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水平测试历史人教版提纲精简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26506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人教版提纲精简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人教版提纲精简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人教版提纲精简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人教版提纲精简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人教版提纲精简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人教版提纲精简版.docx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人教版提纲精简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业水平测试历史人教版提纲精简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人教版提纲精简版.docx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人教版提纲精简版

必修一政治制度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制作中国历史朝代年表。

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

2.归纳分封制的三个对象;三种义务;四个等级。

⑴对象:

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人代。

⑵义务:

政治上服从命令;朝觐述职,经济上交纳贡赋,军事上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⑶等级:

天子、诸侯、大夫、士。

3.归纳宗法制的特点、作用。

⑴嫡长子继承制。

⑵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简述秦朝完成统一的步骤、疆域范围。

⑴步骤:

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注意:

“秦国”与“秦朝”两个概念的区别。

⑵疆域:

都城咸阳。

2.分析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特点、影响。

⑴皇帝制:

皇帝独尊、皇帝独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⑵三公制: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大权独揽。

⑶郡县制:

36个郡,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⑷影响:

有利于国家统一,疆域奠定,民族形成,经济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两汉、隋唐、北宋、元朝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

总体趋势是什么?

⑴西汉: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郡国并行制度造成的诸侯割据;重用侍从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⑵隋唐:

创立三省六部制度。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⑶北宋:

军事:

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

行政:

中央:

政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三分相权;地方:

知州和通判互制。

经济:

中央三司使,各路转运使。

⑷元朝:

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注意:

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

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2.两汉、魏晋、隋唐的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汉朝察举制度;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度。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

⑴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⑵创立内阁制度。

奠基: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确立:

明成祖时参与决策。

2.清朝雍正帝怎样加强君权?

设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经济、政治有何影响。

天然良港,航海经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2.归纳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民主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⑴梭伦改革:

内容:

财产等级制度,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公民陪审法庭。

作用: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特权,民主政治奠基。

⑵克利斯提尼改革:

内容:

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4个血缘部落,立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陶片放逐法。

作用: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特权,民主政治确立。

⑶伯利克里改革:

内容:

向公民发放“公职津贴”“观剧津贴”。

作用:

民主政治顶峰,“黄金时代”。

注意:

基本特征是人民主权,直接民主制;轮番而治,权力相互制约。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概述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特点及意义。

⑴特点:

内容广泛;条文明晰。

⑵意义:

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标志。

2.指出东罗马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意义。

是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1688年,宫廷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2.分析《权利法案》的内容及作用。

⑴内容:

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力。

⑵作用: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注意:

“权力”和“权利”的区别。

3.归纳英国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特点及首相职权。

⑴形成:

1721年,沃尔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⑵特点:

饮水思源: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是对议会负责。

同舟共济: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要么下台,要么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⑶首相职权:

通过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评价。

1.联邦制

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地方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2.三权分立制

⑴立法权归于国会: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⑵行政权归于总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每届任期4年;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得议时若以2/3再次通过,即为有效。

⑶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

监督和解释宪法;行使最高审判权。

3.评价

⑴性质:

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⑵核心:

突出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体现了民主精神。

⑶局限:

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允许奴隶制的存在,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没有同等的权利。

注意:

“驴象之争”,“驴”代表民主党;“象”代表共和党。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了解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经过和标志。

⑴经过:

宰相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

⑵标志: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

3.简述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意义及局限性。

⑴内容:

联邦制君主立宪国家。

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⑵作用:

完成国家统一,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局限:

专制传统,军国主义。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1.归纳鸦片战争的背景、《南京条约》、影响

⑴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⑵《南京条约》:

割地:

香港岛。

赔款:

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商关税。

⑶影响:

社会性质:

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革命任务:

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革命开始了;思想文化:

林魏提出“新思想”,西学东渐开始。

→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2.归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影响

⑴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

⑵《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10处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及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⑶《北京条约》:

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⑷影响: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注意:

二鸦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趁火打劫。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1.概述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历程:

兴起→发展→转折→失败。

⑴兴起:

金田起义开始标志;永安封王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

⑵发展:

北伐失败;西征进入全盛。

⑶转折:

天京变乱。

陈玉成、李秀成、洪仁玕。

2.归纳《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目的、评价。

⑴内容:

土地分配、产品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⑵目的:

“四有二无”。

⑶评价:

性质:

是太平天国纲领;作用:

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

→调动了革命积极性。

局限性:

绝对平均主义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

3.归纳《资政新篇》的内容、评价。

⑴内容:

政治上主张民主、法治;经济上发展工商业;文教上提倡新式学校。

⑵评价:

特点: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局限:

迫于战争环境,没能实行;且没有反映农民的愿望和要求。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⑴内容:

①割地:

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②赔款:

白银二亿两;③商品输出: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资本输出:

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⑵影响: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注意:

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条约最能体现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的是哪一条?

