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75287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docx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成都龙泉中学高2017届高三下期入学考试卷

语文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

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部分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提升思想境界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写作是特殊的精神生产。

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文学作品的思想境界反映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境界。

文章乃经国之大业,须敬畏,不可亵玩焉。

“文载道”“诗言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北宋张载有“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气概和高远的思想情操。

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文学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大作家以他们的作品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当代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作家要深入生活,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切不可疏离时代主潮,躲避崇高理想,只顾把玩一己之悲欢,并把那当成整个世界。

文学如果沦为列宁所说的那些“饱食终日”“百无聊赖”的人的消遣工具,将失去文学最珍贵的价值。

创作自由是文学繁荣的基本保障,也是作家的权利。

但在讲创作自由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了社会责任,这是辩证统一的。

邓小平同志曾期望作家“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

作家应该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认为作家只需要创作自由而不必承担社会责任,是偏颇。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作家“具有双重职责,个人的职责和公众的职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需要有两个灵魂”。

所谓“两个灵魂”,是指作家既是个体的、又是公众的;既可以有个人追求,又必须有社会担当。

当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靠外在强制,而是靠作家内在自我提高、自我约束。

文学既反映人们的精神世界,又引领人们的精神生活。

越是各种思潮相互激荡,越要强调正确价值取向。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普遍认同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学的主导价值。

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将其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

要努力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情感世界的契合点、共鸣点,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所思所盼中汲取灵感、挖掘素材、提炼主题,以文学的方式筑造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世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在社会矛盾突显期,众声喧哗,美丑纷杂,作家要善于分清主流与支流,认清现象与本质,深刻反映社会进步,体现人文情怀。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迎合低级趣味,不但不能给社会提供正能量,反而会制造文化垃圾,违背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与真善美南辕北辙。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基本属性之一。

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证明,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总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与政治的联系,传达一定的思想倾向。

社会主义文学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学。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根本问题、原则问题。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的历史责任,是作家思想境界的核心。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学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天职。

只有把根深扎在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中,文学之树才能长青。

要防止文学离开人民,变成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20日07版))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文章定义的“思想境界”的一项()

A.电影《雷锋》,叙述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饱含着作者的称赞之情。

B.周恩来在天津上小学的时候,面对一些学生读书只求名利,不关心国事,勇敢的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理想远大。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借《岳阳楼记》,劝喻朋友,也抒发了自己忧乐天下的情怀,震撼后人。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概括了“飞将军”李广辉煌而又凄惨的一生,也寄托了司马迁推崇高尚品行的思想境界。

2.下列的叙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

A.表现民族精神,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文学作品,体现的是文学最珍贵的价值;而疏离时代主潮,躲避

崇高理想,他们的作品就会沦为“消遣工具”。

B.文学创作需要自由的空间,创作自由也是文学繁荣的基本保障,这个“自由”却是有“度”的,“度”就是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C.以文学的方式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给社会提供正能量,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就不会违背社会主义文学的本质。

D.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地承担起为人民抒写的历史责任,具有这种思想境界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就能受到鉴赏家和评判者的称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出的东西,文学作品的思想境界反映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境界。

B.所谓“两个灵魂”,是指作家既是个体的、又是公众

的;既可以有个人追求,又必须

有社会担当。

灵魂的形成需要作家自我提高、自我约束。

C.提升思想境界,一方面是提升作品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是提升作家的思想境界;我们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天职。

D.我们要防止文学离开人民,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

只有把根深扎在人民群众和社会实践中,文学之树才能长青。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

张国宁

“在西部的漫长岁月中,我像一名埋头耕耘的农夫,一名专注登攀的行者,从来也没有想到在这垂老之年会获得如此殊荣。

2010年10月20日,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设计大师、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锦秋作为本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唯一获得者,何梁何利基金历史上第一位获得“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女性,发表获奖感言。

中学时期的张锦秋,受文学书籍的熏陶,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填报大学志愿时,父亲分析张锦秋适合当建筑师。

