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52604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文化概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文化概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文化概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文化概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观.docx

《中国文化概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观.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观.docx

中国文化概观

中国文化概观

 

 

————————————————————————————————作者:

————————————————————————————————日期:

 

中国文化概观

任务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7题,每题3分)

第1题公元前134年,(  D.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我,罢黜黄老等百家之言,尊崇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第2题( A.  “礼乐”  )是西周文化突出的特点,它对中华民族的作用是化导群伦。

第3题“三皇五帝”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是指( A.  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

 

第4题科举制产生于(B. 晋  ),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晚清,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第5题佛教产生于印度,约在(A. 两汉  )时期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第6题丝绸之路作为文化交流的通道,带来的最显著的结果是( A. 佛教)的传入.

第7题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文化的(B. 基本形态奠基期    )。

二、多项选择题(共6题,每题3分)

第8题属于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明成就的是( A.  原始农业 B.    制陶 C.  石器的磨制及钻孔)。

第9题秦朝的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是指(A.  丞相 B.  太尉D.  御史大夫)。

 

第10题史学家徐旭升将传说时代的人群分为(A.  华厦人群C.  东夷人群 D.  苗蛮人群  )等不同的集团。

 

第11题属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动力的是( A. 生存的需求B.  人群的交汇和碰撞 C.  地理环境 )。

第12题中国古代社会数千年形成的显著的特征有( A.  乡土性特征 B.   社会阶级的“单线索”特征C.   社会关系上强烈的宗族血缘意识特征)

第13题社会公权力对社会的控制可分为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

下列属于直接控制的是( B.  法律控制C.  军事控制 D.   政治控制 )。

三、判断题(共7题,每题3分)

第14题中国文化的发展大势是由东南向西北推进,这样的趋势实际是政治、经济、文化曲折发展的反映。

第15题宗法制是政治化了的血缘关系体系,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确立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

第16题远古时期青藏高原的生存环境要比现在优越,那里孕育过灿烂的文化,如河姆渡文化。

第17题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人;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第18题周礼对古代中原各国具有“人文化成”的作用。

因为礼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树立、确定了社会所应遵循的生活交往的规范。

第19题两汉时代是经学的时代,西汉盛行的是古文经学,与东汉流行的今文经学有分别。

第20题周礼对古代中原各国具有“人文化成”的作用,而对边远的邦国,化导的意义不大。

主观题    共4题(满分40分)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

第21题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官员与平民均可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

(5分)

 科举制创始于隋朝大业元年,延续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经历了1300年。

虽然存在着诸多弊端,但它对中国文化发展还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5分)

一、科举制最大的优点是公平,读书人可以经由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阶层,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决定于出身门第,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改善了用人制度。

二、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

三、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所以科举制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第22题简述“文化”的含义。

【参考答案】

文化即人文化成,是自然的人化或人类化。

(2分)

分广义与狭义。

广义文化: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其体现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4分)

狭义文化:

排除上述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而专指精神活动及其结果。

(4分)

第23题简述西周分封制及其文化意义。

【参考答案】

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性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目的是保护周室,稳固周王朝政治。

(4分)

分封制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意义:

(6分)

一、分封制承认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周人没有把被征服的族群全部变成奴隶踩在脚下,而是通过婚姻等方式削平不同人群的族姓界限,走向融合。

形成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形成。

二、分封制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形成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分封制下各诸侯国有自己的土地、军队、人民,但又必须拱卫周王朝的权益。

三、分封制激发了人群的历史创造力。

西周分邦建国,目的是“屏蕃周室”,采用什么手段,全由各国自定,这激发人的智慧与力量。

以《诗》、《书》为代表的西周政典文化、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有着浓郁地方色彩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文化,都是分封制激发的结果。

第24题什么是“礼乐文明”?

【参考答案】

“礼乐文明”是建立在西周社会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文化系统,具有强烈的中国特征,其基本内容包括诸多典礼仪式(如:

祭天地典礼、祭祖典礼、乡饮酒礼、燕礼、籍田礼、大蒐礼、冠礼、婚礼及各种丧葬之礼等)及相关的歌唱舞乐(与各种典礼相关的歌唱舞乐)。

(4分)

作为一种社会文明,“礼乐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它的基本精神是追求社会和谐,它寓文明礼仪于吃饭、射箭、婚丧等平凡的活动中,具有强烈的人间色彩。

(3分)

“礼乐文明”诞生于西周,为走上统一化进程的中华民族确立了独特的生活方向,是后续中国文明发展的基础。

(3分)

 

任务二

客观题    共20题(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7题,每题3分)

第1题 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是( C.  墨子   )。

 

第2题商鞅变法的实质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  C.   农战  )。

第3题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个社会文化鼎盛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西汉“文景之治”,第二个时期是唐代( C. 贞观之治  )。

第4题春秋战国时期,站在下层民众的立场发言的学术派别是(A.  墨家 )。

 

