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题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54656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史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经济史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经济史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经济史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经济史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史题库.docx

《中国经济史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史题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史题库.docx

中国经济史题库

一、名词解释

1、新经济史学

历史的制度分析又称历史经济学或者新经济史学,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分)新经济史学的两大结论是:

制度是内生的,历史是制度变迁的载体;制度自我复制与自我演化。

(1分)新经济史学实质上是运用西方经济理论,去透视人类社会发展史,找出有规律的东西,进而提炼出一个对经济变迁理解分析的基本框架,为提高经济实绩的政策制定服务。

(2分)

2、新民主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组成的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形态。

(1分)国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是领导成份;合作社经济是半公有制经济,是劳动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私人经济是私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的农业经济和独立的小工商业者的经济,以及中小资本主义经济。

(1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胜利时期。

(1分)新民主主义经济不可能在旧社会内部产生,只能在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产生,革命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的前提和保证,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又为工农民主政权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分)

3、渐进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是指与前苏联等国家的一步到位改革相对应的一种改革模式。

(1分)渐进式改革的实质是在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的市场化。

(1分)它的特征是:

双轨过渡;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强制中的诱致性;从局部到整体;改革、稳定、发展相协调;经济的市场化与政治的多元化相分离。

(1分)中国渐进式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性。

(1分)

4、诺思悖论

诺思悖论揭示了:

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麻烦。

(1分)国家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

一方面,国家权力是保护个人权利最有效的工具,国家权力构成有效产权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此来看,没有国家就无法实现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介入产权安排和产权交易,是对个人权利的限制和侵害,会造成所有权残缺,导致无效产权安排和经济衰落。

此即诺思悖论。

(3分)

5、五四指示

1946年5月,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国内形势进一步恶化和农民迫切要求土地,我们党才提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又叫《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1分)

“五四指示”内容有:

(1)没收汉奸、豪绅、恶霸之土地;(2)中小地主与农民纠纷,取仲裁(调解)方式解决;(3)一般地主及富农应以土地清偿所欠农民的债务(剥削农民劳动果实,交还农民)并鼓励他们自动献地;(4)一般情况不动富农土地;(5)以没收的土地及献地优先分给烈士遗族、抗日战士、无地农民等。

(3分)

6、一五计划

根据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人民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出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概括地说来,就是: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7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到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7、资本主义萌芽(4分)

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就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即剩余价值和雇佣劳动制的出现。

(1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需要三个条件:

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原始资本积累。

(1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时间:

明朝中后期;行业:

棉纺织业和丝织业;地区:

苏州、杭州、淞江等地。

(1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自明朝中后期产生,但到鸦片战争前夕三百年间,虽有一定程度发展,但并没有迅速地发展起来,把中国推进到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其原因是:

  在生产上:

农业生产不发达;手工业生产规模狭小,官办手工业过大。

  在市场上:

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

在资金上:

资本原始积累不充分。

在政策上:

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外市场的扩大(1分)

8、自然经济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

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就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

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2分)

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

自然经济并不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

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也无例外地存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

(1)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相结合;(2)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

(1分)

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特点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1分)

9、过渡时期总路线

这一总路线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分)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它一方面规定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的任务,同时同定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而这两方面的任务又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

(2分)

二、简答题(每题8分)

1、简述中国经济史及其研究对象、方法与意义。

①经济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某一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专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一门学科。

把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作为经济史研究的对象,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发,从当时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去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只有这样的学习和研究,才是科学的、全面的、完整的。

(2分)

②对于不同的经济史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方法总的来说是历史学的方法与经济学的方法。

经济史学研究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人们经济生活演变过程及其规律。

故经济史学在时间上是历史的,其内容是经济的。

经济史学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的研究方法:

以揭示经济生活演变过程为主要任务的经济史而言,必须采用经济的历史学方式;以揭示经济生活演变的规律而言,必须采用历史的经济学方法。

如果就经济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重视经济生活演变过程,而是通过分析这个过程以揭示经济生活演变的规律,而揭示经济规律必须用经济学方法这个角度而言,在经济学方法与历史学方法结合的模式中,经济学方法是其主要的一面。

