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知识小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58623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知识小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文言文知识小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文言文知识小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文言文知识小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文言文知识小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知识小结.docx

《高中文言文知识小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知识小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文言文知识小结.docx

高中文言文知识小结

通假字

案:

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

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

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

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

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

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

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

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

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

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

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

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

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

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

通“尔”;你。

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

同“返”返回。

动词。

“人穷则反本。

  奉:

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

同“缻”盛酒浆的瓦器。

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

同“弼”;辅弼。

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

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

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

同“含糊”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

同“何”;什么。

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

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

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

名词。

“混黄华叶衰。

  皇:

通“惶”;恐俱,惊慌。

形容词。

“赢得仓皇北顾。

  皇:

通“惶”;恐惧,惊慌。

形容词。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

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

同“拣”;挑选。

动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

同“现”暴露,露出来。

动词。

“图穷而匕首见。

  见:

同“现”;呈现,露出来。

动词。

“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

同“影”;影子。

名词。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

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

副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

通“俱”;全,皆。

副词。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距:

同“拒”;把守。

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累累:

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

形容词。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

通“罹”;遭遇。

动词。

“‘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

同“氓”耕田的人。

名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

同“俯”;低头,表示服从。

动词。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

同“穆”温和,恭敬。

例句中为姓。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

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

名词。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

同“纳”接纳。

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女:

同“汝”;人称代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

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

动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沈:

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

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识:

通“志”;记住。

动词。

“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识:

通“志”;记住。

动词。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孰:

同“熟”;仔细。

形容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

同“悦”;愉快。

形容词。

“秦王不说。

  竦:

同“耸”;高。

形容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汤:

同“烫”:

用热水焐。

动词。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

同“贴”;粘附。

动词。

“对镜帖花黄。

  庭:

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名词。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

同“无”;不。

副词。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惟:

通“唯”;只,只有。

副词。

“惟陈言之务去。

  文:

同“纹”;纹路,纹理。

名词。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

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

同“晻”;日无光。

形容词。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

通“履”;满足。

形容词。

“暴秦之欲无厌……

  厌:

通“餍”;满足。

形容词。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要:

同“邀”;;邀请。

动词。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

同“邀”;邀请。

动词。

“张良出,要项伯。

  阴:

通“荫”;绿荫。

名词。

“佳木秀而繁阴。

  有:

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副词。

“其级七千有余。

  有:

同“又”;再。

副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

同“欤”;呢。

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蚤:

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

形容词。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振:

通“震”;震动。

动词。

“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

通“肢”;肢体。

名词。

“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知:

通“智”;聪明,智慧。

形容词。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知:

通“智”;智慧。

名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

通“值”;价钱,代价。

名词。

“系向牛头充炭直。

  著:

同“着”,穿。

动词。

“著我旧时裳。

  尊:

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

同“座”;座位。

名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实词

常见的有:

安、卑、备、被、鄙、毕、薄、踣、步、察、策.长.尝、朝、彻、称.诚.惩、驰、出.辞.次、从、错、达、旦、箪、当、道、得、等、敌、吊、度、端、定、毒、恶、发、凡、伐、犯、方、分、菲、奉、否、夫、扶.拂、福、富、负、赋、覆、更、苟、故、顾、固、观、光、归、好、号、还、惠、及、极、疾、计、加、假、间、简、见、节、竭、津、尽、进、居、举、具、聚、苦、劳、类、良、临、虑、论、漫、靡、灭、名、明、命、没、谋、难、平、期、戚、奇、强、窃、清、请、穷、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胜、师、实、食、使、事、是、时、属、说、素、汤、通、痛、亡、望、为、谓、闻、徙、牺、鲜、向、效、信、兴、行、形、修、徐、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应、盈、游、余、语、喻、缘、远、阅、责、章、知、止、治、致、众、专、走、足、作、坐

部分列举:

  1.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得广厦千万间)

2、养(衣食所安)

  2.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

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被坚执锐)

  5.鄙:

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薄:

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

  8.策:

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

  9.长:

chá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

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

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

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驰: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

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辞: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

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箪:

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当:

1、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

(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道:

1、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得:

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等:

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敌:

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吊:

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度:

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端:

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恶:

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发:

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

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凡:

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方:

1、见方(方七百里)

2、长方形(方以长)

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分:

fēn1、划分,分开。

(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

(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0.分:

fēn1、划分,分开。

(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

(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奉:

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否:

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夫:

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

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拂:

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福:

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富:

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

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更:

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6.更换(更互用之)

39.苟:

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固:

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故:

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2.顾:

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观:

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冠:

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

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45.光:

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

46.归:

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47.过:

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5.拜访(过故人庄)

48.好:

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4.最佳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49.号:

háo1、大叫,呼啸。

(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

(号令召三老……)

50.还:

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

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51.患:

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

2、忧患(无冻馁之患)

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惠:

1、恩惠(大王加惠)

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或:

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极:

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

2、尽、到(南极潇湘)

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

4、非常、最(初极狭)

55.寂:

1、平静(视端容寂)

2、寂静(寂寥无人)

56.加:

1、更加(而山不加增)

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

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间:

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参与(又何间焉)

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

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58.见:

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

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

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

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

5、知道(见往事耳)

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59.将:

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

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3、将要(公将战)

4、搀扶(出郭相扶将)

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60.角:

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

2、吹号角(且角且走)

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

(《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

(《公输》,即"宋有何罪")

  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他的。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勾践灭吴》,她的。

  

(二)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愚溪诗序》)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愚溪诗序》)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

(《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表期望。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祭十二郎文》,难道。

  三、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而

  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则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

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

  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愚溪诗序》)

  (三)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