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6630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0.docx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0.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0.docx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0

第五节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

一、空间结构分析

从空间结构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具有以下特点:

(1)三市建成区皆跨湘江发展,旧城区与新城区分工比较清楚,联系相对密切。

三市都建设有高新技术开发区。

三市还有比较大的拓展空间,可沿湘江、公路干线和铁路干线进一步拓展,但长沙的发展潜力要大得多。

(2)三市三足鼎立,建成区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

长沙为北部中心,株洲和湘潭共同成南部中心。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中心区彼此相距20-30公里,在中心区人口和产业高度密集,三市目前都处于成长扩展阶段,相向发展的速度比较快。

(3)交通运输发达,三市主城区沿交通干线呈楔形向外拓展。

长株潭地区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

高速公路、铁路、国道、湘江等沟通了三市之间和对外的交通联系。

(4)城乡一体化加速推进。

在三市边缘区,建成区拓展迅速。

许多乡村区域逐渐演化为城市区域,乡村—城市转型较为典型,乡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量转移。

(5)三市结合部面临着沉重压力。

由于三市建成区迅速扩大,以易家湾为核心的结合部地区承受着因城市拓展而造成的开发压力,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三市生态绿心区域不断缩小。

(6)湘江是长株潭一体化的生态主轴线。

湘江把三市市区有机地联系起来,尤其是串联了许多风景名胜区和产业集群,应以此为基础建设湘江风光带和湘江产业带。

图4-4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在城市功能和空间形态上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长沙作为湖南省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株洲作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和重化工业基地,湘潭作为重工业基地和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基地,在城市群一体化建设上具有坚实基础。

20世纪50年代,有专家建议把长株潭三市连接成“毛泽东城”。

20世纪80年代初,省社科院提出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方案,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1984年,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长株潭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建立了长株潭经济技术开发协调会议制度。

1980年至1989年,三市间的联系日益频繁,三市在经济、产业等方面的协作不断加深,三市的建成区的扩张使得相互距离不断缩短。

在此基础之上,长株潭一体化的理念被提出并受到政府的重视。

1990年至1999年,长株潭城市群开始有了许多一体化动作。

包括在三市结合部兴建工业园区、建设城际快速联系干道等等。

在这个时间段里,长株潭城市群已演化成了与今天的情况相类似的空间形态,即沿湘江布局的三个中心城市及多个发展组团所共同构成的多中心—组团模式。

1998年,省委省政府对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行总体部署,成立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

2000年,编制了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保5个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引导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年,长株潭成为世行在中国首批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CDS)的两个城市群之一。

2000年至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成为其发展的指导,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成为其建设的具体形式。

长株潭城市群开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迈进。

在这个阶段中,长株潭城市群更加注重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开始谋求一条资源、环境、经济并重的发展之道。

2005年,完成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着力构建现代化、生态化的网状城市群,该《规划》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7年12月,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9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

二、“两型社会”建设

在长株潭城市群设立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支点的重大战略布局。

背景概况

长株潭城市群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区域,总面积9.68万平方公里,人口4073万,分别占全省的45.8%和60%。

2008年,城市群实现GDP8761亿元,占全省79%。

其中,作为城市群核心的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之间半小时车程,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325万,分别占全省13.3%和19.2%,去年实现GDP4565亿元,占全省40.9%,一直是湖南发展的精华地区。

长株潭城市群具备独特的发展条件、优势和潜力。

一是自然生态和资源条件良好;二是城际和对外交通日益便捷,高速公路、铁路、航运等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三是科研实力雄厚,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多所高校,拥有袁隆平、卢光琇等多名国家两院院士,杂交水稻、人类干细胞、碳/碳复合材料等技术国际领先;四是产业基础良好,是国家老工业基地,是六大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有色金属等先进制造业以及广播影视、出版、动漫等服务业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

长株潭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曾有专家提出三市合一、共建“毛泽东城”的构想。

80年代初,按照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进行了初步试验和理论探索。

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致力于发挥长株潭的独特优势,把长株潭培育成湖南的核心增长极。

为此,湖南省成立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省级协调机构,建立了重大事项协调机制。

三市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召开三市党政联席会议和企业协会联席会议。

十年来,按照“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的思路,探索了规划、行政、法制、改革四个抓手,城市群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2006年,长株潭被国家列为促进中部崛起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

