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单元检测卷四 语文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74506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单元检测卷四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单元检测卷四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单元检测卷四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单元检测卷四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单元检测卷四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单元检测卷四 语文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 单元检测卷四 语文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单元检测卷四 语文版必修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单元检测卷四 语文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单元检测卷四语文版必修2

2021-2022年高中语文单元检测卷四语文版必修2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B.太尉判状,辞甚巽

C.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D.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解析 A项“嗛”通“慊”,B项“巽”通“逊”,D项“椎”通“槌”。

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纵士卒无赖B.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C.以取名天下D.汝子取不耻

解析 A项古义:

为非作歹。

今义:

放刁撒泼,蛮不讲理;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B项古义:

你治理。

今义:

公平的道理。

C项古义:

获取名声。

今义:

起名字。

答案 D

3.按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进行分类,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项伯杀人,臣活之 ⑤君安与项伯有故 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⑦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⑧范增数目项王

A.①⑧/②③/④⑥/⑤/⑦

B.①⑧/②③⑤/④⑦/⑥

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解析 ①⑧名词用作动词,②③名词作状语,④⑥使动用法,⑤形容词用作名词,⑦动词用作名词。

答案 A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D项都是通假字,通“邀”。

A项①就,②乘机。

B项①到,②好像。

C项①料想,②心思。

答案 D

5.下列加点的“为”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从词性的角度考虑)(  )

①为击破沛公军 ②君为我呼入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④客何为者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⑥沛公奉卮酒为寿 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⑧/③④⑥⑦/⑤

C.①②③⑧/④⑥/⑤⑦

D.①②/③④⑥/⑦⑤/⑧

解析 ①②⑧介词,③④⑥⑦动词,⑤助词。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57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6~8题。

(11分)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

“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

”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

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

至都,太尉怒曰:

“果不用吾言!

”晤谢曰:

“处贱无以拒也。

”太尉曰:

“然终不以在吾第。

”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7分)

(1)征:

__________

(2)幸:

__________(3)致:

__________

(4)货币:

________(5)如:

__________(6)栖:

__________

(7)识:

__________

答案 

(1)召用。

(2)万一。

(3)赠送。

(4)财物。

(5)送往。

(6)安置、安放。

(7)标记。

7.本段记述了段太尉__________的逸事,表现了段太尉________的性格特点。

(2分)

答案 节显治事堂 清正廉洁

8.文中写朱泚的奸诈对表现段太尉有何作用?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以之对比,反衬段太尉的清正廉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19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

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①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②,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

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

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呜呼!

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①微之:

白乐天(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字。

②知退:

白乐天弟弟白行简的字。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广可十二丈    可:

达到

B.适自通州将北还  适:

刚好

C.山川之胜     胜:

美景

D.美好不外见    见:

显现

解析 A项可,大约。

答案 A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穷山之巅B.留连不忍别去

C.相继而履其地D.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

解析 A项穷山:

古义,两个词,穷,穷尽,山,山峰。

今义,形容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极差的地方。

B项留连:

舍不得离开。

C项相继:

一个接一个。

D项流离:

流落。

答案 A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乳而下垂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洞以此三人得名

②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①而地得因人以显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①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解析 A项而:

表修饰。

B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身份。

C项①介词,凭借;②介词,趁着。

D项①连词,那么;②副词,原来是。

答案 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相当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感慨。

B.文中写景,先写三游洞的地点,次写外貌,续写地势,最后写内景,把岩洞的景观写得特色鲜明,为后面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C.文章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

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阐发本文主旨有着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句关于“不幸”的感慨,不仅仅是叹惜“美好不外见”的山川,也包含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解析 B项次写地势,续写外貌。

答案 B

1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

(2)(我们)便弯着腰俯身径直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

(3)即使我走遍登临幽奇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偶然去偶然来又有什么不同呢?

