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24815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典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诗歌鉴赏.docx

《古典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歌鉴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典诗歌鉴赏.docx

古典诗歌鉴赏

古典诗歌鉴赏

一、鉴赏古诗的有关知识。

(一)关于古诗的题材:

1、交游诗:

包括送别诗、怀人诗、寻访诗等,常常表现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或依依不舍、或切切思念、或安慰勉励、或相逢之喜、或离别之愁。

2、怀古诗:

此类诗或缅怀古人,或追思古事,多借古讽今,抒发壮志难酬的抑郁,不胜昔盛今衰的悲凉,总结历史教训,讽喻当朝天子。

3、边塞诗和闺怨诗:

二者在主题上多有一致,只是表现角度不一样。

前者多写边塞荒凉,总有千嶂狼烟、山月羌笛、或抒发爱国情感受,或倾吐思家盼夫情绪,或抨击不义战争,后者多写闺中少妇孤单寂寞、思夫心切,借此传达厌恶战争、企盼和平的主题。

4、咏物诗:

常常抓住某物写其内在的精神,以物相象征人格,托物言志,寄寓诗人的情操人格追求。

5、哲理诗:

此类诗寓情于景,由景悟理,因事见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

6、羁旅行役诗:

常写旅途所见所感,借此抒发漂泊无依的孤苦,思念故土家园的心情,怀才不遇、天涯沦落的哀伤。

7、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模山范水,见山水精神,歌赞祖国大好河山,抒发个人胸襟抱负;田园诗写村居田园生活,透露出隐逸思想,抒发闲适心态。

二才都要即景即事抒情,都讲究情景交融,情在景中。

(二)关于诗歌的语言:

1、诗歌语言的特征

(1)抒情性:

诗歌语言往往景染情色,情由景出,好的诗歌更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形象性:

诗歌传情达意不是直接告白,而要借助意象、营造意境来意境传达。

(3)凝炼性:

往往是几个字或几十个字,在极短的篇幅内传达出丰厚的意蕴,诗歌的语言必须以一当十,高度浓缩。

由于诗歌语言的凝炼性,所以诗歌中往往有一些空白,要由读者去想象、补充。

(4)含蓄性:

诗歌的语言往往是意在言外,由读者去思索。

(5)音乐性:

诗歌讲究对仗平仄押韵等,具有明显的音乐美,古诗中常常采用倒装句,既有合韵的考虑,又有强调的作用。

(6)多义性:

诗歌语言由于人物的心境不同,阅历不同,对诗歌的解读大同小异。

(三)关于诗歌的形象:

1、诗歌中的诗人形象。

在自述胸怀抱负中,总有一个“我”的形象,如杜甫《登高》一诗中塑造的年老多病,世事艰难,襟抱难开的潦倒的诗人形象,令人仰慕和心酸。

鉴赏诗人自身形象,要准备地抓住其人格内涵,指出其社会意义。

2、象征形象。

在托物言志的诗中,所咏之物就是一个象征形象。

如于谦《石灰吟》中的石灰形象,不怕考验,勇于牺牲,气节清白,象征了具有石灰精神的伟大人格。

鉴赏这类形象,要提示其精神风貌,指出其象征意义。

3、诗中的人物形象。

在叙写人物的诗中有一定的人物形象。

鉴赏这类形象要概括其事迹和精神,判断作者塑造形象的深层用意。

4、诗中的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指的是诗人所写的意象构成的意境。

如陶渊明的《饮酒》通过一些意象,组成了一幅幅闲适、恬静的农村生活画面,构画出一个厌恶官场,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鉴赏这类诗,要指出诗人用了那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并分析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关于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

要指出诗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并指出表达效果。

(1)比喻。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用了比喻修辞,将无形的愁绪化为可见的春水,写出了愁绪绵绵无尽,深沉翻涌的特点,非常形象。

(2)夸张。

如写“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极写白发之长,隐含愁思浓重,摧人速老的深意,用语大胆而新巧。

(3)比拟。

如苏轼《海棠》云: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以美比花,写出了海棠花的艳丽迷人,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4)对比。

