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中俄能源合作开发问题研究及现状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71588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55中俄能源合作开发问题研究及现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355中俄能源合作开发问题研究及现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355中俄能源合作开发问题研究及现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355中俄能源合作开发问题研究及现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355中俄能源合作开发问题研究及现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55中俄能源合作开发问题研究及现状分析.docx

《355中俄能源合作开发问题研究及现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5中俄能源合作开发问题研究及现状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55中俄能源合作开发问题研究及现状分析.docx

355中俄能源合作开发问题研究及现状分析

中俄能源合作开发问题研究及现状分析

摘要

石油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素有“世界经济血液”之称。

俄罗斯富油而中国缺油,我国石油储量有限,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石油的依存度不断增高,而且油源和油路的不稳定性逐步威胁到我国的石油安全。

俄罗斯石油储量丰富,而且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大多分布在临近中国的西西伯利亚地区,此外远东和东西伯利亚的探明储量也不少。

因此,中俄之间的石油经济合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性。

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实力排名重新置换,中俄能源合作更是一种机遇与风险的博弈。

本文分析了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在阐述了中俄石油合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对中俄石油贸易合作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俄;能源;合作

目录

1前言1

2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2

2.1中俄能源合作现状2

2.1.1贸易量不断增长3

2.1.2运输方式多样化4

2.2中俄石油合作存在问题5

2.2.1资金短缺极大地制约了俄罗斯能源工业的发展6

2.2.2中国在投资问题上存在两难选择7

2.2.3向俄罗斯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巨大8

2.2.4“中国威胁论”使中俄能源成为敏感的政治问题9

2.2.5日韩是中俄石油贸易合作在东北业地区最大的竞争对手9

3中俄石油合作发展前景分析10

3.1中俄石油合作的理论基础10

3.1.1国际经济合作理论10

3.1.2国际分工理论11

3.2中俄石油合作的战略基础12

3.2.1俄罗斯积极参与亚太国家能源合作的战略思路12

3.2.2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对外经贸战略12

3.3中俄石油合作的政治基础13

3.4中俄石油合作的政策基础13

4中俄石油合作政策建议14

4.1从战略高度发展中俄关系14

4.1.1扩大中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双方的互信协商14

4.1.2加强对话,统筹兼顾14

4.2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中俄石油贸易合作15

4.2.1寻求多种合作方式,推进合作方式多样化15

4.2.2采取多元化国际石油合作战略15

4.3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中国企业参与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15

4.4适当放开政策,允许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16

4.5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机构,争取能源合作的话语权18

5结论20

参考文献21

致谢22

1前言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以持续、较快的速度发展,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关注和认可。

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安全成为中国非常紧迫的问题。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石油安全又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内容。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的竞争主要是经济的竞争,直接体现在对能源的竞争和控制上。

世界各国对战争的态度也因各国在战争地区能源利益的不同而不同,各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也围绕着自己的能源利益而进行。

1993年,中国结束了此前30多年的石油自给的历史,一举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同年11月9日,原石油部部长康世恩曾经不无忧虑地说:

“要看到石油工业目前的发展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如果不能迅速、有效地跟上去,加快发展速度,石油工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瓶颈’中的‘瓶颈’”。

中俄两国有着非常紧密的地缘政治关系,两国在石油合作上有着较强的互补性。

俄罗斯作为重要的石油输出国,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两国的石油合作对双方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两国在东亚的能源政策以及能源合作,关系到两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以及能源安全等问题。

2006年是中国俄罗斯年,2007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中俄在经济、文化、能源等多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展现在中俄两国面前的似乎是一条前景非常光明的道路。

但中俄在石油合作上所走过的路却并非如此简单和光明。

尽管中俄达成了一些协议,有的项目已经在运行之中。

但前两年,中俄石油管线的变化引起的轩然大波,中石油被迫退出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的投标事件,依然牵动着两国各界的极大关注。

中俄两国的石油合作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特别是日本和韩国等东北亚国家。

本文将从中俄石油合作的历史和现状着手,分析中俄石油合作对两国的影响,剖析存在的问题,最后讨论中俄石油合作的前景和对策。

2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2.1中俄能源合作现状

首先,石油合作的运输瓶颈正在逐步打通,为扩大双方石油交易合作的规模奠定了基础。

运输问题一直是双方石油合作的瓶颈问题,从2004年开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数量开始迅速增长。

