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66555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docx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1年8月)

一、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由《动物和植物》、《土壤》、《水》、《空气》、和《食物与健康》五个单元组成。

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倒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出于科学探究始于提出问题、细致观察的特点,教材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

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

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的重视。

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

教材在活动设计中,力图从对待科学、对待自然、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等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选择自己探究的问题。

2、能以亲身经历来理解科学,并与科学家的经历做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进一步明确科学是什么,体会做科学的满足感。

3、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类,知道生物有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等几个基本特征。

4、过对植物的观察、分类,引导学生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了解植物的多样性,知道植物作为有生命物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通过对两个不同类动物的观察以及对它们之间的比较,认识动物的一般特征。

5、通过对人的观察,与植物、动物进行比较,找出不同和相同之处,从而进一步理解生物的特征,完成现阶段对“生物”这一大概念的认识。

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动植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6、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

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并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

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7、能从多角度认识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义;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中含有水。

8、能够利用自己的感官和简单的器材,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关水的资料,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并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够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用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

9、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10、通过对身边常见的纸的观察研究,能不断发现和提出关于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经历对一张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

能用对比试验的方法观察比较纸的性能,初步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古代的造纸技术和现代的造纸工艺,通过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节约纸张。

1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正确使用材料,注意安全与健康,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

12、能针对某一特定的观察、设计情景,提出问题;知道问题可以有多种来源,爱提问题是一种好品质。

能尝试把不能通过观察、调查、实验找到答案的问题转变成可能;并能根据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标准提升自己能够探究的问题。

三、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应用新课程理念,用好《大纲》、《教材》、《教师用书》三本书;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充分利用课程和校本资源,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5、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6、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7、充分运用教具、现代媒体、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8、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

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四、进度安排(每周2课时)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1

8.15——8.19

亲历科学

1

11

10.24——10.28

流动的水

2

2

8.22——8.26

认识自己

2

12

10.31——11.4

节约用水

2

3

8.29——9.2

寻找动物用植物

2

13

11.7——11.11

认识空气

2

4

9.5——9.9

蚯蚓

2

14

11.14——11.18

纸飞翼

2

5

9.12——9.16

凤仙花

2

15

11.21——11.25

食物的营养

2

6

9.19——9.23

土壤

2

16

11.28——12.2

食品的加工

2

7

9.26——9.30

土壤的保护

2

17

12.5——12.9

保持健康

2

8

10.1——10.7

复习检测

9

10.10——10.14

水与生命

2

10

10.17——10.21

浮与沉

2

1、亲历科学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地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3、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4、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5、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引起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提问题的意识,训练提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电吹风、乒乓球、纸片、饮料瓶自制的漏斗、自来水龙头。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

科学课是学什么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科学。

(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认识图标:

书上都有哪些图标,他们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

评:

丰富感性认识,为读懂课本做准备。

演示实验:

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

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评:

产生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转入课题。

指导学生学习提问

板书指导读图:

第二页的3幅图表现了什么自然现象?

小鼠标提出了什么问题?

是用什么方式提出的?

指导提问:

观察每幅图的自然现象,你又想到了什么有关的问题?

用为什么会或是怎么回事儿的方式提出了,写在记录本上。

巡回观察发现好的问题。

课堂交流汇报:

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问题,肯定、鼓励发言者。

表扬积极参与者,表扬能写出三个以上问题的学生。

通过认识电视机,练习题问题。

关于电视,你产生过哪些问题?

你知道哪些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的进行讨论,把问题写在记录本上,问题越多越好。

巡回指导。

评:

培养学生信息交流意识。

学生回到讨论结果,肯定和表扬各组成绩,表扬优秀小组。

指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

出示制片学习实验方法:

向2片纸中间吹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1:

学生实验吹纸片,指导学生记录。

指导猜测:

请你猜1猜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

把你的猜测写在记录本上。

实验验证:

发放材料每人做三至五实验,比较试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是否相同。

巡视指导。

课堂交流,检查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操作个别指导,保证成功率。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对这个实验,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把问题写下来。

提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2片纸不是分开而是靠拢?

