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
《内科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案.docx(1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科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
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012.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033.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06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105.肺癌中医护理方案……………………………………………………………………………………………136.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177.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218.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259.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2710.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3111.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3412.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3813.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4014.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4415.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4616.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49
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5217.胃
18.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5519.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5620.胃癌中医护理方案……………………………………………………………………………………………5821.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6122.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6423.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6624.肾风(IgA肾病)中医护理方案……………………………………………………………………………6825.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7126.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7427.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7728.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8029.蛇窜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8230.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8431.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8632.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8833.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9034.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9235.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9636.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98中医护理方案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100中医护理方案附录2中医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101中医护理方案附录3“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109
1
中医护理方案
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束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
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
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
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恶寒、发热
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
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1
中医护理方案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三)特色技术
1.刮痧(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生保健操,以增强体质。
(二)饮食指导
饮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忌烟酒。
1.风寒束表证:
宜食解表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红糖等。
食疗方:
红糖生姜饮等。
2.风热犯表证:
宜食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的食品,如西瓜汁、荸荠汁、金银花茶等。
3.暑湿袭表证:
宜食清热解暑、理气化湿的食品,如丝瓜、冬瓜、绿豆汤等。
4.卫气同病证:
宜食养阴透热、益肺生津的食品,如藕汁、梨汁、荸荠汁等。
(三)情志调理
1.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2.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2
中医护理方案
二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肺脾气虚证:
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或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食少;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腻。
(二)肺肾气虚证:
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舌质淡、舌苔白。
(三)肺肾气阴两虚证:
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头晕;干咳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痰液无力咳出者,予胸部叩击或振动排痰。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取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膏盲等穴。
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离子导入的部位为背部湿罗音最明显处。
5.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6.遵医嘱中药雾化。
(二)喘息、气短
1.观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遵医嘱给予氧疗,观察吸氧效果。
2.取合适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大椎、定喘、肺俞、脾俞、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列缺、内关、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穴,用补法。
(三)自汗、盗汗
1.衣着柔软、透气,便于穿脱;汗出时及时擦干汗液、更衣,避免汗出当风。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肺、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四)腹胀、纳呆
1.病室整洁,避免刺激性气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2.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等穴。
3
中医护理方案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三焦、胰、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膏方:
宜早晨和晚上睡前空腹温水调服,服药期间避免油腻、海鲜、辛辣之品,戒烟、限酒,忌食萝卜、忌饮浓茶。
感冒、咳嗽痰多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暂停服用。
膏方开启后应冷藏(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4.拔火罐(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
7.艾灸(详见附录2
8.中药雾化(详见附录2)。
(三)五音疗法
宜选用商调、羽调音乐,于15时,19时欣赏《阳春白雪》、《黄河》、《金蛇狂舞》等曲目可助长肺气;于7时,11时欣赏《梅花三弄》、《船歌》、《梁祝》等曲目,可促使肾气隆盛。
(四)物理治疗
1.胸部叩击(详见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2.有效咳嗽(详见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3.振动排痰。
(五)呼吸功能锻炼
1.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详见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2.全身呼吸操练习:
以缩唇呼气配合肢体动作为主,吸气用鼻,呼气用嘴。
第一节:
双手上举吸气,放下呼气,10,20次;第二节:
双手放于身体侧面,交替沿体侧上移下滑,10,20次;第三节:
双肘屈曲握拳,交替向斜前方击拳,出拳吸气,还原呼气,10,20次;第四节:
双腿交替抬起,屈曲90?
,抬起吸气,放下呼气;第五节:
吹悬挂的小纸球训练。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室内勿摆放鲜花。
2.顺应四时,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勿汗出当风。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避免去公共场所,防
4
中医护理方案止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饮食指导
1.肺脾气虚证:
宜食健脾补肺的食品,如山药、百合、薏苡仁、核桃、胡萝卜、鸡肉等。
2.肺肾气虚证:
宜食补益肺气、肾气的食品,如枸杞子、黑芝麻、核桃、木耳、山药、杏仁、桂圆、牛肉、猪心、羊肉等。
3.肺肾气阴两虚证:
宜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莲子、牛乳、蛋类、百合、荸荠、鲜藕、雪梨、银耳、老鸭等。
4.汗出较多者,可多饮淡盐水,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橘子、香蕉等;腹胀纳呆者可用山楂、炒麦芽少许代茶饮。
5.饮食宜少量多餐,每餐不宜过饱,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为主,烹调方式以炖、蒸、煮为宜,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三)情志调理
1.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问题,及时予心理疏导。
2.采取说理开导、顺情解郁、移情易性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情志护理,并注意充分发挥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四)康复指导
1.呼吸功能锻炼:
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全身呼吸操锻炼,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2.病情较轻者鼓励下床活动,可每日散步20,30分钟或打太极拳等。
病情较重者指导其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主动运动,或予四肢被动运动,
3.自我按摩印堂、迎香、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4.进行耐寒训练,如入秋后开始用凉水洗脸等。
五、护理难点
患者对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向患者讲解呼吸功能锻炼对改善肺功能,延缓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
2.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方案,采取多种指导和教育的方法,使患者易于接受和掌握。
3.提供病友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分享锻炼体会,提高患者锻炼的信心。
4.定期随访,鼓励坚持锻炼。
5
中医护理方案
三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外寒内饮证:
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
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二)风热犯肺证:
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三)痰浊雍肺证:
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
苔白腻,脉弦滑。
(四)肺气郁闭证:
常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
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
苔薄,脉弦。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
,湿度控制在50%~60%。
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
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火罐:
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
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二)喘息气短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鼻导管、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以免引起二氧化碳潴留,氧疗时间每天不少于15小时。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
观察有无皮
6
中医护理方案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6.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7.穴位按摩:
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列缺、内关、气海、足三里等穴位。
8.艾灸疗法:
遵医嘱艾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9.指导患者进食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忌食辛辣、煎炸之品。
(三)发热
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流通,温湿度适宜。
2.体温37.5?
