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语文下一单元教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2135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语文下一单元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语文下一单元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语文下一单元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语文下一单元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语文下一单元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语文下一单元教案1.docx

《八语文下一单元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语文下一单元教案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语文下一单元教案1.docx

八语文下一单元教案1

1、藤野先生

教学目的:

1、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

三教时

教学过程与设计

自我创新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3、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二、指导预习:

  

1、学习生词。

  

2、考虑: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

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

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

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

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

(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1、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

用意何在?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

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

”“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

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

“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

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

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居然睡安隐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

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

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1、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

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

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

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

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

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

(1)

(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

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

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

“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

”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

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

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

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

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

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

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

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教时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

怎样写的?

说明了些什么?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

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

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

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

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

怎能不感激他呢?

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

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如何化怀念为力量?

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

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

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

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四、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要求:

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板书设计:

 

教后小记:

 

12、桥之美

教学目的: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与设计

自我创新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预习检查:

吴冠中(1919.7—)别名荼,江苏宜兴人。

擅长油画、水墨画。

三、学习生词:

煞他风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四、整体感知:

1、本文是哪一类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什么?

2、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找出总领全文的一句话。

3、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4、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五、作业:

1、积累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解释词语。

2、《桥之美》说明了什么?

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

心悦目。

同是写桥的文章,与《中国石拱桥》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用拟人的手法,把桥当做有艺术生命的音乐家,说明桥的美是对桥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它有着像乐曲一样和谐的旋律,它吸引着画家追寻和欣赏的热情。

2、读出你觉得富于美感的句子。

三、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

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作业:

填充练习册。

13、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积累生词。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4、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4、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

2、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教学过程与设计

自我创新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而苏州最著名的又要数“苏州园林”。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作者及苏州园林的相关介绍:

1.作者简介:

叶圣陶:

(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散文集《脚步集》,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2.苏州园林简介:

江苏苏州古典园林,1997年12月,江苏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

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三、预习检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对称(chèn)重峦叠嶂(luán)(zhàng)丘壑(hè)嶙峋(línxún)镂空(lòu)斟酌(zhēnzhuó)阑干(lán)蔷薇(qiángwēi)

2.解释词语:

因地制宜自出心裁重峦叠嶂丘壑斟酌别具匠心俯仰生姿

四、初步感知课文:

1、本文是哪一类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

具体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前后文有怎样的对应关系?

合并段落,划分层次。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

(1):

写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评价了它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

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三部分(10):

结束全文,引起读者的观赏愿望。

5、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逻辑顺序:

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6、自读课文,认真品味。

四、作业:

1、积累生词;

2、完成《名师》1、2。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解释词语。

2、罗曼·罗兰说:

“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

美的眼睛。

”请同学们先看几张图片,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这

些图片美在何处?

二、赏析课文:

1、阅读第4节,完成下列练习:

(1)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其中又以

为主。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4)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5)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6)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7)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

可不可互换?

2、分析第5、6节,回答问题: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

作用是什么?

(4)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三、小结全文:

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四、品味词语。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据说”表明不是作者亲身考察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一切”、“绝不”语气肯定,强调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C、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往往”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使表达更准确。

五、课后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册;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教后小记

14、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爱国感情。

2.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

3.了解以空间为序写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观察点)和准确使用方位语言(方位词和方位短语)

4.体会本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教学过程与设计

自我创新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起故宫,大家都不陌生。

那是皇帝和他的嫔妃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严禁老百姓进入,因此又叫紫禁城。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红墙黄瓦的巍峨宫殿,去领略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风采。

二、学习字词:

矗立(chù)鳌头(áo)湛蓝(zhàn)琉璃(liú)鎏(liú)金蟠龙(pán)中轴线(zhóu)金銮殿(luán)击磬(qìng)玉玺(xǐ)檀木(tán)攒(cuán)乾清宫(qián)坤宁宫(kūn)诏(zhào)书肃穆(mù)上谕(yù)额枋(fāng)藻井(zǎo)垂脊(jǐ)矫健(jiǎo)妃嫔(pín)翊坤宫(yì)修缮(shàn)迥然不同(jiǒng)

三、整体感知:

1、本文属于哪一类说明文?

2、初读课文,然后欣赏以下故宫图片,说说您对故宫的整体印象。

3、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故宫的特点。

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风格独特。

4、作者将故宫的建筑物分为哪两大部分进行介绍的?

分别有哪些建筑?

前朝和内廷

四、文本探究:

1、默读课文,根据文章的说明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用横线标出文中所以表方位的词。

3、文中作者详写了什么?

略写了哪些?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作者选择了太和殿作为前朝三大殿的代表而详写;略写中和殿和保和殿,内廷“后三宫”也是略写;这样安排,点面结合,既节省了笔墨,有照顾了全局,且突出了重点。

五、拓展延伸:

1、积累生词;

2、按照空间顺序条理清楚地介绍从我家到学校的路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词;

2、故宫的特点是什么?

作者按什么顺序说明?

二、研读品味:

1、今天我们组织一个免费参观旅游团,我是导游,因有事情,已先行来到太和门,你们如何从天安门到太和门与我汇合?

午门——金水河上的五带桥——太和门。

2、现在已经进入了故宫博物院,你最想看的是什么?

有句话可要说在前头,本次参观是免费的,导游无钱可赚,我可不会给大家做详细讲解。

3、走到太和殿前,你有何感受?

请描绘一下太和殿的外景。

语言简练,有专用术语,同时又运用说明方法(列数字)说明顺序(从上往下)

4、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

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梁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

5、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6、在介绍内景中,描述龙有十次之多,为什么?

故宫是皇宫,而龙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也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7、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从殿外写到殿内,是从外向内的空间顺序;写殿内设置也按照空间顺序写。

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