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55402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大串讲专题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是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①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原来属于低层的“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

④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思想核心——“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摈除“天命”的绝对权威;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

思想: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法家:

●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

●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用、节葬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董促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

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

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

3、影响

对当时: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对后世:

①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三、宋明理学

1、理学兴起的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①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②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发明本心”。

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致良知”学说: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性,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末清初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1、出现的背景

①政治: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②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③思想:

理学和心学盛行,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李贽思想:

①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

②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

③主张“万物皆生于两”,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④主张男女平等。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议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4、影响:

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作用

②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1.(2015·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二模·2)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士的兴起    D.“学在民间”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血腥指的是诸侯争霸,而宽容主要指诸子百家争鸣,文化方面宽容的政策,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开始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故B项错误;士的兴起属于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C项错误;“学在民间”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条件,故D项错误。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2015·山东德州二模·13)古代某思想家认为:

“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答案】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3.(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三模·25)《管子·国蓄第七十三》上说:

“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

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故君必有十倍之利……”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作者认为国家不能与民争利

B.作者认为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C.作者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税收

D.作者认为应由国家垄断商业

【答案】B

【解析】材料大意:

善治国者总是在民间物资不足时,把库存的东西供应出去;而在民间物资有余时,把市场的商品收购起来。

民间物资有余就肯于低价卖出,故君主应该以低价收购;民间物资不足就肯于高价买进,故君主应该以高价售出。

用低价收购,用高价抛售,君主必定有十倍的盈利。

管子肯定国家利用价值规律增加收入,和与民争利无关,故A项错误;管子认为国家应通过调节市场供应,加强对经济的调控,故B项正确;管子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税收,故C项错误;材料肯定市场调节,未体现国家垄断商业,故D项错误。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2015·江西赣州高三摸底·25)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

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

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

这反映了(  )

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

【答案】D

【解析】由材料“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可知荀子思想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故A项错误;封建伦理道德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统治者一直都重视伦理道德,而不是从宋朝开始重视,故B项错误;宋朝时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由材料“宋神宗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可知孟子与孔子地位相当,故D项正确。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5.(2015·湖南怀化二模·26)法国学者皮埃尔·拉斯洛在《盐:

生命的食粮》一书中说到,“盐税相当于王权”。

有中国学者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盐税相当于王权,而且食盐本身就是王权的体现,王权的象征。

食盐真正开始体现王权的时候正是古代中国(  )

A.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

C.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D.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答案】C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6.(2015·陕西三模·28)南宋叶适认为“理学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强调“物之所在,道则在焉”,并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

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

A.以“功利之学”反对理学空谈            B.工商业是国家经济的根本

C.主张国家扶植商品经济的发展            D.用道家思想管理国家经济

【答案】A

【解析】材料“南宋叶适认为“理学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强调……,并主张……”可知南宋叶适思想主张与程朱理学思想主张不同,强调功利反对理学的虚无空谈,故A项正确;工商业是国家经济根本材料依据不足,故B项错误;材料“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表明作者重视工商业以抨击理学,故C项错误;道家无为思想与材料强调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作用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宋明理学

7.(2015·广东梅州二模·14)“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

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王阳明提出的经世济民方案的核心是(  )

A.心外无物    B.知行合一   C.致良知     D.天人合一

【答案】C

【考点】宋明理学

8.(2015·浙江湖州二模·13)唐朝禅宗大师惠能有一首偈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下列与该诗思想一致的是(  )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D

【解析】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理学主张,与材料中心学主张不同,故A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朱熹伦理观,故B项错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同属于理学思想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意思认为觉悟不用通过外在的表现,只要在心中追求就可以,属于心学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王阳明主张,故D项正确。

【考点】宋明理学

9.(2015·江苏苏锡常镇二模·4)某古代学者称:

“夫天下之人……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

……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据此判断,该学者是(  )

A.朱熹    B.王阳明     C.李贽    D.黄宗羲

【答案】C

【解析】该学者认为统治者用道德礼教来束缚人们的思想,用政治法律威权来禁止人们的行动自由,使人们的个性无法发展。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推崇儒家道德礼教,故A项错误;王阳明也推崇儒家道德礼教,故B项错误;李贽反对儒家正统思想,主张个性发展,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但仍然维护儒家道德礼教,故D项错误。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0.(2015·河南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28)顾炎武在《郡县论》中说:

“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

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

”顾炎武意在强调(  )

A.人民自治的合理性            B.强化集权的重要性

C.三代之治的可行性            D.经世致用的必要性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可知顾炎武主张人民自治,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必不如其自为,”可知强调的是民自为,而不是集权,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强调的是自为,不是三代之治的可行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故D项错误。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1.(2015·福建龙岩二模·15)学者王杰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经世实学思潮兴起。

“游谈无根”指的是(  )

A.明清之际的政局变动         B.士人面对变局无所适从

C.理学家们的空谈性理         D.儒学的存在价值已丧失

【答案】C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2.(2015·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一·25)下面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演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儒家思想的发展     

D.传统科技的兴衰

【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非选择题

13.(2015·山东潍坊一模文综·39)(20分)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

……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

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材料二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

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雷颐《清朝灭亡源自对现代性的无知》

材料三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

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家观”形成的原因。

(6分)

(2)比较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

(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揭开“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的原因有哪些?

(6分)

【答案】

(1)原因:

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制度。

(答出其中三条6分)

(2)区别:

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君,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民。

(4分)

意义: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思想启蒙。

(4分)

(3)原因:

日本侵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6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可知传统儒家思想造就的传统国家观念;据“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可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形成的狭隘国家观念;“而国家……“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知宗法观念下的家长制作风影响;封建自然经济农民对土地依附关系较强,国家观念弱化

(3)“直到现在……,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可知日军全面侵华使得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为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抗日战争;维新思想;民族国家主题

14.(2015·山东滨州一模·38)(24分)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

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不得照搬照抄原文)。

(5分)

(2)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8分)

材料二在家训形式上此期(晚晴)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

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

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

“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

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

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

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

“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

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3)有学者认为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

据材料二对此观点加以论证。

(8分)

(4)综上,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家训。

(3分)

【答案】

(1)思想:

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为官切勿贪腐;重视耕读传家。

(5分)

(2)因素:

专制统治;科举制度;小农经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

(8分,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

(3)形式上革新:

晚清主要以家书为形式,不以传统的专著或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形式出现。

(2分)

内容上革新:

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重视工商业发展;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

(6分)

(4)对待: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3分)

(4)评价类问题注重两面性,注重“扬弃”,创新性的继承传统思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家庭观念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