根据两国达成的协议,2005年俄应向中国出口1000万吨石油,2006年对华石油出口量应增至1500万吨。

但是据俄方统计,2005年,俄对华实际石油出口量为760万吨,虽然比2004年增长30%以上,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俄目前向中国出口石油主要是通过铁路,铁路运输能力有限且运输成本较高,大大制约了两国石油贸易量的大幅增长。

不过,随着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对中国石油出口口岸的改造,俄罗斯铁路石油运输能力会有明显提高;另外俄罗斯不断将国内石油公司通过铁路对华出口石油的运输价格下调,这也有助于提高俄罗斯石油公司对中国出口石油的积极性;再次,俄罗斯通过中哈石油管道阿塔苏至阿拉山口段向中国出口石油,这将成为俄对中国石油出口增长的新途径。

其次,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建设将进一步打通瓶颈。

从俄罗斯修建至中国的石油管道问题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1994年,俄罗斯石油公司尤科斯率先向中国提出修建“安大线”,双方政府为此签订了相关协议,但最后该方案以会污染贝加尔湖被俄罗斯单方面废除。

之后,又进入改良方案安纳线的谈判,但由于包括资源、环保、俄境内管道走向等不确定因素,管道项目再度出现反复,一直未能真正启动。

自俄罗斯政府于2004年底正式对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设计和建设做出决定之后,关于中国支线的设计和建设问题才重新进入了中俄双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议事日程。

2009年4月21日在北京举行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四次会晤期间,双方签署了《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

正式启动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建设“,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西起伊尔库茨克州的泰舍特,东至太平洋沿岸的科济米诺湾,全长4000多公里。

一期工程从泰舍特至斯科沃罗季诺全长约2700公里,设计年输油能力3000万吨。

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中国支线”将由俄阿穆尔州斯科沃罗季诺市铺设至中国的漠河市,长度为67公里,造价预计达100亿卢布,年输油能力为1500万吨,于2010年12月完工。

中俄两国将独立同时开始建造各自境内管线。

运输瓶颈将逐步打通并完善。

以上所述是目前中俄石油合作的进展情况,实际上这些也只解决了中俄中期的石油贸易问题。

毕竟铁路的运输能力是有限的,单俄罗斯本国的运输能力缺口每年就达8000万吨,而通过中哈管道也涉及到第三国有不确定因素;去年签署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的管道,对俄方来说,向远东的太平洋管道注油到设计值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一期3000万吨、二期5000万吨)。

俄方所面临的问题还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凸显出以能源原材料出口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严重受制于国际市场的不利局面;开采设备老化,俄罗斯石油生产和加工设备的实际使用年限远远高于世界正常标准(10年),达到了35年;投资不足的问题,按照俄罗斯工业与能源部的规划,到2015年石油和天然气年产量将分别达到5.3万亿吨和7400亿立方米,为此未来十年对油气工业的总投资将达到2700亿美元,而2000年至2004年的投资只有460亿美元,年均不足百亿美元,可以看出俄罗斯在油气领域投资缺口还很大。

2.1.1贸易量不断增长

从中俄石油合作的发展历程看,从1992年开始,两国才开始进行石油贸易的合作。

根据1992——2007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俄石油原油和成品油贸易量呈现一种不断增长的趋势;通过计算还可以发现,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总量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见表1)

表1中国石油贸易状况

年份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总量(万吨)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成品油总量(万吨)

中国进口原油总量(亿吨)

中国进口成品油总量(万吨)

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总量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比重(%)

1992

0.8

67.3

0.1136

768

3.58

1993

1.4

126.5

0.1567

1657

3.96

1994

5.7

122.4

0.1235

1289

5.07

1995

3.7

130.9

0.1709

1386

4.34

1996

31.9

123.5

0.2262

1583

4.04

1997

47.5

346.0

0.3547

2379

8.02

1998

14.5

90.5

0.2732

2174

2.14

1999

57.2

206.9

0.3661

2082

4.59

2000

147.7

251.1

0.7027

1805

4.51

2001

176.6

291.1

0.6026

2145

5.72

2002

303.0

401.7

0.6941

2034

7.85

2003

525.4

-----

0.9102

2824

4.40

2004

1077.4

-----

1.2272

3788

6.70

2005

1277.7

507.6

1.2682

3143

11.28

2006

2596.5

432.2

1.4518

3638

11.17

2007

1452.6

492.0

1.6317

3380

9.87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0一2009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3——2008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2004~2008年);俄罗斯联邦统计局,http:

//www.gks.ru;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

//

从表1可以看出,中俄石油贸易合作发展的起步期,即1992-1999年,在绝对量上,原油的进口量比较小,成品油的进口量比较大;从年平均量来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年均进口量为20.3万吨,成品油年均进口量为151.8万吨;这一时期,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总量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比重高低起伏变化较大,尤其是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总量仅为105.0万吨,其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比重仅为2.14%,都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中俄石油贸易合作发展的磨合期,即2000-2003年,在绝对量上,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量都在逐渐增长,但在2003年,原油取代了成品油的进口;从平均量来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年平均进口量为288.2万吨,成品油年平均进口量为236万吨;这一时期,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总量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比重不断升高,除了2003年,因为原有取代了成品油的进口,这一比重有所下降。

中俄石油合作的发展期,即2004-2007年,在绝对量上,原油从2004年开始突破了1000万吨并逐年上升,成品油从2005年恢复进口且维持在400~500万吨之间;从平均量来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年平均进口量为1351.1万吨,成品油年平均进口量为357.95;这一时期,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总量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比重不断升高,且从2005年开始这一比重达到了10%以上,虽然到了2007年有所回落,但也达到了9.87%。

综上所述,中俄石油贸易无论是从原油和成品油的绝对量来看,还是从平均量来看,以及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总量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比例方面,虽然有所起伏,但是总体上来看,中俄石油贸易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2.1.2运输方式多样化

随着中俄石油贸易的不断发展,两国的石油运输方式也开始多样化,主要有:

第一,海运。

海运是国际石油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运量大、通过能力强、运费低。

2006年俄罗斯通过海运对中国出口的原油为614.6万吨,较2005年增长23.6%,占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原油总量的38.5%。

目前,中俄石油合作采取的运输方式主要是海运,通过海运进口的石油量约占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总量的百分之五十。

第二,管运。

管运是国际石油贸易中与油轮相辅的重要运输方式,运量大、安全性高、方便快捷、经济。

如前所述,从1994年俄罗斯向中国提议修建“安大线”,到后来的“安纳线”再到后来的折衷方案“泰纳线”,一波三折,最终还是夭折了。

2007年中俄远东输油管道一期工程正在修建当中,根据计划,该工程于2008年底正式交付使用,其输油能力将达3000万吨。

这一管道的顺利建成,将推动中俄石油贸易合作的发展。

第三,铁路运输。

铁路运输是国际石油贸易中对海运和管运的重要补充,在调整运输两方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是运量有限,成本也比较高。

2006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原油1596.5万吨,其中通过铁路向中国出口原油为981.9万吨。

由此可见,目前,铁路运输也是中俄进行石油进出口的主要运输方式。

综上所述,目前海运和铁路运输在中俄石油贸易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而管运占有的比重较小。

从长远考虑,中俄两国应积极促成两国石油管道的建设,实现石油运输的多样化,推动中俄石油贸易合作的新发展。

2.2中俄石油合作存在问题

2.2.1资金短缺极大地制约了俄罗斯能源工业的发展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一直处于低迷和混乱状态,经济增长缓慢,使得俄罗斯没有足够的资金既满足国内经济复兴,同时又在全国各产油区投巨资促进石油工业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俄国家对石油工业的投资为50亿美元,但到1999年投资额减少到25亿美元。

资金不足是俄石油工业的现代化改造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对石油工业而言,相对国外85%的采油率,俄罗斯只有40%,同样一口油井,用美国设备可开采油1000吨,用俄罗斯国产设备只能产400吨。

俄罗斯政府一直致力于吸引外资,但效果并不显著。

2004年以来,主要集中在能源特别是石油开采上面的国外直接投资开始出现撤离的趋势。

资金投入不足引起产能不足,这种情况在俄优先保证欧洲市场的原则下,严重影响了中俄石油合作。

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各国在金融危机到来之际,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以求得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能够自保。