【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走陆路二十里,在江的东面,就是所说的下牢关了。

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车,上了船。

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

于是又下船走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上去直至山顶,又从上面下去。

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当路挡住,便弯着腰俯身径直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

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高六十多尺、有约十二丈宽。

洞口有二根石柱,把门分为了三部分,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一样。

中间的室像客厅,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

洞中间有一岩石像钟乳一样地下垂着,敲击它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

左室外有一块形状规则的小石突兀而立,敲击它就发出像磬声一般的声音。

这地方还有些石头夹杂着土,撞它就发出“逢逢”的鼓音。

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

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

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

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尺的长满了碧草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一边走一边歌唱,那歌声缕缕不绝。

以前白乐天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刺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也恰好从通州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都不忍离别,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三游洞因此得名。

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两个人都先后被贬到夷陵,相继来此洞游,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这件事。

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谁赶走我斥责我的吗?

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呢?

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有本地学使陈公之子叫伯思、仲思。

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有一起来,但是就算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还是不幸呢?

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社会上所说的伟人,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到过的地方,都传到后世,这个地方也就因为他们有了名。

即使我走遍登临幽奇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偶然去偶然来又有什么不同呢?

即使这样,但山川之美,如果是在大的城市交通方便,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而放在荒凉偏僻的地方,那么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人们也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7题。

(19分)

书如皋二烈士事

朱柏庐

如皋顾子仲光言:

同邑有二烈士,其一缪君鼎台,死于乙酉者也;其一许君元博,又逾年而死者也。

鼎台居乡曲,以勇闻,世亦莫之用。

清兵南下,鼎台纠召乡勇御之,身先徒旅,每战辄殪其劲将。

清兵日益众,势不敌,始为所擒,以见大帅。

大帅重其勇,欲降之,谓曰:

“子今为我一家人,共定天下,公侯可立致矣。

鼎台痛斥骂,大帅复不忍杀,令人多方诱谕,至于下拜,终不屈。

身遍被絷缚,鼎台奋力一决,缚皆寸断,夺刀犹杀数人。

大帅怒甚,命磔之。

鼎台骂不已,抉其舌,而以他物塞口,犹瞋目哑哑若骂至死。

元博好义,少力学,顾不得为诸生。

南都既陷,矢志必死,以父在,授经于同里家,入束脩为养。

从父命,不得已剃发;而以“生为明人,死为明鬼”八字,分刺于左右臂,人亦莫之知也。

有主家婿窥先生浴而见之,婿素不得于其妇母,欲挟持元博,以邀妇母金钱。

不得,值县隶至,语之。

元博不能隐,遂谓县隶曰:

“吾所以未死者,六旬老父在也;而吾之为此,固欲死也。

若竟持吾赴告县官,杀我耳。

”遂至县。

县送之宪府。

宪府某,故明之大吏也,颇以温言劝慰。

元博抗声不屈,又廷辱宪府。

宪府反退而让县令,以其成是狱也。

后并逮其父鞫,父见宪府跪,元博亦跪,谓曰:

“今日之跪,跪吾父也,岂跪若耶?

”宪府又大愧沮。

有顷,两行刑者突入狱,元博迎谓曰:

“吾正待汝!

”举止颜色无少改。

乃南向拜君,北向拜父,一笑而就刑。

后其父得释,以寿终。

妻某氏,当入京配军。

将行,解卒忽念曰:

“许君不爱其身,以为千秋烈士。

吾又何爱一妻,而不以全烈士身后事耶?

”遂以其妻代解,而令某氏匿不出。

及至京师,有廉知其事者异之,捐金以赎解卒妻。

解卒竟与妻俱归,弗之配也。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人多方诱谕谕:

晓喻

B.元博抗声不屈抗声:

高声

C.举止颜色无少改颜色:

脸色

D.解卒竟与妻俱归竟:

竟然

解析 D项竟,最终。

答案 D

15.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二烈士“忠”的一组是(  )(3分)

①身先徒旅,每战辄殪其劲将 ②令人多方诱谕,至于下拜 ③犹瞋目哑哑若骂至死 ④而吾之为此,固欲死也

⑤父见宪府跪,元博亦跪 ⑥乃南向拜君,一笑而就刑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④⑤⑥D.③④⑥

