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6111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专题.docx

《诗歌鉴赏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专题.docx

诗歌鉴赏专题

2013年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阅卷现场与考点突破

第三板块古诗歌鉴赏

【板块考向定位】

一、3年考题扫描

内容

年份

体裁

题材

形象

语言

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

2012年山东卷

宋诗《吴松道中二首》

羁旅思乡诗

景物特征

意象作用(线索、融情于景)

漂泊、思乡、孤寂

2011年山东卷

唐诗《咏山泉》

咏物言志诗

事物形象特征

诗句赏析

淡泊清高、任性自然

2010年山东卷

古诗《咏怀八十二首》

咏物言志诗

事物形象特征

托物言志、象征

孤独无奈、壮志难酬

二、命题规律总结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古诗歌鉴赏”板块在山东高考中呈现如下特点:

1、所选诗歌体裁以唐宋诗歌为主,也兼顾魏晋诗等其他年代的诗歌,避免了单一性。

对于词和曲的考查近三年虽未涉及,但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2、命题材料以写景抒情言志类诗歌为首选,2011年和2010年均为咏物言志诗,2012年和2009年均为羁旅思乡、行役诗,在相对稳定中,又略有变化。

3、考查点分布较为广泛,但重点突出,三年试题都涉及到了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考查,同时兼顾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考查。

4、题型题量上保持稳定,均为2小题,共8分。

第9讲懂诗意

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的必考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几个方面,因对学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全面而深入受到命题人的青睐,考查的方式由最初的客观题变化为现在的主观题。

但学生考试中此块的得分则普遍较低,甚至说很差,究其原因,在于诗歌读不懂,思路不清晰,答题不规范,而读不懂是根本的、主要的原因。

如何才能快速读懂诗歌呢?

要读懂诗歌,就要初步了解诗歌的题材及特征,准确把握诗歌中的信息,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内容概说】

粗看题材界定情感内容

(一)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是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人思想感情的一类诗歌。

其所咏之物可以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川日月、风雨雷电、器物玩好等等。

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1、形式标志

咏物诗中的物或是描写对象,或是抒情的对象,那么如何判定是咏物诗呢?

(1)从表达上看,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总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而写景诗常常是写多个物(或景)。

(2)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虞世南的《蝉》,罗隐的《雪》等。

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如贺知章的《咏柳》、黄巢的《题菊花》、于谦的《石灰吟》等。

2、基本内容

(1)单纯咏物。

仅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色彩,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

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2)托物言志(寓意)。

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

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人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

如李纲的《病牛》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3)托物喻理。

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或社会道理。

(4)托物讽世。

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的现象。

如罗隐的《蜂》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3、思想感情

咏物言志诗所言之“志”在不同主旨的咏物诗中常常有不同的说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托物言志: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如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通过写菊花寄托了诗人欲改革现实,施惠人间的理想与抱负。

(2)以物比兴(比喻):

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如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表面上写蝉,实则采用比兴手法,以物自况,通过蝉的高洁形象,比喻自己品格的高尚。

(3)托物讽世:

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4、常用手法

咏物诗不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诗人们更注重对所咏之物的神韵、品格进行发掘,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从整体构思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对比。

从抒情的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5、方法技巧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可从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形神兼备。

(2)体悟诗人在描摹中所寄托的感情。

分析作者借助所咏之物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或抒发的感叹。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二)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通过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1、形式标志

(1)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等,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2)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刘禹锡的《金陵怀古》,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咏怀古迹》《蜀相》。

(3)内容为历史人物事历史事件。

如李商隐的《马嵬》。

2、基本内容

咏史怀古,往往是诗人借怀古叹今或叹个人命运的坎坷,所涉及的多是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事件、古迹等:

历史人物如屈原、吴王、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唐明皇、杨贵妃、李煜等,历史事件如马嵬事件、项羽自刎、安史之乱等,历史古迹如废都荒台、离宫旧苑,骊山、赤壁、新亭、乌江亭等。