以上者,每6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体温39.0?
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3.采用温水擦浴、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患者汗出时,及时协助擦拭和更换衣服、被服,避免汗出当风。
4.做好口腔护理,鼓励患者经常漱口,可用金银花液等漱口,每日饮水?
2000ml。
5.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为原则。
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进食清热生津之品,如:
苦瓜、冬瓜、绿豆、荸荠等,忌煎炸、肥腻、辛辣之品。
6.遵医嘱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
7.刮痧疗法:
感受外邪引起的发热,遵医嘱刮痧疗法,可选择大椎、风池、肺腧、脾腧等穴位。
(四)腹胀纳呆
1.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流通,避免刺激性气味,及时倾倒痰液,更换污染被褥、衣服,以利促进患者食欲。
2.保持口腔清洁,去除口腔异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或漱口液漱口。
3.与患者有效沟通,积极开导,帮助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情志刺激。
4.鼓励患者多运动,以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
病情较轻者鼓励下床活动,可每日散步20~30分钟,或打太极拳等。
病情较重者指导其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主动运动,或予四肢被动运动,每日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三焦、胰、胆等穴位。
6.穴位按摩:
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
7.穴位贴敷:
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穴等穴位。
8.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味、甜腻之品,正餐进食量不足时,可安排少量多餐,避免在餐前和进餐时过多饮水,避免豆类、芋头、红薯等产气食物的摄入。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详见附录1)
2.中药静脉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3.中药熏蒸(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
中医护理方案
5.艾灸(详见附录2)
6.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8.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9.雾化吸入:
遵医嘱用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
(三)物理治疗
1.抹胸拍肺:
两手交替由一侧肩部由上至下呈斜线抹至另侧肋下角部,各重复10次。
两手自两侧肺尖部开始沿胸廓自上而下拍打各10次。
注意事项:
拍肺力度适中。
2.胸部叩击:
患者侧卧位或在他人协助下取坐位,叩击者两手手指弯曲并拢,使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胸壁。
每一肺叶叩击1~3分钟,每分钟叩击120~180次,叩击时发出一种空而深的拍击音则表明叩击手法正确。
注意事项:
?
叩击前听诊评估;?
用单层薄布覆盖叩击部位;?
叩击时避开乳房、心脏、骨突部位及衣服拉链、纽扣等处;?
叩击力量应适中,宜在餐后2小时至餐前30分钟完成。
3.有效咳嗽:
指导患者尽可能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5,6次,然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的经口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咳嗽时同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痰液咳出。
注意事项:
?
不宜在空腹、饱餐时进行,宜在饭后1~2小时进行为宜;?
有效咳嗽时,可让患者怀抱枕头。
4.振动排痰:
可采用振动排痰机每日治疗2~4次,每次15~20分钟。
注意事项:
?
不宜在饱餐时进行,宜在餐前或餐后1~2小时为宜;?
叩击头应避开胃肠、心脏,脊柱等部位。
?
建议使用一次性纸制叩击头罩,避免交叉感染。
(四)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
患者取立位、坐位或平卧位,两膝半屈或膝下垫小枕,使腹肌放松。
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部,用鼻缓慢吸气时膈肌最大幅度下降,腹肌松弛,腹部手感向上抬起,胸部手在原位不动,抑制胸廓运动;呼气时腹肌收缩帮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增加呼气潮气量。
同时可配合缩唇呼气法,每天进行锻炼,时间由短到长,逐渐习惯于平稳而缓慢的腹式呼吸。
2.缩唇呼吸:
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1:
2或1:
3,尽量深吸慢呼,每分钟呼吸7~8次,每次1O~20分钟,每日锻炼2次。
3.呼吸操(坐式呼吸操):
坐于椅上或床边,双手握拳,肘关节屈伸4,8次,屈吸伸呼;平静深呼吸4~8次;展臂吸气,抱胸呼气4~8次;双膝交替屈伸4~8次,伸吸屈呼;双手抱单膝时吸气,压胸时呼气,左右交替4~8次;双手分别搭同侧肩,上身左右旋转4~8次,旋吸复呼。
4.注意事项:
?
呼吸功能锻练时,全身肌肉要放松,节奏要自然轻松,动作由慢而快。
?
呼吸功能锻练不可操之过急,要长期坚持锻练。
?
呼吸功能锻练不宜空腹及饱餐时进行,宜在饭后1~2小时进行为宜。
?
呼吸操一般每日练习2~3次,每次5~10分钟,根据个人病情进行,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指导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
指导患者戒烟,室内勿放鲜花等可能引起过敏的物品,避免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的吸入。
2.在寒冷季节或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物,勿汗出当风,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病情。
8
中医护理方案3.劳逸结合,起居有常,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病情加重时减少活动量。
4.经常做深呼吸,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联合应用,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5.自我保健锻炼
(1)步行:
每日步行500~1500米,运动量由小到大。
开始时,可用自己习惯的中速步行,以后可采用中速—快速—慢速的程序步行。
(2)按摩保健穴位:
经常按摩睛明、迎香、颊车、合谷、内关、足三里、肾俞、三阴交等。
(3)足底按摩:
取肾、输尿管、膀胱、肺、喉、气管、肾上腺等反射区,每个反射区按摩3分钟,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