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素质升级检测4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x
《高中语文 素质升级检测4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素质升级检测4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素质升级检测4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2021年高中语文素质升级检测4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两种书写形式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浑水摸鱼—混水摸鱼 丰姿—风姿 弱不禁风—弱不经风 保镖—保镳
B.归璞返真—归朴返真 蹒跚—盘跚 故步自封—固步自封 晾干—凉干
C.目不暇接—目不暇给 纨绔—纨裤 永葆青春—永保青春 措词—措辞
D.杀一儆百—杀一警百 狼藉—狼籍 故伎重演—故技重演 斑驳—班驳
【答案】 D(A“禁”不能写作“经”;B中的“晾”不能写作“凉”;C中的“绔”不能写作“裤”,“葆”不能写作“保”。
)
2.依次填入下段文字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艾青说:
“我所努力的对诗的要求是四个方面:
( ),有意识地避免用华丽词藻来掩饰空虚;( ),以一个意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 ),以全部力量去完成自己所选择的主题;( ),不含糊其词,不写为人费解的思想,决不让读者误解和坠入雾中。
”
A.朴素 集中 单纯 明快
B.单纯朴素明快集中
C.朴素单纯集中明快
D.单纯集中明快朴素
【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歌手姚贝娜离世后遗体遭记者偷拍事件,使记者的职业操守又成了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说道________的新闻圈,里面假货也不少:
假记者、假身份等屡见不鲜。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注意________。
目前要着重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加剧问题。
(3)近日,石家庄市已在经二路部分路口对闯红灯等“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进行处罚,但不少行人仍然________,尽管前面是红灯,左右有来车,还是冒险穿过马路。
(4)对一篇规范的论文,因版面限制而去砍综述、删注释,实在是________的不智之举。
A.鱼龙混杂 轻重缓急 不以为意 消足适履
B.参差不齐 循序渐进 不以为然 扬汤止沸
C.鱼目混珠 孰轻孰重 不闻不问 矫枉过正
D.稂莠不齐 可持续性 不动声色 舍本逐末
【答案】 A(句
(1)中“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水平等不一致。
“鱼目混珠”指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稂莠不齐”“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句
(2)中提到“目前”,这是一个时间先后顺序的概念,还提到“着重”,这是一个重要性的概念,而“可持续性”,文段中并未提及,“孰轻孰重”只涉及到重要性这个概念,“循序渐进”,只涉及时间概念,所以,根据语境中的“逻辑关系”,只有选项A“轻重缓急”是最恰当的一项。
句(3)中提到对闯红灯等“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已经进行处罚,但行人不听劝阻,并不放在心上。
“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正确,表示轻视;“不闻不问”是说既不听也不问,形容漠不关心;“不动声色”形容态度镇静;而“不以为意”是不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填入文段更合适。
句(4)可以用到“找对应词”的技法,文句中出现了“砍”“删”和A项“削足适履”的“削”有一种对应关系,填入文段中检查之后确实合适,由此得出答案。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4·13”哈尔滨火车脱线案成功告破。
因为吴振金破坏铁轨并非临时起意,整个事件只有他一人完成,所以在警方拿出的诸多证据面前,他最终供认破坏铁轨的事实。
B.博弈多年后,美国同伊朗的关系出现了历史性的解冻,伊朗和有关六国终于就伊核问题达成第一阶段协议。
C.此次检测将通过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健康体检,引导居民合理饮食,最大限度地降低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病的发病。
D.叙利亚战争的旷日持久,涂炭生灵,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这个国家已经到了再打下去就要彻底变成废墟的地步。
【答案】 B(A.强加因果。
C.“降低……发病”搭配不当,应该为“降低……发病率”。
D.“旷日持久”与“灾难”不搭配。
)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诗词”二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语词,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它表示两种文学形式:
一种是“诗”,它是从商周时代以来早已有了的韵文形式;一种是“词”,它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韵文形式。
但是在宋以前人的观念中,诗词二字很少连用。
偶然有连用的,也只能讲作“诗的文词”。
因为在当时,词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名称。
“词”字是一个古字的简体,原来是“辤”字,后来写作“辭(辞)”。
所以,“诗词”本来就是“诗辞”。
