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免疫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46191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免疫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微生物免疫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微生物免疫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微生物免疫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微生物免疫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免疫作业.docx

《微生物免疫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免疫作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免疫作业.docx

微生物免疫作业

微生物免疫

61、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62、复制指病毒粒入侵宿主细胞到最后细胞释放子代毒粒的全过程,包括吸附、进入与脱壳、病毒早期基因表达、核酸复制、晚期基因表达、装配和释放等步骤。

63、半数致死量:

在一定时间内能使半数动物于感染后发生死亡所用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64、回复突变突变体(mutant)经过第二次突变又完全地或部分地恢复为原来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65、转导:

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方式叫转导。

66、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

67、病毒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活细胞外具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68、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成为灭菌。

69、水平传播病毒(病原微生物)在人群间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方式。

70、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

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

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71、细菌常见的无氧呼吸类型有_______呼吸._______呼吸、碳酸盐呼吸和延胡索酸呼吸。

硝酸盐呼吸.硫酸盐呼吸

72、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一种结构大分子物质,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结构与生理功能,而且还是_______、_______、环丝氨酸与杆菌肽等许多抗生素作用的靶物质,所以肽聚糖是一种重要而且在抗生素治疗上有着特别意义的物质。

青霉素、万古霉素

73、一般化学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对细菌的有效。

对芽胞需要提高消毒剂的和作用时间方可奏效。

繁殖体、浓度

74、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地方性、和四种形式。

大流行和爆发

75、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结果有吞噬,与吞噬两种。

完全吞噬,与不完全

76、外斐反应是以_______作为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凝集反应,用以辅助诊断_______病。

变形杆菌、立克次体病

77、光能异养型微生物利用光为能源,利用有机物为_______,不能以CO2作为主

要或唯一的碳源,一般同时以CO2和简单的_______为碳源。

供氢体、有机物

78、机体的天然免疫机制主要包括、、炎症反应及机体的体液因子屏障作用、吞噬作用、

79、生命三域学说中的三域是_______域._______域和真核生物域。

古菌域、细菌域

80、苏云金芽孢杆菌的_______对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故可制成_______。

伴胞晶体、生物农药

81、试比较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有哪些主要异同点。

初次应答是抗原物质第一次进入机体时引起的免疫应答。

其特点是:

①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为1-2周),才能在血液中出现特异性抗体;②产生的抗体滴度低;③在体内维持时间短;④产生抗体的类型首先是IgM,随后才出现IgG等;

⑤抗体的亲和力低。

再次应答或回忆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免疫应答。

其特点是:

①经较短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就在血液中出现抗体;②产生的抗体滴度高;③在体内维持时间长;④抗体类型以IgG为主,而IgM含量与初次应答相似;⑤抗体的亲和力高。

82、试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病毒都具有的结构,包括核酸内芯和蛋白衣壳,两者合称衣壳体。

在无包膜病毒(裸病毒)衣壳体即为病毒体。

病毒的特殊结构是包膜和须触。

(1)病毒的核酸内芯:

位于病毒体的最内部,它仅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病毒核酸分子是病毒的遗传信息载体,它控制和指导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增殖。

(2)蛋白衣壳是包囊或镶嵌在病毒核酸内芯外面的蛋白质结构,由若干个衣壳亚单位即壳粒构成。

(3)包膜或称囊膜:

为包膜在某些病毒核衣壳外面的肥厚但较疏松的膜样结构,主要由类脂质和糖蛋白构成。

(4)须触:

病毒的须触是无包膜病毒中的某些病毒表面所特有大头针状结构,例如腺病毒核衣壳20面体12个顶角个长出的细长须触,与该病毒的吸附.侵害其敏感细胞.凝集红细胞及病毒型别分类均有关。

83、简述真菌性疾病的几种形式。

不同的真菌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致病,真菌的致病形式主要有:

(1)致病性真菌感染:

主要是外源性真菌感染,可引起皮肤、皮下和全身性真菌感染。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主要是内源性真菌感染,寄居在体内的正常菌群中的真菌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引起感染。

通常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过程中。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

有2种类型,一种是感染性变态反应,为迟发型变态反应,它是在病原性真菌感染的基础上发生的;另一种是变态反应,发生原因复杂且常见,大多数是由吸入或食入真菌孢子或菌丝而引起。

Ⅰ~Ⅳ型变态反应均可发生

84、试述革兰染色的原理。

主要步骤,结果及其实际意义?