第5题 (  A.  无为   )是《老子》的核心概念。

 

第6题中国古代“文治政府”的“仁义治民、强调礼乐教化”的基本框架是西汉初的( A.  贾谊   )提出来的。

 

第7题《管子》学派重视财富积累对富国强兵的作用,强调(B. 各业的并兴 )。

 

二、多项选择题(共6题,每题3分)

第8题 “隋唐新制”是指在隋朝创立、在唐朝继续补充完善的新的政治制度。

下列属于“隋唐新制”的是:

(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制 C.   租庸调制 ) 

第9题 商鞅时期重农主义的表现是(A.   驱农归战 B.   利出一孔 )。

 

第10题请我国古代“国人”在邦国中有“三询”之权。

“三询”指(B.   询国危  C.   询国迁 D.   询立君。

 )。

第11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古代“大同”社会理想的是(C.  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   “天下为公”  )。

 

第12题 “小康”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

这个理想社会的特征是(A.   天下为家B.   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C.   货力为己 D.   礼仪以为纪   )。

 

第13题 西汉时期重农主义的表现是(  C.   迫使农民唯农是务 D.对工商业实施禁榷制度 )。

 

三、判断题(共7题,每题3分)

第14题周人的重农与战国时法家的重农主义等同,都是国家权利膨胀的表现。

第15题《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理想,有对现实的深刻不满,同时也折射出大同理想的光芒。

第16题“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是墨家(墨子)的基本思想。

第17题《管子》的轻重之术并不汲汲于武力征服天下,而更热衷于在经济上使他国臣服的商战。

第18题墨家的“非攻”,具有鲜明的反战态度,是墨家本着自己的立场,对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的主张。

第19题“仁”是中国文化中一个最核心的概念,也是儒家政治设计中最核心的理念。

第20题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可与儒家等量齐观,它的影响比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小得多。

主观题    共4题(满分40分)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

第21题简述“天下”观念的含义。

【参考答案】

在天下观念中,中国人是把自己视作世界中心的,而且认为自己的德行、文明最高。

(4分)

天下观的第一层含义:

“天下”有其中心,中心在今天的洛阳,洛阳又称“中国”。

周人亦即“中国”人对四夷人群,因其远近距离而有不同的待遇,对“中国”进贡和其他礼数上可以有不同要求,越远承担的义务就越少。

只要尽到了他们应尽的义务,就不应讨伐他们。

(3分)

   天下的第二层含义:

作为天下中心文明人群,在对待四裔人群上,要坚持“修文德以来之”的原则。

天下观念在古代并不是一种征服概念,不是用强力迫使人遵从我的文明方式,它强调的是文明吸附的力量。

认为王朝作为天下的中心,要凝聚天下,必须以德服人。

(3分)

第22题什么是“文治政府”?

“文治政府”有何特征?

【参考答案】

“文治政府”即实施“文德”之治来实行对天下的征服的政府。

(4分)

“文治政府”的基本特征是:

(6分)

一、地方实行郡县制、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

二、是以儒家所设计的政治理念为大方向,“仁义”治民,强调礼乐教化,具有治国理念上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

三、文治政府的行政者是一个庞大的官僚群体,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政府的官僚体系人员基本以儒生为主体。

第23题孔子认为“仁”的最高境界与最低要求是什么?

【参考答案】

孔子认为,“仁”的最高境界是认识到修身以成仁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为“仁”者要从立志做起,“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讲信、义、智、勇等一切“修己以安百姓”的德行,浇灌志仁行仁的“君子”精神,以塑造“杀身成仁”的坚强的主体意志,永远走在追求仁之理想境界的路途上。

 (7分)

“仁”的最低境界的要求是“仁者不贪”。

这也是仁政实施的基本条件。

(3分)

第24题有何谓“国人”?

在我国古代,“国人”在政治上有哪些表现?

【参考答案】

 国人,就是西周时住在城郭里面的随诸侯封建邦国的贵族与普通的民众。

这些人是封建国家国邑体系的基础。

(4分)

春秋以前,国人大众是一个政治经济上颇能捍卫自己的社会群体;(6分)

一、“国人”在政治上具有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等“三询”之权。

询国危即国家遇到灾难的时候,要向民众征求意见;询国迁即国家若迁都,要征求国人的意见;询立君即特殊情况下,民众对君主的确立有参与权力。

二、“国人”在贵族内部的斗争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国人”的力量不仅可以影响国内,还可以影响异邦诸侯的决策。

春秋以后,“国人”被贵族收买与控制,变为一群被动的农民。

 

任务三

客观题    共20题(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7题,每题3分)

第1题下列文学样式中,属于士大夫文学的是(A. 诗歌 )。

第2题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中,常出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的结局,很少有一悲到底的文学,这体现了中国文学(      B.  尚善 )的特征。

 