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雪对比,既写出了雪之洁白,又写出了梅之清香,使各自的特色得到解鲜明的实现。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晴”字一语双关,既反映天晴,更寓“情”意,写出了女子的迷惘、不安、希望和等待,十分含蓄,耐人寻味。

2、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表达技巧:

要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有何表达效果。

(1)抒情方式:

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a、直接抒情即真抒胸臆,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b、间接抒情有触景生情,情由景物触动而生,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c、有情景浑然,全篇写景,情在景中,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有托物言志,如“春蚕到死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表现手法

a、烘云托月。

包括陪衬与反衬。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陪衬)“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反衬)

b、虚实相生。

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显著为实,隐者为虚;诗歌中常虚实结合,使形象更鲜明,并拓展诗歌意境,增大诗歌容量。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句实写,后句虚写。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前句实写,后句虚写。

c、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如王昌龄《闺》: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写少妇“闺怨”,却先不写其“愁”,反现写其“不知愁”,欲扬先抑,顿挫有力。

d、时空错综。

打破时空,以心理时空构架诗歌。

李商隐《无题》先写眼前然后又想象到别后。

e、以小见大。

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流和山色都是局部的小景,但由于江面宽阔,江流浩浩荡荡,所以“江流天地外”,也由于江面广阔,烟雾迷茫,所以两岸“山色有无中”。

虽写小景,反映的却是整体的阔大。

f、无理而妙。

有的诗句看似无理,细味则妙不可言。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中“霜”其实不会满天,这看起来不合情理,但作者却用这种无理而妙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当时皇榜落第的无助与失落。

g、意在言外。

h、伏笔与照应。

i、象征手法。

二、古诗鉴赏的阅读策略

1、关注诗题和诗序。

诗题概括诗的内容,对理解诗意有定向的作用,一定要认真地理解诗题。

2、善于发现“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能体现事物精神、最能表现诗人情感、概括力最强的语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愁思”。

3、关于利用诗歌的结构。

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借情抒情的诗,一般是先情后景;情景交融的诗,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要逐句逐字推敲。

4、利用诗后注释排解疑难,贯通语言。

三、古诗鉴赏的答题策略:

1、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不要不顾题目随意发挥,造成答非所问的后果。

2、先用规范、准确的术语回答,再结合诗句作具体的分析,不要只答概念不作分析,空洞无物。

3、对比较宽泛的问题,如“写一段鉴赏文字”,“你更喜欢哪一首”等,应该力求从语言、形象、技巧、主旨、风格等方面去评价,提供多角度的答案。

4、诗歌的语言风格有:

清新、质朴、明丽、含蓄、绚丽等。

5、诗歌节拍的划分:

四言(二二式),五言(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言(二二二一式或二二一二式)。

古诗鉴赏的设题与例释

古代诗歌鉴赏题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题点:

一、从重点字词处设置

  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字词,才能准确鉴赏诗歌。

因此,重点字词成为题点设置的一个内容。

  阅读唐代严维的诗《丹阳送韦参军》,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达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寂寞、空虚、孤独的感觉,“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想。

D、作者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题导引]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

对诗中“秋”的理解,关系到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

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

因此,如果认为“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那就错了。

答案应为A。

二、从关键语句处设置:

  读懂诗句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础,试题多在关键语句处设置题点。

  阅读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选出对这首词的文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A、“醉里”二句写了一个梦境,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

B、“八百里”二句,生动的描写了将士们在军旗下分烤熟的牛肉的宴饮场面,“五十弦”指合奏的各种乐器,“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C、“了却”二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道出了词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D、末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收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解题导引]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由三层意思:

“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整句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梦回吹角连营”,是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也不是写梦境。

而且,这两句也并没有写到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情形。

答案是A。

三、从意象上设置: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

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

  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从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恋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解题导引]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谈到菊花,就想到它的高洁气质。

但本诗作者之所以喜爱菊花,是因为菊花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此花开尽更无花”,与菊花高洁的气质无关。

因此,如果对菊花这一意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导致误选。

答案是C。

四、从感情的角度设置:

  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

鉴赏诗歌就应当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

  对[甲][乙]两首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甲]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乙]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A、从词中所写的人物来看,甲词所写的一是一位思妇——秦娥;乙词中没有人物姓名,没有人物活动,是一首写景词。

