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近五年高考综合性试题 By CJA.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71361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生活》近五年高考综合性试题 By CJA.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经济生活》近五年高考综合性试题 By CJA.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经济生活》近五年高考综合性试题 By CJA.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经济生活》近五年高考综合性试题 By CJA.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经济生活》近五年高考综合性试题 By CJA.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生活》近五年高考综合性试题 By CJA.docx

《《经济生活》近五年高考综合性试题 By CJ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生活》近五年高考综合性试题 By CJA.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生活》近五年高考综合性试题 By CJA.docx

《经济生活》近五年高考综合性试题ByCJA

《经济生活》近五年高考综合性试题

2.(08年江苏高考)材料一:

2004—2007年江苏农民人均收支状况(单位:

元)

材料二:

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2007年我省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农民得到的收入有所增加,但流通环节的弊端及农资涨价吞食了农产品涨价带来的一部分收益。

与此同时,因食品等价格上涨,农民生活成本在增加,消费额在增长,实际购买量下降。

同年,苏南、苏中、苏北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6989元、4784元和3534元。

 

(1)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省农民生活消费状况。

 

(2)针对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民生活消费水平。

 

3.(08年上海高考)材料一:

2007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同期我国粮食出口明显增加,相关数据如下。

2007年1月-11月我国粮食出口情况

品种

玉米

小麦

大米

出口量万吨

487

207。

.59

113

同比增长%

85.3

130

5.8

材料二:

2007年,我国粮食连续第四年获得丰收,国内粮食库存充裕,市场供应充分。

但是鉴于国际粮价上涨形势严峻,13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仍然是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政府为此出台了粮食出口管理若干项措施。

相关情况见下列表格。

我国政府对粮食出口实行管理的若干措施

时间

措施

2007年12月20日起

取消粮食出口退税率

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

对粮食征收5%-20%的出口暂定关税

2008年1月1日起

对粮食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

(1)从材料一所提供信息看,2007年我国粮食出口较大幅度增长原因何在?

(3分)

 

(2)我国政府颁布的粮食出口管理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调控手段?

(3分)

 

(3)这场国家粮食安全保卫战对社会与经济安全运行有何积极意义?

(7分)

 

(4)为了增加粮食的有效供给,政府还采取了其他调控措施。

请列举其中的一条措施 ,或者对此另外提一个建议。

(2分)

 

4.(08年广东高考)(18分)

材料1:

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单位:

亿美元)

年份\内容

出口

进口

数额

增幅

数额

增幅

2006年

3019.5

26.8%

2252.6

18.7%

2007年

3692.46

22.2%

2648.03

17.5%

(注:

从贸易方式看,2007年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1。

2%,加工贸易出口增长18。

1%。

材料2:

从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从初期的1:

8.11变化至2008年4月1日的l:

7.02,人民币升值幅度达13.4%。

材料3:

近年来,某些国家抵制中国制造的产品,除个别产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制造”怀有抵触情绪。

材料4:

自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取消553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对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降低出口退税率,导致珠三角一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转移或者关闭。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材料l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6分)

(2)人民币升值对珠三角的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4分)

(3)如果你被聘为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顾问,请根据以上材料为企业发展提出几条建议。

(8分)

 

5.(08年全国文综)(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党的十本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注: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工资、资金、津贴、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营业盈余指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据统计,1998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资总额是企业利润的2.4倍,到2005年降到了0.43倍;1998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是4.3%,至2006年提高到了21.36%。

(1)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10分)

 

(2)指出材料二、三反映的经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14分)

 

(3)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所学政治常识,分析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基本道理。

(8分)

 

7.(08年天津文综)(63分)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

材料五

2004-2007年我国粮食持续4年增产,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然而,要保持粮食供求长期基本平衡仍不容乐观。

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动物类食品消费增长和使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将扩大粮食需求;另一方面,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和保证种粮收益的难度加大,从而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提高。

(1)指出图11和图12反映的经济现象及其联系。

(6分)

 

(2)从供求与价格关系的角度,分析在材料四背景下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的经济影响。

(6分)

 

8、(10年天津文综)(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很多企业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摩拳擦掌,却面临资金、技术等困难,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而且少数发达国家还垄断着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不愿意转让,为推动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国家强化政策支持,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国际合作等,从而坚定了企业发展的核心。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企业面对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怎样实现自身发展。

(12分)

 

(2)低碳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往往会高于同类非低碳商品,但最终其价格会下降。

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知识,阐释低碳商品价格下降的必然性。

(9分)

 

9.(10年广东文综)(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颁行为契机,广东省政府2009年以来相继编制了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整个规划、指导意见体系的推行,体现出广东省政府的施政更注重于地区差异的缩小,更注重于加强财政投放以促进民生的改善,更注重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注重于发挥好政府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作用。

材料二:

图8显示广东省近年区域经济水平的变化状况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公平和财政职能等知识,说明广东省政府施政内容的理论依据。

(11分)

(2)结合材料二,请你对广东经济的地区差异变化状况作出简略判断。

(4分)

 

10.(10年江苏文综)材料一:

图表1:

江苏省GDP和财政收入情况(单位:

亿元)图表2:

江苏省财政支出有关情况(单位:

亿元)

材料二:

2010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使发展成效真正落实到人们福祉的提高上。

(1)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阐述江苏省政府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促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11.(10年山东文综)(25分)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裁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描述图9所示经济信息,揭示图9中两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

(9分)

12.(11年四川文综)(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

投资率是总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消费率是最终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投资、消费、出口被喻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与消费为内需,出口为外需)。

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投资率约23%,消费率约75%。

]

材料二近年来,国家对“促销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矛盾和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逐步提高消费率,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3分)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联系?

