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化常识习题精编.docx
《高考文化常识习题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化常识习题精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化常识习题精编
2018高考文化常识习题精编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的“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昆,兄也”所以“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也可以比喻亲密友好,文中是后一种意思。
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职官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谥号,谥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文中指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起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
B.“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C.“元祐”,年号。
古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可能会更改年号。
D.“刑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职事,部长为刑部尚书。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自明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
隋唐为六部之一。
历代相沿。
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累迁”,表示官职多次调动。
在古代,超迁、擢、陟、拔等表示官职的升迁,而谪、黜、窜、左迁等则表示降职贬官。
D.《通鉴纪事本末》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
“纪事本末体”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封事”,是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用袋封缄以防泄露,所以称为封事。
另有“封章”一词,也指密封的奏章。
C.“丁母忧”,也叫“丁外艰”,在古代母族、妻族一般称“外”,所以也把处理母亲的丧事称为“丁外艰”。
D.“迁”在文中指升官,与此同义的还有词还有晋、擢、升、陟等。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儒家经典,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与《论语》《大学》《尚书》合称“四书”。
B.“闾阎”,原指里巷的门,泛指住宅、房屋,如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在文中泛指民间。
C.“陛下”,“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因“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而群臣不可直呼帝王,所以借用“陛下”尊称帝王。
D.“东宫”是古代天子诸侯的太子所居之宫,因此可以借指太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所以东宫又称青宫。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归罪廷尉,把朱序送到廷尉处治罪。
“廷尉”,官名,掌刑狱,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B.诏断表,皇帝下诏书要求不再接受其所上表章。
“诏”指皇帝下命令,“表”指给皇帝的书信、表章。
C.自河阴北济,从黄河北岸渡河。
“阴”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阳”则是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D.封襄平子,被封为襄平子爵。
“子”是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的一种。
8.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
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又有字。
无论男女,到成年才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或用于自称,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永乐是帝王年号,帝王年号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始于西汉刘彻继位,年号不能任意改换,一帝只能一年号。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头触地而时间短暂,故称之,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D.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有名望的学者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所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
“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
B.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
C.除权,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指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在这里指让赵鼎暂时代理户部员外郎。
D.宸衷,皇帝的心意。
宸,北极星(北辰)的所在、星天之枢。
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官,谓积功升官,意思与“累迁”相似,文中指经过多次升迁后担任某官职。
B.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称的唯一名号,如文中的“太祖”“太宗”。
C.郡县,古代地方两级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今天的省与县。
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D.漕运,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一般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
13.下列对文中加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
B.一纪,木星绕日一周大约需要十年,所以古代称十年为“一纪”。
C.陛辞,朝官退休时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D.“谥”即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耆儒”是指年高博学的读书人。
“耆”意为年老。
“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
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
建生祠,是古代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易》即《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出阁”即出阁读书。
皇太子出阁是明朝培养太子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出阁有隆重的讲学仪式。
B.“服除”,守丧期满。
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期满后就官复原职。
C.“青词”,又称绿章,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
嘉靖因笃信道教,常让臣下写青词同进献。
D.“飞鱼服”,是补色为飞鱼图案的袍服。
被赐予飞鱼服是极大的荣宠,在明代多为东厂和锦衣卫头领所穿。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与文中的“授”“擢”“转”“进”都是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其中“迁”指贬官。
B.“北狩”,一是指到北方狩猎,二是指向北进军,三是指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文中采用的是第三个义项。
C.“中外”,在文中指朝廷内外或中央与地方的意思,此外该词还有“内心与外表”“中国和外国”等意思。
D.“举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徭獠,古代民族,在湖南多有分布。
“徭”,指瑶族,因历经征伐,部分成劳役,故有“徭”之称谓;“獠”是当今壮族先民。
B.笾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器具。
竹制为笾,祭祀和宴会时用来盛果品等;木制为豆,开关像高脚盘,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