2007年,长株潭三市被整体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延伸。

2007年12月14日,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株潭城市群大事记

上世纪50年代,三市合一建“毛泽东城”的构想提出。

  上世纪80年代初,原省社科院副院长、经济学家张萍提出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进行了初步试验和理论探索。

  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

  1998年,编制实施交通同环、能源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五个网络规划。

  2000年,编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规划》

  2002年,编制实施《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

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着手编制《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3年,省政府颁布《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开发建设保护办法》

  2004年,编制实施《2004-2010年长株潭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

  2005年,省政府颁布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

编制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一五”规划》。

  2006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长株潭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简称“新五同”。

张春贤书记提出加快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

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召开,制订了《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签署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工业、科技、环保三个合作协议。

  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株潭城市群的范围

一般人的概念中,长株潭城市群就是指长沙、株洲、湘潭三市。

但是,按照湖南省省确定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这一范围扩大了很多。

区域规划确定的长株潭城市群,是指“3+5”城市群的规划范围。

这一范围包括: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辖区和益阳、娄底、岳阳、常德、衡阳5市的大部分地区,即湖南东部城镇密集地区。

按照这一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面积为9.6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株潭三市市域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

为什么会作这样的调整呢?

据了解,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由规划范围和协调规划范围组成。

其规划范围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辖区以及岳阳的湘阴、汨罗、云溪、屈原管理区和益阳赫山区的部分地区,协调规划范围为岳阳、益阳、娄底、常德、衡阳的大部分地区。

为了保证国务院批准的规定的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将范围扩大了。

 

“两型社会”的目标任务

1、主要目标。

按照关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要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机制,率先积累传统工业化成功转型的新经验,率先形成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为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提供动力支持和体制保障。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分“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2008-2010年,全面启动各项改革,初步建立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法律体系和体制机制框架,基本健全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群共建共享的综合基础设施框架体系,以湘江为重点的流域综合治理和保护模式基本建立,以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初见成效。

初步形成长株潭与周边岳阳、衡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市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

第二阶段,2011-2015年,纵深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科技创新和土地管理等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比较完善的“两型”社会建设制度保障体系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促进机制,基本完成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环保综合治理项目,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初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降低35%,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3%以上,饮用水源达标率为98%、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7年削减23%和12%,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

第三阶段,从2015-2020年,完成“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任务,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形成符合国情和区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主要任务。

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产业优化、科技创新、土地管理五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扣“两型”社会建设主题率先突破;配套推进投融资、对外开放、财税、城乡统筹及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支撑平台和配套措施。

通过以上“十大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走出“六条新路子”:

新型城市化规划与发展的新路子,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路子,综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路子。

“两型社会”的发展规划

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中部重要的城市群,长株潭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源环境消耗较大,土地、环境等瓶颈因素相对。

对于湖南省来说,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至关重要,它将摆脱原有的城市发展方式,把长沙、株洲、湘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逐步形成湖南的综合经济中心,构筑一个规模宏伟、实力雄厚、结构新颖、具有国际品质、可持续功能突出的特大型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是为了落实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所谓“两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实质上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的建成,将使一个城市变成“宜居城市”、“和谐城市”,它将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然而建设“两型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而是应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涉及发展战略选择、观念更新、制度变革等因素。

培育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居民、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的积极作为与协作,需要各领域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制度保障。

长株潭区域是开发程度较高的城市—乡村复合型生态系统,其空间布局的困难在于,株洲、湘潭为重污染的工业城市,但却位于长沙的湘江上游和夏季盛行风向的上风向。

长沙的环境生态要求又明显地高于株洲、湘潭两市。

因此,长株潭必须作为一个城市区域来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共同保护,综合治理,决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现阶段可在湘江设置多道环境监测断面,规定严格的环境控制指标,要求各工业区域从严控制和抓紧治理,并落实责任制。

重点治理区域包括株洲霞湾、湘潭岳塘和竹埠港。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一体六轮”模式

“一体”即“两型社会”建设,“六轮”即驱动“两型社会”建设创新、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六个方面:

以产业集群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推动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合理规划引导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布局模式的创新,构建高效的城市运行体系;结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方式的创新,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结合“两型社会”要求,大力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创新;在此基础上,适应城市运行的生态化趋势,推进持续发展技术创新,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六方面的创新和实践,推进城市群在发展中注重资源、能源的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产业的高效升级、空间结构的优化集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引导城市群朝集群型城市、高效型城市、循环型城市、创新型城市、低碳型城市和持续型城市方向发展,达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目的。

长株潭应采取相向发展、有序外延的拓展策略,搞好生态空间建设,形成多组团、网络化空间结构,即以快速交通干道为骨架,以公路、铁路、河流为网络,以航空港为窗口,辅以先进的商贸、物流和信息网络。

三市三足鼎立,建成区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总体上形成一江、两岸、三城、多组团、绿心的空间结构。

一江指湘江,两岸指湘江两岸建成区,三城指长株潭中心城区,多组团指区域内的城镇集群,绿心指三市结合部。

长株潭三市的空间布局形式的未来发展,应是三足鼎立,其间隔以广阔的绿地农田和水面的空心化生态型城市群,三市之间拥有现代化的交通运输联系信息网络联系和金融贸易联系。

由这三个城市所构成的城市群,既能够充分发挥超大城市所特有的集聚效益和辐射功能,负担起全面带动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以至作为我国南方内陆的举足轻重的发展极;又可以卓有成效地克服大城市固有的城市病,避免人口和产业的过度拥挤并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确定城市群核心区面积为8448.14平方公里。

这一核心区,包括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市区,望城县全境,浏阳市、醴陵市、韶山市、湘乡市、宁乡县、长沙县、株洲县、湘潭县、赫山区、云溪区、湘阴县、汨罗市、屈原管理区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岳阳云溪区、湘阴县、汨罗市、屈原管理区和益阳赫山区的部分地区,跻身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

湖南省已制订规划,近中期重点建设“一江五区”,即湘江生态经济带(长沙月亮岛到株洲空洲岛,长128公里)和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

(1)大河西示范区是以长沙高新、金洲、益阳高新、常德德山等为核心区域的先进制造业走廊,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辐射带动益阳、常德等地。

(2)云龙示范区包括株洲云龙和清水塘,云龙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临空产业,清水塘依托循环经济试点发展新型产业。

(3)昭山示范区包括长沙暮云和湘潭昭山、易家湾、九华等地,建设生态宜居新城。

(4)天易示范区位于株洲天元区和湘潭易俗河之间,重点发展机电制造、加工、环保、现代物流等产业。

(5)滨湖示范区包括岳阳的湘阴和汨罗、望城的部分区域、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建设长株潭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再生能源产业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健康休闲服务基地。

近年,长株潭城市群要在6个领域取得突破:

抓好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抓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进“3+5”城市群建设。

表4-3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体系

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的城市群,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发展定位

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的示范区,湖南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区,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极,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

规划宗旨

国际品质,顶层设计

节能减排

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长株潭城市群重化工业比重仍然偏高,株洲重金属污染区面积达274平方公里,湘江水体污染严重威胁着三市居民的饮水安全。

湖南将加快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培育和发展“两型”产业,加快建立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产业经济体系。

湘江治理

长株潭三市沿江分布,城市所用水源90%依赖湘江。

2008-2020年规划建设长株潭核心区湘江风光带156.3公里,其中长沙片78.7公里、株洲片42.7公里、湘潭片34.9公里。

湘江风光带将被建设成堤防安全稳固、具有明显的生态良性循环特征、景观环境优美、适宜休闲居住、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谷、景观项链、经济走廊、湿地公园。

林业生态圈

城区绿美相融、城郊森林环绕、城外绿海田园的城市森林体系,自然与城市和谐共处。

“3+5”城市群

湖南要通过“3+5”城市群的建设,谋求城乡统筹发展。

“3+5”城市群是指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带动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和衡阳在内的城市群的建设发展。

 

2010年

长株潭三市人均GDP为3.2万元,长株潭成为中西部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增长极;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体制机制,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经验和示范。

2020年

长株潭三市人均GDP达8万元,三市核心区人口达1000万,成为我国南方的强大增长极;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空间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型的城市群,成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的样板和典范。