(4分)从《经济生活》角度看,提高消费率有何重要意义?

(5分)

 

13.(11年安徽文综)(30分)《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描绘了安徽省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聚焦‘十二五’,心系安徽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在讨论《纲要》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同学甲向大家出示了下表:

表二安徽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部分)

指标

2010年预计

2015年目标

年均增长(%)

财政民生支出(亿元)

1096

2403

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788

力争31576

>1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5285

力争10570

>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151.5

9500

18

   

(1)同学们围绕表中目标纷纷发表意见,请你谈谈提出上述目标的经济学依据。

 

14.(11年天津文综)材料一中国与世界部分经济指标对比:

三大产业结构比例(2009年)

研发费用占GDP比重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2008)

中国

10.6:

46.8:

42.6

1.7(2009)

3.5

世界平均

3:

28:

69

2.21%(2007)

1

(注:

以各产业增加占GDP比重计算。

材料二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年均增长9.87%。

“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

温家宝总理对此曾指出,“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根据上述材料解释为什么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2分)

 

15.(11年海南文综)(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二表1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注:

“[]”表示五年累计数,“—”表示无数据(数据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纳要》)

根据表1,概括“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表1所列出的经济发展目标?

(10分)

 

16、(11年海南文综)(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973年,某企业生产的玩具产品“芭比娃娃”由于式样陈旧、价格昂贵等原因而严重滞销,企业濒临破产。

很多员工建议放弃生产“芭比娃娃”而转产,但一位年轻人极力反对并建议为“失败产品”创办博物馆。

“这绝对不行,这不是自曝家丑吗?

”企业总裁立即明确表示反对。

但这个年轻人据理力争并最终设法说服了总裁。

不久,陈列200多件不受消费者欢迎的“失败产品”的博物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在此后的3个月里,年轻人全身心地“泡”在博物馆里,听取参观者对“失败产品”的见。

他收集的500多条意见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令企业总裁惊喜不已。

相关部门根据这些见改进产品设计式样,调整产品价格,提高产品质量,开拓新的市场,企业很快打了一漂亮的翻身仗。

此后的12年间,公司年业绩从4200万美元飙升到10亿美元。

今天,“芭比娃娃”已不仅是一种玩具产品的商标,而且是流行时尚、成功品牌的代名词,那位“研究失败的花朵而赢得成功的芬芳”的年轻人也被誉为“芭比之父”。

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经济知识,概括该企业产品由滞销到畅销的主要原因。

(6分)

 

17.(11年浙江文综)(32分)近年来,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出现了“用工荒”,一些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农民工。

“用工荒”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材料一:

我国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农民工需求很大。

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巨大,中西部地区仍保持一段时间工资相对低廉的优势,一些东部企业逐渐向中西部扩张。

随着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企业用工明显增加。

材料二:

材料三:

就“用工荒”问题,三位同学各抒己见,小张认为,“用工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一定程度上“慌”了企业,企业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小王认为。

“用工荒’与劳动力价格太低有关,企业只要大大提高工资,“用工荒”就能迎刃而解,企业也没有什么可“慌”的小周则认为,“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只要让“看不见的手”继续发挥作用,“用工荒”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分别指出表4、图14中的经济信息。

(6分)

 

(2)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三位同学的观点。

(14分)

 

《经济生活》近五年高考综合性试题答案:

2、 

(1)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省农民生活消费状况。

 

(2)针对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民生活消费水平。

答:

(1)近年来。

①我省农民收人和消费支出均在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流通环节的弊端及农资涨价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幅。

③食品等价格上涨增大了农民生活消费压力。

④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农民的消费水平差异较大。

(2)①继续贯彻富民优先政策,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②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让农民能更多地分享到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

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

(1)从材料一所提供信息看,2007年我国粮食出口较大幅度增长原因何在?

(3分)

原因:

国际粮价上涨,表明国际市场粮食供不应求,因此引起国内粮食出口明显增加。

这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必然结果。

(2)我国政府颁布的粮食出口管理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调控手段?

(3分)

①前两者措施属于宏观调控的财政手段,②第三项措施属于计划手段。

(3)这场国家粮食安全保卫战对社会与经济安全运行有何积极意义?