解析 ②是指大帅劝降;⑤是指许元博孝顺父亲。

答案 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缪鼎台是一位壮士,清兵南下时,他组织乡勇御敌,被缚后严辞拒降,不屈而死。

B.许元博是一位文人,南京失陷后,矢志以死,但因为父亲的反对,不得已剃发以偷生。

C.本文略写缪鼎台,突出其忠勇;详写许元博,突出其忠孝两全的士人形象。

D.文末写解卒以自己的妻子代替许元博的妻子“入京配军”,突出了许元博的志节义行。

解析 许元博为了孝顺父亲而偷生。

答案 B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鼎台居乡曲,以勇闻,世亦莫之用。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得,值县隶至,语之。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宪府反退而让县令,以其成是狱也。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乡曲”译为“乡野、乡里”等,“莫之用”,为宾语前置句。

(2)“值”,译为恰逢;“语”译为告诉。

(3)“让”译为责备;“成”译为造成;“狱”译为案件。

答案 

(1)缪鼎台居住在偏僻的乡野,凭着勇敢闻名,世间却没有谁重用他。

(2)(主家婿)不能办到,恰逢县衙中的役隶到了,(主家婿)告诉了他。

(3)巡抚反而退步责备县令,因为县令造成了这个案件。

【参考译文】

如皋顾仲光说:

同乡中有两个烈士,一位叫缪鼎台,是死于乙酉年间的人;另一位叫许元博,是又过了一年而死的人。

清兵南下,缪鼎台纠集征召乡勇抵御清兵,身先众人,每次战斗总是杀死清军的悍将。

清兵一天天增多,势力不能抵敌,才被(清兵)擒获,(被送去)见大帅。

大帅看重他的勇敢,想要使他投降,对他说:

“你现在是我一家人,(我们)共同平定天下,公侯(这样的爵位)可以立刻获得。

缪鼎台痛切地责骂,大帅还不忍心杀害,令人多方诱导晓喻,甚至(向他)下拜,(缪鼎台)始终不屈服。

身体全被捆绑,缪鼎台奋力一挣,绑绳都断成许多小段,夺下刀还杀死几个人。

大帅很恼怒,下令将他肢体分裂。

缪鼎台痛骂不已,(行刑的人)挖出他的舌头,而用其他的东西塞住嘴巴,(他)仍然睁大眼睛发出“哑哑”的声音,像在骂人,一直到死去。

许元博好义,年少的时候努力学习,只是不能够成为诸生。

南京陷落以后,发誓立志一定(为国而)死,(但)因为父亲在世,(只好)在同乡家中教授经书,收入酬金供养父亲。

(他)听从父命,不得已剃去(前半部分)头发,然而用“生为明人,死为明鬼”八字,分别刺在左右两臂上,人们不知道这些。

他执教的那户人家的女婿偷看先生洗澡而见到了这些字,这户人家的女婿一向和他的丈母有矛盾,想要挟持许元博,来敲诈丈母的金钱。

(主家婿)不能办到,恰逢县衙中的役隶到了,(主家婿)告诉了他(许元博的情况)。

许元博不能隐瞒,就对衙役说:

“我之所以没有死,是因为六旬老父在世;而我做这些事,本来就想要去死。

你终于押着我去禀告县官了,杀了我罢了。

”于是到了县衙。

县官把他送到巡抚那里。

巡抚某某人,是前明的大官,很是以温和的言语来劝慰他。

许元博高声(喊叫)不屈服,又当庭辱骂巡抚。

巡抚反而退步责备县令,因为县令造成了这个案件。

后来一并逮捕了他的父亲审问,他的父亲见到巡抚下跪,许元博也下跪,对(巡抚)说:

“今天下跪,是跪我的父亲,难道是跪你吗?

