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docx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示范院校要“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
”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我国南方春夏多雨,秋冬干燥的季节特征,适应道路桥梁施工、企业秋冬季进入建设旺季,可为学生提供大量专业对口的生产性实习岗位的现实,利用道路桥梁施工企业建设施工的真实工作环境,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技术应用提供生产性场所,校企合作,共同构建的一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了南方的区域性气候特点和由此所决定的实习岗位数量变化规律,具有“教学内容理实交替,教学场地校企交替,教学时间季节交替”的特征。
同时,“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学习方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核心理念。
一、“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两个基本含义:
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含义。
即知识和劳动的结合,强调的是过程的结合:
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形式。
即产业界与教育部门或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合作,强调的是对象的结合。
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均是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的结合。
工学结合的主体是学生。
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是:
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
显然,它的目标指向集中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上。
(二)“秋去春回,工学交替”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的实质
所谓“秋去春回”,即学院安排学生在秋冬季(下学期)气候干燥,施工企业进入路桥建设旺季,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大量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时,去企业顶岗实习;春夏季潮湿多雨(上学期),施丁企业歇工,则安排学生返校学习。
秋去时,学生们是带着问题去实践,在实践中体验专业特点,增强感性认识、巩固知识、发现问题;春回时,又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回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找到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循环,实现“工学交替”。
“秋去春同,工学交替”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化,是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两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人才需求有机结合,将学习者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将学习者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职业生活及后天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结合,实训与岗位挂钩。
二、“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理实合一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着眼点是:
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工作环境下的“见多识广”和“反复训练”。
这种能力仅依靠在课堂上老师的讲授是难以获得的,即使在模拟仿真环境中所获得的能力往往也是有限的。
尽可能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与训练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唯一途径。
实施“春去秋回,工学交替”,充分利用道路桥梁施工企业的生产性现场,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企业、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路桥施工建设中提高能力、在真实的生产性实训环境中得到最有效的锻炼。
(二)产教互补
路桥施工企业拥有丰富的硬件资源(如设备和施工场所1和软件资源f如施工中的应用性课题),为了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施工企业希望学院为其提供熟悉施工工艺技能、能“零距离”上岗的学生作为企业员工补充,希望教师参与其生产技术应用性课题研究。
实施“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企业拥有的生产和施工现场成为学校生产性实训I基地,学生在这里可以得到“真刀真枪”的训练。
企业的技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施工现场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训,成为学院“双师”素质教师。
另外,学院老师通过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参与企业应用性课题研究,既服务了企业,也提高了“双师”素质。
(三)就业导向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每一个交替的轮同,学校能迅速而准确地捕捉施工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能力标准的变化,采用整合的能力观,适时通过对职业、岗位和施工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调整和构建适应工学结合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结合。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以完成一项完整的施工工作任务过程来安排“一体化”教学,不仅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非职业能力的培养。
这种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以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内容重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大大
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秋去春回。
工学交替”的实施与管理
“秋去春回,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构建了两方实施、两个阶段、三项保障的“223”管理模式。
“两方实施”系指学院为一方,施工企业为一方:
“两个阶段”即定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两阶段:
“三项保障”系指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
(一)“秋去春回,工学交替”模式的两方实施
