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高考历史一轮专题测试西学东渐的深入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23401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考高考历史一轮专题测试西学东渐的深入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备考高考历史一轮专题测试西学东渐的深入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备考高考历史一轮专题测试西学东渐的深入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备考高考历史一轮专题测试西学东渐的深入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备考高考历史一轮专题测试西学东渐的深入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考高考历史一轮专题测试西学东渐的深入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docx

《备考高考历史一轮专题测试西学东渐的深入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高考历史一轮专题测试西学东渐的深入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考高考历史一轮专题测试西学东渐的深入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docx

备考高考历史一轮专题测试西学东渐的深入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测试:

西学东渐的深入:

维新思想到新文化运动

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分)

1.许纪霖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评论19世纪末某位历史人物道:

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评论的依据最有可能是该人物( )

A. 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理论                         B. 倡导民主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

C. 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表达愿望                         D. 寻求变革推动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2.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

其含义是( )

A. 主张民主共和         B. 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C. 挽救民族危亡         D. 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

3.《新青年》创刊后深受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之所以有如此反响,是因为它( )

A. 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B. 以民主、科学为其主旨     C. 歌颂了十月革命     D. 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

4.“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

A. 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 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C. 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D. 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5.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

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力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

“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

A. 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                         B. 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

C. 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D. 迎合了当时“制洋器”的需要

6.顾颉刚在《悼蔡元培先生》一文中说,1920年有一天去取北大《日刊》,却早被学生抢光原来这天报上登着招录女同学的名字,大家要先睹为快呢!

这种现象反映出北大

A. 汇聚了众多的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B. 开始以女子为主要招生对象

C. 是具有民主科学思想传统的学校                         D. 办学宗旨突破了封建旧道德

7.有学者提出“新文化运动至少在其发展初期,只是上一阶段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的历史工作的继续。

”以下内容贴近该学者观点的是:

他们都在(   )

A. 倡导共和                           B. 改良文学                           C. 打倒孔教                           D. 开启民智

8.1922年,梁启超指出:

“科学精神之有无,只能用来横断新旧文化,不能用来纵断东西文化。

若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的不承认。

”梁启超此言(   )

A. 强调思想文化进步的重要性                                B. 肯定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C. 对新文化运动表示完全支持                                D. 否定了当时盛行的进化论

9.郭嵩焘出使英法后眼界大开,认为李鸿章积极购买兵器,派学生学习西方利器,“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

郭嵩焘这一认识(   )

A. 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 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 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                                       D. 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10.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

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 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 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C. 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 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11.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

“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

”由此可知,康有为(   )

A. 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                                           B. 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

C. 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                                           D. 关注日深的民族危机

12.《笑林广记》记载古代一则笑话:

有个官员到乡下去,问一个老农说:

“近年来黎庶如何?

”老农答道:

“今年梨树挺好,只是虫吃了些。

”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是(   )

A. 康有为的政治改良         B. 孙中山的社会革命         C.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         D. 毛泽东的土地革命

13.1920年,胡适指出:

“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

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

”这表明(   )

A. 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B. 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问题

C. 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D.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14.19世纪晚期《纽约时报》社论说: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中国政府认为这些学生,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要无动于衷,这种想法是荒唐可笑的。

”该社论反映了(   )

A. 《纽约时报》对中国留学生存在误解                  B. 清政府控制了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方式

C. 中体西用的理念导致留学教育的偏差                  D. 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

15.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

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

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

A. 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B. 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D. 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16.《上清帝第四书》指出,“窃以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

”“夫以不更化则危亡之急如此,能更化则强盛之效如彼,言之岂不易哉?

请以土耳其、日本言之。

”这反映出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 )

A. 论证以变法图自强的必要性                                B. 批判革命党人主张的荒谬性

C. 阐述社会自然进化的必然性                                D. 把土耳其日本作为效法榜样

17.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称:

“中国的书写文体,一向是上层阶级借以独享中国文化成果并维护其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

”为此( )

A. 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B. 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力图救亡图存

C. 激进派提倡新文学注重思想启蒙                         D. 激进派发动文学革命批判复古思潮

18.1922年,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指出,法家思想“以‘唯物观’为出发点,常注意当时此地之环境,又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其政治论主张严格的干涉主义,但干涉须以客观的‘物准’为工具,而不容主治者以心为高下,人民惟于法律容许之范围内,得有自由平等”。

该观点( )

A. 体现了梁启超的保守倾向                                    B. 带有资产阶级法制色彩

C. 凸显法家思想的历史价值                                    D. 意图增强国人民族自信

19.马克思指出:

“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助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评价下列哪项较为恰当( )

A. 中体西用的思想                                                  B.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 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20.康有为打出“孔圣人”的招牌宣传维新变法,其目的在于( )

A. 利用传统思想作武器                                           B. 动员士大夫阶层参加变法

C. 继承和发展传统思想                                           D. 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21.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

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

这表明李鸿章( )

A. 确立了亲美远英的外交路线                             B. 政治上倾向于欧美的代议制

C.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D. 向西方学习扩大到制度层面

22.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

这是指该教授( )

A. 抨击尊孔复古                  B. 抨击军阀统治                  C. 提倡科学精神                  D. 提倡民生主义

23.19世纪末《天演论》被介绍到中国后,曾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而到“五四”以后,进化论思潮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调侃和奚落。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近代中国的新潮流           B. 进化论观点被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所否定

C.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有很强的排斥性           D. 世界大战暴露出西方国家弱肉强食的特性

24.1864年,清政府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良翻译的《外国公法》,奕䜣上奏说,“该国律例一书,衡以中国制度,原不尽合,但其中亦间有可采之处”。

这反映出当时( )