第3题在近代中国,翻译介绍西方思想成绩最大的人是(B. 严复   )。

第4题“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最早的表达者是( B.  冯桂芬  )。

第5题下列诸子之中与科学技术关系最为密切的是(D.  墨家   )。

 

第6题中国古代文学最突出的特征是( B.  抒情性特征  )。

第7题洋务运动进入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思想家们在“富国强兵”的目标之外,还提出(D.  富民重商) 的主张,并使此论汇聚成一个显著的思想潮流——富民论。

 

二、多项选择题(共6题,每题3分)

第8题 下列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特征是的( B.   抒情性特征C.   优美尚善的特征 D.   含蓄蕴藉的特征   )

第9题在近代,新文化的洪流主要表现在(A.   报纸的创办 B.   思想、主义和学说的纷纷出世C.   对传统的冲刷 D.  学会的创立   ) 

第10题道家(  A.   追求自由 B.   追求自然 D.   追求逍遥境界  )的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的艺术品格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第11题梁启超的“新民说”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最大,它的要点是人民要有(A.   自由精神B.   利群意识    C.   权利与义务观念   )。

第12题在唐代,发生了我国古代散文文体、文风的一次重大变革,人称“古文运动”。

它的领导者是( A.  韩愈 B.   柳宗元 )。

 

第13题 下列文学界样式中,属于市民文学的是(C.  元杂剧 D.  宋元话本)。

 

三、判断题(共7题,每题3分)

第14题戊戌变法揭示了在中国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历史事实。

第15题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为中国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丰富了中国人的想象世界;2、开拓了中国文学的审美意境;3、促使新的文学体裁的产生。

第16题中国古代文学从在的方面,可分为士大夫文学和市民文学。

第17题实用主义是“制西器、采西学”的洋务运动的特征,也是它最大的局限。

第18题中国古代文学追求温柔敦厚的艺术品格与儒家讲求中庸精神有直接的关系。

第19题近代翻译介绍西方思想成绩最大的要推林纾,他翻译的《天演论》介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之说。

第20题中国两次鸦片战争的最大结果是中国人开始有了防务意识。

主观题    共4题(满分40分)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

第21题请简要谈谈在中国古代扼制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

【参考答案】

一、小农社会使科技发展动力不足(3分)

秦汉建立大一统专制政权以来,奉行“重农主义”的基本经济政策,鼓励民众“唯农是务”,其他行业如商业、手工业等收到抑制。

而重农主义经济政策导致农民长期贫困,在加上一家一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发展成大农业或采用新的技术,只能重复着祖先的经验。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难产生用科技改变生活的愿望,培育不出发展科技所需的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和新思想,科技在没有动力的情况下难以发展。

二、文官科举制度对科技人才的限制(4分) 

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了统治思想,文治政府在道德理想主义的治国理念下通过察举、征辟或科举将饱读儒家经典的知识学子吸纳为官。

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则只重君臣之礼、善恶之道的研究,很少有人愿意从事科研,也不愿从事物质生产。

知识分子与科技隔阂,这是中国科技不能昌明的重要原因。

其次,统治者对待科学态度冷漠,没有制定有效的科技政策来加强对人才的挖掘、培养和管理,更没有资金方面的扶持,社会缺乏激励科技的机制,科学技术难以发展。

三、因为政府、个人对科技的不重视,很多重要的科学著作无人问津而失传,如《九章算术》、《缀学》,也影响了科技的传承与发展。

(3分)

 

第22题简述洋务运动得以展开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开始害怕洋人,所以必须加强防务。

再加上国内外形势相对而言稳定,清朝有一个间隙性的和平时期,使清政府有30年的时间,准备抵御列强、发展实力,积蓄军事力量,建立近代防务。

(4分)

二、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造就了一批地方人物,即“同治中兴”或称“同光新政”中的一批贤臣。

如曾国藩、左宗棠等一批先觉悟者。

(3分)

三、边患的加重和外交上的危机。

这是发展洋务运动的外部动力。

(3分)

第23题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文化“揭示”运动?

【参考答案】

洋务运动是一场文化“揭示”运动是因为:

一、洋务运动将一个系统复杂的工业体系所需要的一切生产揭示出来。

洋务运动从办军事工业开始。

因为要办兵工厂,就要买或造机器,就要商业与人才,造机器要原料,就要开煤矿,原料要运输,就要铁路、交通联络等等。

于是将一个系统复杂的工业体系所需要的一切生产揭示出来。

(4分)

二、通过办洋务,促进东西方交流,加深了对西方的认识,西方的工业世界被提示出来,出现了企业、商业的概念,如成本、商战等。

因而洋务运动是一个文化运动,也是思想解放运动。

(3分)

三、洋务运动揭示了传统教育“重理义、轻艺事”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的改革。

随着洋务运动的建立,出现了一批专攻军事与工艺的专门学堂,艺事渐为人们所重视。

(3分)

第24题什么是中体西用?

【参考答案】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中体西用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