口的多家企业参加形式多样的生产实习,将学到的专业技能应用于具体的生产实际,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第六模块:

综合技能培训,时间12周左右(第三学年上期)。

主要通过综合应用能力专门训练的形式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多种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解决中等复杂程度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模块:

顶岗实习,时间18周左右(第三学年下期)。

学生主要分散到预期就业企业进行顶岗操作,具备学员和雇员双重身份。

4.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现有基础

按照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的结构设立的课程体系,根据技术发展要求设置了组态软件、触摸屏等部分新课程。

强化实训教学环节,设有:

常用电工工具实训2周、常用电工仪器实训1周、模拟电子实训2周、数字电子实训2周、电机实训1周、电气控制实训1周、计算机编程实训1周、工厂供配电2周、PLC实训2周、校外实习1周等实训项目。

(2)建设目标

确立以电气工程应用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满足行业需求,建成核心技能一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突出应用,强化技能,提高解决生产第一线技术问题的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行业技术现状,不断更新,及时增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减少模拟实训,增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将生产性实习比例逐步提高到80%。

(3)建设内容

根据岗位群技能需求及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坚持“以行业需求设课程,以岗位需求练技能”的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众多的区域特点,通过广泛深入的行业调研,确定本专业核心技能为应用技术,所有课程围绕并服务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