(1)原理:

①G+菌细胞壁结构:

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少,酒精不容易透入并可使细胞壁脱水形成一层屏障,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胞内渗出。

②G+菌等电点(PI2-3):

比G+菌(PI4-5)低,在相同pH染色环境中,G+菌所带负电荷比G-菌多,故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不容易脱色。

③G+菌体内有核糖核酸镁盐与多糖复合物。

(2)革兰染色的方法:

细菌标本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然后用95%酒精脱色,最后用稀释的复红复染。

可将细菌分成2类,不被酒精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酒精脱色后复染为红色者是革兰阴性菌。

(3)用途:

细菌形态鉴定.菌种鉴定

(4)意义:

鉴别细菌:

可分为2类.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对结晶紫的敏感性.细菌的等电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

85、简述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的致病机制主要有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伤①杀细胞效应由于病毒的复制,干扰了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破坏细胞膜的功能,直接对细胞造成杀伤,出现细胞病变或细胞溶解。

体外培养细胞被病毒感染后出现病毒的致细胞病变效应。

②非杀细胞效应被病毒感染细胞膜嵌合有病毒特异性新抗原,或形成包涵体,而影响细胞正常的功能。

③阻断或诱发细胞凋亡。

④细胞增生与转化,具有转化能力的病毒和致瘤病毒与人类肿瘤有关。

(2)病毒感染免疫病理损伤大部分病毒感染宿主后由于病毒抗原或受病毒作用后变性的机体自身成分刺激宿主的免疫应答。

①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主要包括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②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引起免疫抑制、自身免疫病等。

86、试述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

(1)消毒剂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消毒剂浓度越大,作用的时间越长,杀菌效果就越好。

但应注意例外,酒精在70~75%时杀菌的效果最强,而其浓度过高,会使菌体表面的蛋白迅速凝固,使酒精无法渗入菌体内部发挥作用。

(2)温度和酸碱度:

通常温度升高,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也增强。

消毒剂的杀菌作用也与酸碱度有关。

不同消毒剂有不同的最适酸碱度,如酚类消毒剂在酸性环境中的效果比较好。

另外,细菌在适宜的酸碱度抵抗力较强,如果偏离其最适的酸碱度,细菌就很容易被杀死。

(3)细菌的种类和数量:

不同种类的细菌对消毒剂的敏感性不同,细菌的数量越大,所需的消毒剂浓度就越高,作用时间就越长。

所以应根据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来选择消毒剂的种类和浓度。

(4)环境中的有机物和其他拮抗物的影响:

不同的化学消毒剂有其各自的拮抗物质。

细菌也经常与血液.痰液和脓液等有机物混合在一起。

这些混杂物可和消毒剂结合,从而影响化学消毒剂的杀菌作用。

87、免疫球蛋白有哪些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⑴ 抗体免疫球蛋白最重要的功能是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其分子发生变构,从而产生各种生物活性。

⑵ 激活补体。

IgG1、IgG2、IgG3、IgM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分子变构,重链恒定区上的补体结合点(IgG为CH2,IgM为CH3)暴露,C1q与之结合从而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但IgG4、IgA和IgE只能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⑶ 结合细胞。

Ig分子的Fc段能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而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

如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即抗体的调理作用;触发NK细胞的ADCC效应等。

6分

⑷ 透过胎盘和粘膜。

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一类Ig,母体的IgG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对于新生婴儿抵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SIgA可通过粘膜上皮进入消化道、呼吸道发挥局部免疫作用。

SIgA还可经初乳传递给婴儿,增强其抗感染的能力。

88、补体、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在Ⅲ型超敏反应中的作用如何?

(1)由于免疫复合物的沉积,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产生过敏毒素促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炎症介质导致局部组织水肿。

当攻膜复合体形成后可致局部组织细胞损伤破坏。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在激活补体过程中产生的趋化因子的作用下,中性粒细胞被吸引至免疫复合物沉积的部位聚集,引起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中性粒细胞在吞噬IC的过程中,可释放溶酶体酶,导致血管基底膜和邻近组织的损伤。

3)血小板活化:

免疫复合物和C3b可使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胺类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组织充血和水肿;同时,由于血管壁损伤,暴露了基底膜,可致血小板凝聚、微血栓形成,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出血,从而加重组织的损伤。

89、试述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1)热原质:

由革兰阳性菌产生的,进入机体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其化学成分是菌体中的脂多糖。

热原质耐高温,加热180℃4小时,250℃或650℃1分钟才使热原质失去作用。

除去热原质的最好方法是蒸馏法。

生物制品或注射制品必须使用无热原质水制备。

(2)内毒素:

即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是类肢A,当菌体死亡后才释放出来。

可引起机体发热、白细胞反应和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3)外毒素:

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成分。

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具有抗原性强、毒性强、特异性强的特点。

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毒性作用不一。

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细胞毒素、神经毒素和肠毒素。

(4)酶:

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酶类物质。

如透明质酸酶,是链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能分解透明质酸,促进细菌的侵袭、扩散,是细菌的重要致病物质。

(5)色素:

有些细菌能产生色素,对细菌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的色素分为:

水溶性色素,能溶于水、弥漫至培养基或周围组织,如绿脓色素;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仅保持在菌落内使菌落呈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色素。

(6)抗生素:

有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细菌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抗生素多由防线菌和真菌产生。

(7)细菌素:

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物质。

其抗菌范围窄,在细菌分型及流行病调查上具有一定意义。

90、根据培养基性质和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几类?