(3分)

③第一,理论意义。

学习和研究中国经济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是十分重要的。

比如中国政治史、中国军事史、中国文化史等。

  第二,现实意义。

今日中国来源于过去的旧中国。

新旧中国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学习和研究中国经济史,对于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提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3分)

2、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主要内容。

①这一总路线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分)

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它一方面规定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的任务,同时同定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而这两方面的任务又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

(2分)

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两个必须的组成部分,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大工业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没有大工业就不可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就不能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改造 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

中共中央还认为,根据马克思原理向社会主义过渡,还必须解决所有制问题,即生产关系的变革问题,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当时在私有制形式方面,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是资本主义所有制,即资本主义工商业,别一种是农业、手工业中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规定了对这两种私有制都是采取社会主义改造 的办法。

(4分)

3、简述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及其内容。

法币,即法定货币,是由国家以法律形式赋予强制通用的货币。

所谓法币政策是指国民党政府于1935年实施的废除银两,改用纸币的一次币制改革。

(2分)

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颁布新币。

该令把由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掌握的中央、中国、交通等银行发行的纸币,定为法币。

规定所有完粮、纳税以及一切公私款项支付和市面货币流通,均用法币。

(2分)

第二,禁用白银。

该令宣布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在市场上流通。

以前使用的银元,均须向中央银行等兑换法币。

(2分)

第三,制定汇价。

该令规定:

法币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

1936年又规定:

法币一元等于美元零点二九五元。

(2分)

4、简述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恢复国民经济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新中国成立时期,国民经济面临着崩溃的边缘,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我们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

1、肃清外国在华特权势力,没收官僚资本。

(1)收回海关主权,实行对外贸易管制。

(2)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和我国对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进行管制。

(3)没收官僚资本。

(2分)

2、土地改革的完成。

进行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这项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解放区就已经实行,新中国成立后,这项工作继续完成,1950年6月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鼓励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2分)

3.统一财政经济工具,争取国民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主要是打击投机势力,稳定物价,同时,实行统一全国收支、统一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从增收和节支两方面着手平衡财政收支。

(2分)

4.调整工商业。

调整工商业是人民政府对旧的经济结构进行重新改组的一个组成部分,调整的三个基本环节是调整公私关系,调整劳资关系和调整产销关系。

1951年冬和1952年初,党和国家又号召在全国的机关、学校、团体内开展了“三反”运动和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开展“五反”运动。

(2分)

5、简述买办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买办”一词,作为一种职业和身份的名称,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前的广州行商制度时期是从广州行商制度时期沿袭下来的一个专用名称。

(1分)

买办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一,外国商人对中国买办要给予一定报酬。

第二,买办在外国企业中负责对中国籍职工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买办负责经理外资企业和中国商人之间的业务往来。

第四,买办必须事先提供保证才能被雇佣。

第五,雇佣条件,由双方签订契约或者合同规定。

契约或合同,只要在外国在华领事馆备案,就在法律上生效,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3分)

特点:

1、反动性:

直接为外国经济侵略服务,具有明显的反动性。

 2、寄生性:

直接依附于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外贸易中以剥削为生

 3、腐朽性:

买办发财比较容易,唾手之间,千金可得。

它获得的主要收入,并没有用来投资生产,而是用于公债、外汇、股票、房地产以及其他投机活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投资于舞厅、酒楼等奢侈性消费。

他们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是一个堕落的阶级。

这就是买办阶级腐朽性的突出表现。

(3分)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就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中国买办阶级的产生、形成、发展,是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分不开的。

(1分)

6、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内容及特点。

(8分)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并利用土地对农民进行剥削的制度。

它的基本内容是:

封建地主占有主要生产资料土地,但是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民。

农民用自己的生产工具,耕种地主的土地,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农民不被地主所占有,但由于没有土地,因而不能离开地主,而对地主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他们要忍受地主对他们的人身压迫、奴役和剩余劳动剥削。

这种压迫、奴役和剥削,有不少成分是超经济的强制。

(4分)

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就出现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与西欧国家中世纪土地制度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土地可以自由买卖;(2)没有土地占有的严格等级;(3)农民对于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但不紧密,也不稳定。

(4分)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试述中国自然经济形态的特点、成因及其社会作用。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

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就是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

即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为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2分)

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

自然经济并不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

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也无例外地存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

(1)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相结合;(2)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

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特点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1分)

第一个特点:

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是由当时的土地制度决定的。

第一,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第二没有严格的土地占有等级制度;第三,土地可以继承,实行多子分承制。

这三个特点就使得土地较容易被分割。

加上中国各地情况各异,地形分散,不易保持较大的整块经营等。

(2分)

第二个特点:

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由当时的征收方式和剥削制度决定的。

既要征收粮食,又要征收各种手工业品和副业产品。

(2分)

自然经济是怎样形成的:

  (1)农业生产不发展,特别是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不发达,使社会财富增长有限。

(2分)

  (2)历代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2分)

  (3)思想观念陈旧落后。

自西周以来两千多年中国形成了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思想,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农耕文化。

(2分)

自然经济的作用

  总体评价:

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自然经济的作用有所不同。

(1分)

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自然经济的作用是积极性大于消极性,到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自然经济的作用是消极性大于积极性。

它变成了一种极端落后、极端保守的经济形式,严重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的发展。

其主要表现在:

(1)生产规模过于狭小,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1分)

(2)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严重地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1分)

(3)既不买又不卖,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1分)

(4)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是历代封建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为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政治上的保护。

(1分)

总之,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已成为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经济形式。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发展长期缓慢,资本主义萌芽得不到正常发展,自然经济的阻碍就是主要原因之一。

(2分)

2、试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①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结构与发展水平的落后性。

(3分)

中国生产力现代化处在后发地位。

后发地位有其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中国的半殖民地国际地位使中国生产力现代化处于极为不利的国际环境中。

中国的半封建社会结构又使它的国内环境恶劣,以致引进的和内部发展起来的现代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长期并存。

在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个地区,生产力中存在手工生产与机器生产的各种衔接形式。

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多元的、多层次的结构。

②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性(3分)

1842~1949年,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很不充分;发展的程度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各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差距很大。

这种状况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决定的。

  直到1949年,以手工劳动为特征、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在生产单位中占绝大部分。

它们是基本的生产形式与经济单位。

其中,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在一起的农民经济占主要地位,其次是个体手工业者。

中国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个体经济为特征的农业国。

③所有制结构的复杂性(3分)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包括8种所有制:

①原始氏族所有制。

②奴隶主所有制。

③领主所有制。

④地主所有制。

⑤资本家所有制。

⑥国家所有制。

⑦在华外国资本所有制。

⑧劳动者个体所有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之所以有多种所有制,首先,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多层次结构状态。

这是决定性的因素。

其次,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最后,是由于中国从传统社会步人现代社会的国际环境与转机。

④对发达国家及其控制的世界市场的依附性(2分)

⑤国民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3分)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

⑥历史地位的过渡性(3分)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其特殊之处在于它的过渡性质。

过渡性质表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历史地位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结构的不稳定性两个方面。

⑦个人看法。

(3分)

3、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经济方面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认真全面的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前进。

全会对经济发展问题做出了如下的决策。

(4分)

1.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必须进行调整。

由于林彪和“四人帮”的长期破坏,国民经济存在不少问题,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必须在几年中认真地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

(4分)

2.经济管理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现在我国经济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必须加以改革,应该有领导的大胆下放权力,让地方和工农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对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4分)

3.要尽快把农业搞上去。

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经理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为此,必须首先调动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4分)。

4.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全会指出,城乡人民生活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必须坚决反对对人民生活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