第一学年完成跨职业学习领域和职业基础学习领域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思想教育、计算机基础、道路工程制图与CAD、工程力学、道路工程测量、公路道路建筑材料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二学年一学期到施工单位,先由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然后进行定岗实习,从事道路及桥梁的施工测量和工地材料试验等工作,培养学生现场工程测量及材料试验的专业基本能力,体验企业文化,培养“开路先锋”和“铺路石子”精神。
第二学年二学期返校系统学习路基施工技术、路面施工技术和桥涵施工技术等职业学习领域课程,培养学生初步具备道路桥梁现场施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第三学年一学期到施工现场,在现场施工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会施工过程的施工和管理,经过一个秋天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具备独立处理现场施工技术问题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第三学年二学期,学生再返校完成隧道施工技术、铁道工程施工技术、公路养护技术与管理、施工监理基础、公路工程施工组织与工程造价、公路施工招投标等职业拓展领域的内容学习。
为学生进入高层次的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开拓专业视野。
(二)“秋去春回,工学交替”模式的两个阶段
“秋去春同,工学交替”模式分为定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两个阶段。
1 定岗实习阶段。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实施定岗实习。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主动承接工程任务,学院教师为主,企业技术员为辅,学生定岗,共同管理考核。
(1)定岗实习的运作流程
本阶段由学校从合作施工企业直接承接“道路工程测量”和“道路建筑材料试验检测”等相关的工程任务,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在真实生产环境下的“做中学”,培养学生的现场测量及材料试验的工作能力。
其运作流程如下,
(2)定岗实习的监控与管理
由学院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管理,合作企业协调外部环境和生活保障,学院实训处按期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检查;实习完成后根据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的质量和实习的效果,由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实习的考核与评价。
(3)定岗实习的效果
2007级路桥专业“秋去春回”班参与了湖南省怀化市公路勘察设计院的通村公路勘察设计实习项目,根据项目特点,把学生分别定岗到选线组、测角量距组、中桩组、横断面组和调查组,由指导教师指导完成实习任务。
承担了“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公司广州分公司”在广东省云浮市河口镇、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的地形图测绘任务。
学院指派老师现场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学生定岗定任务,由企业技术员带队完成实习任务。
同时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一丝不苟、团队合作和交通人“开路先锋”、“铺路石子”精神。
2 顶岗实习阶段。
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实施顶岗实习。
本阶段的特点:
企业技术员为主,学院教师为辅,学生顶岗,员工化管理,共同考核。
(1)顶岗实习的运作流程
根据企业道路工程和桥涵工程施工项目工作任务,学院聘请企业技术员为实习指导老师,学院按每个集中实习点选派1—2名专业教师作为辅助指导老师,学生顶岗,进行施工作业,在完成施工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现场施工技术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能力。
由企业负责专业技能考核,校企双方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其运作流程为,
(2)顶岗实习的监控与管理
由施工企业对学生按员工的要求进行管理,学院带队老师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管理,学院建立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监控管理信息网站,将实习学生的实习信息和指导教师的信息及时输入网站,为学生和指导教师加强双方的信息沟通提供平台,由实训处、系部共同负责监控管理,
(3)顶岗实习的效果
(三)“秋去春回,工学交替”模式的三项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
学院成立了由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实训处长、招生就业处长组成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对顶岗实习合作企业的资质、条件、实习岗位、安全与实习效果等进行评估与审查,审核实习协议,监控管理实习过程:
各专业成立由教学系部的实训副主任、实训专干、带队教师、辅导员及企业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实习指导小组,制订实习任务书和考核条例,具体负责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管理,指定专人负责顶岗实习的信息管理,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保证实习过程的动态远程管理。
二是制度保障。
学院建立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工作例会制度》、《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企业兼职实习指导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办法》及《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制度》等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学生与学校、企业均需签订实习协议。
学校与家长建立联系卡,保证学生实习过程的实时沟通。
三是经费保障。
学院设立了顶岗实习专项经费,按《顶岗实习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四、两点思考
(一)施工进展与教学进度的转换问题
我们在道路桥梁工程专业等土建类专业实施季节性的工学交替,但企业的施工进展往往与教学进度不一致;另外,学生到施工企业经实训掌握一定技能后,在企业的生产施工高峰期,企业不希望轮换新的实习学生。
怎样实现企业的施工进度与学校教学进度的转换与衔接,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二)生产经营与人才培养的衔接问题
施工企业有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道,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确保道路工程质量是企业施工生产的首要目标。
在秋去春回工学交替过程中,企业得到了学生的智力支持,但由于工学结合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当学生的技能和经验还不足时,或多或少地会影响企业的效益。
一些关键技术的使用和处理,学生还只能停留在观察体验阶段,而实际动手的机会相对较少。
因此,解决企业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