每类各举一种常用培养基。

(1)基础培养基:

含大多数细菌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

如肉浸液培养基,琼脂培养基。

(2)增菌培养基:

在基础培养基上填加一些其他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如血琼脂培养基。

(3)鉴别培养基:

以鉴别细菌为目的而配制的培养基,如䁊固体双糖含铁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假如某种化学物质,该物质能抑制某一类细菌的生长,而有利于另一类拟分离的细菌生长。

SS琼脂培养基。

(5)厌氧培养基:

在培养基中进入还原物质,如肝脏颗粒、肉沫、巯基乙醇等可以还原培养基中的氧化物质,用于培养一般厌氧菌。

如厌气肝汤。

91、简述真菌的培养特性。

真菌对营养要求不高,最常用的培养基是沙保琼脂培养基,其成分简单,主要含蛋白胨、葡萄糖。

浅部病原性真菌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2~28℃,其生长缓慢,约1~2周才出现典型菌落。

深部致病性真菌则在37℃生长最好,生长较快,3~4天即可长出菌落。

培养真菌需较高的湿度和氧。

真菌的菌落分为三类:

(1)酵母型菌落:

是单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形态与一般细菌菌落相似。

显微镜下可见有圆形或卵圆形菌,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如隐球菌的菌落。

(2)类酵母性菌落:

也是单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外观形状似酵母型菌落,但由菌落向下有假菌丝生长,伸入培养基。

假菌丝是单细胞真菌出芽繁殖后,芽管延长不与母细胞脱离而形成。

如念珠菌的菌落。

(3)丝状菌落:

是多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由许多疏松的菌体构成。

部分菌丝向空中生长,另一部分伸入培养基中。

92、细胞因子有何生物学活性?

(1)介导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表现为抗病毒感染和抗细菌感染效应。

如IFNα、IFNβ能刺激病毒感染邻近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复制。

IL-12和IL-15能增强活化的NK细胞和CD8+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功能。

TNF、IL-1、IL-6等可促进炎症细胞聚集并释放介质、启动抗菌炎症反应,从而抑制排除细菌。

(2)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

表现为调节免疫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及免疫效应。

IFNγ、IL-2、IL-4及IL-12等可刺激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促进免疫细胞对抗原的清除,在免疫应答中发挥正调节作用;而TGFβ则可抑制巨噬细胞激活和CTL的成熟,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3)诱导细胞凋亡。

如IL-2可诱导抗原活化的T细胞凋亡,从而避免免疫损伤的发生。

(4)刺激造血细胞的生成和分化。

如IL-3能刺激骨髓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系血细胞。

93、试述细菌的耐药机制。

1、产生灭活酶:

细菌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使抗菌药物失活是耐药性产生的最重要机制之一,使抗菌药物作用于细菌之前即被酶破坏而失去抗菌作用。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由于改变了细胞内膜上与抗生素结合部位的靶蛋白,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使抗生素不能与其结合,导致抗菌的失败。

3、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很多光谱抗菌药都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或作用很弱,主要是抗菌药物不能进入铜绿假单胞菌菌体内,故产生天然耐药。

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某些细菌能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这种泵因需能量,故称主动流出系统(activeeffluxsystem)。

5、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细菌生物被膜是指细菌粘附于固体或有机腔道表面,形成微菌落,并分泌细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将自身包裹其中而形成的膜状物。

94、致敏Tc细胞如何对靶细胞发挥杀伤作用?

致敏Tc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并受MHC-I类分子限制。

当致敏Tc细胞再次遇到靶细胞,即发挥其效应机制,即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Tc细胞杀伤靶细胞启用两种机制:

细胞裂解(cytolysis)和细胞凋亡(apoptosis)。

(6分)

(1)细胞裂解:

属于通常意义上的细胞毒性作用。

(2分)

作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A、特异性识别与结合阶段(2分)

B、分泌阶段效应Tc细胞与靶细胞紧密结合后,可激发效应Tc细胞脱颗粒,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

(3分)

C、靶细胞裂解阶段当靶细胞膜上形成很多跨膜孔道后,大量Ca2+及水分进入胞内,而K+和大分子物质从胞内流出,结果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

(3分)

(2)细胞凋亡:

Tc细胞介导的靶细胞凋亡主要有两种机制:

(3分)