张锦秋的兄长当时在学习造船技术,父亲希望两个孩子一个造海上的房子,一个造陆地上的房子。

“父亲说得很浪漫,让我觉得当建筑师和当作家一样浪漫,我就应下了。

”她的父亲学土木工程出身;母亲曾就读于当时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大舅父留德学习建筑设计;而姑妈张玉泉更让她直观地感受到学习建筑设计的美妙:

张锦秋至今记得,她姑妈家里放着大幅的图纸板,高高的绘图桌,橱柜中摆放着许多建筑杂志……在张锦秋幼年的印象里,建筑设计是一个崇高而美好的职业。

1954年,张锦秋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1961年,她留校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导师是中国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先生。

当时他准备全力研究宋代《营造法式》这本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打算让张锦秋参与。

她却选择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梁先生当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担任张锦秋的论文导师。

莫宗江对古典园林研究很深,领着张锦秋一干学生,对中国园林进行考察活动。

张锦秋回忆说:

“每到一处,他边走、边看、边讲,揭示了许多我们看不出或不懂的美景和典故,特别是点评规划设计的成败,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入情入理。

从他那里得来的关于古建筑的系统知识,让我受用终生。

1966年春,张锦秋告别清华园,来到西安西北建筑设计院,开始了她的建筑设计生涯。

华清池大门是张锦秋设计的第一个作品。

古色唐韵的设计风格,让陕西建筑界人士眼前一亮,也使张锦秋深深地体会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大雁塔附近建设的“三唐”工程是张锦秋另一得意之作。

通过查阅资料与反复比对,她的设计思路渐渐清晰:

大雁塔是唐代建筑,新建工程的风格要与古塔相协调,在高度和色彩上只能起陪衬作用,要具备传统的形式,更要符合现代功能的要求。

工程完成后,雁塔刚健、唐华幽深,刚柔相济、虚实相生,成为西安一景。

上世纪80年代,博物馆建设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项目开始启动,设计任务交给了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秋被委任为项目负责人。

到底要把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

任务书上只有一句话:

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最终,张锦秋设计的是一组唐代风格的宫殿,这个方案获得了认可。

张锦秋说:

“唐代最具代表的应该是宫殿。

传统宫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征概括为:

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

这是中国古代宫殿的基本格局,因为它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观,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个宇宙模型的体现。

”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成为了西安和陕西的标志性建筑,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一流博物馆。

张锦秋说:

“我的建筑创作可以说是在追求一种‘和谐建筑’。

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一方面勇于吸取来自国际的先进科技手段、现代化的功能需求、全新的审美意识,一方面善于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的建筑传统,突显本土文化特色,努力通过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和谐建筑。

中国建筑界泰斗、两院院士吴良镛评价张锦秋的建筑成就说:

“她的文化根基来自传统,但用于实践不拘泥于传统,继续创新,走向未来。

重要之点在于走向未来。

张锦秋说,一个城市的建筑师要对历史承担责任。

1991年,张锦秋接受了改造钟鼓楼广场的任务。

建成后的钟鼓楼广场,被西安人亲切地称为“城市客厅”。

在这里,不仅保留了晨钟暮鼓的风格,广场下面还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档商业区。

同时,由于地下空间的经营,又使得原来拥挤在破旧平房中的西安老字号焕然一新。

对于张锦秋的设计,有人认为太平凡不够震撼,而张锦秋恰恰是把自己的建筑作为古建筑的背景。

她说:

“凡是破坏西安风貌的建筑张锦秋一律不做。

她设计的大唐芙蓉园是一座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因其整体规划严整、传统风格浓郁而成为西安新地标之一。

有其他城市的领导带着诚意找到张锦秋,希望她在自己的城市也设计一座这样的公园。

张锦秋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

“你们的城市跟唐朝有什么关系?

风马牛不相及!