B、从时令上看,两词均描绘了秋季景物。

C、两词均以借景抒情之笔收束,均是借对夕阳下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一种悲壮豪迈之情。

D、两词结尾均具博大苍凉之气,但前者略显伤感,后者则透露出昂扬豪迈的英雄气概。

[解题导引][甲]词作者传为李白,从诗中意象看,体现了博大的盛唐气象,同时也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但仔细体味那幽怨的箫声、秦楼的冷月及西风残照的汉家陵阙,又无不给人一种惆怅空寂的伤怀之痛。

[乙]词作者是伟人毛泽东,从凛冽的西风、雁叫的长空、如铁的雄关、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中,分明感到词中所抒发的是红军战士那种昂扬、悲壮、豪迈之情。

答案为D。

另外,[甲]词是一首叙事词,写的是冬景;[乙]词没有抒发豪迈之情。

据此排除前三项。

五、从意境上设置: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古人创作诗歌,十分重视诗歌的意境,把意境的优劣作为评判诗的重要标准。

鉴赏诗歌就应当能够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意象,进入到意境中,去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杜甫的诗《漫成一首》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下列四首诗中与此相同的一首是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题导引]备选的四个答案中,只有C项诗的意境由四景组成,即“江山”、“花草”、“燕子”、“鸳鸯”。

所以,答案选C。

六、从风格上设置: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不同的诗人有不同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作品或不同的创作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尽相同。

因此,鉴赏诗歌不能不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对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见例2)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A、这首词结构布局奇变,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把上下两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过片(下片的开头)内容不变。

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起一意;前九句是想象中的军容和雄心,末句却是现实情况。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写了抗金的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十分振奋人心。

C、这首词词题是“壮语”,前九句雄姿英发,堪称壮语,而末句却是感情大转折,使全首词变得低沉凄凉,一变而为婉约派的风格。

D、尾句是写现实生活,与前文的想象之辞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

[解题导引]这首词和辛弃疾的其他词一样,格调是豪迈高昂的。

末句是对前九句的大转折,使全词顿生悲壮之气,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其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

这种艺术手法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

本题答案是C。

七、从表达技巧上设置:

  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D、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解题导引]这首词揭示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内容曲折而含蓄,笔调跌宕而有致,在与侍女的一问一答之间委婉含蓄的流露出惜春的情愫,并非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因此答案为C。

八、从用典处设置:

  在我国的古代诗词典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运用典故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

  对《出塞》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首句运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诗人由眼前的“明月”和“关”联想到秦汉两代曾经有效的抵御匈奴的入侵。

B、二句写外族入侵,战士们因抵御外侮而长期不能归还。

C、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赞扬。

D、这首诗的情绪悲壮而不凄凉,明畅而不浅露,慷慨而又含蓄,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所特有的风格。

[解题导引]《史记·李将军传》中说:

“(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这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

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答案是C。

九、从节奏方面设置:

  诗歌是一种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我国的古代诗歌非常重视节奏和韵律。

把握诗歌的节奏,进行诵读,对于我们鉴赏诗歌有着很大的帮助。

  对王维《山居秋暝》的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恰当一项是

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竹喧/归浣/女随意/春芳/歇

[解题导引]五言诗歌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一”式,但划分节奏不能单看句式,应兼顾内容,联系意义的表达。

“竹喧归浣女”一句,“浣女”是一个词,诵读时不能分开,应为“二一二”式。

答案为C。

  总而言之,认真掌握鉴赏题题点设置的特点,把握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方法。

不仅有助于很好的备考,而且对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古诗词鉴赏分析方法举隅

一、常规分析:

每一首诗词都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基本要素,比如季节、时间,人物(主人公)及其相关动作,人物所处地点和人物心情等。

当然,这里说的“比较固定”,是指这些要素在诗词中通常都会描述出来:

有些诗词表现的明显,有些诗词则表现的隐晦。

虽然隐晦,但认真去寻察还是能发现的。

在鉴赏分析时若能抓住这些基本要素进行有效分析,往往能切中诗歌命脉,明确诗词“画意”,体会诗情。

请看下面的鉴赏示例: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滔。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题看,抒情主人公是诗人自己。

“青山”暗点季节是春天,“落日五湖春”一句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但也点明了是春天时节。

“汀洲”是指水边平地。

春光明媚,景色怡人,本该是踏春赏景的好时节,但此时诗人身处如此妙境又在做什么呢?

