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3566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

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8月月考检测

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9年8月

一、选择题

1.《礼记》记载:

“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A.突出人的作用

B.强化神权色彩

C.注重道德治理

D.依赖血缘纽带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惟德惟民的治国思想,突出了人的作用,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统治者强化神权色彩,故B错误;注重道德治理,说法过于片面,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依赖血缘纽带的理念,故D错误。

故选A。

2.据《宋史》记载,北宋有7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

人物

官职

事迹

人物

官职

事迹

郭进

登州刺史、卫州刺史

为人俭于己,便于人……次之以德政,化俗于斯

刘谦

邠州知州

谦无所扰,邠人多爱之

刘福

卫州刺史、雄州刺史

治五年,境内宁谧……百姓立遗爱碑,以闻其状

马怀德

雄州知州

有材勇智力,可以遍知州事

高化

知事诸州(具体不详)

虽起身行伍,然颇知民事

马知节

知益州兼转运使;主政枢密院十年

马枢密知节劲直……抑好强,恤孤弱

孟元

沧州知州

家有文风;应变活民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宋代

A.武将担任地方知州较为普遍

B.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C.统治者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

D.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为人俭于己,便于人……次之以德政,化俗于斯”“谦无所扰,邠人多爱之”“治五年,境内宁谧……百姓立遗爱碑,以闻其状”“有材勇智力,可以遍知州事”“虽起身行伍,然颇知民事”“马枢密知节劲直……抑豪强,恤孤弱”“家有文风;应变活民”表明这一时期的宋代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B项。

A项,“普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重文轻武是宋朝的国策,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排除。

3.明清时期,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永佃”的现象。

如浙江临海县:

“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这种现象在当时较为普遍。

材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在农村出现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佃户对地主人身依附弱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可知佃种权可以转让,也可以随时收回。

材料“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可知即使田主变换,佃种权仍归原佃户所有。

这些说明了佃户对地主人身依附弱化,故C正确。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未涉及故A错。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故B错。

材料没有提及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故D错。

4.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制约了农业生产

提高

【答案】B

【解析】

农民通过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使得自身的生存体系更加完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系愈发完善,增加了小农经济的韧性,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小农本身的性质没有变,不会对地主所有制经济有所冲击;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身自由的问题;D选项错误,这一内容实际上对小农经济是一种维护。

5.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农户”“佃”。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小农经济的形成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化

D.重农抑商的推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先秦时期的说法不符,故A项错误;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指的是井田制下的农民的地位,秦汉时期到宋元的“佃”体现的是小农经济下土地私有制,因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项正确;重农抑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6.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答案】C

【解析】

“孝悌”“血亲之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体现,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信仰,故A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体现,不是掩盖,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D错误。

【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7.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

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8.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这说明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

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答案】D

【解析】

这些通俗教育读本在于“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即逾越理学艰深的哲学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生活原则,这体现了理学的世俗化,故D项正确;南宋时期理学还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南宋时期政府不可能会保障平民受教育的权利,故C项错误。

9.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新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B选项符合题意。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选项排除。

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选项排除。

10.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选项排除。

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选项说法错误。

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选项排除。

11.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以后,如果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

后这一税法在长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

这有利于

A.打击不法企业偷税漏税

B.增强民族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C.收回我国关税的自主权

D.清政府加强对近代企业管理

【答案】B

【解析】

材料“如果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

后这一税法在长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

”可以得出,所述收税方法有利于减轻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税收负担,进而起到增强民族工业的竞争力的作用,B正确;A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没有涉及进出口货物的关税,C不正确;材料只是涉及税收政策的相关信息,得不出政府的企业的管理,D不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经济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上海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在上海纳税以后,如果运往内地或其他通商口岸,则领取相关单据作为完税凭据,否则须按传统方式沿途征收税厘。

后这一税法在长江各通商口岸的近代企业中得到迅速推广。

”的掌握。

12.据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民政府经济部统计:

川、康(四川、西藏部分地区)、滇、黔、湘、桂六省工业指数如下(1938年为100),对这一变化的理解合理的是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00

133.5

240.4

275.5

372.9

520.4

 

A.改变了工业结构不合理局面

B.民族工业发展达到最高峰

C.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D.推动战时体制建立和完善

【答案】C

【解析】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工业内迁并取得一定发展成果。

从1938年到1943年西南各省工业指数增长了五倍多,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国的工业布局,并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选项A的“工业结构改变”无从体现,改变的是工业布局。

选项B民族工业最高峰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故错误;选项D说法错误,战时体制的建立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不是影响。

13.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这些现象反映

A.有识之士呼吁社会风气开化

B.晚晴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C.缠足现象引起国人普遍关注

D.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郑观应、康有为等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裹足”的危害,这一认识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革除陋俗,促进社会风气开化。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体现的是裹足的危害,裹足、放足与当时女性地位的高低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普遍”一词扩大了认识到裹足危害的人员的范围,郑观应、康有为等人不能代表当时普通的国人,排除;D项,材料只是表达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裹足的危害,并没有具体提出废止缠足,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4.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

该作品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选项符合题意。

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A选项排除。

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状况,B选项排除。

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C选项排除。

15.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了“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和收入拿到集市上出售。