到了宋代,词成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于是“诗词”不等于“诗辞”了。
诗是一种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被谱入乐曲,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它就成为曲辞,或说歌辞,其实和现在的歌词是没有区别的。
在当时,诗就是辞。
不过从文学的观点定名,称之为诗;从音乐性的观点定名,就称之为曲辞或歌辞,简称为辞,例如楚地流行的歌辞——楚辞就是如此。
到了汉代,五言诗产生以后,诗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不能唱的文学形式,于是诗与歌辞分了家。
从此以后,凡是能作曲歌唱的诗,题目下往往带一个“辞”字。
这个“辞”字,晋宋以后,都简化用作“词”字,一直到唐代,凡一切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这一切“词”字,都只有歌词的意义而且是一个普通名词,并不表示它们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
在晚唐五代,新兴了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它们的句法和音节更能便于作曲,而与诗的形式渐渐地远了,当时把这一类的歌词称为曲子词。
每一首曲子词都以曲调名为标题,例如《菩萨蛮》等。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这个“词”字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固有名词。
晚唐牛峤《女冠子》云“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类似的词字,也都是歌词的意思。
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
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周邦彦的词集名为《清真集》,没有一部词集称为“某某词”的。
南宋初期,出现诗余这个名词,它指的是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的这些曲子词。
无论乐府、长短句或近体乐府,这些名词都反映作者仍然把词作为诗的延伸和附属于诗的一种边缘文体。
诗余这个名词,就明确地说明了当时把曲子词作为诗的剩余产物,试图把词从诗的领域中离析出来。
不久后,当时的出版商编刊了六十家的诗余专集,绝大多数都改集名为“词”,例如《东坡乐府》改名为《东坡词》,《淮海居士长短句》改名为《淮海词》,《清真集》先改名为《清真诗余》,后又改名为《清真词》。
从此以后,“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固有名称被确定下来。
5.下列关于“诗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诗词”作为一个语词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这一观念至迟在宋代就已经产生了。
B.诗是商周时代就已产生的文学样式,词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文学样式,我们常把它们合称为“诗词”。
C.虽然诗和词都采用了韵文的形式,但起初“诗词”这两个字很少连用,即使连用,也是用来指“诗的文词”。
D.从字形演变的角度看,“诗词”本来等同于“诗辞”;由于宋代出现了新的文学样式,这两个词语就不再等同了。
【答案】 D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是抒情言志的韵文,可以谱入乐曲,配合音乐歌唱,这时的诗就是曲辞或者说是歌辞,和现在的歌词是没有区别的。
B.汉代时,五言诗成为一种无法演唱的歌辞,从此,凡能作曲歌唱的诗的题目下常常带有“辞”字,后来简用做“词”字。
C.唐代时,所有的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都是可以作曲歌唱的诗,这里的“词”是指具有歌词意义的一个普通名词。
D.曲子词是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句法和音节便于作曲,以曲调名作为标题。
如《菩萨蛮》就是依“菩萨蛮”曲调填的歌词。
【答案】 B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楚地民众中流行的歌辞,“楚辞”是从音乐性的观点来定名的。
如果从文学的观点来定名的话,楚辞是可以称为“楚诗”的。
B.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如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可见在当时的作者观念中,词只是诗的延伸和附属。
C.南宋初期,开始用“诗余”指称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等人的曲子词。
“诗余”这一名词的出现,使词从诗的领域中脱离出来。
D.南宋时的出版商在编刊诗余专集时,将绝大多数专集都改名为“词”,应该是意识到了“词”可以作为这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
【答案】 C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白沙①逸事
①白沙先生尝戴玉台巾,扶青玉杖,插花帽檐,往来山水之间,风流潇洒,油然自得。
身在万物之中,而心出万物之外,斯乃造化之徒。
可以神遇而不可以形迹窥者,所谓古之狂者非耶。
王青萝云:
“白沙之学,从孔颜②之乐而得。
”然乐有虚实,颜子之乐实,曾点之乐虚,白沙其得颜子之实者耶。
②白沙初应聘至广,车由城南至藩台,观者数千万人,图其貌者以百数十计,市井妇孺皆称为陈道统,其感人若是。
其人身长八尺,面方而玉润,左脸有七黑子,如北斗状。
耳长贴垂,两目炯然如星,望而知为非常人。
洪觉山云:
“先生生相甚异,颡中双颅隆然若辅弼,两耳旁各有黑子,左七类北斗,右六类南斗。
噫,天之生有道君子,固皆有以异于人乎哉。
”
③邓制府之于白沙,尝令本县月给白米一石,岁致僮仆二名。
白沙辞之曰:
“执事所称逋、野③,诚隐逸士。
如今日之赐,使逋、野受之,宜也。
其不受,未见其让之过也。
献章何敢自列于古之名流哉?