通过“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我们发现诗人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自己出神凝思、依依惜别的忧伤情绪。

最后一句一个“愁”字则更鲜明地点染出诗人心中那份无尽的失落、惆怅的伤感。

全诗境界开阔,新颖别致,情景交融,意味不尽。

二、意象分析:

刘勰说: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

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

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

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

请看下面的鉴赏示例: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赏析:

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呢?

有人家、花朵、蝴蝶、黄莺。

诗歌前二句突出花之多且繁盛,“千朵万朵”是上句“满“的具体化,”表现了春天盎然的生机。

蝴蝶竞相在花丛间翩跹飞舞,着一“戏”字,表现了蝶儿欢快的心情。

“留连”则表明蝶儿对姹紫嫣红的花朵的深情依恋。

黄莺呢?

它正跳跃于枝头,展开婉转清丽的喉咙歌唱呢,像是在为明媚灿烂的春天送去一支美妙的赞歌。

“娇”表现了莺儿的忸怩喜悦的神态。

“恰恰”突出莺儿啼叫的清丽。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中的这些意象充分浸润了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喜爱,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三、表达技巧分析:

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

粗略地概括,这些表达技巧可大致分为四类:

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象征、双关、互文等;3、描写手法,如铺陈、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4、景物描写的角度,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俯视、仰视等。

分析表达技巧,不仅能细致地体会到诗词的艺术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倾向。

请看下面的鉴赏示例:

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赏析: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

首联两句不仅浓墨重彩夸张地描绘了女主人公居室之美,也以“海燕双栖”反衬出少妇的孤独寂寞;颔联从听觉角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苦苦相忆而又不见所思的愁苦;颈联用“秋夜长”的细节刻画少妇的寂寞难眠;尾联上句直抒胸臆,是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下句借“明月照流黄”进一步烘托少妇“思而不得见”的愁思。

这首诗,诗人从人物心情和环境气氛入手,多方面多角度地刻画了一个身居华室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的女主人公形象。

全诗情景交融,境界广远,余韵无穷。

四、对比分析: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事实上,生活也总是在各领域进行着有形无形地比较,无处不在,古今一例。

不同的是,古代诗词中的比较不仅仅局限于同类事物。

在诗人敏感的内心深处,客观世界的一切形声色都很可能点燃诗人情感的“导火线”。

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在古诗词中有着相当普遍的反映,或显或隐,或正比或反比,它像一根指挥棒,自觉不自觉地左右着诗人的情感体验。

能够对诗进行比较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角度。

请看下面鉴赏示例: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赏析:

这首诗通篇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诗歌前两句是虚与实的对比,乐与悲的对比。

首句回忆昔日的春游,在以往春日迟迟的如绣的园林里,是多么欢乐呀,但为什么这里用一个“悲”字呢?

这个悲,是今天的悲。

诗人被贬“南窜”,满怀离愁。

这句移现情入旧景,颇有新意。

次句写眼前景,一路上的鸟语花香非但不能激起诗人的欢乐,反而更增添了在流放边疆途中浓厚的哀愁,景随情迁。

后两句是人与物的对比。

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用“水北流”对照“人南窜”,反衬出对自己不平遭遇的不满与忧愁及对京国的怀念。

全诗即景抒情,通过对比反衬,流露了浓厚的悲思愁绪。

诗词鉴赏分析角度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例举四种常用的方法以供参考。

在具体分析时,我们也不能仅仅简单地套用某一种,而应该综合并用,尽可能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深入感受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地理解诗词。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

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前提。

命题时往往是选择诗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切入,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鉴赏,容易触发联想。

如2002年全国卷考查“折柳”这一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地位;2003年全国卷从诗眼的角度切入,考查炼字的妙处;2004年全国卷要求指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的好处;2004年广东卷要求考生从意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所选诗歌文字浅易,涉及的是人之常情,如故园情(2002年全国卷)、山水情(2003年全国卷)、别离情(2004年全国卷)等。

考场上我们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就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请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

绝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