作者借古自比,或惑叹历史,或影射当今。

3、思想感情

(1)历览历史点滴,发表自己观点,常常是一事一议,只发表看法,不含褒贬。

如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作者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以兵家的眼光论项羽的成败,并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为项羽负气自刎而惋惜。

(2)悲吟古人际遇,暗伤己之情怀。

要么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要么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如杜甫的《蜀相》通过凭吊古迹,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和同情,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

(3)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

要么托古讽今,以历史对统治者进行嘲讽;要么以古鉴今,劝诫当朝莫走老路;要么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表示同情。

如唐代李商隐的《马嵬》借唐玄宗和杨贵妃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的历史故事,昭示历史教训、讽刺现实政治。

是一首以古鉴今的杰作。

4、常用手法

在艺术特征上此类诗歌表现为“咏史”与“言志”(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咏史只是手段,言志(抒怀)才是目的。

在写作技法上,咏史怀古诗常常运用借景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抑扬等艺术技法。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如刘禹锡《乌衣巷》作者借朱雀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表现曾经繁华的朱雀桥一带如今却异常荒僻的景象。

借乌衣巷口的夕阳,表现了日薄西山的惨淡与败落。

再写过去栖息在贵族之家的旧燕如今飞人百姓家。

作者把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无限感慨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具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

(2)对比手法。

咏史古诗往往从现实所见入笔,描写眼前衰败、荒凉、萧条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借此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

如李白的《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旧苑荒台”,写吴王旧苑衰败之景。

“杨柳新”写今日苑囿台榭周围之杨柳青青,无边春色。

江山依旧,物是人非,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

“新”与“旧”的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

(3)化用典故。

咏史怀古诗常用典故,借典故委婉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如李商隐的《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全诗用了“锦帆南游”“征求萤火”“《玉树后庭花》”三个典故,形象地描写了隋炀帝的贪婪奢侈,揭示了荒淫奢侈亡国的道理,同时也是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4.衬托。

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如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更衬托自己被贬后的抑郁悲凉,痛苦无奈的心境。

5.抑扬。

(分为“欲抑先扬”与“欲扬先抑”)。

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这是扬。

后两句,汉文帝“夜半虚席”虚心垂询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是抑。

诗人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辛辣讽刺了汉文帝政治上的昏庸与懦弱。

5、方法技巧

(1)了解诗歌所涉及的史实。

要想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一定要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

(2)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大致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第二,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如《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

第三,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样一首借古讽今的杰作。

(3)理解诗中的典故和化用

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写作技巧,准确理解诗中的用典和化用是鉴赏此类诗歌的一个关键所在。

(三)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边塞征战诗到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另外王维、李白、杜甫等都写过大量的边塞诗。

1、形式标志

(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2)诗中意象多反映边地风貌与军旅生活。

自然景物:

黄沙、白云、冰川、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地理区域:

塞外、雁门、漠北、玉门关、黄河、碛、阴山、楼兰、蓟北、西山、受降城。

战事器具:

金鼓、旌旗、烽火、刁斗、羌笛、胡笳、琵琶、战马,戈矛剑戟、斧钺弓箭。

描写人物:

戍卒、将帅、胡人、单子。

出现乐曲:

《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等。

2、基本内容

边塞诗所表现的基本有从军出塞,保国卫边,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的战事。

上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下及朋友之情、夫妻之情、生离之痛、死别之悲都可写入边塞诗。

边塞诗与时代风貌紧密联系:

初唐主要表现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从军热情与建功愿望,盛唐主要表现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进取精神与豪情壮志;中唐主要表现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厌战情绪;晚唐主要表现为“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反战思考;宋代主要表现表现为“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无奈和“国破山河在”的悲叹。

3、思想感情

(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或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从军热情;或抒写将军出塞:

驰骋疆场的丰功伟绩;或讴歌功业理想,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这类思想情感主要表现在初唐时期。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或描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勇敢顽强的英雄气魄;或描写豪迈从征,表现将士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大无畏的精神;或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将士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如大漠戈壁、玉塞萧关、冰川雪峰、火山热海等。