评:

鼓励学生提问。

尝试解释实验现象:

你能试着说1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实验结果吗?

把解释写在记录本上。

进行简单交流,不进行对错评价。

评:

体验与他人交流的快乐

课后小记:

本可通过实际教学,是学生大体上知道了科学课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学习科学课的方法,能够针对生活中常见的观察提出问题、猜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我上的第一节科学课,小学的科学课知识层面不深,但要把这些身边的有趣的东西如何浅显易懂地传授给孩子,这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本节课上,我准备了四个操作实验,第一个是用嘴吹纸条,由教师操作,学生观察,主要是通过观察现象,为下一个实验打下基础。

第二个实验是教材安排的在两片纸之间气流吹过,学生在上一个实验的观察基础上,自己来做。

第三实验是激趣用的,题目叫水不流下来,教师用绳系住盛水的瓶,拉住绳轮动,水不流出来,以些实验来验证过山车,山不会落下来;第四个实验是吹乒乓球,这个实验做到后来时间仓促了,在下一节课再做一遍,统一一下学生意见。

整节课学生兴趣很高,体现了学科特点为。

 

2、认识自己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完成观察人物。

2、能用勾画、填充轮廓图的形式记录观察的结果。

3、能意识到观察是要认真仔细,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发现合作的好处,能说出人体的4大组成部分。

4、能根据生活经验辨别出人体的遗传特征,能指出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身体轮廓,人身体的组成部分,学习抓住事物的显著特征。

教具准备:

画笔、纸、尺、绳子、体重计、放大镜、印泥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

你了解自己的身体吗?

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进入观察自己的身体。

你有什么办法观察自己的身体有几部分构成?

学生讨论,把想到的方法写在记录本上,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记录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纸上用笔画出身体的轮廓。

画好后请你观察,你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比1比,小组中谁最高?

谁最重?

想1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谁最高,谁最重?

把测量的结果标的轮廓图上。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结果。

评:

多种实验工具是简单的测量变得更加富有挑战性。

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指导学生观察身体的显著特征。

世界上有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请大家互相观察自己同学有哪些不同之处?

看谁找到的多?

把观察到的特征标在轮廓图上。

学生观察比较活动,汇报观察结果。

讨论:

想1想,在每个人的一生中,这些特征哪些是会改变的,那些是不会改变的?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展示自己的轮廓图:

说1说自己观察和测量的结果,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猜出是谁的轮廓吗?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

让学生保存课堂上自己观察和测量的材料。

评:

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指导学生观察指纹。

小组活动:

将每个组的同学将右手食指的指纹印在书上。

请你们比较小组每个同学的指纹,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把你小组成员的名字写在书上,把你们的发现也写在书上。

汇报小组观察比较结果。

讨论:

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指纹的这种特性能帮助人们做什么?

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关于指纹更多的知识,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清你保存好自己的轮廓图,并且记录自己每年的成长情况。

3、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认识事物的方法?

表扬学生上课的情况。

4、板书设计:

2、认识自己

人的身体分为:

躯干

四肢

课后小记:

本科学生能够通过测量,观察的方法来认识自己,教学效果好。

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基本上能够掌握测量的方法,并且能够亲自测量,能够分组画出自己的轮廓。

3、寻找动物和植物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用感官认识事物。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观察动物和植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镜、尺子、线、画笔、画纸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

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动物植物,同学们项目想亲自去找1找,认识认识哪?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去寻找身边的动物植物。

(板书课题)

评:

上课的开始,通过谈话,导出课题。

2、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制作观察计划

要向观察得细致、成功,首先,我们来制定观察计划。

教师讲述:

观察计划大致包括:

寻找地点、带什么工具、怎样观察、小组成员如何分工等等。

评:

学生分组研究,用什么方法、怎样找制订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

研究观察方案。

教师提示:

不认识的动物画下来。

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寻找动植物。

教室讲述安全事项:

注意安全、细致观察。

指导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卡、观察报告

教师讲述:

刚才,我们都可到操场上分工找到了一些动物植物,下面将我们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卡上,并且填写观察报告。

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卡、观察报告,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小节填写情况。

语言训练:

课小组用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找到了什么的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观察结果。

巩固:

教师讲述:

今天,我们学习来寻找动物植物,同学们在下课注意留心周围的事物,看谁发现多、记录的多。

评: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培养学生记录的能力。

拓展活动:

学生看图。

学生讨论: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图中这些物体?

汇报讨论结果。

评:

复习巩固,使课上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3、寻找动物和植物

日期

地点

观察报告:

方法

找到了有趣的现象

课后小记:

本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带到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够通过看、摸、闻、听的方法,找到身边的动植物,教学效果好。

4、蚯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蚯蚓,了解蚯蚓的外部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3、学习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测量的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

5、向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的能力。

教具准备:

蚯蚓若干条、放大镜、纸、尺、玻璃瓶、长方形纸盒、干土、湿土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用感官认识一些动植物,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观察蚯蚓。

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学习观察蚯蚓

提问:

我们怎样观察蚯蚓?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评:

让学生动脑思考研究观察蚯蚓的方法,并且做好观察记录。

按照学生讨论的方法观察蚯蚓。

填写观察报告。

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小节:

我们大致看到了球员的身体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是什么样。

下面我们继续研究蚯蚓喜欢生活的什么环境中。

指导学生研究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让学生猜想:

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学生设计实验证明:

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条件下?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

蚯蚓喜欢生活在医院潮湿的环境中。

教师小节:

我们用这种方法观察其他小动物。

评: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证明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

提问:

蚯蚓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好处?

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提问: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动物?

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几种小动物,并写出观察记录。

阅读有关小动物的资料,或上网访问科学在线网站,了解有关小动物的知识。

板书设计:

4、蚯蚓

投影片出示几幅观察结果

蚯蚓蚯蚓蚯蚓蚯蚓

课后小记:

本科学生通过观察蚯蚓,发现蚯蚓的外部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细致观察,观察兴趣高,收到的效果好,并且能够写出观察记录,借助对蚯蚓的观察,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5、凤仙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凤仙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了解凤仙花植物体的构造。

3、教会学生用测量工具观察植物。

4、培养合作精神,填写观察记录。

5、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感官认识事物。

2、运用简单工具认识事物。

教具准备:

画笔、尺、绳子、纸、放大镜、投影仪、投影片、幕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我们在上节课认识了蚯蚓,谁能说1说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什么特征?

教师谈话: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植物-凤仙花。

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凤仙花

讨论:

怎样观察凤仙花?

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的现象。

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小节。

评:

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了解其外部特征及其构造。

出示投影片:

各种花

学生间的认识一下各种花的名称。

用笔标出花的构造。

评: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找到各种花和草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观察比较其他几种植物的器官形状有那些相同和不同?

向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

评:

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进行品德情感教育。

教师讲述:

花草树木能使我们的环境更清醒更美丽,我们应该怎样爱护他们呢?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制定小组计划。

汇报讨论结果。

巩固应用:

教师概述: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掌握了花的观察方法及其构造,懂得了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

布置作业:

采集土壤

板书设计:

4、凤仙花

凤仙花花

果实

种子

课后小记:

本可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掌握了各种化的特征,并且知道了花的构造,教学效果好,学生观察仔细认真。

6、观察土壤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土壤的特征。

教具准备:

分组观察材料:

土壤、水、烧杯、玻璃棒、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检查学生带来的土壤。

评:

课前检查上节课的任务,并布置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

出示课题:

6、观察土壤

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土壤

提问:

什么是土壤?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节:

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

评:

学生通过讨论,大体上知道了什么是土壤。

指导学生通过运用各种感官认识土壤的成分

提问:

我们用什么方法能够认识土壤?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看、摸、闻。

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评:

学生讨论决定用什么方法来认识土壤,并引导学生观察,填写察

观察记录。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找出沙和粘土

学生选择材料设计实验。

学生分头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小节:

土壤是由空气、砂、粘土、腐殖质、水等构成。

评:

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发现沙和粘土是土壤中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区别。

学生复述,并填写。

学生猜测。

学生动手实验。

填写实验报告。

讨论:

能腐烂的垃圾堆土壤有什么作用?