献章无寸善可以及人,有田二顷,耕之足以自养,未敢受赐于当道焉。
自列于古之名流,其怠于自修亦甚矣。
”李副使又欲为买园池,亦辞之,其介如此。
④嘉鱼李世卿,三从白沙,其始也居七月,继也一岁,又继则居二岁矣。
某日,师弟子相与登高望远,追逐云月,赋诗饮酒以为欢。
至于何物而为道,何物而为学,白沙不言。
曰:
“吾以待世卿之自得也。
”世卿曰:
“吾亦待吾自得之也。
”白沙曰:
“吾与世卿朝夕无所不言,所未言者,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非见闻之所及者。
将以待世卿深思而自得之,非敢有爱于言也。
”此白沙深于爱世卿者也。
【注】 ①白沙:
陈献章,广东新会人,明代思想家。
②孔颜:
孔子与弟子颜渊的并称。
③逋、野:
林逋、魏野。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其貌者以百数十计 图:
描画
B.左七类北斗类:
类似
C.岁致僮仆二名致:
给予
D.未见其让之过也让:
责备
【答案】 D(让:
谦让)
9.将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白沙先生是“有道君子”的一组是( )
①身在万物之中,而心出万物之外 ②颜子之乐实,曾点之乐虚 ③其人身长八尺,面方而玉润 ④献章何敢自列于古之名流哉 ⑤李副使又欲为买园池,亦辞之 ⑥吾以待世卿之自得也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③④D.①④⑥
【答案】 D(②说的是颜子和曾子。
③说的是白沙先生的外貌。
)
10.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白沙先生风流潇洒、自然随性,只能通过精神感知的方法认识他。
B.白沙先生面相奇特,洪觉山因此发出有道君子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的感慨。
C.邓制府、李副使给了白沙先生一些生活上的帮助,先生诚恳地表示了谢意。
D.李世卿三次从学白沙先生,白沙先生在教授他时,很注重让世卿自我领悟。
【答案】 C(原文中说的是邓制府、李副使想给白沙先生帮助,但先生谢绝了。
)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可以神遇而不可以形迹窥者,所谓古之狂者非耶。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之生有道君子,固皆有以异于人乎哉。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田二顷,耕之足以自养,未敢受赐于当道焉。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可以通过精神感知却不可以从行为去观察的人,这不就是人们所说的古代的志向高远的人吗?
(2)天生的有道君子,本来就有比常人奇特的地方啊。
(3)我有二顷田,耕种它就足够用来养活自己,不敢从您这里接受赐予啊。
参考译文:
白沙先生曾经头戴玉台巾,手持青玉杖,在帽檐边插上花,在山水之间来来往往。
他风流潇洒,自然随性,自得其乐。
他虽然身在万物中间,但是心灵超出万物之外,这就是自然的人。
可以通过精神感知却不可以从行为去观察的人,这不就是人们所说的古代的志向高远的人吗?
王青萝说:
“白沙的学问,是从孔颜那里获得的。
”但是快乐有虚幻和实在之分,颜子的快乐实在,曾点的快乐虚幻,白沙先生大概获得了颜子那样实在的快乐吧。
白沙先生刚应聘到广东,他的车从城南到藩台,围观的人有成千上万人,描画他的容貌的人可以用几十上百来计算,商人妇幼都称呼他为陈道统,他感人之处就像这样。
他身高八尺,脸方正而且滋润,左脸上有七个黑子,像北斗的样子。
耳朵长而且贴垂,两眼像星星般明亮,一看就知道不是平常人。
洪觉山说:
“白沙先生的容貌十分特别,额头上双颅突起的样子好像有辅世之才,两耳旁边各有黑子,左边七颗好像北斗,右边六颗好像南斗。
啊,天生的有道君子,本来就有比常人奇特的地方啊!