此次金融危机对俄罗斯也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9年俄罗斯经济实际增长仅为1.4%。

俄罗斯的外贸主要依靠石油、天然气及资源产品的出口,世界经济危机最先反应在能源的价格上,世界石油的价格从每桶100多美元一路下跌到40多美元,目前在80美元左右,石油价格的下跌使得俄罗斯出口受到了重创,外汇储备急剧缩水。

俄罗斯预算的一半来自石油和天然气收入,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是对能源需求的下降以及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下降,这给俄罗斯造成了预算赤字,并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俄罗斯在金融危机市场环境下,面临着欧洲市场的能源需求大幅度下降,从2008年每天减少2700万桶石油需求,2009年每天石油需求甚至减少了8.66亿桶,直到2010年石油需求仍减少2200万桶。

欧洲是俄罗斯传统的石油出口市场,是俄罗斯优先的石油出口市场,但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俄罗斯不得不考虑亚洲市场。

亚洲市场2008年、2009年石油进口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2010年更是增长了6.95亿桶/天。

而从国际能源署的报告可以看出,俄罗斯的石油出口则在2009年、2010年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作为以石油出口为主的俄罗斯要想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能源出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2.2中国在投资问题上存在两难选择

中国作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发展中国家,对资金的需求巨大,是把有限的发展资金用于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确保生产更多的油气,还是“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开发油气资源,致使我们目前存在的两难选择。

前者明显有力于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一旦有新的油气田发现,还可以节约大量的“石油美元”。

后者符合经济全球化潮流和世界油气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有利于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但是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资金外流,给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造成更大的压力。

而且即使要把资金投向国外,依然面临着是把资金投向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还是投向中亚、北非等传统石油来源地问题。

虽然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俄罗斯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中东、北非和加勒比海地区目前是我国主要的国外石油来源地,对于中国的经济特别是石油安全的重要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3向俄罗斯能源领域投资风险巨大

目前俄罗斯正处于经济和政治同时转轨阶段,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对外法规政策不健全而且缺乏连续性。

石油领域投资的所有权没有真正的法律保障,使投资者的投资面临较大的政治风险,尤科斯事件的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由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是在欧洲、独联体能源市场保证供应之后,也考虑到亚太市场的能源需求。

中国是亚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经过30年的经济发展,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对能源的需求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俄罗斯也注意到了中国这个新兴的能源市场,在其能源发展战略中也提到了开拓亚太市场,使之成为俄罗斯新的能源销售市场。

但是俄罗斯认为中国的能源市场较为单一,在中俄石油管线建设上一波三折,其重要的问题是俄罗斯不愿意其石油被一个用户垄断。

加之俄对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忧虑,对中国的能源出口总有些顾虑。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使俄罗斯不得不考虑能源市场的扩大销售,以保持其经济运行的平稳性。

2.2.4“中国威胁论”使中俄能源成为敏感的政治问题

据亚洲华尔街日报报道,中石油2002年12月曾应邀参与俄罗斯国有的斯拉夫油田竞拍,分析人士称由于中石油的加入,最终拍卖价格将达到30亿美元左右。

当中石油代表团走出莫斯科机场时,几辆轿车呼啸而来,光天化日之下将一位代表团成员捆绑后塞入汽车呼啸而去。

而后,俄罗斯国内政治人士纷纷出动,呼吁不能让中国人控制俄罗斯的石油资源,《独立报》、《消息报》、《生意人报》等报纸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独立报》以《俄罗斯任何一个金融寡头都比中国的买主好》为题,大造中国公司竞拍有损俄罗斯国家利益的舆论。

最终,在拍卖前几天,俄罗斯国家杜马紧急出台了一项法令,不许有外国国家背景的石油公司参与拍卖。

这个油田最后被阿布拉西莫维奇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秋明石油公司联手以仅比底价高出1亿的18.6亿美元买走。

2.2.5日韩是中俄石油贸易合作在东北业地区最大的竞争对手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日、韩、朝、蒙和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在这一地区,中、日和韩国占据了本地区能源(主要指石油资源)需求的绝大部分,分别是世界第二、第三和第六大石油消费国。

2003年,中、日、韩三国的石油进口量达到了4.97亿吨,占亚太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57.6%和世界石油贸易量的22%。