A. 政府向西方国家学习依法治国                             B. 近代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外交

C. 法律制度正在逐步与世界接轨                             D. 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识

25.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结合中国古代整体历史,分析材料主要要表达的是( )

A. 只有加强君主专制才能避免国家分裂                  B. 历史的进程使专制程度不断加强

C. 君主专制是建立在武力基础上的                         D. 兼并战争导致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26.“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区别在于( )

①根本目的完全不同 ②向实践转化的程度不同

③阶级立场不同 ④所起的作用不同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27.清末湖南巡抚陈宝箴原属曾国藩部下,其思想颇受曾国藩赏识。

他被多次向朝廷推举,后成为地方督抚中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

这反映出( )

A. 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 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

28.“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该观点( )

A. 抨击顽固派的因循守旧                                       B. 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 肯定革命派的政治主张                                       D. 怀疑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

29.有文章认为“近代中国人一开始接受西学就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主题、目标和需求:

其一是国家的目标,其二是思想文化的目标。

前者表现为对富强的追求,后者表现为对公理的追求;前者的目标是船坚炮利、国强民富,后者的目标是民主、自由和人权”。

下列各项与此论断对应正确的是(   )

A.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B.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C. 洋务运动、清末新政D. 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30.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写道:

“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其本也。

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这反映了郑观应的思想(  )

A. 已经发展到了政治实践的阶段                             B. 打上了“中体西用”的烙印

C. 对西方宪政的认识停留在表面                             D. 本质上属于儒家的民本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60分)

31.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以不同形式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

……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

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

呜呼!

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夫今日当大地忽通,万国竞长之时……各国治法、文学、技艺、制造、财富、武备之盛,迥非匈奴、突厥愚犷之风。

……皇上与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法之不能不变矣。

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

少袭皮毛,未易骨髓。

……狂中国之体制,而不能保中国之民,与稍变其制,而能保其民,孰为轻重?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8年1月)

材料三:

某政治派别主张: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魏源针对“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而提出了什么重要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这一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西方社会的认识。

材料二中的“稍变其制”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为此,该派掀起的那场政治运动对中国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严复通过翻译《天演论》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带到中国,并使之超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范畴而具有了世界观的社会意义。

他又通过翻译《穆勒名学》(原名《逻辑学体系》)和《名学浅说》将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

严复的翻译创造性地启用了很多几乎死亡的中国古典文字,如天演、公理、适者生存等,从而在西方的新式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相关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对待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用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所译作品种类的倾向及形成这种倾向的原因。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中英武装力量作了这样的对比: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

材料二:

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观之,……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自其官工商贾章程明备观之,则人知其职,不督而办,……其民……德慧术知较而论之,又为吾民所必不及。

——严复《国强》(189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林则徐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林则徐在“睁眼看世界”方面的主要史实。

(2)阅读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西方认识的发展之处。

结合时代背景,列举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对西方认识深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4.近代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在抗争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

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应付时局的三策:

“第一曰‘采法、俄、日以定国是,愿皇上以俄国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第二策曰‘大集群贤以政变!

’;第三策曰‘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摘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1)据材料一,二分析李鸿章与康有为分别代表哪一个派别?

他们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三中“德赛两先生”具体指什么?

“光明世界”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3)请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之洞很早就主张“择西学之可以补我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他认为这样做是“有其益而无其害”。

光绪二十七年,他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了三道《江楚会奏变法折》,提出了“恤刑狱”、“结民心”、改良法制的建议,并同袁世凯一起保举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

1901年所奏的《整顿中法十二条折》中关于刑法改革的九条意见中,提出了“重众证”、“改罚锾”、“教工艺”、改良监狱等具体改进方法。

稍后,张之洞明确提出:

“鉴前事之失,破迂谬之说。

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张之洞还十分重视西律中的“公法学”,他提出两条建议:

第一,参酌中外法律,制定“通商律例”;第二,培养熟悉中外法律的人才。

后来,张之洞还主张聘请各国律师,博采各国矿务律、铁路律、商务律、刑律等,为中国编撰简明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说制定此四律是“兴利之先资”,“防害之要”。

——摘编自唐浩明《张之洞》

(1)根据材料,概括张之洞法律改革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上述张之洞的改革主张。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

分析:

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判断该人物为“托古改制”的康有为,由“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可知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家文化宣传维新理论,故答案为A项。

B项,根据“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及所学可知,康有为并不倡导民主革命,而是变法维新,排除。

C项,借助达尔文进化论的是严复,排除。

D项,根据“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可知,没有推动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可以看出新思想具有借助封建文化的特点,难度较大。

2.答案:

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解读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得出这样的认识:

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在思想领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完成辛亥革命该完成而又未完成的反封建任务,即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旨在考查考生从多角度去掌握新文化运动。

难度适中,符合上海地区命题风格。

3.答案:

B

解析:

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结合材料可知B选项符合题意。

爱国主义不符合民主、科学主旨,故A排除;

新文化运动在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材料无关,故CD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考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难度适中,符合上海命题风格。

4.答案:

C

解析:

分析:

材料中“人权”指的是民主,“进化论”指的是科学,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对中国文化的全盘否定,A错误;

B属于洋务派的思想主张;

D属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可以分析出民主与科学,难度一般。

5.答案:

B

解析:

分析:

把“西学”的源头说成是中国古代,其目的就是减少保守派反对学习西方的阻力,故B项正确;

A项中的“中体”材料中并未提及,而且也不是为“中体西用”(中学是根本,西学起辅助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C不是主要目的,

D是该学说产生的结果。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结合中体西用可以看出,实际上是一种策略,难度中等。

6.答案: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北大招收女学生可以看出社会思想的革新,突破了传统的封建礼教,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女学生并不代表着“新思想的学者”;

B选项只是表面现象,没有挖掘实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