A、Tc活化后大量表达FasL(Fas配体),它可与靶细胞上的Fas分子结合,通过激活内源性DNA内切酶,导致细胞凋亡。

(3分)

B、效应Tc细胞活化释放的颗粒酶还能迅速诱导靶细胞死亡。

(3分)

95、试述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1)荚膜:

是细菌的毒力因素,对干燥和其它因素有抵抗力,同时对溶菌酶、补体等杀菌素有抗性,其表面抗原可用于鉴别细菌。

(2)鞭毛:

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鞭毛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其功能主要是运动,具有抗原性,可依此2点对细菌进行鉴别(鞭毛数目、位置和动力)。

(3)菌毛:

普通菌毛:

有致病作用,主要是与黏膜细胞粘附,如淋球菌;性菌毛:

在细菌间传递遗传物质,如R质粒。

(4)芽胞:

使细菌具有对外界不良环境具有抵抗力;临床上依芽胞的有无作为灭菌、杀菌是否彻底的指标;根据芽胞大小、位置和数目鉴别细菌。

96、什么是典型生长曲线?

它可分几期?

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各期特点如何?

分4期,划分的依据:

单细胞微生物。

(1)延滞期(停滞期.调整期)特点:

a.生长速率常数为零;b.细胞形态变大或增大;c.细胞内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

d.合成代谢活跃;e.对外界不良条件的反应敏感。

(2)对数期特点:

此时菌体细胞生长的速率常数R最大,分裂快,代时短,细胞进行平衡生长,菌体内酶系活跃,代谢旺盛,菌体数目以几何级数增加,群体的形态与生理特征最一致,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强。

⑶稳定期特点:

a.生长速率常数为零;b.菌体产量达到最高;c.活菌数相对稳定;d.细胞开始贮存贮藏物;e.芽孢在这个时期形成;f.有些微生物在此时形成次生代谢产物。

⑷衰亡期特点:

a.细胞形态多样;b.出现细胞自溶现象;c.有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d.芽孢在此时释放。

97、试述补体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补体主要的生物学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溶菌、溶细胞作用。

②调理作用。

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裂解产物C3b、C4b是重要的调理素。

这些成分一端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或免疫复合物)结合,另一端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在细菌和吞噬细胞之间起桥梁作用,从而促进吞噬。

此为补体的调理作用,又如IgM的调理作用也是通过激活补体而间接发挥的。

③免疫粘附作用。

C3b和C4b具有免疫粘附作用,使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b或C4b粘附于具有C3b受体(CR1)的红细胞、血小板等表面,并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

如C2a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C3a、C5a、C567还是一种有效的趋化因子,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称趋化作用。

C3a、C5a、等还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⑤中和、溶解病毒作用。

当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补体的参与下,可显著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98、试述机体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免疫应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除了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细胞系统协同完成外,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胞因子发挥辅助效应。

(1)致敏阶段(sensitizationstage)

又称感应阶段,是抗原物质进入体内,抗原递呈细胞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

(2)反应阶段(reactionstage)

又称增殖与分化阶段,此阶段是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进行增殖与分化,以及产生效应性淋巴细胞和效应分子的过程。

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淋巴母细胞,最终成为效应性淋巴细胞,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

一部分T、B淋巴细胞在分化的过程中变为记忆性细胞(Tm和Bm)。

(3)效应阶段(effectstage)

此阶段是由活化的效应性细胞CTL与TD细胞和效应分子抗体与细胞因子发挥细胞免疫效应和体液免疫效应的过程,这些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共同作用清除抗原物质。

99、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

(1)类型:

IFN-α(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β(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γ(由T细胞产生)。

(2)抗病毒机理:

当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促进其第21对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生抗病毒蛋白,主要有3种:

2’-5’合成酶(以ATP为底物合成低分子量的2’-5’合成酶,可降解病毒的mRNA);合成蛋白激酶(可使多种与核糖体相连懂得蛋白质磷酸化,使病毒懂得蛋白质合成受阻);磷酸二脂酶(抑制病毒肽链的延长和蛋白质的翻译)。

(3)抗病毒特点:

有物种特异性、无病毒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而非作用于病毒;作用的暂时性广谱性等。

(4)抗病毒效能的应用:

治疗病毒性肝炎、治疗人毛细胞白血病、肿瘤和其他病毒感染等。

100、试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1)细菌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相关:

首先细菌的毒力取决于它们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

细菌的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构成侵袭力的物质基础是菌体表面结构和侵袭性酶。

①菌体表面结构:

菌毛.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

其中,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为具有粘附作用懂的细菌结构;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补体.溶菌酶等)的作用。

②侵袭性酶:

是指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胞外酶,它们可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等。

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

(2)细菌的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2类。

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裂解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在释放出来,可引起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休克.弥漫血管内凝血(DI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