C.循吏,是指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执法严格,不考虑民情,理政、治民一概遵循上级指令的州县级地方官员。
D.廉访使,宋、元时期职官员。
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
“廉访”,意为考察、察访。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第一”即状元。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C.“朔”是农历每月的初一。
农历每月的十五为“望”,农历每月的十六为“既望”,《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既望”即为此意。
“晦”则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如果是正常退休则称为“致仕”。
在古代,“致仕”的年龄一般为七十岁,有疾患则可提前。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兴府”中“府”是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比县高一级,明清时相当于汉朝的郡,府的长官称知府。
B.“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长官为御史,在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吏。
C.“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
“罪己诏”是帝王在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危难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D.“萧国公”中“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2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第”,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
“登第”就是科举考试考中,但文中的“唐恪”是凭借“荫护”考中。
B.“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
文中指“降低自己身份”。
C.“夷人”,指少数民族的一种,引申为对中国境内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
D.“移檄”,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
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
也可以是发布文告晓示。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人际关系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B.华阴子是高祖作为恩宠赐予杨播的爵位,子表示爵位的等级,华阴表示封地的名称。
C.上巳是古代节日名,汉以前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有修禊之俗,以祓除不祥。
D.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朕。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试”是古代科举的地方考试,又称“大比”。
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倭”指倭寇。
是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
C.“海外”与古代的“海内”相对,“海内”指国内,“海外”则古今同义,指国外。
D.“乞骸骨”意思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家。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修撰是指翰林院的修撰官,明清时一般在殿试揭晓后,授予一甲进士第一名为修撰。
B.明清时期各级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的人常称为“元”,其中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C.入阁是指明清时翰林院的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进入内阁草拟诏谕,参与朝廷大政。
D.视事是指封建官吏到职办公,与“致仕”含义基本一致,都是指受职官员到任理事。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供长辈称呼。
B.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C.阙下,阙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阙下则一般指帝王所居之处,后来又常常借指朝廷。
D.谥号,古代帝后、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会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称号以褒贬善恶。
文中的“忠武”和“章穆”都是表示褒扬的谥号。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狄人,古代汉族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狄人即北狄。
B.廷试,指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C.配流,是古代自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D.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
班级
姓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参考答案1.C【解析】“故事”在此文中是“惯例”的意思。
2.D【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依靠平时的知识积累,然后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判断,B项,“而受封的官员都是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所以选B。
3.A【解析】“起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错,科举制度产生前已有太学。
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A项,“自明朝以后”有误,应是“自隋朝以后”。
5.C【解析】“丁母忧”又叫“丁内艰”。
6.A【解析】“四书”不包含《尚书》。
7.C【解析】“自河阴北济”,指从黄河南岸向北岸渡河。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8.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C项,“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有误,应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9D【解析】“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10B【解析】年号可以改换,古代遇天灾或有重大喜庆之事就常改年号,称为改元。
11A【解析】“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出题与应试两个部分。
12.B【解析】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13.B【解析】应为十二年运行一周,一纪为十二年。
14B【解析】“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指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抚慰百姓、讨伐有罪之人。
15.B【解析】期满后不一定官复原职,可以提拔。
16.A【解析】“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才是“贬官”。
17.C【解析】“不考虑民情”“一概”错误。
18.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本题考查了科举、官职等。
A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19.A【解析】“历朝历代”有误。
20.B【解析】B项错在“一直”,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从秦朝开始成为监察官员。
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
21.B(南面即面南,登帝位)
22.B【解析】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
23.D【解析】“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朕”说法不当,太后听政不称朕。
24.C【解析】文中的“海外”指远离内陆的地方,不是指国外。
25.D
26.A【解析】“以供长辈称呼“错,名供长辈呼唤,字是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27.D【解析】“赠”与“谥”不同,“谥”指古代帝王或官员等死后朝廷给予的评价性称号,不是爵位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