三国的能源对外依赖日益严重,尤其是日韩两国的石油消费几乎100%依赖进口。

21世纪将是东北亚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保障区域能源安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东北亚能源需求不能自给,且严重依赖持续动荡不安的中东地区,海上运油必须途径包括霍尔木兹和马六甲海峡在内的漫长海上运输线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因此今年来,亚洲国家特别是东北亚国家迫切需要开辟新的石油进口通道,俄罗斯首先成为其最重要和最有前途的合作伙伴。

目前,在东北亚国家中围绕俄罗斯石油所展开的明争暗斗正在终日两国间展开。

由于担心国际石油供应的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以及价格暴涨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中日两国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以实现本国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尤其是日本在新的形势面前获得稳定石油供应的心情最为迫切。

在中国企业不断加大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攻势并且“全球找油”的同时,日本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地在石油生产国和亚洲石油进口国中间频频斡旋,并付出了巨额代价。

在远东,为争夺“安纳线”,日本向俄罗斯承诺提供近200亿美元的长期低息贷款。

而日本提供巨额资金的前提是,在管道建设过程中俄方要优先照顾日本利益,而不是“其他国家”。

3中俄石油合作发展前景分析

3.1中俄石油合作的理论基础

3.1.1国际经济合作理论

生产要素理论:

生产要素是生产的基本元素,即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资源。

劳动、资本、土地都参加了生产过程,三者是一切时代生产的三个要素。

马歇尔认为除了以上三个要素外,还有一个要素参加了生产过程,这就是企业家才能。

到马歇尔为止,形成了经济学中比较成为定论的“四要素论”。

现代经济学家根据经社会发展的现实,又增加了技术要素、管理要素和经济信息要素。

经济一体化理论:

经济一体化包括两层含义,从广义或者说从宏观层次上看,世界各国经济彼此开放,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但这只是一种趋势。

从具体的经济联系与交往方式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目标,而目标则是运动过程的结果。

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表现形式有:

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经济同盟、共同市场等。

通过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区域内生产要素实现最佳组合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区域内经济贸易的发展。

两缺口模型:

分析来自于宏观经济学,说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国内存在着投资储蓄差,有投资不足,存在投资缺口;对外存在着进出口差,有外汇不足,存在外汇缺口。

这时,国家可以考虑引进外资以弥补国内投资不足,待国内投资不足得到补充后,生产发展了,能够增加出口,从而又弥补了外汇的不足,最后使投资和外汇两个缺口都得到弥补。

国际经济合作规律:

经济竞争、经济矛盾、经济协调、经济合作是国际经济合作的规律,简称为国际经济合作的“4C规律”。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竞争会发生摩擦、冲突,甚至对立,这些都是经济矛盾的表现形式。

有矛盾就需要协调与解决。

协调包含着调控、调节、调解、协商等多重意义。

协调是推动合理竞争、缓解矛盾冲突的良好机制,通过协调缓和矛盾就产生了合作。

3.1.2国际分工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指出,国际分工是客观的经济范畴,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不断加强,各国相互依赖、相互依存。

俄罗斯有资源,有油气,但其缺乏技术和资金,中国有多年的油气勘探开发的经验和技术,也拥有较充裕的资金。

中俄在资源和技术、资金上有巨大的互补性。

中俄进行石油合作正是国际分工的必然。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以及每个部类的内部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发展。

而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可能提供满足本国社会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中国在石油供给中所表现的状况也是如此,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自己生产的石油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石油进口不断增加,石油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

中国不进口石油就无法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与此同时,俄罗斯油气储藏丰富。

俄罗斯的石油生产大于石油消费。

俄罗斯通过石油出口来获得其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其他物资。

俄罗斯需要市场,中国需要资源。

只有将中国的资源需求和俄罗斯的市场需求有机的结合,才能促进两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是两国获得最佳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

因此,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是两国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3.2中俄石油合作的战略基础

3.2.1俄罗斯积极参与亚太国家能源合作的战略思路

《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对亚太地区能源合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强调“在亚太地区,俄罗斯的主要能源合作伙伴是中国、韩国、日本、印度”,“到2020年亚太国家在俄石油出口中的比重将由目前的3%上升到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