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不能腐烂的垃圾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对植物有什么影响?

怎样处理不腐烂垃圾?

评: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垃圾的益处和害处,并且从小学会保护周围环境,处理垃圾的能力。

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节。

巩固:

通过本科的学习,你知道了土壤是有几种成分构成的。

课后小记:

学生通过动用各种感官,发现了土壤的特征,知道了土壤的组成成分,以及如何保护土壤,教学效果良好。

7、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标:

1、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够参与与讨论。

2、能够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3、知道土壤为我们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认识人类行为对土壤的影响;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

4、意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能够感激土壤并且能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土壤为我们人类所做的贡献,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

学生准备:

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讨论土壤为我们做了什么?

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挺深的认识。

老师有一些问题想请大家讨论一下:

(1)分小组来进行讨论。

(2)组内、组外进行交流。

活动二:

调查我国的土壤资源。

1、土壤里生长的哪些东西直接提供给人类?

2、土壤里的哪些东西被动物们利用了?

3、我们生活里的哪些产品来自土壤?

4、想象一下,地球上如果没有土壤了,我们人类如何生存?

评:

让学生了解土壤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充分交流。

我国土壤资源丰富,但是适合耕作的土地却很少,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倒数,这是我国的国情。

同学们,你们对我国的土地资源了解吗?

你们做了哪些调查?

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1)小组阅读自己的土壤资料卡片。

(2)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3)将自己的卡片进行分类、整理、排序。

(4)听了同学的资料,在自己的卡片上写上自己的体会。

评:

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国情,了解我国的土地生态状况。

活动三:

讨论人类的哪些行为对土壤造成了破坏?

请同学们想一下,什么样的土壤不能生长植物?

出示三种在实验瓶里的植物,三瓶里的土壤分别是被洗涤剂浸泡、放入电池液、放入农药的。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植物长得健康吗?

为什么?

你认为人类哪些行为会破坏土壤?

土壤里的生物对土壤重要吗?

人类哪些行为会伤害土壤里的生物?

讨论:

(1)你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

(2)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发展经济方面你看到过哪些破坏土壤的行为和现象?

(3)我们家乡土壤被破坏的程度怎样?

评:

使学生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

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

活动四:

讨论我们能为土壤做些什么?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植物不能在什么土壤里生存。

观察在被污染的土壤里的植物情况。

讨论发言。

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收集资料发言。

或者翻阅教科书相关内容。

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讨论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

组织班级的实际行动: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办一份《土壤小报》。

评:

让学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课后小记:

本课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交流和运用。

学生在前面三课的学习中了解土壤以及自己家乡的土壤,现在就要让学生将自己的知识付诸与实际的行动。

在本课的第二个环节里学生能够事先查阅各种资料,并且能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学生在这一环节里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

在运用本课的知识这一方面,学生通过做土壤小报这一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自去实践认识土壤,使本课留下了一点遗憾。

8、水与生命

教学目标:

1、收集一些水果,蔬菜等植物以及相关材料。

学会提取植物体内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

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3、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准备一些如橘子、西瓜之类的水果,西红柿、黄瓜之类的蔬菜,以及橡皮泥、彩笔等。

教师准备:

试管数只,小草数根,玻璃杯若干只。

教学过程:

⒈导入:

讨论生命离不开水。

⒉动手从植物体内挤出水。

⒊比较植物含水量的差别。

⒋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⒌设置小草"喝"水的装置。

课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