2.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⑴内容:

经济:

白银4.5亿两,赔款最多的条约。

政治: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军事: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政治:

惩办爱国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政治: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⑵影响: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半封建深渊。

特点:

八国组成联军;以直接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为目标。

3.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⑴鸦片战争,开始沦为。

⑵第二次战争,进一步加深。

⑶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

⑷《辛丑条约》,完全沦为。

第13课辛亥革命

1.简述中国同盟会的概况和意义。

⑴概况:

1905年,日本东京,孙中山、黄兴,《民报》。

⑵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⑶意义:

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

2.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评价。

⑴内容:

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制;责任内阁制。

⑵评价:

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推动了民主化进程。

3.谈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⑴性质:

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⑵政治: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大作用)。

⑶思想: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⑷对外:

客观上打击了殖民侵略。

⑸经济: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短暂春天)。

注意:

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以南京为首都,五色旗为国旗。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归纳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经过、结果、意义。

⑴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⑵经过:

5月,北京,学生;6月,上海,工人。

⑶结果:

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拒绝和约签字。

→取得初步胜利。

⑷意义:

性质:

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特点:

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先进知识分子是领导(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作用: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共成立。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注意: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

领导阶级、群众基础、指导思想。

2.了解中共成立的条件、标志、意义。

⑴条件: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日益结合。

⑵标志:

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⑶意义: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概述国民大革命的历程:

兴起→发展→高潮→失败。

⑴兴起:

1924年,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

⑵发展: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成立。

⑶高潮:

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⑷失败:

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变。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1.了解南昌起义的意义、八七会议的内容和秋收起义的经过。

1927年

⑴意义:

打响了第一枪;标志着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⑵内容:

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⑶经过:

文家市决策,向山区进军;创建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建立红军。

注意:

中共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是独立和武装斗争;南昌、秋收起义失败的教训是农村包围城市。

2.归纳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实践与理论。

在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3.归纳红军长征胜利标志和遵义会议内容及意义。

1935年

⑴陕北会师:

中央红军与当地红军会师。

会宁会师:

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

⑵内容:

军事: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组织:

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⑶意义:

结束了“左”倾错误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注意:

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遵义会议纠正王明左倾错误。

第16课抗日战争

1.防御阶段:

了解七七事变的影响;比较中共敌后战场的策略、路线、措施;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会战。

1937年

⑴影响:

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⑵中共: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路线(人民战争路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⑶国民政府: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2.相持阶段:

认识百团大战的特点和远征军入缅参战意义。

⑴特点:

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⑵意义:

确保滇缅公路;援救英军。

3.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侵略的完全胜利;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国际地位提高。

第17课解放战争

1.简述重庆谈判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

蒋介石迫于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结果:

《双十协定》。

2.了解解放战争的进程。

⑴战略防御:

粉碎全面进攻;粉碎重点进攻(陕北、山东)。

⑵战略反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⑶战略决战: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⑷乘胜追击:

北平谈判,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3.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⑴国内:

结束百年屈辱,迎来独立新中国。

⑵国际:

改变世界政治格局。

⑶理论: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

⑴内容: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⑵意义:

理论: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实践:

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2.归纳巴黎公社的措施、意义。

1871年

⑴措施:

政治上公社委员会;经济上工人合作社。

⑵意义: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比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有何区别?

1917年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注意:

“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为十月革命指明了方向。

2.了解苏维埃二大的内容及意义。

⑴内容: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⑵意义: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

3.十月革命有何意义?

⑴性质:

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⑵精神动力:

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⑶实践探索:

社会主义由理论成为现实。

→是世界现代史开始的标志。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与祖国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中国有哪三大民主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分为哪三个阶段?

