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札记.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札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札记
《秉笔直书》教学札记
《秉笔直书》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话语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
本班学生在质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都具备了较强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课堂上,同学们能够较好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从而体会三位太史的尽职尽责、不畏强权。
教学反思:
1、结合资料,了解背景
引导学生在搜集有关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抓住线索,集中分析
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廉洁正直。
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认知特点。
3、抓住词句,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字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本文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在本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先请同学们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
教学中注意将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与评价朗读进行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与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受到人物精神的感染。
学习本课之后,学生对太史们坚持正义,廉洁正直的精神所感染,在课后的读后感中也都纷纷表达出了自己对太史们的敬佩之情。
可见,通过本课的学习,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廉洁自律种子已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了。
《春潮》教学札记
这篇课文以“春潮”为题,描写了春潮形成过程和磅礴气势,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力量——不可抗拒。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课程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特别是春潮形成的过程和其浩大的声势,通过想象既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够辅助学生朗读好课文。
二、朗读为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三、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怀。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也了解到了我们的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到北方的春天是具有如此不可抗拒的生机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人民的力量也是不可抗拒的!
课堂上,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和抓住重点词句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第一部分,主要是围绕第一自然段这个中心句展开讨论,找出“春天在进攻”的语句,并把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如“冲开”,“汹涌的奔流”,“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等等,感悟春的万象更新。
第二部分,主要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生发出豪壮的情感,感悟着春潮的气势不可阻挡,力量不可抗拒。
想法是美好的,但课堂上,孩子们的朗读一开始并没有读出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
而是在后来,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触之后才稍微好了一点。
我很是郁闷,要知道,教室后面坐着我们四年级组的两位战友。
课后,我找了找原因。
一是,学习课文时,除了找到重点词句指导朗读,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二是,应该想办法找相关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使用,这样就能够让孩子对自己的想象和实际的情景进行准确的对比,能够更有效的加深孩子对文章的感悟。
《三月桃花水》教学札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通过一节节的语文课,对一篇篇文章的学习感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语言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的。
我在进行《三月桃花水》一课的教学中,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展开语文教学活动。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诗一样的文章,课文描写的春天的美丽,所以教学时,我首先放一段有流水的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到春天的来到,春天的美丽。
再通过听录音将学生带入文章中,初步谈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
在这样优美的情境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包括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性的自学朗读和课后巩固性的朗读;课堂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熟悉生字词的字音,初步了解课文意思、课文结构,以及初步感知课文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把对春天、春水的喜爱、欣赏之情带到朗读中,让学生有感情、有意境的朗读。
学生学完后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仿写,学生想到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音符,天使……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种一片太阳花》教学札记
《种一片太阳花》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住在机关四合院里的“劳动者们”种太阳花的事。
文章虽然短小,却很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界生物对人们精神的抚慰和灵魂的启迪,寄寓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上课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为什么要种太阳花——太阳花开得灿烂多姿——单独一朵花生命短促——来年还种太阳花”这一线索,理请课文条理。
理解作者选种太阳花和来年还种太阳花的原因,思考太阳花与人的联系。
课文描写最精彩动人的地方是6—8自然段。
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把太阳花的艳丽多姿、生命力旺盛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找到相关的语句,结合朗读,体会字里行间表现出的“我们院里的劳动者们”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
第九自然段是重点段,我指导学生精读,用心体会为什么重点要写单独的一朵花。
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找到相关语句朗读后,我先请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将内心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与大家交流,最后,用一两句精彩的话来激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如“太阳花那平凡的生命一样可以灿烂多姿”。
为了让学生能由太阳花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质的人,我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学习课文后所受到的启示,再将内心的感受写下来。