这些边塞风景,常常充满一种昂扬雄壮的情感基调。

(4)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征人思乡,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与思乡的矛盾:

或极写边地环境的恶劣与从军生活的艰苦,表观将将士无法排遣的思乡深情;或写戍边生活的单调无聊:

表达渴望归家的期望,等等。

(5)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或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呼吁朝廷停止穷兵黩武的政策;或极写战事之渗烈,控诉边将的无能,朝廷的用人不当;或揭示军中的不公与腐败,谴责边将的骄奢,朝廷的昏聩:

或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引发对战争的思考。

4、常用手法

(1)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如修辞方面的,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①夸张。

例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固热情。

②对比。

例如,高适《燕歌行》:

“战土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进行对比,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

③互文。

例如,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④用典。

(2)要立足于整体,有侧重地分析其技法。

边塞征战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征战场面的描写,日常生活的撷取。

其侧重点又有不同.有的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着力于意境的营造,有的立足于情感的抒发。

①侧重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②着力于意境营造的,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5、方法技巧

(1)弄清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创作背景。

(2)把握形象特征,注意区别不同的感情倾向。

(3)感受不同的艺术风格。

(四)羁旅思乡诗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

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

这类诗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1、形式标志

(1)诗题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孤”“寄”“行”“宿”“思”等一类能够体现漂泊客居之意的词语以及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

(2)常见意象有:

月亮(见月怀人,望月思乡)、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杜鹃(叫声“不如归去”,常与哀怨、思归有关)、猿啼(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沙鸥(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孤雁、鸿雁(鸿雁传书而思乡怀亲)、浮云(漂泊之意)、梧桐叶落(飘零、孤苦凄凉)、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等。

还有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

特别是暝色渐起、日暮时分,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2、基本内容

此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或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其表达的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3、思想感情

羁旅思乡诗或触景伤情,“村桥原树似吾乡”;或感时生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或伤春悲秋,感慨韶华易逝;或日暮思归,“日暮乡关何处是”;或因梦寄情,“夜来幽梦忽还乡”。

其思想感情大致有三类:

(1)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书写漂泊无定的孤苦。

借旅途所观、所闻等,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2)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3)羁旅他乡幽怨愤。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4、常用手法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羁旅思乡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跟中所见,其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怀想,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生活的憧憬。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以乐景来衬托哀情是羁旅思乡类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3)侧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羁旅思乡诗中的许多悲情都是借助梦境得以宣泄的。

悲情起于理想的追求和失落,明知不可能,却还要坚持这种虚幻的梦境,以求一丝慰藉。

然而梦境破灭之后带来的是更大的悲情甚至是绝望。

即便如此,诗人还是惯常使用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倾诉自己的离情别绪。

5、方法技巧

(1)准确把握意象意境的特点。

(2)准确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技巧。

(五)赠友送别诗

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为了求仕而不得不暂离家园,为了从军服役而不得不辞亲别友,为了赴任迁谪而不得不别妻离子,为了躲避战祸灾荒而不得不背井离乡。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

1、形式标志

(1)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此类诗常用如下意象:

①柳、酒、月、水四大意象。

柳(柳枝、柳条、柳丝、柳叶、柳絮等):

以柳寓留,以青托情,以缕谐旅,以丝代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喻人生飘沦。

酒:

把酒壮行,借酒浇愁,以酒劝慰。

月:

一方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

所以送别诗中的月总有一种寒冷孤寂的色彩。

水:

以水之纤柔象征离情的缠绵,以水之深渺象征寓情的悠长,以水之清寂象征离情的凄切,以水之空濛象征寓情无边。

②草(离情之漫长)、(孤飞之)雁、清泪、骊歌(离别之歌)、灞桥、南浦、兰舟、长亭、孤舟(帆)、古道、冷雨、清猿等意象。

2、基本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别情表现得伤感而缠绵的是那些作于人生特别时刻的送别诗:

病中送客,客中送客,佳节送客,重逢又别,如《雨霖铃》(柳永);表现得开朗而壮伟的是那些以功名事业为重的送别诗;宦游(为功名而游)而别,杀敌报国而别,新官上任而别。

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

3、思想感情

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时间场合,不同的送别对象,送别诗所以表现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主要分为四大类:

(1)哀婉凄伤的离别之愁。

“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凄凉惨淡的意境与哀婉凄伤的离愁别绪是送别诗中最传统的基调和最常见的情感风格。

特别是在送别迁客,送别落第举子,或客中送别、病中送别、佳节送别。

(2)忧伤愤懑的不平之闷。

这类诗主要借送友自写胸臆、一吐块垒,或借别情来明心志(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反映个人命运际遇的变化或时代社会政治的情况,多见于迁谪、归隐时的送别诗,表达失意之情、愤懑之气。

(3)激昂慷慨的勉励之情。

在一些宦游(为功名而游)而别;杀敌报国而别、新官上任而别的送别中,文人土子们更是胸怀大志,俟机报国,渴望“赢得生前身后名”,借送别表达激昂高亢、蓬勃奋发的精神。

(4)劝勉慰藉的关切之意。

这类诗劝勉慰藉与友情同在,借送别表达作者对友人关心、抚慰、牵挂、勉励之情。

例《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常用手法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诗人触景伤怀,常借落日余晖、明月孤帆、渡头柳絮、流水通波、江风寒雨、清猿北雁、浮云飞蓬这些意象,营造一种迷茫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意境。

先写景后抒情,一般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先叙别后写景,一般叫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大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

这种技法常与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起合用。

例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冷色调的凄风苦雨,渲染出清冷萧瑟的送别环境,正好衬托离别的哀愁。

暖色调的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使人物的感伤之情倍感沉郁。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或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或虚拟所到之地的民情风俗,或设想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情景,或设想其别后的行旅之景和愁苦心境。

这些想象实质—上是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5、方法技巧

(1)抓住景物特点,把握乐景衬哀情的技巧。

(2)理解比喻义,深入领会诗歌内涵。

(3)把握细节描写。

(六)山水田园诗

1、形式标志

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通过记游山水以表现对美不胜收的山水景物的流连与热爱。

其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

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其通过对山林田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氛围,借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

其鼻祖是陶渊明。

到了唐代,山水诗与田园诗常常融为一体,代表人物有孟浩然、王维。

2、基本内容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但在不同的时代又各有侧重:

魏晋时期有两个特点。

第一,重在游山玩水式地歌咏山水的形胜之美;笔下常是名山大川、茂林修竹、清涟绿筱、澄湖静波、急流飞瀑、兰皋江汀、奇峰怪石、闲岫烟云、幽泉深壑、奇花异草、禽兽虫鱼,等等,表现对美不胜收的山水景物的流连热爱。

第二,重在物我相融式地描写山水田园之美。

诗人以烟霞为友,以山水为伴;栖居名山大川,往来林泉湖泊。

笔下常是峻岭崇山、白石清泉、松风明月、雪景寒林、鸡豚狗彘、桑麻杨柳、炊烟归鸟、梅竹松菊,等等,表现一种迷于自然、乐于山水的逍遥超然之态。

初唐的山水诗显得色彩清淡,灵秀空明,写山多用“远”“青”“清旷”等宇,写水多用“淡”“清”“碧”“空”“澄”“净”等字,表现热爱自然与生活的纯真心灵。

盛唐时的山水诗一方面显得雄壮阔大,折射出意气风发、积极向上的气象,另一方面又显得恬然祥和,表现的是百姓安宁富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中晚唐的田园诗歌在内容选择上开始转向繁重艰辛的田间劳动或触目惊心的生活惨状。

3、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表现的情感思想主要是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三点。

(1)寄情山水的豪放激情:

或描写大自然之雄奇壮丽:

表达诗人宽阔心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