初步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展:

1956年八字方针;完善:

1982年十六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注意:

五四宪法颁布后人民政协职能的转变,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3.简述五四宪法的内容、原则、性质。

1954年

⑴内容:

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⑵原则: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⑶性质:

我国第—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则、措施。

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措施:

建立民族自治区。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⑵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理论的历程、意义。

⑴酝酿:

叶剑英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

⑵形成: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⑶内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⑷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注意:

“一国两制”最初是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后来最先实践于香港的回归。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2.概括香港回归的条件、步骤和意义。

⑴条件:

理论基础:

“一国两制”。

根本原因:

现代化建设发展。

⑵步骤:

八二会谈;八四声明;九七回归。

⑶意义:

洗雪了百年国耻;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3.归纳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概况。

⑴缓和:

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历史性的变化。

⑵发展:

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九二共识”⑶新发展:

和平之旅;2008年两岸实现“三通”。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简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表现及其成就。

⑴表现: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⑵成就:

在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概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意义。

⑴提出: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⑵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利)、和平共处。

⑶意义:

成为解决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3.归纳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的时间、中国的作用、特点。

⑴日内瓦会议:

1954年,周恩来提出合理建议,推动达成《日内瓦公约》;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⑵万隆会议: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1.归纳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过程、意义。

1971年,第26届联大;提高了国际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归纳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进程、意义。

⑴进程: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承诺从台湾撤出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⑵意义:

建交热潮;打破遏制,外交新局面。

3.概述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理论与实践。

⑴理论: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⑵实践: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睦邻友好。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1.简述美国冷战政策的背景、表现;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⑴背景:

社会制度,国家利益。

⑵表现: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⑶标志:

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归纳欧共体成立的原因、过程、影响。

1967年

⑴原因:

中心地位丧失;经济联系密切。

⑵过程: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总部布鲁塞尔。

⑶影响:

区域性的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促进经济,推行独立自主,有利于经济区域化和政治多极化。

2.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⑴恢复:

1945年,民主改革;1948年,帮助恢复;1950年,“特需”收入。

⑵发展:

制定合乎国情的发展战略;科技立国、教育立国、贸易立国。

3.简述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标志、宗旨。

⑴标志: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⑵宗旨:

独立自主,非集团、不结盟。

第27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了解苏东剧变的实质、过程、影响。

⑴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⑵过程:

1989年,波兰第一个剧变;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1991年,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⑶影响:

美苏冷战结束,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2.简述苏东剧变后世界格局的特点。

⑴世界形势:

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总趋势走向缓和。

⑵世界格局:

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必修二经济发展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1.生产力:

归纳历代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就。

⑴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使用推广;西汉耦犁;隋唐曲辕犁。

⑵耕作技术:

西汉:

代田法。

⑶耕作制度:

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⑷兴修水利:

战国秦国都江堰;曹魏翻车;唐朝筒车。

2.生产关系:

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

⑴生产资料: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⑵组织方式: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⑶产品分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1.冶金:

商朝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东汉水排;南北朝灌钢法。

2.瓷器: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成熟青瓷;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景德镇;明朝宣德青花瓷;清朝珐琅彩。

3.丝织业:

原始社会晚期养蚕织绸;明清苏杭织造局、花楼机;明朝中后期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

⑴西汉:

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⑵唐朝:

在广州设市舶使;

⑶宋元: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⑷元朝:

大都是国际都会,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

⑸明清:

“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2.宋朝的“市”出现了哪两大变化?

时间:

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空间:

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3.中国古代官方对外贸易有何特点?

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宣扬国威。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1.了解春秋鲁国初税亩、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土地改革的概况。

⑴鲁国初税亩。

内容:

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意义: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⑵秦国商鞅变法。

内容:

废除井田制;意义: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认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的原因。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开辟新航路

1.归纳开辟新航路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⑴背景:

经济根源: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社会根源:

人们渴望黄金、白银。

商业危机: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⑵经过:

葡萄牙由西向东:

迪亚士抵达好望角;达伽马直通印度。

西班牙由东向西: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⑶意义:

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价格革命。

注意:

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荷兰成为17世纪标准资本主义国家具备哪些条件?

其资本主义经济和殖民扩张有何特点?

⑴条件:

地理位置的优越者;商业革命的受益者;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者。

⑵资本主义特点:

世界商业霸主,“海上马车夫”。

⑶殖民扩张特点:

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

2.英国是怎样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的?

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战争。

→18C中期,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1765~1840年)

1.归纳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进程、实质和影响。

⑴原因:

手工工场不能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

⑵进程:

棉纺织业发明和使用机器;重工业使用机器;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交通运输业革新。

→开始标志:

珍妮机;完成标志:

1840年前后,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工场手工业(实质)。

⑶影响:

工业化进程发展;阶级结构变革;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