(4分)

4、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并对此进行评论。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是改变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的历史历程才提出来的。

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1.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我国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是政企不分,经济管理权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实际上是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和活力,所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应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增强企业火力,这样扩大企业自主预期那以增强企业活力就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了。

(4分)

2.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

为增强企业活力,必须进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

经济责任制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把责(经济责任)、权(经济权利)、利(经济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

这有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力的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和职工收入的增加。

(4分)

3.实行利改税制度。

改变利改税制度,也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的有力措施。

从1980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利改税制度的改革。

第一步是税利并存制度。

在企业实现利润中,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和地方税,然后对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4分)

4.改革计划、财政体制。

我国原来的计划管理体制的缺陷主要是统的太多,管的太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计划管理体制改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机会管理形式。

过去的财政体制的缺陷是统收统支,收支脱节。

1983年开始实行全面的利改税,1985年起,国务院又决定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新的财政体制。

(4分)

个人看法(略)(4分)

四、分析题(每题12分):

1、试析“李约瑟之谜”,并从自己的角度给出合理的解释。

①李约瑟之谜的实质是论述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它由两个问题构成:

a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一直领先于其他文明?

b为何现在中国不再领先。

或者可以把问题归结为:

14世纪的中国,具备了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时的一切条件,为何没有爆发工业革命?

(2分)

②李约瑟认为:

中国古代是官僚体制,这一制度是为了维护灌溉体系的需要;而欧洲是贵族式封建体制,这一体制十分有利于商人阶层产生,当贵族衰落之后,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便诞生了。

中国的官僚体制最初非常适于科学的成长,但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无力将工匠的技术与学者们的数学和逻辑推理相结合,因此在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中,中国落后了。

(2分)

③林毅夫认为:

李约瑟之谜与中国政治制度有一定关系,但根本不在于政治制度,而在于制度提供的激励结构使知识分子无心从事科学事业,并提出假设认为:

前现代时期,技术发明源于工匠与农夫的经验,科学发现则源于天才,因而是人口的函数,因而中国领先。

而近现代科技是由实验方法等得到,而科举制没有提供相应的激励,从而中国落后了。

(2分)

④李约瑟之谜的关键在于中国14世纪并没有象18世纪的英国一样建立有效的、刺激人们创新,并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的产权体系,包括私有产权,专利制度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2分)

⑤个人看法。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1959年-1961年三年严重灾害的深层次原因。

自然灾害的影响;前苏联的制裁;交易契约中农民退出权的被剥夺;其他个人观点。

思考题:

什么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中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有何特点?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并利用土地对农民进行剥削的制度。

它的基本内容是:

封建地主占有主要生产资料土地,但是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民。

农民用自己的生产工具,耕种地主的土地,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农民不被地主所占有,但由于没有土地,因而不能离开地主,而对地主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他们要忍受地主对他们的人身压迫、奴役和剩余劳动剥削。

这种压迫、奴役和剥削,有不少成分是超经济的强制。

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就出现了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与西欧国家中世纪土地制度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土地可以自由买卖;(2)没有土地占有的严格等级;(3)农民对于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但不紧密,也不稳定。

试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意义

(1)明初,政府赋役是分开征收的,到明末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征。

  (2)清初仍沿袭明代的一条鞭法。

到康熙帝五十年(1712年)清政府实行推丁入亩。

  (3)雍正帝至乾隆帝实行地丁合征制度。

摊丁入亩结束了长期以来地、户、丁平行征收的混乱现象,完成了赋役合并即人头税归入导产税的过程,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个进步。

它是社会各种矛盾推动的结果也是两税法以来历次赋役改革的结果。

自秦汉起,封建王朝就把人头税和力役作为重要征收手段,这是封建制度对劳动者人身束缚的产物。

唐以后的赋税改革都多少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这种人身束缚的逐步松驰,而摊丁入亩实际上是完全取消了人头税。

因而它对于当时的社会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