”巡抚又很惭愧沮丧。

不久,两个行刑的人急速地冲入狱中,许元博迎上去对他们说:

“我正等你们!

”举止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就面向南拜别君主,面向北拜别父亲,笑了一笑而接受刑罚。

后来他的父亲得到释放,享尽天年死去。

他的妻子某氏,应当入京发配从军。

将要前行,押解的兵卒忽然想到:

“许君不爱惜他自己,而成为名传千秋的烈士。

我又为什么爱惜一个妻子,而不拿(她)成全烈士身后的事呢?

”于是以他的妻子代替解送,而让某氏藏匿不出来。

等到了京城,有察知这件事情的人认为这是奇事,捐献钱财来赎出押解的兵卒的妻子。

押解的兵卒最终与妻子一起回来,没有把她发配从军。

(四)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18~19题。

(8分)

踏莎行晚景

陈 霆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

槎牙老木乌鸢噪。

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群峰小。

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18.此词上片中划线的几句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写景的角度,有多种,空间的时间的,感官的等,画线句是从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角度来写的。

“孤村”“荒城”“老木”等字眼体现了景物的荒凉孤寂。

答案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环境的孤寂、荒凉的特点。

19.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种情感是怎样抒发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归信”一词及景物描写的特点方面可以看出词人的思乡之情。

下片前三句是融情于景,后两句通过行动描写抒情

答案 思乡之情。

①环境烘托,环境越荒凉、越凄清,思乡之情就越发深重。

(如答融情于景亦可)②行动表现,登楼远望群峰,结果连个可托归信的行人都难见到。

(心理描写亦可)

三、语言运用(8分)

20.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提倡孝道,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了有关孝道的一些熟语。

对下面两个熟语,或解说它的意思,或用它来造句(理解意义基础上的造句),均可。

(4分)

(1)屋檐水,点点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对父母的赡养态度,会被下一代看在心里,将来也会同样报答在自己身上。

造句:

在我们如何孝敬老人,如何为下一辈做好表率时,母亲常叨念“屋檐水,点点滴”这句话。

我们谁都会有老的一天,你们老人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屋檐水,点点滴,希望我们的员工都能够自觉地做到孝敬老人。

(2)只看到事物的局部,不能看到整体。

造句: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微不至的,我们可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啊!

21.同一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评价。

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褒和贬两个角度,各写一句话,对我国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进行评价。

(4分)

(1)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雄才大略的曹操,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高悬在三国的政治天宇中。

(2)曹操为人,奸诈如狐,打着天子的旗号,干着算计诸侯的勾当。

四、写作(4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年轻人对住在森林公园的一对夫妇羡慕不已,因为那里有清新的空气,有大片的衫树和竹林,有幽静的林间小道,有鸟语和花香。

当这对夫妇知道有人羡慕他们的住所时,却神情诧异,他们认为住所并没有多少值得观光和留恋的景致,远不如城市丰富有趣。

今年春节,广州也出现了“本地人涌出郊外,外地人扑入城里”的有趣现象。

熟悉的地方究竟有没有风景?

风景的含义可能是多义的。

请你以“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

①立意自定;①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则完全符合这种导向:

高考作文应写自己的生活,身边的风景!

“熟悉的地方”这个限制语把我们带回久违的、熟悉的地方和场景,也许是从小到大生活的村子,也可能是日日走过的小河,甚至有点厌恶的校园等等。

引导我们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自我心灵世界。

“风景”的含义应该有两个层面:

一个是自然界的风景,如田园风光、校园美景、四时之景等;一个是精神层面的风景,即一种好的风尚,一种精神、品质等等。

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也可以兼而有之。

“也有”表明陌生的地方、受到大家关注的、期待的地方如风景名胜固然有“风景”,但你的身边,平常、普通的地方也有风景,只是你可能匆忙,可能不留心,经常忽略,同时也在提醒人们关乎眼前,留意脚下: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a232535AD5嫕202974F49佉3012075A8疨2199955EF嗯256556437搷O#310137925礥25486638E掎S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