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单元同步测评练习11.docx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单元同步测评练习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单元同步测评练习1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单元同步测评练习11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表环境的演化主要是( )
A.有机进化
B.化学演化
C.生物演化
D.有氧环境演化
2.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 )
A.原始鱼类
B.古老的两栖类
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
D.蕨类植物
3.生物在地理环境变迁中起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是( )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D.大量无脊椎动物的出现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古生代的是( )
A.侏罗纪
B.寒武纪
C.泥盆纪
D.志留纪
5.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 )
A.古生代中期和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中期和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中期
6.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其区别是( )
A.能够通过迁徙来适应环境
B.不受环境影响
C.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
D.对环境无影响
7.下列有利于人与环境良性循环的叙述是( )
A.捕捉所有珍奇野生动物,进行人工饲养
B.毁林开荒,获得一些新的耕地
C.积极围湖造田,以解决粮食不足
D.跨流域调节水量,调节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读某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8~9题。
图L311
8.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地层①~④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10.对比下面甲、乙两图,乙图中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图L312
A.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
B.③恐龙灭绝
C.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
D.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
11.全球陆地基本形成一片,许多地区气候暖湿,森林主要由蕨类植物构成,动物从海洋向大陆发展,该地质年代是( )
A.太古代B.元古代C.古生代D.中生代
读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表,完成12~13题。
气体
项目
二氧化碳
甲烷
氟氯烃
一氧化二氮
单位
10-4
10-6
10-12
10-12
工业化前
280
0.8
0
2.88
1990年
353
1.72
764
3.10
年增加率
0.5%
0.9%
0.4%
0.25%
12.我国CO2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为了对保护和改善世界环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你认为下列措施中符合我国国情的是( )
①限制和压缩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消耗 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构成 ③大力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④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能耗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发展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13.年增加率最小的温室气体是( )
A.二氧化碳
B.甲烷
C.氟氯烃
D.一氧化二氮
14.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相互排斥、相互抵制的关系
B.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C.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
D.无任何关系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
据此完成15~16题。
15.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16.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17.下列地理环境,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
①印度洋海啸 ②长江流域特大洪水 ③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④广州等沿海城市地面下沉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18.当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后,地理环境受到的影响可能是( )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加强
B.下游地区易发生旱灾
C.下游地区发生洪涝的可能性增大
D.改善了下游地区的整个生态环境
19.下图中所示是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态恶性循环示意图,请按因果关系推理,选择下列适当环节内容的代表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空白方框内(每一个字母限用一次)。
图L313
A.土壤肥力衰退B.毁林开荒
C.旱灾加剧D.毁草开荒
E.土地破碎F.粮食单产下降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消息,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
统计表明,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今只剩下83个。
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为第二。
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水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除闻名中外的罗布泊外,东、西居延海、艾丁湖已是一片荒漠。
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材料二 百年来洞庭湖淤积情况(表格)。
年份
1825年
1949年
1985年
面积(km2)
6000
4350
2690
容量(108m3)
400
293
174
(1)结合材料二,分析洞庭湖迅速退缩的主要人为原因。
(2)湖泊退缩、消亡对环境的影响重大,试根据所学知识对此作出简要阐述。
(3)我国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B 2.C 3.B 4.A 5.C 6.C 7.D
8.D 9.B [解析]首先看图,明确图中化石的地质年代。
如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的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地层。
其次,结合地质年代与岩层新老关系,明确其地质构造形态。
第8题,图中①为中生代地层,图中②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地层,图中③④均为古生代地层。
第9题,从动物进化来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
10.A [解析]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的,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是在古生代早期,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
11.C [解析]古生代地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蕨类植物盛行,动物以两栖类为主,正处于由海洋到陆地的发展时期。
12.D [解析]我国在减少CO2排放量的同时不能损害本国其他地区利益,也不能损害我国经济发展。
13.D 14.B
15.B 16.C [解析]第15题,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
第16题,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
17.C 18.C
19.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为:
F、E、A、C、B、D(A、C、E位置可互换,B、D位置可互换)
20.
(1)上游地区森林的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使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缩小。
(2)湖泊退缩、消亡削弱了对径流的调蓄功能,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农业生态遭破坏。
(3)全球变暖,蒸发加剧;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增多;荒漠化程度加剧,涵养水源减少,下渗量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