”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一条例

A.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否定

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C.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D.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时间信息“1962年9月”即内容可以得出材料强调的是三年困难后,党中央农村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的史实,C符合题意;A“彻底否定”说法不正确;B与史实不符;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工业化的进步,D不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十年探索的相关历史知识,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材料,充分利用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明确所处的时代,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加以回答即可。

16.下表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

1949~1952年

1953~1957年

1963~1965年

工业

36%

19.2%

7.9%

农业

14%

4.5%

11.1%

 

出现表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B.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

D.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1949-1952年是中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调整工商业;1953-1957年为中国的“一五”计划,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发展国民经济;1962年政府制定了八字方针,1965年,调整工作基本完成,1949-1965年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的共同原因都有政府的主导,故选项D选项;1949-1965年中国都处于计划经济的控制下,没有市场调节,故排除A选项;1949-1965年中国都是公有制,故排除B选项;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等,而材料只提到了产业结构,故排除C选项。

【点睛】本题只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之后各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

17.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

“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

“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说明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这体现出他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梭伦是奴隶主贵族,他不反对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梭伦不主张权利平等,如梭伦根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故B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认可了贫富差别,且材料中没有抨击贫富分化,故C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

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

18.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

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

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

A.简化了司法程序

B.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

C.彰显了契约精神

D.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罗马民间谚语宣讲

“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及案例可知,双方认可的“和解协议”同决案具有同等法律效用,可知C项正确。

谚语说的是重视和解协议,不是程序问题,A项错误;本题没有提及“诉讼强制性”,B项错误;这里的和解是突出了“协议”的,事先尊重双方当事人意愿的,不是所有和解,D项错误。

19.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

议会的这一做法

A.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

B.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结合所学可知,1688光荣革命,议会战胜了王权,国会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A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开始确立,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以后英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B错误;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使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制约,并非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C错误;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不可能解决,D表述太绝对,错误。

20.一首流行于17世纪末的英国民歌《呢绒商的快乐》,“我们聚积金银千千万,都是榨自穷光蛋……织工的工资本已廉,还须找茬扣工钱。

生意不好马上就发表,好时就不让他们知分晓,只说:

呢绒海外不好销,我们不想再干这行了”。

歌中反映的现象

A.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处境

B.说明英国国际贸易遭遇严重挑战

C.客观上加速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

D.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C

【解析】

“我们聚集金银千千万,都是榨自穷光蛋”体现的是17世纪末的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内容,由于对织工的工资不断进行克扣,所以资本更快的聚集在呢绒商手中,这对资本主义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故选C而排除D;题干所述时间还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故A不符合史实;17世纪末英国的国际贸易正处于繁荣时期,故B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

点睛: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中面临

重要历史要素。

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年代)和一定的空间(地点或者区域),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因此,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包括朝代)以及空间(或者地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这恰恰是目前模块学习中同学们不容易掌握的薄弱之处,这一题提醒大家,要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因素。

这一题体现的是17世纪末的英国,根据这一时空因素,就可以排除AB;然后根据“我们聚集金银千千万,都是榨自穷光蛋”可以知道体现的是17世纪末的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答案就迎刃而解了。

21.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

这种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在于

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的自主权

C.打击了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

D.使个人获得了与教皇同等的宗教地位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得救了”可以看出,马丁路德提出了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否认了教皇和教士是通过天堂钥匙的掌管着,使人们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和精神的自由,故B项正确,AD项错误;C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

点睛:

关键信息是材料“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得救了”;从中分析出这是“因信称义”。

22.1978年,苏联向西方出口石油增加了5%,但其外汇收入却增加了2.5倍,达到了140亿美元。

苏联用于购买国外技术和粮食的财政硬通货中60%以上是石油收入。

这一现象

A.体现出勃列日涅夫改革显著成效

B.助长了苏联低效僵化体制

发展

C.说明苏联的工业正快速健康发展

D.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体现了苏联石油出口收入,在外汇收入中比重较大,经济结构存在一定问题,故A.C项错误;根据所学,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石油出口占财政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美苏争霸问题,故D项错误。

23.1985年,欧盟委员会制定了盟歌和盟旗。

盟歌采用欧洲人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盟旗以蔚蓝为底色,中间由12颗金星环绕成一个圆,“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

这反映了欧盟委员会

A.采取宗教措施促进欧洲联合

B.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

C.借用古罗马法宣扬法制精神

D.试图兼顾欧洲各国利益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盟歌采用欧洲人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反映欧盟委员会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故选B;“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是宣扬欧盟要像12使徒忠诚耶稣,排除A;C部分符合题意,排除;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4.1898-1908年,法国盛行野兽主义绘画,该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

而毕加索改造了原始艺术并用其摧毁了古典绘画传统。

这反映出

A.返璞归真是现代艺术的追求

B.现代画派具有共同源头

C.现代主义有反理性的特征

D.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毕加索改造了原始艺术并用其摧毁了古典绘画传统”中可以看出,世界文化之间的的交流和碰撞,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各种文化之间的交融,没有体现出现代艺术的追求和源头,故A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现代主义的特征,故C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

从唐代以后,科举出身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杌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

”美国学者罗兹曼说:

“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政治与科举学》

材料二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

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

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