(7分)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战略性产品。

保障粮食的充分供给,

①有利于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有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抑制通货膨胀,支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③有利于保障广大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切身利益,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4)为了增加粮食的有效供给,政府还采取了其他调控措施。

请列举其中的一条措施 ,或者对此另外提一个建议。

(2分)

①政府采取的其他调控措施如:

确定18亿亩农业耕地底线;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种粮补贴政策;取消农业税,或者其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等措施,

②列举一项,并指出其对增加粮食供给的作用,即可给分。

如学生自己提出一条建议,言之有理,亦应给分。

4、

(1)材料l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6分)

(2)人民币升值对珠三角的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带来哪些影响?

(4分)

(3)如果你被聘为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顾问,请根据以上材料为企业发展提出几条建议。

(8分)

答案要点:

(1)①材料l反映了广东省2007年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出口仍然大于进口,但进出口增幅均有所下降,且出口比进口的增幅下降得更大。

②产生这种经济现象的原因:

人民币升值;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2)①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导致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商品按美元计算的价格上升,从而削弱其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影响出口。

②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又可能会促使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出路。

(3)作为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顾问,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现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由生产“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转向生产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的产品。

②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创立企业的自主品牌,用品牌优势取代廉价劳动力优势。

③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④掌握和利用国际贸易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原则,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利益。

⑤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应对国际市场风波的能力,拓展企业的国际生存空间。

⑥开发和拓展国内市场,改变过于依赖国外市场的状况。

⑦如果生存压力太大,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把企业转移到要素成本低的地方谋求发展。

5、

(1)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10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种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6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4分)。

(2)指出材料二、三反映的经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14分)

①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下降,利润占初次分配的比重上升。

这表明在我国初次分配中存在利润比重过大问题(4分)。

②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3分)。

③如,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工资随劳动生产率增长而增长。

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

保证企业为劳动者缴纳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金。

在政府引导下,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提高劳动者在与企业谈判中的地位。

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

(7分,答出3项及3项以上者可得7分;答出2项者得5分;答出1项者得3分。

有其他合理答案者亦可酌情给分)。

(3)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所学政治常识,分析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基本道理。

(8分)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4分)。

②党和政府有责任妥善解决分配领域中的不合理现象,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休人民,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和改革的积极性(4分)。

7、

(1)指出图11和图12反映的经济现象及其联系。

(6分)

参考答案:

①国际食品价格出现了上涨加快趋势;

②发展中国家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高于发达国家。

③食品价格上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于发达国家。

(2)从供求与价格关系的角度,分析在材料四背景下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的经济影响。

(6分)

参考答案:

①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

②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促进国内粮食供求平衡。

③国内粮食供求平衡有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从而有利于维护人民切身利益;国内粮食供求平衡有利于提高我国应对国际粮价波动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自主地位。

8、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企业面对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怎样实现自身发展。

(12分)

【答案】①企业要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优惠政策,赢得发展机遇。

②企业需要制定准确的经营战略,在生产经营中注重节能减排

③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掌握自我知识产权,形成竞争优势。

④企业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⑤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低碳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往往会高于同类非低碳商品,但最终其价格会下降。

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知识,阐释低碳商品价格下降的必然性。

(9分)

【答案】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格以价值为基础。

②商品生产者通过改良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手段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单位商品价值量,因而价格会下降。

③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

低碳商品供给的增加,使价格下降。

9、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公平和财政职能等知识,说明广东省政府施政内容的理论依据。

(11分)

(2)结合材料二,请你对广东经济的地区差异变化状况作出简略判断。

(4分)

【答案要点】

(1)广东省政府编制和推行发展规划、知道意见,注重于财政投放改善民生、地区差异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收入分配公平。

这符合:

①社会公平需要合理的收入分配。

政府对收入分配要进行调节。

②市场经济需要发挥财政的调控职能。

财政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导致的收入差距拉大。

③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形成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

⑤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要求。

(2)粤东、粤西、粤北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全省平均速度;地区差异正在缩小。

10、

(1)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的有关知识,阐述江苏省政府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促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答:

(1)①图表1表明近年来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不断增长,财政收入随之逐年增多;

②图表2表明江苏省财政支出逐年增多,对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

③图表1、2表明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长的基础。

(2)①江苏省政府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加强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②发挥了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

③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1、描述图9所示经济信息,揭示图9中两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

(9分)

解析:

认真阅读题目要求,本题实际要求回答两方对面的问题,一是图9提供的直观信息,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都在快速增长。

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持续上升,GDP的增长率先升后降,且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

二是图中两条曲线即文化产业与GDP之间的内在联系。

审好题答案即可迎刃而解。

答:

①图9显示,2006-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都在快速增长。

②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持续上升,GDP的增长率先升后降,且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一直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

③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GDP的增长;GDP的增长为文化产业投资和文化消费奠基了物质基础,有利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

12、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3分)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联系?

(4分)从《经济生活》角度看,提高消费率有何重要意义?

(5分)

(1)①现象:

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率呈上升趋势,消费率呈下降趋势,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投资率明显偏高,消费率明显偏低。

反映出我国投资与消费不协调、不平衡。

(3分)

②联系:

国家采取促进消费的系列政策措施,是针对我国经济中投资与消费不平衡的状况,目的是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2分)

③意义:

A、有利于调整国民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