他们想到了交警、白医天使、教师、清洁工等一些像太阳花一样美丽的人。
虽然孩子们都将自己的心里想的写出来了,但个性化体现不够。
《一双手》教学札记
这篇课文尽管朴实无华,但对于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产生敬佩之情实属不易。
围绕这几个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有效的教学环节:
〈一〉、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
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手”的外形,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二〉、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
(1)首先通过抓7个具体描写张迎善的手的句子,感受双手的坚硬粗糙,宽大以及伤痕累累。
在这个环节中我要求⑴找出具体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评注。
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可以用“这是一双的手”的句式来交流。
重视了学生的自学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进而理解手的特点,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把握了课文的中心。
他们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扎室,在无意中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通过量我们手的大小,与和张迎善的手相同大小的图形直接接触对比,非常形象直观地体会到这是一双天下第一号大手。
同时,鼓励孩子把自己对这双手的体会用个性化的朗读表达出来,通过个别生读、想读的读、男女生互读、师范读生想象后再读等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
(2)通过学习8——19段,在学习中重点通过对“每天载一千多棵树、手往土里得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等数字的体会,让孩子自己动手算出张迎善的手与土壤接触的次数是多么的频繁,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由衷地赞叹这是一双比钢铁还坚硬的手;还抓住“26万,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给人深刻印象的数字,鼓励学生把这些抽象难懂的数字与我们熟悉的学校面积做对比,了解到张迎善造的这33垧林几乎相当于50个学校那么大;而他所改造的44。
5垧迹地林和次生林,也就将近66个学校那么大。
他所生产的1300立方米木材,放在我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50层!
让学生非常深刻地感受到这双手所创造的奇迹,此时此刻,学生面对这样一双手,对它的认识已经比上课之初深刻了许多,以“你觉得这还是一双怎样的手?
”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重塑对这双手的情感建构,透过这双手感受到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
〈三〉、情感升华,赞美一双手
通过课件放映录象将这种崇敬和赞叹推向高潮,联想升情。
作者说:
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
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还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是一车车的木材,是一弯弯的清泉,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四〉总结全文,读写结合
从课堂的反馈情况来看,这一教学设计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另外也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在这四个板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紧扣文本进行教学,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开始的整体感知和细读课文部分,注重听、读和说,后面的情感升华部分,注重读和写,这堂课听说读写贯穿始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当然在本节课中也有让我觉得遗憾的地方。
例如: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应再多给学生创设情景,必要的时候要给他们进行范读,在体会到这双手创造了无限的财富后,再回顾关于手的具体描写的句子,孩子的体验不同了,效果可能会更好。
《手上的皮肤》教学札记
这是一篇说明文,生动的介绍了手的特点和作用,让我们感受到了手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几个方面做起:
1,鼓励学生,设疑解疑。
教学开始,我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学习,而是让学生根据课题设疑,鼓励学生把心中的疑问大胆的提出来,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交流,从而解决了问题。
2,根据课后提示,指导学法。
教学时,让学生边默读边批注,体会和运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想想每段写的是什么,把各段的意思连起来。
(2)找出文中的总述段或总述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加强训练,注重延伸。
让学生通过读,理清文路,找准学路。
抓住了第2~5自然段。
选准重点(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集中精力,突破重点。
并用尽量少的文字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强调习惯的培养与巩固,边读、边想,边批注。
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手上皮肤的奇妙,有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阅读的方法,在交流中感受到了手的奇妙后,要珍爱我们的手。
《草帽计》教学札记
这课的教学,我力求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一开始,教师不是让学生被动学习,而是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鼓励学生把心中的疑问大胆的提出来,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然后,在第二课时,教师又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在这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
二、适时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还应当是引导者,适时的点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积极思考。
当学生在了解了我军情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揣摩贺龙当时的思考,是这样点拨的:
“贺龙看到这些情况,心里是怎么想的?
用‘贺龙看到_________,心想_______。
’的句式说一说。
”还有在学生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想想说说“红军战士听到白军自相残杀的消息后,肯定有许多话想对贺龙说,会说些什么呢?
”这些地方的点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包公审驴》教学札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
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
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为课堂生成营造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
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
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
如:
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
“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
是不是可以去掉?
”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
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
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
结果如何?