”
邓制府对待白沙先生,曾经想让本县每月提供给先生一石白米,每年给先生安排二名佣人。
白沙推辞说:
“您所称道的林逋、魏野,是真正的隐逸士。
像现在的恩赐,让林逋、魏野接受这些东西是应该的,就算他们不接受,也不能看出他们过分的谦让。
我怎么敢把自己位列于古代的名流之士啊。
我没有半分好处可以用来给别人,我有二顷田,耕种它就足够用来养活自己,不敢从您这里接受赐予啊!
况且把自己位列于古代的名流之士,那样在修养自身方面也就严重懈怠了。
”李副使也想要给他购置园池,他也推辞了,他的独特的操行就是这样啊!
嘉鱼李世卿,三次从学于白沙先生,他第一次住了七个月,第二次住了一年,第三次就住了两年。
有一天,白沙先生和弟子们一起登上高处眺望远方,追逐云月,赋诗喝酒,把这些事情当作乐趣。
至于什么才是道,什么才是学,白沙先生不说。
他说:
“我希望世卿自己领悟。
”世卿说:
“我也希望自己去领悟。
”白沙先生说:
“我和世卿早晚相处,没有不说的话。
没有说到的话,就是心灵相通的关键。
自然产生和变化的妙处,不是视听可以达到的。
我将等待世卿深入思考从而自己领悟,我不是在话语上面有所吝惜啊。
”这就是白沙十分喜爱世卿的表现啊。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淮上喜会梁川故友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请解释内涵。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标题点明“喜会”,颔联和颈联实际上包含了哪几方面的感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描写出别后像浮云一样漂泊不定。
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十年的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
(2)别后多年漂泊的感慨;今朝又得相会的欣喜;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人生感喟(感慨)。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1题,5分)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不霁何虹?
(杜牧《阿房宫赋》)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
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答案】
(1)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
(2)长河落日圆 老病有孤舟 凭轩涕泗流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妈妈的话
箫子凰
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
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
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缝补衣衫。
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
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
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
儿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
“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
”母亲摸着儿的头,疼爱地说:
“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
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
听妈妈的话,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
”儿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脸上,这是16岁的儿第一次挨打……儿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
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
“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
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
”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
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
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
“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
”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丁丁当当。
他开玩笑说:
“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
”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到了一个月初,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
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
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
“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
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
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
”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
“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
”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
“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
真好笑。
”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
“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
咋还是杂色米呢?
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
“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
”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
“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
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
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
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
他扶起母亲,说:
“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
”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
“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
影响他读书可不好。
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
三年后,儿子考进了清华大学。
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儿子纳闷:
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
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
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
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
“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
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
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
“娘啊,我的娘啊……”
1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缝补衣衫”寥寥数语,母亲的爱子之心便表现了出来。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熊师傅的形象就是在对母亲前后的不同态度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中的校长虽然出场不多,但却是一个关键人物,如果没有他减免了“儿子”的学费、生活费,“儿子”也不可能读完高中。
D.小说中的母亲、熊师傅、校长都为维护“儿子”的自尊心而隐瞒了“讨饭”的事实,可见,在他们心中尊严要比生命还要重要。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写出了母亲的朴实,写尽了几年来母亲的艰辛。
【答案】 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本题不给分。
)
15.请简要分析“母亲打儿子”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人物形象塑造上,体现母亲的爱子之心;②从下文的情节上,为下文儿子没有再提出退学,也没有追问母亲粮食的来源的情节发展做铺垫;③在主题表现上,体现了伟大的母亲这一小说主题;④在阅读上震撼人心,儿子本无错,母亲为了能让儿子去读书而打了儿子。
16.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中母亲的形象。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坚强隐忍,吃苦耐劳;②心思细腻,虑事周全;③牺牲自己,爱子情深。
17.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而小说的题目却是“听妈妈的话”,请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如此命题的用意。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为儿子听了母亲的话,才会安心上学考上大学,母亲的所有付出才变得有意义;②因为儿子没有听妈妈的话而挨打,所以后文儿子没有过问粮食来源显得更为合理;③母亲用付出为儿子指引了正确的人生方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