届时长株潭经济总量要占到全省一半以上,城市化率达到82%。

长株潭“绿心”规划

长株潭三市市区之间的绿心地带,位于三市结合部,土地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包括石燕湖森林公园、昭山森林公园、五云峰森林公园、红旗水库自然保护区、法华山森林公园、马家河白鹭保护区、金霞山森林公园等,具有改善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休闲观光旅游等多种功能。

绿心地带涉及长沙的暮云、跳马、大托和坪塘,株洲的云田、龙头铺和仙庾,湘潭的易家湾、昭山和九华。

这里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区位优越,路网四通八达。

昭山为湖南风景名胜区,“山市晴岚”系“潇湘八景”之一。

三市结合部农田、水面、森林、丘陵较多,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生态,营造城市群的绿心,开发强度不宜过大。

该区域拟充分利用丘陵与盆地交错、田园与湖泊青山交织的的良好生态环境,切实保护生态基底,充分发挥屏障功能,侧重发展一部分环境友好型产业,创新城乡建设的发展模式。

结合部的开发,应综合三市现有的优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重点发展高层次第三产业和文化产业,比如会展、动漫、印刷、博览、休闲、旅游、餐饮等。

项目准入门槛要高,严禁上马污染型企业。

结合部的规划建设,应引导长株潭城区相向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但并不主张三市建成区的对接融合,而务必保留有足够的生态绿地,并把绿心地区建设成城市群的重要功能区与三市联结纽带。

在此除生态建设、景观保护、土地整理和必要的公益设施建设外,不得进行其他项目建设,不得进行开山、爆破等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

核心区空间发展结构

注重集约化、生态型和开放式开发,形成“一心双轴双带”的空间结构。

一心,即三市结合部的绿心地区,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窗口。

充分利用绿心地区的良好生态,在保护好生态基底、发挥生态屏障功能的前提下,创新城乡建设模式,科学提升绿心价值,构筑面向区域的高附加值公共服务平台,将绿心地区从三市“边缘”地带,建设成为城市群的重要功能区、联结三市的功能纽带。

双轴,包括长株东线重点发展轴、长潭沿湘江重点提升轴,是城市和产业一体化建设的综合廊道。

前者连接长沙东部新城和株洲市区及长沙县和株洲县等外围片区,依托空港、高铁和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重点发展中央商务、先进制造业、空港物流等高端产业。

后者连接长沙和湘潭两市区及北部的霞凝港、湘阴县城、汨罗市和南部的湘潭县城等外围片区,依托沿湘江分布的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具有生态绿谷、景观项链和经济走廊三大功能的纵向主发展轴。

双带,包括北部东西综合发展带、南部东西优化发展带,是城镇和产业聚集发展的复合走廊。

前者连接长沙市区和空港-高铁新城及益阳沧水铺镇和浏阳市等,综合发展先进制造、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等产业,成为长株潭向湘西北辐射、拓展发展腹地的重要轴线。

后者连接株洲和湘潭及其周边城镇,向东延至醴陵,向西延至湘乡,加强基础产业优化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成为长株潭向湘中辐射的重要轴线,使长株潭未来发展有更大范围的协作区域。

长株潭1998年以来编制的18项规划

1998年,编制实施交通同环、能源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五个网络规划。

  

2000年,世界银行就长株潭开展了在华首批城市发展战略研究(CDS),评价“长株潭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格局在世界上是独特的,其发展前景令人鼓舞”。

  

2000年,编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规划》  

2001年,开展《岳麓山大学城规划》、《湘江生态经济带概念规划》国际咨询。

  

2002年,编制实施《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

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着手编制《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3年,湖南省政府颁布《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开发建设保护办法》。

  

2004年,编制实施《2004-2010年长株潭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

  

2005年,省政府颁布实施《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

编制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一五”规划》。

  

2006年,编制《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规划》、《长株潭城市群环境同治规划》、《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同建规划》、《长株潭城市群物流规划》等。

 

“两型社会“的发展现状

  “十五”时期,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总体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较好地实现了“十五”计划各项目标。

  1、核心增长极功能初步发挥。

2005年,长株潭完成GDP2412.6亿元,五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