”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
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
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
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
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
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
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永生眼睛》教学札记
讲授《永生的眼睛》这课时,总体感觉比平时要好很多,因为学生认真听了,思维也紧紧跟着我的思路在运转着,所以感觉课堂气氛很好,尤其最后游戏活动,使学生再次感受了通过捐赠给他人获得新生的美好。
课堂上学生能展开丰富联想从各个角度来说眼睛的作用,即失明给盲人带来的切实痛苦,更有甚者,学生自动联系到以前学的《语言的魅力》里的句子,将这个环节引向高潮。
但我觉得自己美中不足的就在于没有能按照现在倡导的理念,多指导学生读,有感情地读,抓住重点词句读,展开想象让学生更理解课文,与文本产生共鸣。
今后我将更塌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
今天的不足会让我明天更完美。
当然,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寻找一种明天会比今天更进步的感觉。
《跳水》教学札记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学生乐于学习。
教学时首先由体育比赛中的跳水项目谈话引入后,出示课题,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
抓住重点段落精讲,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设计拓展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一、在朗读,感悟,体验中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上,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
对于孩子处境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同时让学生做一些动作,进行想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
二、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你有什么解救孩子的办法?
”让学生都去思考,然后探讨这个办法是不是可行,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方法最好,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时刻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练笔,多积累。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语言因素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文中有两组关联词:
(1)只要……就……;
(2)即使……也……。
在出示“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
”“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这两个句子让学生理解后,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这两组关联词进行说话练习,再学会说的基础上再写下来。
四、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当孩子被救上来之后,引导学生想象船上的人们都会互相说些什么?
你学了课文之后,想对谁说些什么?
学生展开大胆想象,对课文的学习理解从想象的人物对话中用清晰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节课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在找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学读,但是有的地方读的感情不到位,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那种情况紧急处境危险。
主要原因是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单一,如果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
水手们真紧张(学生接着读书);孩子害怕了(学生紧接着读)一定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本文来自冀教网
让学生自己想救孩子的办法时,还应该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机会,而且在回答是否可行时,要让学生多围绕文本来答。
允许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还应该以文本为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太阳教学札记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课文重点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了解太阳的有关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2、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方法,初步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3、初步学会利用现代化网络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积累信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根据本课教学需要,我利用网络课件。
紧密结合课文而不局限于课文内容,对课文作了准确、生动、详实的说明及补充,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整个课件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富有童趣,富于启发性,操作简便,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
在此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网络课件的优势,利用网络课件提供的大量网页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上课伊始:
我以亲切的谈话切入课题:
同学们,说起太阳,我们一定感到十分熟悉、亲切。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世间万物在阳光下生活、生长。
那么,你对于太阳有哪些了解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稍作小结,直奔课文内容:
看来,大家对太阳看似熟悉却又不够了解。
想更深地了解太阳吗?
在教师富于感情地导入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课文网页,直奔自学要求(点):
1、2、3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查阅网页理解课文的方法,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网络课件提供的资料极为丰富,学生不可能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一一查阅。
所以,我提醒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疑问的课文内容,我们可以进入网页细细查阅资料,而对自己已经清楚了解的知识,就只需对网页进行大致地浏览,甚至可以跳过不读。
在自学过程中,学生针对自己学习实际,从丰富的网页中各取所需,真正体现了着眼于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了因材施教。
从个人自学到互动交流,学生头脑中有关太阳的科学信息陡然增长,这时,我引导学生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借此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积累信息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很快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而在学习本文说明方法的过程中,富有童趣、生动形象的网页资料使学生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三大说明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材只是一种凭借,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探索太阳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尽情遨游,为学生打开了更为辽阔的窗口。
总括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教学流程分为课文学习和课外延伸两大模块。
在课文学习中,基于本课课文的性质以及此次研讨课的主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阅读教学),我利用大量网页资料来充实、丰富、阐述课文内容,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课文。
在教学方法上,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学习课文。
我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在教学中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致力于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宝贵的学习经验。
而课堂教学的第二部分课外延伸则意在为学生打开更为辽阔的窗口,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信息、处理积累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热情,也借此初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