张锦秋的创作成果得到了国际建筑界的普遍认可。

张锦秋的多部作品被世界权威的建筑史专著《弗莱丘世界建筑史》收录;日本、韩国建筑杂志为张锦秋专门出版个人专辑。

她多次出国讲学并参加国际建筑展览。

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著名建筑历史教授彼得罗在其《“体用”中国传统的承续与发展》一书中指出:

“中国建筑师开始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语言在当代表达的可能性,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是张锦秋,她是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的领头人。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在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颁奖大会上,张锦秋真诚地说:

“获奖以后,我将更加努力和年青人在一起,在祖国的沃土上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建筑开拓、创新、求实、奉献。

【相关链接】

张锦秋代表作:

西安大雁塔景区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群贤庄小区、西安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群体建筑、黄帝陵祭祀大殿、大唐芙蓉园、曲江遗址公园等。

陕西历史博物馆与新落成的延安革命纪念馆被选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百项经典工程。

何梁何利基金: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梁鲸琚博士、何添博士、利国伟先生之伟伦基金有限公司出于崇尚科学、振兴中华的热忱,各捐资1亿港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社会公益性慈善基金,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民间科技奖励基金。

其宗旨是通过对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激励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中学时代的张锦秋受到文学书籍的影响和熏陶,立志做一名作家,但是由于父亲的阻挠,不得不放弃文学梦想,选择当了建筑师。

B.家人和亲人的影响让张锦秋逐渐喜欢上了建筑设计,其中她的姑妈张玉泉更是教导她说“建筑设计是一个崇高而美好的职业”。

C.在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张锦秋舍《营造法式》而选择了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是她遵从内心、遵从自己兴趣的选择。

D.她设计的华清池大门是她的第一个作品,古色唐韵的设计风格让人眼前一亮,也让她意识到建筑作品应该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

E.她的设计既具有全新的审美意识,又突显本土文化特色,是一种“和谐建筑”,所以她的建筑设计作品不能给人震撼的感觉。

5.张锦秋设计的众多建筑作品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4分)

答:

6.请结合材料,试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张锦秋能成为一代杰出建筑大师的原

因。

(5分)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传家金簪

秦嗣林

我的邻居黄老太太,她家从上一代开始便累积了不少房地产,晚年生活优渥,在地方上小有名气。

她的儿子黄先生则在市场里摆了个莱摊。

其实以黄家的经济状况,黄先生根本不需要赚钱,与其说是做生意,倒不如说是打发时间。

不过有一天,黄老太太却上门来找我,小心翼翼地说:

“我有样东西不能放在家里,放朋友那边也不放心,不知道可不可以放你这里?

”说着就从袋子里拿出一个用方型包布层层包覆的布包,里头是一个摩娑得发亮的木盒。

黄老太太从中取出一只金簪,样式并不花俏,但可以判断出是件有些年头的金饰。

我问老太太:

“这只金簪不占空间,为什么不放家里呢?

”黄老太太扬声说:

“要是放在家里,迟早会被我不孝的儿媳妇偷走。

”我不解地问:

“老太太,我认识你儿媳妇啊,有像你说的那么坏吗?

黄老太太一听我提她儿媳妇,便噼里啪啦地数落起来,什么不孝顺、言词顶撞、甚至偷拿东西,让黄老太太气得要命。

虽然我心想她儿媳妇看起来不像是忤逆婆婆的人,但是对别人的家务事,我也不方便置喙。

我赶紧岔开话题说:

“大家都是老邻居了,东西放我这里保管当然没问题。

但是按照惯例,还是要开张当票作为收据。

黄老太太说:

“好,就当5000元好了。

可是你要注意喔,我这只金簪是祖上留下来的,哪天我走了,一定会一起带走。

如果我没来拿,你千万不能给那个女人(儿媳妇),连我儿子也一样。

我很好奇黄老太太为何如此重视这只不起眼的金簪,聊天后,总算慢慢拼凑出事情的原委:

原来黄老太太从小就被送到黄家当童养媳,婆婆待她十分苛刻,但是黄老太太不曾有过一句怨言,侍奉婆婆犹如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地无微不至。

时间一久,婆婆终于被感动。

临终前,她将黄老太太叫到病榻前,将金簪塞到她手里,温柔地说:

“这只簪子是阿祖的阿祖(曾祖父)留下来的,我只留给你一个人。

”婆婆的举动无疑宣告黄老太太从毫无地位的童养媳,晋身继承家族衣钵的长媳。

至此,我总算了解黄老太太为何不断叮嘱我绝对不能把金簪交给她儿媳妇,因为在她眼中,儿媳妇根本不曾尽到孝顺婆婆的义务,担不起金簪代表的持家

有方。

没想到两年之后,黄老太太终究还是生病住院了。

她的几个女儿帮忙整理房间,发现黄老太太视若珍宝的金簪不见踪影,却在平常收着私人物品的抽屉找到当票。

于是黄老太太的儿子黄先生带着当票上门,告诉我黄老太太住院了,他要赎回金簪。

我摇摇头说:

“黄先生,很抱歉,你妈妈交代我,不能让你赎。

黄先生听了不能接受,质问我是不是想要霸占他们家的金簪。

我索性敞开来说:

“你知道她为什么执意要拿来我这里当吗?

相信你和你母亲的相处情况,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要把家里的问题套到我这个外人身上。

你应该跟妈妈好好商量。

但没想到当天晚上十二点,黄先生竟再次闯进店里。

黄先生说,其实他并不在意金簪的归属,而是他妈妈平日到处宣扬儿媳妇如何不孝,传家的金簪绝不会交给他们云云,让黄先生饱尝亲友误解的目光。

我问他:

“我不只一次听到黄老太太说儿媳妇不孝,可是我又觉得你太太不像是这样的人,而黄老太太也不是个喜欢搬弄是非的人,事情似乎没这么简单,到底是什么原因?

黄先生苦笑说:

“一开始我和太太谈恋爱时,我妈妈极力反对,她认为自己可以帮我挑个好老婆。

所以从新婚第二天开始,婆媳大战就正式上演。

其实我也不想让事情发展成这样,只是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每次婆媳意见分歧时,我总是没耐心跟妈妈好好商量。

久而久之,我太太受到我的影响,与我妈妈之间演变成了对立关系。

秦先生,你知道吗?

我在妈妈和太太之间夹了20年啊!

”黄先生眉头深锁,无比忧愁。

黄先生一口气说出了心里话,我便告诉他:

“这支金簪代表的是孝顺长辈的传统,她认为你们违背了传统,想让她们和平相处,解题人只有你能胜任。

你是不是该跟太太商量商量,改变你们跟妈妈沟通的态度?

约莫过了10天,黄先生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黄老太太一起进到店里。

黄老太太虽然有点虚弱,但是脸上的线条较过去柔和许多,看来黄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

我问黄老太太:

“要不要把金簪赎回去啦?

”黄老太太想了想说:

“让你保管了两年,也该赎回去了。

”金簪终于物归原主,黄老太太万分珍惜地收入原本的木盒中,黄先生推着妈妈走向门口。

临走前,他转身朝我点了点头,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

(摘编自《29张当票》)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小说中一些细节描写独其匠心,如写黄老太太的那个装金簪的木盒“层层包裹”,“木

盒摩挲得发亮”,都体现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

B.在小说中,“当票”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果没有“当票“,黄先生就不会

来找“我”而“我”也不会劝导他,最后母子两人也不会重归于好。

C.黄先生在母亲生病住院后,不顾撕破脸皮,极力要从“我”这里赎回金簪,说明他是

一个见钱眼开、非常贪婪的人。

D.小说围绕传家金簪所叙写的故事,不仅情节曲折,而且母子两人对这支金簪的重视引

发了人们对家族传统文化的深思,升华了主题。

E.小说结尾写“母子两人一起出了大门朝家走去”,这一结局暗示了母子两人重归于好,

场面温馨感人,内涵丰富让人回味。

8.小说在刻画黄老太太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9.“传家金簪”有什么含义?

作品以它为标题,有

什么作用?

(8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條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敗。

條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人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素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秦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

“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紿金人曰:

“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

傅日:

“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者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

“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傅曰:

“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拭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1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政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谥指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謚为忠定。

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

①“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菊花配螃蟹的习俗。

②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12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平治二年(1065年)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七绝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诗作的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

C.此时作者年事已高,他从心底里服老,尾联的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

D.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两句有着严格的对仗,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E.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15.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在《诗经·氓》中,从“

,”来看,男女主人公小时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